何绮云 周欢兰 周浩源 李民强
脑卒中亦为“中风”,是一种脑部临床疾病,起病凶险,其预后随患病程度加重而不利[1]。近几年报道显示,菌血症(bacteremia,BACT)已列为目前研究脑卒中致病危险因素之一,而龋齿等牙周疾病是引起菌血症的主要患病因素之一;人类口腔中育含多种菌体,且口腔清洁较差者其金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越多,则更容易诱发脑卒中患病风险;而脑卒中患者随着认知功能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低下等情况从而导致口腔清洁次数有所减少,反之口腔清洁次数减少亦为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2]。对此,本研究选择2022年1—12月江门市人民医院接诊的58例老年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轻度组20例、中度组18例、重度组20例),主要研究老年脑卒中患者患龋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龋齿与脑卒中研究提供借鉴价值较高的研究报道。
选择2022年1—12月江门市人民医院接诊的58例老年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1)龋齿患者均符合龋齿诊断指征[3]。(2)临床基线资料完整。(3)年龄≥60岁。(4)患者或家属同意配合调查。(5)近期未进行口腔治疗。排除标准:(1)生命周期<28 d。(2)年龄<50岁。(3)已出院脑卒中患者。(4)近期接受过口腔治疗。(5)假牙体。(6)拒配合调查。其中轻度组20例、中度组18例、重度组20例。轻度组男性15例,女性5例;年龄60~76岁,平均(61.27±2.34)岁;脑卒中致病因素:糖尿病9例、高血压7例、心血管疾病4例。中度组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60~75岁,平均(61.67±2.31)岁;脑卒中致病因素:糖尿病8例、高血压5例、心血管疾病5例。重度组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60~77岁,平均(62.27±2.84)岁;脑卒中致病因素:糖尿病9例、高血压6例、心血管疾病5例。2组性别、年龄、脑卒中致病因素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江门市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由2名以上医务人员运用相关统计表统计患者龋齿患病情况,包含患者患病情况、生理表现(上肢运动功能、简易智力状况)及分组患者总龋齿数量。
(1)院中自制相关龋齿数量统计表记录组间患者患龋颗数情况。(2)运用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upper extremity scale,FMA-UE)测定患者上肢功能情况,总分0~66分;其包括33项上肢近-远端肢体运动相关测试,分数越低则说明患者上肢障碍越严重[4]。(3)使用简易智力状况检查法(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对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情况进行评分,分值0~30分,评分越低则说明认知功能越严重[5]。(4)运用院中自制调研表,统计脑卒中患者1 d中口腔清洁次数情况,并分析1 d口腔清洁次数(口腔环境)与脑卒中相关性结果。
采用SPSS 2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卒中患者与龋齿疾病关联性情况。检验水准α=0.05。
经调查共有177颗龋齿,轻度组脑卒中患者总龋齿数量为39颗、中度组脑卒中患者总龋齿数量为55颗、重度脑卒中患者龋齿数量83颗,龋齿颗数随病情程度加重而有所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220,P<0.05)。重度组多于中度组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11、25.427,P<0.05),中度组与轻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15,P<0.05)。
经调研发现在1 d中,轻度组脑卒中患者口腔清洁次数为(3.12±1.06)次,中度组为(2.01±0.05)次,重度组为(1.37±0.12)次;口腔清洁次数随病情程度加重而有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744,P<0.05)。重度组口腔清洁次数低于轻度组与中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36、21.837,P<0.05),中度组与轻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77,P<0.05)。
轻度组FMA-UE为(36.69±2.81)分,中度组为(21.31±2.17)分,重度组为(11.05±1.09)分,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4.417,P<0.05)。重度组FMA-UE评分低于中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108,P<0.05);且低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044,P<0.05);中度组与轻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983,P<0.05)。
重度组MMSE评分为(9.62±1.75)分,中度组为(19.18±1.06)分,轻度组为(26.34±2.88)分,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9.399,P<0.05)。重度组低于中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91,P<0.05);且低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88,P<0.05);中度组与轻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65,P<0.05)。
上肢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口腔清洁次数等原因是造成脑卒中患者患龋的主要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脑卒中患龋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死亡率、复发率、致残率高等患病特征。而其中糖尿病、高血压、吸烟、酗酒是最常见的高危因素,多数脑卒中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肥胖症、吸烟等病史。既往研究发现真菌感染与脑梗塞的发病密切相关,其原因是真菌感染进入血液后,产生了白介素-13 (interleukin-13,IL-13)、白介素-16(interleukin-1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等炎症因子,这些炎症因子可以促使血液舒张,提高了血管通透性,促使血液中的胆固醇渗透到血管内,从而促使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s)增殖,同时还可以活化血小板,使血小板的数目明显增多,从而加速血栓形成,提高中风的发病率[6]。
大脑卒中后会出现一些功能障碍,如偏瘫、双侧瘫、认知功能障碍和情感障碍等,还会出现生活自理的缺失。由于脑卒中造成的上肢运动控制功能缺陷,具体表现为姿势控制能力下降、偏瘫和神经肌肉运动不协调,肌力、肌张力(痉挛)、协调性、关节位置觉、触觉分辨能力受到损害,同时还会出现肩痛、挛缩、半脱位和被动关节活动度减退等症状,从而影响到口腔清洁。可导致手的抓取功能下降,灵巧性下降等,对患者的正常工具性生活有很大的影响。但是由于上肢功能缺损和疼痛的原因,会导致患者无法很好地抓住牙刷,对牙刷进行控制的动作能力受到限制,从而导致患者的清洁效果降低,甚至不刷牙,患者的口腔清洁能力下降,从而对患者的口腔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7-10]。
除此之外,还会出现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和视空间障碍等症状,这是影响口腔健康的重要风险因素。余洁等[11-12]在研究中提出,在过去的20年中,人们对口腔健康与整个身体健康之间的联系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等,这些都被证实是影响口腔卫生状况的一个可能的风险因子。而本研究结果显示,轻度组脑卒中患者总龋齿数量为39颗、中度组脑卒中患者总龋齿数量为55颗、重度脑卒中患者龋齿数量83颗,龋齿颗数随病情程度加重而有所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代表脑卒中程度越严重的患者其龋齿数量越多,反之,龋齿数量越多,患有重度脑卒中的风险越高;此外,上肢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口腔清洁次数等原因是造成脑卒中患者患龋的主要危险因素[13-14]。此外本研究还显示,脑卒中患者与口腔清洁次数呈正相关,说明口腔清洁随着脑卒中患者患病程度而下降。由于本研究例数受限,可能对试验数据存在些许实验偏差可能。此文的研究结果为老年脑卒中患龋的后期标准制定提供了借鉴内容。
综上所述,脑卒中患者的身体活动能力降低及认知障碍会影响到其对牙龈健康的认知,另外由于残疾造成的自理能力差,导致患者无法进行个人口腔卫生保持与清洁,造成了龋齿发病率的增加,从而造成了牙齿脱落,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咀嚼能力,临床应给予重视,做好相关健康宣教,提升患者及家属的安全口腔健康意识。但由于本研究涉及的样本量有限,同时基于国内对脑卒中恢复期龋病发病情况及影响因子相关报道甚少,需要规范化的试验才能得到精确的结果;并为建立规范的口腔介入治疗方法奠定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