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天力 刘艳 温明超 李湘 周俊杰
[摘 要]基于学科大概念的教学设计是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能从学科本质的视角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文章在论述大概念与学科大概念的内涵、单元教学设计内涵和学科大概念与单元教学设计关系的基础上,以“人口”为例,提出基于学科大概念的单元教学设计步骤:提炼学科大概念下的单元组织核心,构建学习单元框架和设计学习过程。
[关键词]学科大概念;单元教学设计;核心素养;高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04-0093-04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提出,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 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成为教师关注的话题。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部分教师不重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注重传授碎片化的知识,缺乏从学科本质的视角开展教学的意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难以形成逻辑化的知识系统,学生对学科本质的认知只能停留在浅层,不利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学科大概念能够体现学科本质,以学科大概念为指引展开单元教学是实现课程总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为例,探讨如何将基于学科大概念的单元教学设计应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
一、学科大概念与单元教学设计
(一)大概念与学科大概念
大概念是从具体事物本质特征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可再回到具体情境中被应用的,能帮助学习者打通学科内和学科间的学习,打通学校教育与现实世界的路径的,具有生活价值和迁移价值的核心概念[2]。大概念具有中心性、可持久性、网络状与可迁移性等特征[3]。根据大概念概括的程度和范围,可以将大概念划分不同的层级:哲学的观点、跨学科大概念、学科大概念、次级大概念、一般概念、事实和知识[4]。其中,学科大概念指向学科的基本结构,是在事实基础上抽象出来的深层次的、可迁移的核心概念[5],能够体现学科本质、反映学科思想和方法[6]。可见,学科大概念是處于较高层次的具有学科特性的大概念,是在跨学科大概念层次下的只与一种学科相关的大概念,同样拥有大概念所具有的特征。基于学科大概念的教学设计能够提高学生对学科本质的认识和从学科视角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学科思维,从而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二)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设计是教育者用系统论的方法,选择以知识内容、思想方法为线索或以素养为主线对教材进行分析、重组与整合,形成相对完整的教学单元,基于教学整体观将教学诸要素有序规划,以优化教学效果的教学设计[7]。在整体观的指引下,单元教学设计能够改变教育者只关注单一知识点的碎片化教学。通过整合教材形成新的教学单元,使教育者能从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更加关注学科的本质、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思想,进而提升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三)学科大概念与单元教学设计的关系
第一,学科大概念具有中心性与统领性的特征,内涵丰富,是能体现学科本质的核心概念。学科大概念能够从学科本质的角度深度组织教学内容,进而为单元教学设计的整合提供独特的视角,有利于学生理解单元内容之间的联系,从而实现学生从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的转变。第二,学科大概念具有网络状的特征,能作为不同学段的中心将课程内容组织起来,从而实现对学科的纵向联结。学科大概念有利于教师在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时深度把握教学内容的整体性,有利于学生形成深层次的学科知识网络。
二、基于学科大概念的单元教学设计步骤
本文提出以下基于学科大概念的单元教学设计步骤:提炼学科大概念下的单元组织核心、构建学习单元框架、设计学习过程。
(一)提炼学科大概念下的单元组织核心
在学科大概念引领下的地理单元教学设计中,总结出来的单元组织核心(单元主题)是单元内容的主线和“灵魂”[8]。在“人口”学习单元教学中,根据大概念的特征可以依次提炼出的各个层级的大概念见表1。
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科大概念提炼出以下三个单元组织核心。
1.人口与人文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人口的分布、数量、迁移等现象均与人文条件与自然环境有关,学习人口与人文条件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即是学习人口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学习“人口与地理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这一次级大概念,有助于学生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学科大概念。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真正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人口基础概念之间的关系
人口基础概念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掌握这些基础概念之间的关系是理解和分析人口发展的基础。本单元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人口基础概念有以下几个:人口分布、人口迁移、人口容量以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本单元帮助学生梳理人口基础概念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人口地理的理解。
3.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对人地关系持有的正确价值观。人地协调观中包含科学人口观等基本价值观念。人口地理学同样为研究人和地的关系,特别是以人口数量与质量、人口增长与结构、人口分布与迁移等方面的地域特征和空间差异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追求人口与可持续发展[9]。在本单元中,理解人口发展在构建和谐人地关系中的角色,有利于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育,有助于学生理解地理学科的本质。
(二)构建学习单元框架
基于学科大概念并以单元的形式进行的教学需要一个教学主题将教学内容整合起来,使教学内容有结构、有关联、有逻辑。由学科大概念提炼出的单元组织核心具有学科大概念中心性的特征,能够作为整合资源的教学主题,能以此构建学习单元框架。例如,在“人口”这一单元的教学中,以“人口基础概念之间的关系”作为教学主题,可以将“人口分布”“人口迁移”“人口容量”以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这几个基础概念有机联系起来,使不同的教学内容能够形成相互有关联的知识。图1为“人口”单元知识结构图。
(三)设计学习过程
教育是为了落实核心素养。学习活动应以核心素养的落实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此外,学习活动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向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2.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问题的欲望,引起学生深度思考;3.为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脚手架”,并且能够引导学生建立起结构化知识,建构大概念。
三、基于学科大概念的单元教学设计实践
基于学科大概念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根据所提炼出的单元组织核心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选择合适的活动与案例开展教学。本文以“人口”单元为例,对其进行单元教学设计。
1.《课标》分析
《课标》对“人口”的内容要求是“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教材将该单元分为三小节,第一节为“人口分布”,要求运用资料,总结某个案例中所提及的人口分布的规律以及特点,能够掌握归纳地理事物空间分布规律的方法,并能够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个方面去分析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第二节为“人口迁移”,要求能够判断什么是“人口迁移”,能结合案例描述出人口迁移的特点,能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方面来分析人口迁移。第三节为“人口容量”,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能够同时解释并且区分“人口容量”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两者的含义以及二者的影响因素,并从中认识到人口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人口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性。
2.教学目标
教学的目标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基于学科大概念的单元教学设计能将各个课时的内容有效整合起来,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和结构化,能更好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通过不同的案例来分别对人口与人文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人口基础概念之间的关系、人地协调观这三个单元组织核心进行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对单元内容的理解。“人口”学习单元目标分析与设计见图2。
3.整合资源,设计教学
围绕学科大概念进行单元教学,根据所提炼出的单元组织核心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并将这些资源有效地融入教学设计中;同时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人口与人文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
人口与人文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这一单元组织核心让学生能够学会从人文条件和自然环境两个角度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用综合思维、地理思维去认识社会现象,理解人口与人文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并能够初步掌握人口基本概念,为之后学习人文地理奠定基础。此部分知识可以在学生理解人口基本概念后,通过案例和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例如,选择“2010年贵州省各县的人口分布”和“2010年中国人口分布”作为案例,创设问题1:2010年贵州省和中国的人口分布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分析并总结人口分布的规律,让学生意识到人口分布是受一定因素影响的。在此基础上创设问题2:中国的人口分布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征?引导学生分别从人文条件和自然环境这两个角度来展开分析,逐步让学生认识人口与人文条件以及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学完人口分布的内容之后,继续引导学生学习人口迁移的含义及其他相关概念(如死亡率、出生率、人口机械增长和人口自然增长)。在此基础上,依据《课标》要求,选择“2005年—2010年我国各省级行政区人口净迁移率分布”作为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并总结中国人口迁移的特点,提高学生分析和总结归纳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进行学习。课前请学生调查父母以及父母上一代人的迁移历史,绘制不同年代人口的迁移路线图,并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学生通过对不同时代人口迁移的特点与原因进行比较,从中归纳出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影响人口分布因素的角度进行分析。
在学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基本概念后,学生要能够说出两者的含义。这时教师创设问题:能否把我国的“胡焕庸线”东部人口大规模转移到西部地区。通过辩论的方式让学生理解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这有助于学生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文條件、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解。在学生辩论结束后,教师从人文条件和自然环境两个角度总结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2)人口基础概念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在学习人口基础概念以及其影响因素后,学生虽然对人口与人文条件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理解,但并不能将这些概念联系起来。这时候,教师需要围绕人口基础概念之间的关系这一单元组织核心进行教学。此部分内容之所以在总结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之后进行,是因为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很快回忆起人口分布、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通过案例的方式让学生学习人口基础概念之间的关系。比如选取“深圳市是一个移民城市”以及“如今深圳市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问题”两个实例。通过分析深圳市自改革开放以来常住人口的走势图,让学生理解人口迁移与人口分布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上述两个实例之间的关系,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容量与人口迁移三者之间的关系。
(3)人地协调观教学设计
在理解人口与人文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人口基础概念之间的关系后,学生对人口地理会有一定的认识。此时,教师需要加强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理解。围绕人地协调观这一单元组织核心,教师可以设计讨论活动:引导学生从人口承载力的角度思考“胡焕庸线”怎么破?若想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通过讨论,学生能认识到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四、总结
基于学科大概念的高中地理教学注重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与结构性以及教学的情境化,能够较好地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对学生理解知识背后的地理思维、掌握综合思维、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新时代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形势下,基于学科大概念的地理教学设计将会成为驱动地理教育的重要力量。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刘徽.“大概念”视角下的单元整体教学构型:兼论素养导向的课堂变革[J].教育研究,2020(6):64-77.
[3] 李刚,吕立杰.大概念课程设计:指向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课程架构[J].教育发展研究,2018(Z2):35-42.
[4] 徐梓莹,陈智豪,杨宇豪,等.大概念统领下的地理论证式单元教学设计路径[J].地理教学,2022(11):21-25.
[5] 李刚,吕立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围绕学科大概念的课程转化设计[J].教育发展研究,2020(Z2):86-93.
[6] 王贤立.学科大概念统摄下的初中地理单元教学设计:以“自然资源”为例[J].地理教学,2021(8):28-31.
[7] 吕世虎,吴振英,杨婷,等.单元教学设计及其对促进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J].数学教育学报,2016(5):16-21.
[8] 冯霞.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地理單元教学设计: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2(10):15-18,21.
[9] 王民.人地协调观及其培养重点解析[J].地理教育,2017(6):4-6.
(责任编辑 陈 明)
[通信作者]刘艳(1977-),女,贵州人,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农村与区域发展。E-mail:Liuyan2007gzn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