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实践性课程促进高中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发展

2024-04-12 09:46:48凌红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核心素养语文

凌红

[摘 要]基于校本课程“中国烹饪艺术”,分析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各阶段的主要任务,论述高中语文学科建设实践性课程的策略及意义。“中国烹饪艺术”课程指导学生结合对著名诗词、文学名著、菜名文化等的解读,通过实践体验、情境写作等领悟中国烹饪艺术的核心理念,促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落地。

[关键词]实践性课程;校本课程;语文;核心素养;中国烹饪艺术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04-0020-04

语文学科育人价值集中体现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上。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可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品格和能力。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能促进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提升思维品质,学会审美鉴赏与创新,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坚定文化自信,自觉、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为全面发展及终身发展奠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关乎民族的未来。语文教师肩负着新时代教育者的使命。教师应积极思考如何守正创新,让语文课更具魅力与吸引力,以实现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此时,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性课程建设就显示出重要的意义。

一、学校建设实践性课程的背景分析

我国基础教育在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成果,主要有以学习苏联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和基于“素养导向、综合学习、主题实践、因材施教”的中国特色育人方式。以学习苏联为主的传统教学重在讲授。20世纪80年代尝试辅以问答、讨论进行改进。讲授法对传授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有效的。然而,一味讲授,以获取知识为主,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进入21世纪,课程改革主要由“双基”向“三维目标”转变,提出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方法,更加关注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加强学科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联系,更加注重学科实践,突出实践育人价值,强调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升素养。由此,高中课堂教学方法出现新变化。建设实践性课程是学校顺应时代发展而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途径。党的教育方针明确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是学校建设实践性课程的重要出发点。

为全面促进学生多元发展,有效落实“五育并举”,笔者所在学校各学科的教师依托综合实践课及本学科特点,共开发校本课程137门。这使得学校形成国家、地方、校本“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二、实践性校本课程建设

以语文学科为例。基于语文学科的实践性校本课程聚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推进语文课程的深层次改革;通过语文实践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促使学生转变语文学习方式。

学校从学科特点与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出发,开设新课标下旨在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经过筛选发现,无论是电视节目《舌尖上的中国》,还是各大美食主播的短视频都受到学生的喜爱,而美食文化与相关文案设计又是不可多得的语文学习素材。美食与语文相遇,便有了浓浓的文化意味。中国美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以精湛的烹饪艺术、独特的饮食文化审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此启发,学校确定开设基于语文学科的实践性校本课程——“中国烹饪艺术”。在此背景下,授课教师精选教学内容,设计中国烹饪艺术探究与美食品味分享、美食制作、情境写作等特色学习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学习与中国烹饪艺术相关的内容,并通过归纳概括与总结提炼,形成学习探究成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成果,积极表达各自的感悟。

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挖掘中国烹饪艺术素材,根据学习任务进行筛选整合,不断调整探究成果的结构及内容,以突出中国烹饪艺术之美,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在制作汇报课件时经历一次次的推翻重构,最终有理有据地表达观点和阐述见解,提升思维品质;通过对比中西方烹饪艺术,学会尊重和包容不同民族、地域、国家的优秀文化,理解认同并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制作和分享美食,用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中国烹饪艺术独特的审美体验,树立创新意识,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具体见图1。学生通过一个学期别具特色的实践活动,梳理探究中国烹饪艺术,品味中华美食,并最终发展自身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中国烹饪艺术”课程学习活动总体设计

1.“中国烹饪艺术”课程的学习目标

(1)促进语言建构与运用。查阅与中国烹饪艺术相关的资料,品读并积累描述中国烹饪艺术的优美语句,在小组分享时用自己的语言展現中国烹饪艺术之美,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增进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2)推动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中国烹饪艺术演变探究及中外烹饪艺术对比,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发展逻辑思维,让思维进阶点燃创造欲。

(3)学会审美鉴赏与创造。运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对中国烹饪艺术的情感、态度,塑造并表现中国烹饪艺术美的形象,表达自己对中国烹饪艺术的审美体验。

(4)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中国烹饪艺术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领悟中国烹饪艺术的核心理念,增强文化自信,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中国烹饪艺术”课程的课时安排

利用每周五下午第八节课,在学校综合实践教室进行授课,共10课时(体验探究3课时、品味分享4课时、实践操作1课时、情境写作2课时)。由科研处组织学生选课,由教务处在学期末进行综合评价。授课教师需汇总学生探究成果,参加学校校本课程成果评比。

(二)“中国烹饪艺术”课程的学习任务设计

学习任务1:体悟中国烹饪艺术之美。设置“中国诗词中的美食文化”“舌尖上的名著”“中国菜名文化”“中国历代烹饪著作”等四个具体探究项目。学生按意愿分为四个小组,分别完成探究任务。各小组最后得出的探究成果不能是从网上直接下载的,应体现自主性和创新性。各小组成员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素材摘抄本完成优美语言的积累任务;然后围绕主题探讨交流,将所得凝结为研究成果。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国烹饪艺术演变、对比中外烹饪艺术的基础上,塑造并表现中国烹饪艺术美的形象。各小组制作PPT呈现探究成果。

探寻“中国诗词中的美食文化”组:教师引导学生从诗词中探寻中华美食,了解与这些美食相关的人生故事;收集李白、杜甫、苏轼、陆游等著名诗人的诗作中描绘美食的语句;在品味分享环节讲述两到三个诗词中的美食故事。

探寻“舌尖上的名著”组: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探寻文学作品中呈现的中国烹饪艺术。从《红楼梦》《水浒传》《儒林外史》等名著中任选一本阅读,探寻其中展现的中国烹饪艺术之美,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中国烹饪艺术的审美体验。

探寻“中国菜名文化”组:教师引导学生探寻中国菜多姿多彩的名称,了解其关涉的政治、历史、地理背景,以及神话、民俗、传说等 ,并尝试给中国菜名分类,思考中国现代菜名的发展特色。

探尋“中国历代烹饪著作”组:教师引导学生探寻中国不同朝代的烹饪著作,对比同时期中外烹饪艺术,以时间为轴,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呈现中国烹饪艺术的发展,并和同学分享。

学习任务2:学习领悟中国烹饪艺术的意义,明确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与担当,以“中国烹饪艺术之美”为主题,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塑造并表现中国烹饪艺术美的形象。

学习任务3:在综合实践教室完成回锅肉制作任务。中华美食文化与团圆和美紧密相连。回锅肉一直被认为是川菜之首,是川菜考级的首选菜肴。教师布置实践操作任务:独立烹制回锅肉,然后全家共享。教师配足原料、调料及安全炊具,并进行示范操作。

学习任务4:情境写作。《舌尖上的中国》这一节目的文案是不可多得的写作学习资料,组织学生对其进行品读,分析其写作特色,总结其语言运用特点,学习其运用饱含情感的语言写人叙事的手法。根据教师创设的写作情境,将回锅肉的制作及品尝感受写下来。

以下为学生作文片段:开火,热锅,烧油,薄薄的肉片踉踉跄跄地跌入油锅,在热油里畅游,那肉片哪能受得住铁锅的热情,不一会儿便“滋滋”地冒汗。待各种配料下锅翻炒,油亮的肉片,青绿的辣椒,鲜红的酱汁,着实让人挪不开眼,那浓郁的香气迫不及待地窜入鼻子。夹一块肉放入口中轻轻一咬,酱汁在口中炸开,肉块与唇齿碰撞,一瞬间打动味蕾,真不愧为“川菜之首”。这是饱含牵挂的家的味道,刻在四川人的记忆深处。

三、建设实践性课程的总结与反思

(一)总结

第一,以核心素养为本,找准突破口,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改革。传统语文课受到了时代发展的冲击。调查发现,学生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所作作文苍白空洞等问题依然存在。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使命与责任。

要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建设实践性课程是一个突破口。以笔者所在学校校本课程“中国烹饪艺术”为例。通过校本课程实践,教师与选修这门课的学生一同进步,收获满满。“中国烹饪艺术”课程有着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通过体验分享、实践操作、情境写作等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体悟中国烹饪艺术,增强表达与交流能力、梳理与整合能力,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丰富语言积累。学生在探究中国烹饪艺术时还能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让思维进阶点燃创造欲。学生通过探究中国诗词和文学名著中的美食文化,给中国菜名分类,品读历代烹饪著作等,进一步感受中国烹饪艺术之美,并树立创新意识。学生通过所学、所做、所思、所想进行交流和写作,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建设实践性课程能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有效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有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第二,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促使学生转变语文学习方式。“中国烹饪艺术”课程重点探究我国博大精深的烹饪艺术,其中各项学习任务均涉及品味体验与交流分享。选修这门课的学生能走出平时上课的固定行政班教室,到多媒体综合教室,甚至街头,探究生活中的烹饪艺术。这些语文实践活动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让学生在梳理与探究、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综合素质,领悟到有关祖国语言文字学习运用的资源和机会无处不在。学生结合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去领略语文世界的独特魅力,可以让语文学科焕发生命力,并使自身产生持续的学习动力。在设计语文实践活动内容时,应关联生活,注重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促使学生转变语文学习方式。

(二)反思

第一,存在困难。建设实践性课程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是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仍存两大困难:一是建设实践性课程对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要求较高,目前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还不能充分满足需求;二是综合评价体系不够完善,还不能给予师生精准评价。面对突出问题,学校迎难而上,将其列为“十四五”期间本校重点攻克项目,以组建高素质教师队伍,增强教师专业发展意识,借助“三新”改革契机,完善综合评价体系,推动本校高质量发展。

第二,发展方向。建设实践性课程是学校顺应时代发展而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途径。以实践性课程为重要载体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正逐步改变学校教育不能紧密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的情况。在实践性课程建设方面,应该从小处入手,紧密结合学校特色文化,立足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以更好地发展学生。

[   参   考   文   献   ]

[1]  王鉴.我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及体系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23(3):47-55.

[2]  贾时敏.聚焦人文主题,读写深度融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三作文备考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22(10):59-6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4]  张斌,裴玉婷.纪录片故事化手法尺度研究:以《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为例[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28-136.

[5]  张兵娟.日常生活的仪式与共同体的价值建构:从《舌尖上的中国》谈饮食文化的传播意义[J].新闻爱好者,2013(10):15-18.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核心素养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1年35期)2022-01-18 06:05:52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3:45:51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55:11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1:50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今日教育(2016年7期)2016-10-08 09:44:23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