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教育”理论下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路径

2024-04-12 12:36胡海群
广西教育·B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综合素质评价全人教育普通高中

胡海群

摘 要:综合素质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评价方式的改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受高考传统理念、学校课程体系、教学任务繁重和学生无话可说及真实性存疑等问题的限制,综合素质评价易流于形式。为此,学校应以“全人教育”为理论依据,构建“全人课程”,丰富学生体验,将“育分”与“育人”有机融合,切实推进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与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综合素质评价;全人教育;普通高中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02-0048-04

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中提出,普通高中将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查。2021年广西开始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生评价等多个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为进一步落实新课程改革关于综合素质评价的要求,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在2021年9月印发了《广西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办法(修订版)》,同时搭建了网络平台推动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如何尽快适应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变化和要求,这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柳州铁一中学(以下简称我校)作为广西普通示范性高中,在实践工作中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课程体系,稳扎稳打,积极探索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有效方法和最佳途径,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合素质评价与学科类的考试测验评价不同,其内容涉及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内容,且评价内容没有具体的指标,学生主要通过填写、实际记录成长过程参与相关事件的活动感受、心理变化等获取对应内容的积分。综合素质评价内容的多样性,促使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并针对自己的不足,不断完善自我。教师通过综合素质评价可以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便于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二)有利于教师转变教育观念

在传统的教学中,面对升学的指标和压力,教师最关注的是班级教学成绩,最了解的是课堂表现和成绩较好的学生,接触最多的是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而对“中间地带”的学生了解却是非常有限。综合素质评价打破了“唯分数”的教学观念,教师可以看见每一名学生身上的亮点,也能知道每一名学生的不足,从而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三)有利于促进评价方式改革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变化是高校录取模式的变化,高校录取模式变为“两依据一参考”,即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同时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进行择优录取,通过录取方式的改革,倒逼高中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从而改变原有模式中以成绩为唯一标准和“只见分数不见人”的现象。综合素质评价顺应了新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的需求,促使评价方式不断完善,夯实了基础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

二、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困境

(一)高考传统教育理念根深蒂固

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的纵深发展,推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良性互动衔接,根本目的是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但是长期的“唯分数”“唯文凭”思想在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心中根深蒂固,综合素质评价虽然纳入高校人才选拔的体系,但部分学校和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过于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等级评定,并通过多种渠道来刻意“包装”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以赢得高校在招生环节的青睐,忽略了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相关课程或活动中的典型行为、作品质量、创新性思维的过程性表现,这就使得很多课程与活动流于形式,实践过程中依然充满着功利化、程序化、机械化,而未真实起到发展人、培养人的目的,究其本质还是以升学为导向,强化结果的单项评价。同时在高校人才选拔中,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与高考成绩相比,仍处于不被重视的“尴尬”地位,并未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使得师生在对综合素质评价“应付了事”,严重背离了综合素质评价育人价值的初心。

(二)学生“无话可说”,真实性存疑

综合素质评价的五项指标所填写的内容涉及多方面的内容,既包含学生在学校参与的各项课程和活动,也包含假期自己参与的各种社会实践。受高考传统理念的影响,很多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参与学科课程的学习,缺乏五项指标中多数内容的真实体验,造成填写综合素质评价时“无话可说”。而在社会实践活动层面,不同家庭假期提供的游学、参观及劳动实践体验经历的条件是不同的,有些学生可以去游学、参观,有些学生一直“宅”在家,但是为了填报材料,部分学生有可能造假,无法保证真实性,或者容易流于形式主义。同时,社会大课堂的实践活动失去了教师的监控与辅助,有的学生参加活动就是拍拍照做做样子,其收获、感受与成长情况也是参差不齐的。

(三)加重学生学业与教师教学负担

《广西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办法(修订版)》明确提出综合素质评价的四个程序:信息录入、整理遴选、公示确认、形成档案。以前两个环节为例,“信息录入”要求学生在教师、家长指导下,及时在自治区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信息系统录入个人成长各方面的真实记录;“整理遴选”要求每学期末,班主任及相关教师指导学生整理遴选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活动记录和典型事实材料,补充完善有关佐证材料。对学生而言,学科学业任务几乎占据全部的时间,而综合素质评价操作平台需要时间去摸索,学生不仅要及时填写活动记录单,還要思考参与活动对应的哪一项指标内容,并上传活动的记录、照片等佐证材料,这些工作学生很容易产生抗拒心理,也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对教师而言,繁重的教学工作任务已使教师不堪重负,教师大多没有时间去深入领悟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而班主任在撰写每学期的评语时,要耗费大量时间阅读学生的成长记录,才能形成对学生有针对性的客观评价,这无形中增加了班主任的工作负担。

三、“全人教育”下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策略

(一)树立“全人教育”育人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当前基础教育几乎是“身不由己”地被置于一种两难境地,一方面是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方针,另一方面则是“功利主义”的教育行为。这种矛盾造成了基础教育的偏差,最突出的表现是人文教育的疏忽和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综合素质评价是整个新课改大框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目的是推动学校切实转变育人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是说与高考成绩相关、对高校录取有用,才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例如生物学科中的生态工程内容,高考几乎没有考过,但是教师不会因为高考不考就不教。生态工程可以让学生知道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增强学生保护自然的意识,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带来情感的熏陶与价值的升华。所以,我们要向开发人的生命价值的“全人教育”回归。

“全人教育”思潮最早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北美兴起,而后传入亚洲。日本学者小原国芳提出:“教育内容必须包含人类文化的全部,因此,教育必须是绝对的‘全人教育。全人教育是指完全人格,亦即和谐人格,应当具备人类文化的全部,即学问、道德、艺术、身体、生活等。”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学者对“全人教育”的实践研究不断深化,其主要包含以下两方面:一是部分大专院校和中小学校进行了基于“全人教育”理念的“全人课程”探索和实践,如胡松涛的《构建全人课程体系,助推学校高品质建设》从身心健康、生活独立、艺术欣赏、文化自信、实践创新和国际视野等六方面对全人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二是将“全人教育”理念与学科教育、劳育和德育等进行融合,如王伟的《全人教育理念下以培养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策略》从理想信念、社会责任和文化素养三方面进行了课程的构建,并基于此进行班级管理体制的改革。目前,仍未有基于“全人教育”理论构建的高中“全人课程”。

我校紧紧围绕“培养怎样的人”这一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从1996年关注学生的思想素质进而提出“责任教育”,再到2005年注重学生人文素养提升而提出“人文教育”,并此基础上不断传承反思,2010年以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提出“生本教育”。面对新一轮课程与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我校在2015年提出关注核心素养的“全人教育”。我校的“全人教育”是以人为本并关注人的持续发展的全人格教育,其核心是以培养完整个体为目标,要求学生具有健全的心灵、健康的体魄、发展的潜能,其根本是聚焦于人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全人教育”是包含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与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高度契合,因此“全人教育”的落地将有助于推动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为落实“全人教育”,我校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自信力、质疑力、创新力和行动力的全面发展并个性彰显的高素质人才,重新梳理了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一训三风(如图1所示),以指导学校课程建设,从而促进“全人教育”的落地。

(二)构建“全人课程”,丰富学生体验

通过对“全人教育”理念的凝练与梳理,我校创造性地提出以“铁肩担责、务本成人”为课程理念,以“负责任,能感恩;广兴趣,善学习;重实践,敢创新;乐健体,会生活;有素养,懂审美”为课程目标,构建了“全科学、全语言、全艺术、全社会、全健康”的五全课程群,即“全人课程”。在“全人课程”的实践过程中,我校完善了“五育”学生培养体系,正好契合了综合素质评价的五大指标框架,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搭建了很好的平台。我校充分发挥学校课程建设的作用,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让师生都有事做、有感触、想记录、能记好。这既解决了“无话可说”的问题,又解决了说了不知是真是假的问题。

1.思想道德。我校积极探求思想道德教育课堂内外联合,增强实效性和获得感。例如,新生军训期间通过红歌传唱、军训拉练、培养校史馆讲解员等,培养学生的爱国、爱校情怀。同时我校重视在学科课堂渗透德育。以历史学科的“感受历史的温度”系列课程为例,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搜集整理家史、学习口述家史课程、参加“传家史、树家风”演讲比赛。该课程每年都在新高一上学期开设,参与的人员不只是师生,还有很多学生家长和祖辈,学生收集整理的材料十分丰富,过去四年共上交了3 000多份作品,有很强的获得感。

2.学业水平。学业水平是培养学生绕不开的重点,但是我们认为课程既要考虑知识的传承性,也要重视创造性。如科创技术课程以问题解决为出发点,重点培养知识的应用和迁移能力,包括人工智能机器人、三维建模与3D打印、程序设计与素养等高端课程;在通用技术课堂上,学生人人都参与制作投石机、水火箭等。同时課程的设计注重学科间的融合,如英语校本课程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说”已经开展了6年多,学生用英语解说中国传统文化,由此传承中华文化,传播中国声音。2022年我校近300名学生参加由中国教育电视台主办的“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大赛,其中200人晋级广西高中组复赛,39人获得华南地区一等奖,这些都是我校长期开展素质教育的结果。

3.身心健康。该指标主要考查学生身心健康状况和安全素养等。我校的体育课程实施选修走班已20年,构建了篮球、足球、健美操、体育舞蹈等丰富的课程体系,形成了“目标—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同时做到“月月有竞赛、班班有活动、人人有项目”,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健康素养。心理组教师研发的幸福心理课程,结合自我探索和外界探索两大路径,开展多种心理健康活动;此外,我校还邀请家长和社会人士开展生涯规划讲座,引导学生了解自己、规划人生,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

4.艺术素养。我校艺术组构建了“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传统特色课程—实践课程”五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与文化认同。同时艺术课程注重空间动静结合,既有学校文化展厅不定期展出以“跋涉、歌吟、号角”为主题的学生优秀艺术作品,又有合唱团、舞蹈社、摄影社等学生社团自发开展的系列活动,以此打造学校文化品牌,提高学生的美育体验感。

5.劳动与社会实践。校内,我校的劳动教育通过每天值日以及室外模拟社区卫生课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校外,我校开设了社会实践体验课程。每年在三江举行高一年级“最好的课堂在路上”研学活动,学生在经历采茶劳动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体验民族风情。此外,学生还到螺蛳粉小镇观看螺蛳粉生产流程,到广西科技大学药用植物园拿起锄头锄草,从而丰富劳动实践体验,挖掘劳育深度。

“全人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全景式的課程选择,覆盖了综合素质评价五大指标框架的所有内容。“全人课程”体系的构建是解决教育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重大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行动。

(三)将“育分”与“育人”全过程融合

育人和育分并不是截然对立、不可调和的两个极端,事实上,育分也是育人的途径之一,有效教学是育人与育分的和谐统一。教师必须重视学生思维潜能的激发、情感与价值的引领,要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时也要意识到分数对学生升学发展的现实价值,尤其要高效率、低负担地让学生获得满意的分数,这也符合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现实要求。我校“全人课程”优化了学科内容、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极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我校的大理科文化课程,由我校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四个学科整合开发,不仅实现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还渗透了文化素养。同时各学科拓展课程,形成“1+X”学科特色,“1”即为一个主学科,也就是完成国家课程,“X”即为这个主学科下的各个分支,依托国家课程开发具有特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1+X”学科拓展课程丰富了学科内容和学生体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既关注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又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有效夯实了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基础。

四、“全人教育”与综合素质评价的共生发展

综合素质评价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学校、教师和学生应一起积极参与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坚持写、及时写、真实写。学生写成长记录既是学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显现。教师写综合素质评价记录,既能营造学习共同体氛围,又是教育工作的一部分。

(一)以评促学,让学生全面且有个性地发展

当诊断的对象是学生时,以评促学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例如某学生某学期各模块的分数都有20多分,但社会实践模块分数只有2分,那么教师就可以和学生一起分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比较少的原因,如果是因疫情原因外出参加社会实践比较困难,那么是否可以用好该模块下的“专题调研”和“设计制作”在校内开展相应的活动?需要教师提供怎样的支持?师生共同研读,特别关注数据背后的原因,进而给学生提出个性化的建议,以解决学生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二)以评促教,丰富全人课程的构建

在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学校通过研读对学生的监测指标,发现学生的某些指标成绩还有提升空间,就能进行质量改进,以课程为抓手调整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资源与平台。例如某年级半个学期的素质模块分布图显示,全年级的学业分数是285 426分,明显高于其他模块;而艺术素养4 576分、社会实践4 745分,这两个模块都需要加强。学校可以针对数据反映的问题,设计艺术素养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提供相应模块的平台,促进全体学生的相关素养提高。

综合素质评价的底层逻辑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高中学校在进行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要始终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开展,不能应付了事或流于表面。同时,学校用好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可以对管理、教学、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诊断,通过发现问题、建构框架、细化要求、解决问题,以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目标,从而提高教育内涵,推动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责编 周翠如)

猜你喜欢
综合素质评价全人教育普通高中
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尝试、困境与思考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中“写实记录”的功能与操作
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中“写实记录”的功能与操作
全人教育理念下医科高校学业困难学生管理探析
全人教育视野下的班级教育小组改革初探
高等艺术院校网球教学中塑造“全人”的探讨
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价值取向和育人导向探析
教育戏剧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
河南普通高中今年停招择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