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春霞
摘 要:书院制为突破传统教育发展瓶颈、夯实通识教育开辟了新的路径。国内高校大多实施“书院-学院”的协同培养模式,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思想观念未及时转变、双院未有效协同、学业导师履职不到位、书院文化积淀不足等问题。对此,高校应构建合理的组织架构与管理机制,健全双院协同运作模式,打造独特的书院文化育人空间,完善导师制,丰富书院的社团与文化活动,全面激活书院文化育人的生命力。
关键词:书院制;人才培养;通识教育
近年,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各个学科在加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交叉融合的趋势,培养跨专业、复合型、全能型人才成了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识教育能够为这一目标的达成奠定基础。通识教育又被称为“一般教育”或“通才教育”,它是教育学家对现代大学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的现状进行反思的产物。开展通识教育能够使学生对不同学科都有所认识,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正确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客观认识世界的能力;还有利于破除传统学科领域的壁垒,帮助学生掌握比较、推理和辨析等方法,提升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
为顺应学科融合背景下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时代要求,夯实通识教育基础,很多高校正在推行书院制教学管理模式改革。书院制是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教育管理制度。高校实施书院制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探索与有效尝试,也为通识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开辟了一条创新之路。现代高校的书院制有别于传统书院,强调在多学科交叉的通识教育目标下,实现教学组织模式的创新与突破。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建设新型书院,成为近年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重点探讨的话题。
一、书院制的主要特征与实施意义
书院的英文College,其原意为团体、社团等,国内学者们一般翻译为书院、社区、学院、住宿學院等。在西方,书院制最早可追溯到巴黎大学的“迪克斯-惠特”学院,这是高阶教士和贵族为需要攻读学位却无力承担食宿费用的学生建造的寄宿屋舍。目前,书院制在英、美、加、澳等英语国家的著名高校中普遍推行,为精英人才的培养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书院制的运行模式而言,无论是英式书院还是美式书院,都倡导文化社区的隐性教育,主张帮助学生在言传身教、朋辈互动学习、学生自我管理中实现自我提升和发展。因此,不同国家的书院在具体形式上具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都实行导师制,每个学生都有相对固定的导师,导师通过言传身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书院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居住需求,还承载着学生的学习、生活、文化、运动、交流等多重功能,鼓励不同学科的学生混住,以增进跨学科交流;都以文化育人为导向,注重文化熏陶,力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独立人格;都倡导学生进行自主管理,一般会从高年级选举学生管理员、学生代表参与书院管理,使他们能够为低年级学生提供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帮助。
从价值层面来看,当前国内众多高校实施书院制改革主要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书院制教学模式有利于强化通识教育,能够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实施书院制后,有些学校的学生在入学后的前两个学期不会进行专业划分,而是在书院制的教学管理模式下进行培养。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能够接受到更好的通识教育,为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二是改变过去“只教知识不育人格”的教学模式。在传统模式下,专业划分多是依据高中阶段的志愿填报,导致许多学生对学习内容与专业特色并不了解,从而出现因为不喜欢所学专业而提不起学习兴趣的情况。书院制建设更加强调“精神成人”而非仅是“专业成才”,能够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了解个人兴趣与专业特色,改变了只强调专业教育的现状,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做到从大学生的个人需求出发,帮助他们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三是注重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书院制建立的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实现了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创新,使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个性优势,强化责任意识。通过自主组织、参与各种内容丰富的课余活动,学生可以形成自知、自省、自制等自我观念,养成自主、自律、自励等学习习惯,形成独立、创新、批判等自主精神。
总之,书院制改革为夯实通识教育、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也为大学教育回归“以人为本”提供了一次新的机遇。
二、国内高校书院制的实施现状
自2005年起,国内部分高校开始探索实践书院制育人模式。从实施书院制的具体模式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书院+学院”并行模式。该模式下,书院是实体的独立教学单位,有自己的培养特色与教学定位,与其他学院相互独立、并行存在。该模式下,学生作为个体隶属于书院而非具体学院系部,书院具有较大的自主决策权和自治权,培养对象一般是拔尖创新人才、交叉学科专业跨学科人才等,类似很多学校的创新班、实验班。
二是“书院-学院”协同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下,书院的培养对象是特定阶段的学生,一定阶段之后学生会回归各个学院。书院不承担具体的教学任务,只提供书院的管理理念、模式与环境。书院中只有管理人员,没有专任教师。书院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强调学生身体、道德和智力的和谐发展。学院则以学术研究与专业发展为导向,旨在为学生提供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这种模式突出素质教育、文化教育与第二课堂,主张打造文化育人的生活园区。在这种模式下,学院和书院的关系协调尤为重要。
三是学生社区管理模式。该模式下的书院大多依托宿舍楼设立,致力于打造兼具生活、学习、健身、研讨、交流与课外活动等多种功能的学生社区。这种模式下,学生隶属于具体的专业学院,但会在相应的书院开展活动;书院不开设课程,主要通过组织讨论、演讲、党团主题活动等形式,使学生在融入集体生活的同时,有机会接受思政教育、寻求职业指导、学习社交礼仪,进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书院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采取第二种“书院-学院”双院协同管理模式的高校较多。由于大部分高校的书院制改革仍处在探索阶段,在具体推行与实施过程中难免存在不少认识误区与现实问题。
第一,思想观念没有及时转变,未能深刻理解书院的价值。受实用主义和专业主义的价值观影响,有些高校的治理理念仍然停留在对学生重“管”轻“育”的阶段,重视知识传授和技能习得,忽视文化育人与素质教育。很多高校对书院制教育理念没有清晰认识,导致部分师生对书院制的不适应、不认可,进而缺乏建设书院的自觉行动。
第二,书院与学院未能发挥协同效应。双院协同模式下,书院与学院独立并存,双院之间既要分工明确又要密切合作。如果只分工而不合作,双院之间缺乏协调互动,难免渐行渐远,形成“两张皮”的局面。比如,在学生就业方面,学院只负责专业教育、不涉及学生管理,而书院只负责学生就业、实习实践等,不了解专业人才需求,无法有效帮助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或创业。
第三,学业导师未发挥应有作用。师生之间良好的“导学”关系有利于导师传递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导师聘任程序缺失、导师职责不清、导师履职不到位等问题。一些高校书院导师的聘任采用指派制,在未提前与导师商议的情况下,部分教师不情愿地成为导师,造成他们不愿或不会承担学业导师的角色,课下基本不与学生交流,没能充分发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第四,书院文化积淀不足。文化因素在书院运作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书院制的可持续发展和深层次功能的发挥,依赖于价值理念、精神文化等隐性因素。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书院制建设是在教育改革背景下被动采取的创新举措。许多高校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在书院特色文化建设方面,存在师资力量不足、文化体系不完整、内容不明晰等问题,书院的文化个性并未得到很好呈现。
四、书院制改革路径的优化建议
一是构建合理的书院组织架构与管理机制。书院的创建,打破了传统教学组织模式,涉及组织结构、人员、制度、职权与资源的划分,难免阻力重重。首先,书院建设需要高校领导的重视,依托行政力量搭建较为完备的书院制组织架构,形成各部门各司其职、协作有序的书院制运行模式。其次,成立专门的书院管理部门,并明确其职责应由“管理”向“服务”转变。书院制下的学生管理机构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书院管理部门则应不过分干预学生的自我管理。最后,加强质量监控,科学制定各项工作的评价机制和考核机制,以此推动书院办学质量的提升。
二是健全双院协同运作模式。书院和专业学院作为两个相对独立又并存的组织机构,应遵循分工合作、协同育人的原则,在具体工作安排上互相配合、形成互补。专业学院要负责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学术发展,重点关注知识的传授与创新,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与专业能力;书院则要在通识教育方面持续发力,帮助学生在人格培养、价值塑造与综合能力等方面实现提升。书院和学院应增进交流,开展全方位的沟通合作,提高协作效率。
三是打造独特的书院文化育人空间。书院与宿舍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书院更具有文化育人功能。书院作为一个具有教学功能的生活空间,应有特定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导向,可以帮助学生在沉浸式的生活中接受价值观的熏陶,通过集体生活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自我管理意识、实践应用能力、自我激励习惯等。因此,构建独特的书院环境和文化氛围是书院制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应结合专业特色提炼文化亮点,打造好书院的文化品牌,增强书院的文化吸引力。此外,具有文化意义的景观与设施能够发挥书院环境育人的功能。比如,水利类高校可以结合当地的水文地理、水利设施与水文化等主题,建设水利文化馆、水利英雄雕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节水增效、人水和谐、振兴水利等文化内容,帮助学生强化对水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全面弘扬中华水文化。
四是完善导师制,加强师生联系。书院制教育的价值还体现在能够在师生互动中充分发挥导师的桥梁作用。首先,导师要对学生的课程学习、科研训练、生涯规划、日常生活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指导,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并进行及时引导。其次,导师要多用、善用课堂之外的教学手段,采用启发探讨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后,书院应分别设置生活导师和学业导师共同为学生的生活与学业提供指导。这样既能保证生活导师与学生之间的紧密联系,又能根据学业导师的学术专长引导学生制订专业的学业计划,实现师生在交流方面的双重保障。
五是丰富书院的社团与文化活动。组织社团活动是高校发挥文化育人作用的有效手段,有组织的社团活动有利于提升书院的文化影响力。书院提倡学生自主管理,学生社团活动必然较为活跃,但如果缺乏科学合理的引导,容易出现社团数量多、类型繁杂、主题模糊等问题。首先,書院要构建配套的社团运作管理机制,有目的地培育好的学习型社团,科学选拔、定期培训社团干部,加强考核管理,打造出一支理想信念坚定、综合素质优良的学生干部队伍。其次,对社团开展的文化活动要给予充分的引导与支持。比如,由书院邀请校内外导师开设系列化、模块化的通识教育讲座,精心组织各种沙龙、微课堂、报告、研讨会等活动,将优秀的内容呈现给广大学生。最后,书院还要鼓励师生积极参与书院活动,督促导师进入书院开展指导活动,实现课内外教育的多维融通,激活书院在强化通识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等方面的育人活力。
参考文献:
[1]刘明明,邓洪波.2021年书院研究综述[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22(6).
[2]魏球,朱淑瑜.英美书院制的本土化移植与进路[J].高教探索,2021(4).
[3]陈观玉,黄海峰,王永仁,等.我国高校书院制运行模式研究:基于亚太高校书院联盟参与高校相关制度的文本分析[J].高校后勤研究,2023(2).
[4]申琪,祝艳.从西方书院制起源发展论现代大学书院制改革[J].科技资讯,2022(19).
[5]顾涛.在“共同成长”中诠释课程思政:对书院制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北京教育(德育),2022(Z1).
[6]盛夏.基于书院制理念的高校学生宿舍公共空间研究[J].城市建筑空间,2022(6).
[7]管金星.书院文化育人机制的人才培养实践运作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2(35).
[8]赵曾臻.书院制育人模式下学生干部领导力的培育研究[J].科教导刊,2022(29).
[9]李丹.书院制改革的机遇与挑战:以南京审计大学为例[J].高教学刊,2023(8).
[10]徐光秀.新时期高校书院制育人模式推进路径研究[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2(10).
[11]胡业宇.书院制模式下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优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8).
[12]田川,曹文华.书院制拔尖创新人才思政教育探索与实践[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