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体两面,写作教学不应该脱离阅读而独立进行。《乡土中国》是一部既生动易懂又逻辑严谨的学术著作,为高中生的议论文写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在“三新”背景下,教师有必要将议论文写作教学与整本书阅读教学结合起来,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加强核心概念界定的训练和高阶思维的培养,以增强学生所作议论文的思想深刻性,提升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水平。
[关键词]阅读;写作;概念界定;议论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01-0015-06
【设计意图】
高一学生首次接触学术著作,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和抗拒心理。因此,通过任务驱动激发学生对学术著作的阅读兴趣,并在此过程中教给学生阅读学术著作的方法显得十分重要。《乡土中国》有三个显著特点:诗性的概念、散文化的结构、杂话式的表述。上述特点在增强学术著作可读性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阅读和理解的困难。这就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学术思维的一般过程,即搜集现象—提炼普遍属性—界定概念,并在此基礎上诠释核心概念的内涵、厘清论述思路及把握论证结构。
《乡土中国》阅读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格物致知,跟着《乡土中国》学习概念界定;二是学以致用,跟着《乡土中国》学写议论文。
引导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格物致知,探求事物的原理、法则,获取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其中,概念界定有助于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从而提出具有启发意义的观点。为此,笔者在课前进行了概念界定的示范,并布置了概念界定训练和议论文写作任务。
概念界定的示范:差序格局
1.与差序格局相关的形象化描述有哪些?(搜集现象)
①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②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
③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
④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一般的。
2.从关键词找现象的特征(提炼普遍属性)
①“同心圆”“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以己为中心。
②“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依据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
③“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伸缩自如。
④“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⑤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适用范围。
3.理性诠释(界定概念)
差序格局是一种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等社会关系中(特征⑤),以己为中心(特征①),依据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特征②),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特征④),且能伸缩自如(特征③)的社会格局。
笔者布置了三个课前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进行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
任务一:请结合对“差序格局”概念的理解,以小组为单位画出血缘关系差序格局图。
任务二:请按照厘清概念内涵的一般思路“搜集现象—提炼普遍属性—界定概念”,界定以下概念。每个学习小组完成4个概念的界定。
①团体格局 ②熟人社会 ③礼俗社会 ④礼治秩序 ⑤无讼社会 ⑥长老统治 ⑦血缘 ⑧地缘 ⑨横暴权力 ⑩同意权力 ?长老权力 ?时势权力
任务三: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议论文,要求厘清核心概念,灵活应用在《乡土中国》中学到的说理方法。
《闲话中国人》中说,人生有三“得”,即学习时沉得住气,成功后弯得下腰,失败时抬得起头。这三“得”也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准则和必备的素质。
对上述三“得”,你有何体会或思考?请选择其中一“得”,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教学扫描】
环节一:创设情境,呈现目标。
师:同学们,《淮南子》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论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流传千古的名言对教和学都富有启迪意义。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老师要实现从“鱼”到“渔”再到“欲”的转变,即从讲授知识、介绍经验向指导学法、培养能力转变。课前,老师已经给大家印发了任务清单,让大家深入思考、自主完成任务。学习小组的组长检查了大家完成任务的质量。这一节课,是问题解决情况的汇报课。请同学们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展示交流。
环节二:合作探究,优化成果。
让学生根据任务清单进行合作学习,由各组组长组织小组讨论、研究,对本组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进一步优化。
环节三:展示交流,规范评价。
任务一:请结合对“差序格局”概念的理解,以小组为单位画出血缘关系差序格局图。
第一学习小组和第二学习小组所作的血缘关系差序格局图如图1、图2所示。
生1:配偶之间没有血缘关系,第一学习小组的图中的“配偶”不符合题干所提到的“血缘关系的差序格局”的要求,需要修改。
师:第二学习小组的图在差序格局的处理上既符合情理,也符合法理。因为,从法律上来说,父母、子女之间关涉的权利与义务比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之间关涉的更多。通过画图,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在差序格局这种社会结构中,人与人之间构成了“以己为中心”的人际关系网。站在这张网的外围往中心看,都是“自己人”,属于“公”的范畴;站在这张网的中心往外围看,离自己越远的人,关系越淡薄。要维护这张网中的人际关系,需要强化礼治秩序。
任务二:请按照厘清概念内涵的一般思路“搜集现象—提炼普遍属性—界定概念”,界定以下概念。每个学习小组完成4个概念的界定。
以第三学习小组界定核心概念“团体格局”为例进行说明。
第一步,搜集现象,寻找文本依据。
①我说西洋社会组织像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先规定的。
②当西洋的外交家在国际会议里为了自己国家争利益,不惜牺牲世界和平和别国合法权益时,也是这样的。所不同的,他们把国家看成了一个超过一切小组织的团体,为这个团体,上下双方都可以牺牲,但不能牺牲它来成全别种团体。这是现代国家观念,乡土社会中是没有的。
③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团体是个超于个人的“实在”,不是有形的东西。
④团体格局的道德体系中于是发生了权利的观念。人对人得互相尊重权利,团体对个人也必须保障这些个人的权利,防止团体代理人滥用权力,于是发生了宪法。宪法观念是和西洋公务观念相配合的。国家可以要求人民的服务,但是国家也得保证不侵害人民的权利,在公道和爱护的范围内行使权力。
第二步,归纳特征,提炼普遍属性。
①“一定得分清楚”“先规定”——界限分明、注重契约。
②“把国家看成了一个超过一切小组织的团体,为这个团体,上下双方都可以牺牲”——“公”的明确界限:国家。
③“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团体是个超于个人的‘实在”——团体先于个人又不能脱离个人。
④“人对人得互相尊重权利,团体对个人也必须保障这些个人的权利”——成员地位平等,宪法规定:人民服务国家,国家保证不侵害人民的权利,互为牵制。
第三步,厘清种差,理性诠释概念。
团体格局是一种发生在团体中(特征②),借助宪法和人权等社会契约划定团体边界(特征①),成员之间地位平等并与所属团体互为牵制(特征④),且团体先于个人又不能脱离个人(特征③)的社会格局。
生2:老师,我有一个困惑。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先生创造性地提出了“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两个重要的概念,通过研读文本可以看出,“差序格局”体现的是中国人的“自私”“利己主义”“不会克群,使群不致侵略个人的权利”;而“团体格局”则是“公”的化身,是一种借助宪法和人权等社会契约划定团体边界的、特殊领域的“公”。费孝通先生是要通过对比对“差序格局”的“私”或“公私不分”进行批判吗?
师:这是个涉及议论文如何写得深刻的好问题。费孝通先生在“差序格局”这个核心概念的界定上采用了“比较”的方法,用與之相对的“团体格局”进行对比。这对我们的阅读和写作颇有启发意义。在阅读和写作中,“比同”可以强化共同点,把握事物特征,有助于实现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比异”能够了解差异,理解和尊重事物的多样性,有助于开阔视野,深化理性思维,提高思辨力。其实,《乡土中国》中也提及“西洋的外交家在国际会议里为了自己国家争利益,不惜牺牲世界和平和别国合法权益”,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和“差序格局”一样,“公”与“私”只是相对而言的,内“公”而外“私”。费孝通先生后来将对多元文化的关怀融入了新的“差序格局”中,倡导“美美与共”,引导民众理解、尊重其他民族的文明,达到“和而不同”的状态。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是文化领域的思想飞跃。
第四学习小组界定核心概念:横暴权力、同意权力 、长老权力、时势权力。
以下具体论述界定“横暴权力”概念的过程。
第一步,搜集现象,寻找文本依据。
①从社会冲突一方面着眼的,权力表现在社会不同团体或阶层间主从的形态里。在上的是握有权力的,他们利用权力去支配在下的,发施号令,以他们的意志去驱使被支配者的行动。
②权力,依这种观点说,是冲突过程的持续,是一种休战状态中的临时平衡。冲突的性质并没有消弭,但是武力的阶段过去了,被支配的一方面已认了输,屈服了。但是他们并没有甘心接受胜利者所规定下的条件,非心服也。于是两方面的关系中发生了权力。
③权力是维持这关系所必需的手段,它是压迫性质的,是上下之别。从这种观点上看去,政府,甚至国家组织,如果握有这种权力的,是统治者的工具。跟下去还可以说,政府,甚至国家组织,只存在于阶级斗争的过程中。如果有一天“阶级斗争”的问题解决了,社会上不分阶级了,政府,甚至国家组织,都会像秋风里的梧桐叶一般自己凋谢落地。——这种权力我们不妨称之为横暴权力。
④至于横暴权力和经济利益的关系就更为密切了。统治者要用暴力来维持他们的地位不能是没有目的的,而所具的目的也很难想象不是经济的。我们很可以反过来说,如果没有经济利益可得,横暴权力也就没有多大的意义。甲团体想用权力来统治乙团体以谋得经济利益,必须有一前提:就是乙团体的存在可以供给这项利益;说得更明白一些,乙团体的生产量必须能超过他的消费量,然后有一些剩余去引诱甲团体来征服他。这是极重要的。一个只有生产他生存必需的消费品的人是并没有资格做奴隶的。我说这话意思是想指出农业社会中横暴权力的限制。
第二步,归纳特征,提炼普遍属性。
①“社会冲突”“支配在下的”“发施号令”“以他们的意志去驱使被支配者的行动”——在社会冲突中占主导地位的一方以自己的意志支配其他各方。
②“冲突过程的持续”“休战状态中的临时平衡”“没有甘心接受”“非心服也”——使其他各方暂时屈服。
③“压迫性质的”“统治者的工具”“阶级斗争”——具有支配、压迫性质,存在于阶级斗争中。
④“经济利益”“维持他们的地位”——以经济利益来维持统治地位。
第三步,厘清种差,理性诠释概念。
横暴权力是指在社会冲突中占主导地位的一方对暂时屈服的一方所展现的具有支配、压迫性质,主要通过获得经济利益来维持统治地位的力量。
第四学习小组通过上述操作,还诠释了以下三个概念。
同意权力是以社会契约或双方同意为基础,偏重社会合作,随社会分工的复杂而扩大,为保障社会分工中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而共同授予的与经济利益有关的力量。
长老权力是在社会继替过程中,长辈对晚辈宣教规范的文化性而非政治性的强制力量。
时势权力是指社会变迁时代,在新旧交替、人们无所适从时出现的可以推动乡土社会改变现有的社会形态和社会方式,指导社会变迁进程的文化英雄所拥有的不能包容反对的力量。
生3:第四学习小组的同学用下定义的方法对维持乡土中国运转的四种权力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首先,文本依据充分;其次,准确提炼了概念的普遍属性,并以此作为下定义的种差;再次,界定概念时考虑到了“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属概念”的要求;最后,写出的句子是一个长单句,符合下定义的要求。
任务三: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议论文,要求厘清核心概念,灵活应用在《乡土中国》中学到的说理方法。(材料略)
第五学习小组的作文展示:《抬起头,才能走出失败》。
“人生的光荣,不在于从不失败,而在于能够屡败屡战。”人生之路崎岖坎坷,走在路上总有重重跌倒的时候。跌倒,难道要就此不起吗?不,不是的,失败并不能让人停止前进。在失败时不屈地抬起头,才能继续走下去,走出黑暗,也走向成功。
“抬头”是积极的心态与不屈的意志的体现。高考落榜后,有人大哭一通然后重新树立目标,勉励自己,继续奋斗;有人日益消沉,虚度时光,在娱乐中麻痹自己,沉浸在过往中痛苦不已。前者正是失败后不屈的表现。或许一时陷入悲伤,但总会挣脱出来,着眼未来,继续积极地踏上人生之路。在积极的心态建立后,才有未来的一切可能。人生路上,“抬头”的动作必不可少。
“抬头”是坚持与勇气,是相信成功终会到来。J.K.罗琳曾被多家出版社退稿,但她并不气馁,继续向其他出版社投稿,最终那个神奇的魔法世界得以出现在世人眼前。屠呦呦从1969年开始研发抗疟药物,期间经历的辛苦与失败不计其数,但她从未被失败磨去研发的信念;最终,青蒿素于1972年被成功提取。徐梦桃三战奥运都未能摘金。她不愿放弃,一次次辛苦地训练,一次次参赛积累经验,最终在北京冬奥会夺得金牌,成功圆梦。人人都知道“失败乃成功之母”,而在失败的困境中坚持下去,需要不被失败吓倒,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对成功的渴望,需要对理想无尽的向往。在崎岖的路上行走,纵然孤单,纵然漫长,但抬头就可见闪耀星光——这般美景,不会被颓丧者看到。
“抬头”才能看到失败背后的原因,进而找出路、改方向。假如在错误的道路上行走,将永远无法接近成功。在中国古代历朝的初代君主實施的新政中,都看得到对上一朝代灭亡的反思。中国近代史上无数仁人志士寻求救国之方,屡屡失败,一条路走不下去便换另一条;直到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诞生,走出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解放与独立。不少企业因为无法适应新时代而倒闭,一些政策、法规也渐渐暴露出短板;故而近些年来国家愈发提倡创新,也更注重全面深化改革,注重法律、法规的修订与调整。这一切都是在吸取先前的经验教训后才进行的改进。人类历史便是在反思中前进,慢慢纠错,渐渐发展。个人的发展也离不开这样的方式,每个人都是在失败中学习、成长。
失败是人生路上必不可少的经历,给生命带来挫折,也给每个人都带来机会,从失败中走出的人将由此获得宝贵的成长。失败后,请抬起头,挣脱悲伤,坚定信念,反思过去,走向未来。当失败变成有价值的经历,回望时便会发现,当时的抬首迈步,虽艰难,但值得。
生4:这篇文章运用结构化思维,开篇紧扣作文材料提出中心论点“抬起头,才能走出失败”,并引用名言进行道理论证,观点鲜明。文章主体部分围绕“理由—事实—结论”的思路展开,事实和理由、理由和结论之间有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逻辑严密、论证有力。
师:第五学习小组的同学在第二段、第三段诠释了“抬头”的寓意,即“是积极的心态与不屈的意志的体现”,“是坚持与勇气,是相信成功终会到来”;在第四段分析了“抬头”的意义,即“‘抬头才能看到失败背后的原因,进而找出路、改方向”。此处解决了“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分析透彻。这其实也是界定概念的一种方法:诠释法。诠释法是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融合起来的重要方法。同学们在写作的时候常常很难精确地给概念下定义,这时候可以采用诠释法说出自己对概念的理解,突出概念的特点、作用和意义,类似于下定义的种差,以使读者对概念有清晰而深刻的认识。
环节四:归纳概括,提升意义。
师:同学们,《乡土中国》是一本学术著作,我们在学习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遵循“搜集现象—提炼普遍属性—界定概念”的学术思维,诠释了核心概念的内涵,厘清了论述思路,把握了论证结构,并认真完成了写作训练,小组合作开展得扎实有效。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能够运用比较法、下定义、诠释法等界定概念的好方法,提高议论文的写作水平。
板书设计:
界定核心概念:提升议论文写作水平的有效路径
一、厘清概念内涵的一般思路:搜集现象—提炼普遍属性—界定概念
二、界定概念的方法
(一)比较法
比同:强化共同点,把握事物特征,有助于实现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
比异:了解差异,理解和尊重事物的多样性,有助于开阔视野,深化理性思维,提高思辨力
(二)下定义: 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属概念
(三)诠释法:突出概念的特点、作用和意义
本课着眼于整个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任务,将整本书阅读与议论文写作整合起来进行设计,这是一种跨任务群的专题教学设计。本课以“阅读—比较—分析—归纳”为基本过程,通过创设适宜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独立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得出创造性的结论,并基于个人经验和自主探索来建构知识。通过探讨质疑,发现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通过表达与交流,获得知识、掌握方法。课堂强调体验式、参与式教学方法,注重“做中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增强学生认识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最终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 参 考 文 献 ]
[1] 陈小葵.王权主义与中国社会:古代公法文化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5.
[2] 谢建社,牛喜霞.乡土中国社会“差序格局”新趋势[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1):8-13.
[3] 王贺锋,慕旗娟.论社会历史环境的差异对中西方伦理观的影响[J].安康学院学报,2007(4):18-21,28.
[4] 姚春燕.再论《乡土中国》概念教学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1(4):49-51.
[简评]
架构读写桥梁 提升思维品质
——《界定核心概念:提升议论文写作水平的有效路径——〈乡土中国〉在写作中的融通与运用》课例点评
广西南宁市第十四中学(530000) 覃霞峰
《乡土中国》是进入高中统编语文教材、要求高一学生必读的学术著作。《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以下简称《课标》)设计了十八个语文学习任务群,《乡土中国》的阅读就对应了其中两个任务群的学习:一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二是学术论著专题研讨。《课标》一经颁布,《乡土中国》的閱读指导就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相关研究成果包括课例都非常丰富。但将《乡土中国》和写作教学联系在一起的设计不多见,尤其是抓住“核心概念的界定”这个点来教学生写议论文的更是少有。特级教师蓝玉执教的课例《界定核心概念:提升议论文写作水平的有效路径——〈乡土中国〉在写作中的融通与运用》,为我们提供了从整本书阅读到以议论文写作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一个优秀范例。
一、选点精准,读写共构,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乡土中国》有一大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很多概念。蓝玉老师敏锐地认识到理解这些概念其实就能读通读透《乡土中国》,所以她抓住这一特点,将《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团体格局”“熟人社会”“礼俗社会”“礼治秩序”“无讼社会”“长老统治”“血缘”“地缘”“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时势权力”等13个概念从书中抽离出来,并通过概念界定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费孝通先生的观点以及论证的思路。在此基础上,蓝玉老师要求学生写议论文,灵活应用在《乡土中国》中学到的说理方法,厘清自己作文中的核心概念。要完成这一任务,学生就要聚焦核心概念,思考其内涵和外延,提炼普遍属性并进行理性诠释。这对学生而言是非常高的要求,思维难度大幅度增加。从学生展示的作文来看,蓝玉老师的教学达到了目的,学生将在学术著作阅读中获得的技法迁移运用到议论文写作中,对核心概念加以界定,文章的深度就出来了。这样的训练能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有序推进,层层深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辩证性和创造性
通观蓝玉老师的课堂,从教学环节的安排到任务的设计,都是有序推进、层层深入的。蓝玉老师在课前先以“差序格局”为例进行了概念界定的示范,展示了厘清概念内涵的一般思路,然后布置了三个课前学习任务:一是让学生结合自己对“差序格局”概念的理解,以小组为单位画出血缘关系差序格局图;二是要求学生按照厘清概念内涵的一般思路,分小组分别界定《乡土中国》中的12个概念;三是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写议论文,厘清核心概念,灵活应用在《乡土中国》中学到的说理方法。教学环节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值得一提的是,在进行“差序格局”概念界定的时候,蓝玉老师的示范堪称经典。她的第一个步骤是搜集现象,在文中寻找与“差序格局”相关的形象化描述;第二个步骤是从关键词中找现象的特征,提炼普遍属性;第三个步骤是理性诠释,界定概念。这三个步骤层层深入,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完全按事理逻辑展开。学生先观摩蓝玉老师的展示,然后按照这样的步骤进行概念界定的实践,由此,他们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都得到了发展。
三、同侪互助,转变学法,让思维在碰撞中获得发展
《课标》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明确指出“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专题学习目标,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蓝玉老师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的教法与学法完全符合《课标》的要求。蓝玉老师主要通过小组探究、讨论、展示的方式开展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间互帮互助,在这个过程中必定会有思维的碰撞,相比单纯听教师的讲授,更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总之,蓝玉老师用这样的一节课告诉我们:充分利用整本书阅读的资源,找准写作教学的切入点,有序推进,革新教法和学法,必定可以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架构一座桥梁,帮助学生提升思维品质。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