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灌注成像技术辅助血管再通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2024-04-10 07:43刘丽娜石英娜
关键词:脑组织溶栓缺血性

刘丽娜 石英娜 孙 伟

1.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2. 淮南新华医院影像科,安徽 淮南 232052;3. 淮南新华医院CT室,安徽 淮南 23205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是中老年常见疾病,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起病急促,脑供血动脉管腔出现狭窄或闭塞,脑组织缺氧缺血,进而坏死,影响神经功能[1]。AIS易导致患者残疾和死亡,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恢复缺血脑组织再灌注。AIS的治疗方案包括溶栓治疗、血管介入治疗、机械取栓等[2-3]。临床通常建议早期进行静脉溶栓治疗,但溶栓治疗受时间窗影响,部分患者应用溶栓药物治疗效果不显,因此,尽早明确患者血管情况,有利于治疗方案的确定。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 CTP)逐渐应用于脑组织血液灌注情况的评估中,可准确了解病变血管[4]。鉴于此,本研究尝试分析CTP技术辅助血管再通治疗应用于AIS患者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20年12月—2022年12月淮南新华医院收治的134例AIS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67例)和对照组(67例)。观察组中,男性37例,女性30例,年龄50 ~ 72岁,平均年龄(63.11 ± 5.80)岁,中度狭窄45例,重度狭窄或闭塞22例。对照组中,男性35例,女性32例,年龄51 ~74岁,平均年龄(64.00 ± 5.98)岁,中度狭窄44例,重度狭窄或闭塞2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中相关标准[5],经临床诊断为AIS;②起病至入院时间不超过8 h;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6]不低于10分;④初次发病;⑤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有头部创伤或颅内出血史;②合并其他心脑血管重症;③合并凝血功能异常;④合并癫痫发作;⑤存在溶栓禁忌证;⑥合并肝、肾等严重功能障碍;⑦入组前48 h内接受过抗凝治疗;⑧造影剂不耐受者;⑨随访脱落。

1.3 方法

对照组经CT平扫确诊为ASI后,给予阿替普酶(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Co. KG生产,批号:S20110052,规格:50 mg∕支)0.9 mg∕kg进行静脉溶栓治疗,首次静脉注射总量的10%,在1 min内推注完毕,剩余剂量于1 h内泵入,用药总量不超过90 mg,溶栓治疗后24 h给予抗凝、抗动脉硬化药物,若溶栓效果不显著,经进一步检查后根据患者情况选择调整用药策略或进行血管介入、机械取栓治疗。

观察组入院后给予CTP检查,采用联影640层螺旋CT进行平扫,确定无脑肿瘤和出血征象,进行CTP扫描。层厚0.5 mm,单圈旋转时间0.5 s,将高压注射器与容积CT连接,将40 mL碘普罗胺注射液(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10970165,规格:50 mg ∶ 15 g)用30 mL生理盐水进行配比,于右肘静脉以6 mL∕s的速度进行注射,注射6 s后开启扫描,电流100 mAs,电压80 kV,总时长约1 min,静脉期扫描时间35 ~ 60 s,间隔5 s,动脉期则为11 ~ 34 s,间隔2 s,面积16 cm2。扫描结束后采用系统对灌注参数进行分析并生成三维图像。根据患者灌注三维图像判断其罪犯血管位置和狭窄情况,进行静脉溶栓并制定后续的干预措施,溶栓治疗与对照组一致。

1.4 观察指标

1.4.1 血管再通情况 溶栓治疗后24 h采用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 CTA)进行脑梗死溶栓分级(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 TICI)[7]进行评估:0级为无灌注,血管闭塞远端无顺向血流;Ⅰ级为造影剂部分通过阻塞血管,但未充盈远端;Ⅱa级为造影剂充盈闭塞血管,但排空速度缓慢;Ⅱb级为造影剂充盈闭塞血管,排空速度较缓;Ⅲ级为造影剂充盈且排空速度快;以Ⅱb ~ Ⅲ级为血管再通良好,血管再通良好率 = (Ⅱb + Ⅲ级)∕总例数 ×100%。

1.4.2 血流动力学 治疗前和治疗后7 d采用脑血管血液动力学监测仪(上海示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型号:CVHD-3000)对两组治疗前后的最小血流量(Qmin)、颈动脉最小血流速度(Vmin)、动态阻抗(dynamic resistance, DR)水平进行检测。

1.4.3 神经功能 采用NIHSS量表评估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7 d的神经功能,5分以下为轻度卒中,5~ 20分为中度卒中,20分以上为重度卒中,最高42分。

1.4.4 意识情况 治疗前和治疗后7 d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 GCS)[8]对2组意识状态进行评价,重度意识障碍3 ~ 8分;中度意识障碍9 ~ 11分;轻度意识障碍12 ~ 14分;正常15分。

1.4.5 并发症 记录治疗过程中发生出血转化、血管再闭塞、系统出血、脑水肿等AIS血管再通治疗后常见相关并发症。

1.4.6 死亡率 记录治疗期间和出院后3个月内死亡例数。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软件分析数据,Qmin、Vmin等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表示,组间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对比,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 0.05。

2 结 果

2.1 两组血管再通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血管再通良好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再通情况对比[n(%)]

2.2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Qmin、Vmin和DR水平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注:观察组采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辅助血管再通治疗;对照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质量。Qmin为最小血流量;Vmin为颈动脉最小血流速度;DR为动态阻抗与治疗前比较,ta、b、c、d、e、f = 7.647、6.853、7.821、5.631、5.072、6.314, P < 0.05。

治疗后463.92 ± 15.33c 420.39 ± 17.35f 15.390< 0.001组别观察组对照组n Qmin∕(mL∕s)治疗前3.80 ± 0.46 3.82 ± 0.45 0.254 0.800治疗后4.79 ± 0.48a 4.43 ± 0.40d 4.716< 0.001 Vmin∕(cm∕s)治疗前8.36 ± 0.88 8.40 ± 0.81 0.274 0.785治疗后9.79 ± 0.88b 9.34 ± 0.76e 3.168 0.002 67 67 t P DR∕(Pa·s∕mL)治疗前388.33 ± 13.20 387.41 ± 14.05 0.391 0.697

2.3 两组神经功能和意识情况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GCS评分较对照组更高,NIHSS评分较对照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和意识情况对比(分,)

表3 两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和意识情况对比(分,)

注:观察组采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辅助血管再通治疗;对照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质量。GCS为格拉斯哥昏迷评分;NIHSS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与治疗前比较,ta、b、c、d = 9.634、13.952、7.257、9.167, P < 0.05。

治疗后9.79±0.87b 12.56±1.00d 17.106< 0.001组别观察组对照组n GCS治疗前8.49 ±0.84 8.53±0.90 0.266 0.791治疗后11.66±1.07a 9.31±0.92c 13.631< 0.001 67 67 t P NIHSS治疗前16.81±1.13 16.92±1.08 0.576 0.566

2.4 两组并发症和死亡率对比

两组并发症率和3个月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4。

表4 两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发症和死亡率对比[n(%)]

3 讨 论

AIS可能受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冠心病等基础疾病诱发,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破裂、出血或是脱落,进而导致血栓,影响脑部血液循环,发生神经功能损伤等[9]。AIS是脑卒中患者占比较高的类型,病因是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的脑组织缺血和缺氧,使得微血管床发生损伤,脑组织发生局部功能性毛细血管丢失[10]。AIS患者需在有效再灌注时间窗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以达到恢复脑组织血供、保护神经功能的目的[11]。但部分患者应用静脉溶栓的收益不高,或是超过时间窗,此刻需要对缺血半暗带情况和罪犯血管情况进行明确,以调整治疗方案,改善血管再通治疗效果。

本研究中,观察组血管再通良好率、血流动力学指标、GCS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更低(P< 0.05),提示应用CTP技术辅助血管再通治疗可有效改善治疗效果。随着影像学技术不断发展,CTP逐渐应用于AIS的临床诊断,且具有较高准确度[12]。急性发作期患者受限于治疗时间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磁共振等方式耗时较长,适用性较低。CTP作为一种功能影像学检查技术,对比剂经静脉快速推注,缺血损伤区进行连续且多次扫描,获得损伤区的时间-密度曲线,再纳入数学模型对灌注参数进行计算,并进行图像重建、染色处理,从而获得脑部血液循环伪彩图,从而反映AIS脑部血液灌注情况[13-14]。根据CTP扫描结果,找出责任血管,评估缺血病灶的范围和程度,进而选择治疗方案,从而提高血管再通率。但有学者认为,在治疗前进行CTP检查会延误治疗时机,进而加大不良事件发生率[15]。本研究显示,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和3个月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提示应用CTP技术辅助血管再通治疗具有较高安全性。通过CTP技术,可有效鉴别梗死区与缺血半暗带,对缺血半暗带范围进行早期确定,为进行静脉溶栓或是其他血管再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16]。患者可尽早获得更适宜的治疗,促进灌注异常区尽早恢复血液灌注,使侧支循环代偿能力尽早恢复,改善脑组织缺血缺氧情况,促进患者获得良好预后,NIHSS评分也随之降低。但本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本研究仅对3个月内预后情况进行随访,未来还需对患者进行进一步随访,以明确远期疗效。

综上所述,CTP技术辅助血管再通治疗应用于AIS患者治疗,可有效提高血管再通治疗效果,保护神经功能,促进患者康复。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脑组织溶栓缺血性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小脑组织压片快速制作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芒果苷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组织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DNA双加氧酶TET2在老年痴呆动物模型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氧化应激中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