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课程思政调查分析与改进研究
——以天津城市职业学院(南开分院)为例

2024-04-09 08:59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思政目标课程

沈 娟

(天津南开区职工大学,天津 300250)

2020年5月,教育部正式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并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和内容,即:一条主线、五大重点和各学科的建设要点。课程思政虽然不同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但却强调在各学科的讲授之中,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以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从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这是每位教师都需要做的,那如何开展润物细无声的课程思政呢?

在社科类专业课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社会、解读人生;在自然科学类专业课程中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精神,激发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工程类专业课程中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在法学类专业课程中注重强化学生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的培养;在艺术类专业课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强化文化担当与社会使命意识;在体育类专业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等。本文将通过对我校各学科课程思政实践现状调查分析,提出我校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探讨和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样本选择

本研究通过三种途径收集原始资料,以获取最为全面而准确的信息。首先,通过对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程及实践课程共26名教师的课前教学思政元素的提取情况进行调研,共收取16周的《教学日志》416份。其次,向233名教学对象发放教学反馈问卷,共计回收179份,其中会计专业41人,计算机专业138人。最后,根据课后教学反馈中“最受欢迎的课程”及课前《教学日志》中“课程思政目标提取最佳”两项调查结果综合分析,有针对性地对部分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认知与教学实践情况访谈,探索教师政治品质与课程思政意识的关联性。

表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表(教师)

学生问卷以单选题、多选题及简答形式列出,对学生最喜欢的课程、课程受欢迎的原因及对课程建议三个方面获取学生对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情况的反馈。教师访谈问题主要集中于教师的课程思政认知(如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区别的认知程度);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情况(如“是否会主动提取教学内容的思政元素?”,“会采用哪些教学手段达成课程思政目标?”);及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各学科课程思政面临的挑战等方面,以获取较为客观的分析数据。

二、调查情况

(一)教学对象问卷反馈结果

对于大部分的课程,教学对象反馈都很满意。计算机相关专业课程,语文、英语、数学等基础课程位列前几位。通过对“你喜欢这门课程的原因是什么?”问题调查中,教学对象反馈的结果如下:有40%的同学选择“教授方式有趣”,27%的同学选择“专业内容让人受益匪浅”,而只有7%的同学选择了“让我得到了课程内容以外的人生启示”,这其中包括“家国情怀的共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树立”“时政知识的丰富”“思辨、交际等能力的提升”等方面。这些向学生精准传递了思政目标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毛泽东思想、人生与哲学、历史、班会、数学、经济法和合同法。其中思政类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最大,而基础类课程和专业课程虽然也深受教学对象的喜爱,但未能在课程思政目标达成方面有突出表现。

(二)教师《教学日志》统计结果

在对教师课前“课程思政目标”提取情况的调查过程中,有近10%的教师未能在《教学日志》中写出思政教学目标,该项填写为空白;有34%的教师思政教学目标单一,只针对所教课程笼统地写出一个思政教学目标,如多媒体技术基础课程,有的任课教师仅写出了“德技并修,培养职业精神”;有22%的教师混淆了能力目标与思政目标的内容,特别是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有20%的教师较好地提取了所教课程的思政目标,但并未精准地对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课程思政目标提取;仅有15%的教师,细化了每节课的思政目标。这其中包括一名语文教师、一名计算机教师和几位思政教师。

(三) 教师课程思政认知与教学实践情况访谈结果

大多数教师已清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区别。“思政课程”指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课程思政”指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其他各门课程融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获取相关信息的来源主要包括:学术会议(88%)、网络媒体(75%)、课程思政比赛(25%)、行业交流(25%)、案例分享研讨(72%)、领导传达(64%)等。可见,课程思政已不再是一个新概念,通过主动学习或者学术环境的影响,大多数教师已经对它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在回答“在实际教学中,是否会主动挖掘课本中的课程思政元素?”一题时,100%的教师回答是肯定的,其中67%的教师具体阐述了提取课程思政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教育、家国情怀、价值观塑造、品德教育、时事、名人轶事、中国传统文化、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创新精神等。其中爱国精神、家国情怀、价值观塑造和品德教育被提及的次数最多,这表明受访教师对“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明确且有较强的意识。有些教师结合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提出了要弘扬和培养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养技高为荣、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技能人才。外语教师不仅对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明确,而且还提及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学生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这与《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相一致。

调查还显示,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师注重在知识传授和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活动中实现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塑造。受访教师在被问及会采用哪些教学手段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时,提到案例教学的教师约为89%,情景式教学约为75%,讨论式教学约为62.5%,而讲授式教学仅为37.5%,此外还有教师提出了翻转课堂、第二课堂及混合式教学方式的使用。可见,教师在教法研究方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比如一位语文教师在讲授《菜园小记》这篇文章时,就采用了对比讨论式教学,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延安精神与当下铺张浪费、消极懒散的现象作对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外语教师在教学手段使用上也比较多样化,情景式教学、小组讨论式及案例教学时常被使用。在思政元素提取方面,往往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切入点,通过中外文化的对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在公共外语课教学中,介绍端午节的时候,教师会通过中外人物对比,弘扬屈原代表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根据教师们的反馈,职业院校教师面临的挑战主要有:

社会环境:市场经济带来的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对传统的价值标准形成冲击,如何引导教育对象认同主流价值观,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37.5%);职业院校中的知识迭代落后与实际工作中的知识更新,影响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的信心(12.5%)。

学术环境:培训时长过短,且缺乏系统性,特别是针对各学科课程思政的培训和指导不足,导致教师在挖掘思政元素过程中存在案例不足、切入点生硬、甚至不知该如何把握思政元素的准确性等问题(37.5%);因量化指标不够完善,无法科学地对学生进行思政维度的考核(37.5%);对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测量方面,由于目前缺乏可靠的测量工具,影响了教师的探索积极性(12.5%)。

三、调查启示

(一)注重加强教师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由外及内,提升课程思政意识

作为课堂教学的推动者,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要素。在调查过程中,有些教师出现了不愿参与访谈的情况,教师群体中仍存在“与我无关”“我没时间”等认识,虽然课程思政已经进入全面建设的阶段,不同人会有不同的视角,但究其根本还是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自觉意识、积极情感和育人模式的认同。只有内心的认同,才能助力意识的提升。

首先,教师应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党员教师和从事过兼职辅导员工作的教师在此次调查的访谈中,态度积极,表述内容丰富,这与他们平时注重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和参与各级各类提升政治能力培训密切相关。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就需要从道理、学理和哲理中,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掌握和运用,从历史与现在、理论与实践等维度理解中国道路,并与时俱进地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为谁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另外一方面,教师应提升中国历史文化素养。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经几千年磨洗,沉淀出熠熠生辉的思想与智慧,其中更是蕴含着“仁义礼智信”的传统道德核心概念。“读史明智,读史明理,学史增信”,特别是社科类课程中,教师更应该认真研读国学经典,并注意“四史”的学习。注重中外历史文化的对比分析,做到文明互鉴,融通中外,向受教者作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优秀示范。

其次,教师还要注意在课堂以外言行对思政教育效果的影响,即要求教师在外在表现、精神世界和对学生的态度三个维度自我约束,以达到言传身教的思政教育效果。以《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为指导,教师应尽为师之责,知学生之所想,应学生之所需,谋学生之成长,教师的精神面貌、行为担当,是最直接的课程思政。符合规范的言行举止,着装礼仪,言语表达,和充满正能量的课堂环境,是最生动的课程思政。教师要通过一堂课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要保有对教书育人最纯粹的热爱。

(二)发挥优秀教学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自顶而下,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我们发现有些专业课教师虽有丰富的学识,较强的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却在提取思政元素中出现以下问题:专业课很难融入,专门独立出来思政内容片断,或者让受教者反感等。教师的三尺讲台是直面学生教育“主渠道”,这就要求我们在有限的教室空间、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传道授业的教学根本,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以外语教学为例,从课程维度分析,要实现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目标和知识点的精准对接,达到知识传授与育人育心有机统一。从思政维度探究,是要把外语课程中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融入课堂教学中。这就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注意课程目标设计多维度互动协同。例如,在讲授“Concept of Time and Punctuality”时,外语教师团队把语篇中的新单词、词汇表达、语法设为语言知识目标,并提炼出“守时观念”的思政目标,并鼓励同学们进行讨论和对比学习,既锻炼了同学们的思辨能力,同时又与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敬业相一致。教师也可以采用课堂授课体验式全程育人。例如,在讲授“Holiday Celebrations”时,外语教师团队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的第一阶段实施求知导入,动力激发。设计具有潜在交际价值的任务场景,让同学们自知知识和能力的不足,激发求知的欲望。第二阶段为话语表达和能力促成阶段,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和教学反馈,让学生感受知识的获得。第三阶段为实践巩固阶段,选优示范,将中华传统节日背后所蕴含的“仁义礼智信”的传统道德进行新的阐发,让外语课程思政得到提升。

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各个学科都会沉淀出精华的教学案例,如何让这些碎片化的教学案例形成系统性和可复制性的经验,这就需要学校不仅要重视教师思政理论培训,而且要通过开展校内听课、评课、集中教研,定期示范学习和专家研讨等活动,组建起一支特色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并通过参与各级各类教学团队比赛,将这支队伍打造和磨砺成高水平团队,在课程思政的整体规划与布局中,充分发挥其团队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与此同时,要做好建设经验成果的总结凝练,通过自建教材或者编制学科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等形式,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建设范式。

(三)搭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有效沟通的桥梁,形成共育机制

根据此次调查结果分析,思政课及班会课突显了显性教育的成果。学生在该类课程中获得了人生的启迪,例如:家国情怀,热爱自己的国家;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而在专业课中更多的是获得了思辨、交际和职业技能的提升。因此,教学团队应邀请思政教师加入,并定期组织集中教研,以解读国家相关的政策和要求,并针对“中国道路、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以及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研讨,配合梳理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更新教学大纲,使得课程思政教学更加精准而统一。另外一方面,鉴于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学科教师团队应保持与班级辅导员的密切沟通,以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感兴趣的热点问题,使得思政元素的挖掘更加有的放矢,水到渠成。

猜你喜欢
思政目标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我们的目标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