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勋,祁 莹,杨 晶,刘延斌
(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天津 300180)
中国政府于1989年6月加入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91年加入《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此后付诸一系列臭氧层保护行动,制定国家履约机制,取得了显著的履约成绩,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在逐步完善国内相关政策法规、行业标准的同时,通过开展维修行业良好操作培训活动来提高维修人员技术水平和环境保护意识是达到行业履约目标的重要方法。
基于上述情况,生态环境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以下简称对外合作中心)于2014年3月制定了《中国制冷维修行业良好操作维修培训中心项目工作大纲》(以下简称《培训大纲》)。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依托首批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校的建设优势,制冷和空调设备运行与维修(护)专业已形成良好的专业教学和实训条件。学校完成了编制申报材料、撰写项目建议书以及生态环境部专员到校考察和行业专家论证等多个环节。2014年6月,学校与对外合作中心签订《区域级培训中心项目合同书》。按照合同内容,对外合作中心将联合国环境署提供的10万美元多边基金赠予学校作为区域级培训中心的支持经费。
学校通过方案制定、师资培训、设备购置、教材编写、活动交流等多项准备工作,对标《培训大纲》,满足开展培训的条件。通过对区域内即将从事和正在从事制冷维修的学生、企业人员等开展制冷维修行业良好操作培训,使其能按照相关标准和操作规范,科学、合理、负责任地使用制冷剂对制冷设备进行维修操作,从而扩大了良好操作知识和技能的推广范围,实现消耗臭氧层物质(ODS)消费量削减及减排目标。2016年12月,学校向对外合作中心提交《中国制冷维修行业良好操作培训中心项目总结报告》,培训项目圆满完成。学校免费为274名制冷专业学生和385名制冷维修行业从业人员开展培训,超额完成培训计划。同时,培训团队总结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方法,开展国际化培训项目,深化中职学校制冷专业“三教”改革的有效路径与实证研究。
“一平台”是指对接国际行业标准,搭建制冷维修行业良好操作培训平台。“三路径”是指构建“国际视野,一专多能”师资成长路径;构建“标准对接,资源共享”教材建设路径;构建“育训并举,课证融通”人才培养路径。“一平台、三路径”为学校的制冷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对该课题的深入研究,在解决学校制冷专业建设脱离国际标准、行业标准的发展瓶颈问题,推动制冷专业进行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见图1),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实现培养目标等方面成效显著,并在“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成为学校国际化骨干专业。
图1 “一平台、三路径”中职制冷专业建设与实践模式图
学校通过软件、硬件、外部“三支撑”,搭建制冷维修行业良好操作培训平台(见图2),完成中国制冷维修行业良好操作培训建设,符合开展国际化培训条件。
图2 中国制冷维修行业良好操作培训平台
中国制冷维修行业良好操作培训是联合国环境署多边资金支持项目,因此《培训大纲》中的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呈现出制冷维修行业国际标准。培训团队依据《培训大纲》制定《培训方案》,形成培训平台建设的软件支撑。学校利用支持资金购置洛克环套装工具、制冷剂检漏仪等工具设备建设专用实训室。依托培训项目,对接国际标准,利用自有资金,学校进一步建设多联机安装与调试等3个实训室,满足培训需要,形成培训平台建设的硬件支撑。学校与其他培训中心开展多次交流学习活动,统一培训内容和标准;与制冷维修行业企业沟通联系,积极组织从业人员参与培训;邀请联合国环境署官员和生态环境部专家到校考察,确保开展培训活动实力达标,形成平台建设的外部支撑。
制冷维修行业良好操作培训平台的“三支撑”,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专业标准对接、实训基地建设、深化校企合作、社会服务交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实现了平台建设带动专业发展、专业发展促进办学能力提升。
培训项目建设期间,学校有13名制冷专业教师参加中国制冷维修行业良好操作国家级培训,取得培训项目师资资格。2名教师分别赴德国、意大利参加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组织的国际级培训,获得欧盟制冷维修工认证。制冷专业教师还参加外籍教授授课的澳大利亚制冷和空调四级能力(TAFE)培训,教师在了解中国、欧盟制冷维修工技术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澳大利亚的制冷工考核标准,拓宽专业教师国际化视野,将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更好地应用于实践教学。
制冷专业教师在“中职教师”这“一专”的基础上,通过中国制冷维修良好操作培训平台实现“多能”的提升。团队中12名教师取得电工、制冷工、中央空调系统运行操作员等工种的考评员资格。学校20名教师受聘天津市环保局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市环境保护宣讲团队专家。2名教师在中国制冷维修行业良好操作培训中心知识竞答及技术技能比拼比赛中荣获一等奖。中职教师在助理讲师、讲师、高级讲师、正高级讲师的成长过程中达到“双师型”培养目标。见图3。
图3 “国际视野,一专多能”师资成长路径模式图
对标《培训大纲》,专业教师以标准研读、课程解析、校本转化、实践应用为主线,开展教学资源建设。通过标准研究,解读其结构框架、技术规范、规程方法、评价指标等内容,梳理技能模块,类比标准异同;通过课程解析,将课程模块与标准模块对接,整合标准与课程内在关联;通过校本转化,将培训大纲、国际标准相关内容融入课程资源,通过实践应用,不断丰富资源种类、优化资源内容。
培训团队教师将中国制冷维修行业良好操作培训内容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两个方面。根据培训大纲内容,按照培训项目进程,借鉴澳大利亚TAFE职业教育与德国行动导向教育思维理念,开展以技能模块为主线的培训资源包课程开发工作,形成培训资料讲义、实操训练手册、理论培训课件、实操演示视频、仪器仪表动画等培训资源。其中,培训资料讲义受到对外合作中心和原天津市环保局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专家的高度肯定。
专业教师根据制冷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将培训资源进行校本转化。即培训资料讲义转化为校本教材,实操训练手册变为实训指导书,理论培训课件变为教学课件,实训演示视频变为实训教学视频,仪器仪表动画变为实训教学动画,最终把中国制冷维修行业良好操作培训的“模块化”资源包,变为制冷专业各相关专业课程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库,形成培训资源与教学资源共享的教材建设路径。见图4。
图4 “标准对接,资源共享”教材建设路径模式图
根据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制冷维修从业人员要具备电工、管工、焊工、制冷工、中央空调系统运行操作员等多工种职业资格。学校制冷专业学生在毕业时不仅要取得毕业证书,还要获得相关工种的技能等级证书。2015年以来,学校借助中国制冷维修行业良好操作培训平台,对制冷专业学生实行职业教育与行业培训两手抓,将《中国制冷维修行业良好操作培训合格证》作为制冷专业毕业生必须取得的证书之一,学校还与澳大利亚职业教学联盟(AVEA)合作,对接澳大利亚制冷行业标准,将国际化教学标准融入制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职业教育与行业培训并举。见图5。
图5 “育训并举,课证融通”人才培养路径模式图
在2018级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中,教师将制冷维修行业良好操作培训实操内容进行拆分,嵌入至六门专业课程中,使学生在日常教学中就能够按照国际行业标准参与实训教学活动。同时,将制冷维修行业良好操作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为学生讲授相关的国家政策与法规、臭氧层保护及ODS(消耗臭氧层物质)制冷剂及替代技术基础知识等理论知识。如果学生的六门专业课程与制冷维修行业良好操作课程考试成绩均合格即可取得《中国制冷维修行业良好操作培训合格证》,实现课证融通。
根据制冷专业教育教学与良好操作培训项目课证融通的特点,针对制冷专业多学科综合、多工种交叉的专业特性,在专业课程体系层面与课程实施层面开展教法改革。在课程体系层面,梳理岗位-任务-课程,以及课程-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分解为通用基础技能、专业核心技能、岗位特有技能三个梯度,各梯度纵向体现课程之间衔接关系,横向明确课程之间范围界限;在课程实施层面,开展创新实践课程及岗位综合实训课程改革,创新实践课程以实训作品制作为项目载体,将跨学科知识技能综合应用,促进同梯度不同课程间知识关联与迁移应用;岗位综合实训课程直接对接岗位任务,将所修知识技能综合应用于岗位实践,促进不同梯度课程之间的技能衔接,最终实现将国际化培训项目的建设经验运用在中职制冷专业课程改革实践中。
通过“一平台、三路径”推动专业建设形成培训大纲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训内容推动课程体系改革、培训设备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培训团队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培训资源对接教学资源建设、培训活动助力校企深度合作、培训项目深化社会服务交流的“七对接”。进而,通过培训项目的组织和实施,促进学校制冷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使学校制冷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体系、实训基地建设都引入国际元素和国际标准,师资队伍水平显著提升,教学资源建设不断完善,校企合作社会服务不断深化,学校制冷专业已成为重点建设的国际化骨干专业。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三教”改革的任务。“三教”改革中,教师是根本,教材是基础,教法是途径,它们形成一个闭环的整体,解决教学系统中“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通过拓宽国际培训视野,实现中职教师一专多能,促进教师“专业化”;通过对接国际行业标准,实现培训与教学的资源共享,促使教材“立体化”;通过职业教育和行业培训并举,课堂教学和培训取证融通,运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进行实践教学,促进教法“实践化”,达成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总目标。
中国制冷维修行业良好操作培训是生态环境部组织、主办的培训项目。2018年起教师在培训资料和教学过程中增加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相关内容。2021年起增加“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战略相关内容,促使学生和从业人员提高环保理念,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为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发挥积极作用。此外,学生在学习和培训过程中能够掌握新标准、新知识、新设备、新技术,保证学生在从业后的制冷维修工作中正确使用制冷维修工具和设备、工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安全意识。
通过国际化培训项目,借鉴欧盟和澳大利亚行业技术标准、人才评价标准,专业实现国际标准向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创新的校本转化,在国际标准转化的整体专业建设途径推动下,综合专业岗位群、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各级技能竞赛、技能等级证书及培训证书等专业元素,实现以岗定课构建课程体系、以证代考夯实学生技能、以赛促教创新教学内容的模式创新。
依托国际化培训项目建设,借鉴国际先进职业教育专业开发与课程教学经验,推行学科互融的创新实践课程改革。以综合性实践创新作品为载体,将机械识图、机械加工、机械机构、电路识图、电路连接等不同学科技术技能综合应用,通过完整的实际行动组织教学实施;同时基于改革需求,建设含电工工作岛、机械操作台的实践创新项目实训室,配套开发工具手册及项目指导书,在模式方法、实训环境、课程资源上实现课程融合,促进学生迁移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升。
2018年6月,对外合作中心颁布新版国家级培训大纲。学校依托培训经验和专业建设,再次申报国家级培训中心,2019年3月,学校与中心签订《咨询服务合同》。学校成为继上海、广东、山东后第四个国家级培训中心。联合国环境署提供的15万美元多边基金赠予学校作为国家级培训中心的支持经费。学校教师还作为中心专家组成员介绍“一商经验”,指导区域级培训中心建设。2020年1月,学校主办召开项目阶段性总结暨培训教学资源交流研讨会,全国各地的19个培训中心齐聚津门,学校将培训经验和专业建设的“一商模式”“一商方法”在会议上进行推广。2023年3月,基于中国制冷维修行业良好操作国家级培训项目,学校承办全国冷冻冷藏设备制冷剂替代和良好操作行为培训会议,来自全国10余省市中高职院校及相关行业专家50余人参与此次活动。在活动中,中高职院校教师代表围绕中国制冷维修行业良好操作国家级培训项目对学校制冷专业“三教”改革的促进作用展开研讨,并对学校的研究成果给予肯定。
截至2023年6月,培训师资团队16人中1人获评正高级讲师,7人获评高级讲师,4人获评讲师,4名实训教师均具备高级技师资格。近五年来,4名教师在全国制冷空调类专业教师比赛中获奖。1名教师成为天津市制冷学会冷藏冻结专业委员;1名教师参与制冷工的标准修订;2名教师成为制冷工职业资格考试试题库专家组成员;1名教师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制冷项目领队;1名教师为指导教师。学校有30名学生在国家级、天津市级比赛中获奖,8名学生在中国制冷行业大学生科技竞赛中获奖。每年取得培训证书的学生达到160余人。此外,学校制冷实训基地被天津市人社局认证为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制冷与空调赛项集训基地,获得10万元集训基地专项运作经费,能够为天津市各中高职院校制冷专业学生提供大赛集训和实训教学。
我校于2014年成为天津市制冷设备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机电学会理事单位。学校成为国家级培训中心以来,与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天津市暖通商会、天津市家用电器行业协会、天津市制冷设备行业协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与协会商会合作,学校与50余家企业达成合作关系。这些企业为学校提供制冷工程师作为师资,为学校专业教师提供企业实践岗位,为学生提供工学交替实习场所,以上企业每年为学校制冷专业学生提供40余个就业实习岗位。截至2023年6月,学校为来自企业的400余人组织了国家级培训,同时,学校还为从业人员组织制冷工、中央空调系统操作员的培训和考评工作,促进校企合作、深化校企融合、增强专业自身社会服务能力。
近年来,随着“一平台、三路径”制冷专业提升,培训项目升级,学校参与、接待了越来越多的国际交流活动。生态环境部连续多年邀请学校组织培训团队教师和学生参与中国国际制冷展,在展会上分享培训项目和专业建设实施和运用情况,师生也通过展会深入学习国际先进的制冷设备和制冷技术。2019年9月,由利比里亚共和国制冷专业的学生组成的参访团一行35人到学校参观交流,他们参观了学校制冷实训基地、操作制冷设备维修工具、与学校备赛选手技能比拼,与学校师生形成互帮互助互学氛围。2019年12月至今,学校在非洲吉布提共和国建设第一个鲁班工坊,教师利用捐赠设备,运用“一平台、三路径”中职制冷专业建设模式与经验,对吉布提教师开展培训,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形成了该课题研究向国际的推广与应用,为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贡献“一商力量”。
综上所述,学校依托中国制冷维修行业良好操作培训项目为平台构建“国际视野,一专多能”师资成长路径;构建“标准对接,资源共享”教材建设路径;构建“育训并举,课证融通”人才培养路径,形成国际化培训项目深化中职学校制冷专业“三教”改革的有效路径与实证研究,取得良好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