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桃
摘 要:为更好地助推“双减”政策落地,提升家长高质量陪伴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需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家校共育。在实践中,通过深入开发家长培训课程、亲子活动课程等,助推家校共育;同时,变革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方式,开设“第一老师课堂”,让学校成为家庭教育的涵育场,辐射家长培训成果,以合作共育促互利共赢。
关键词:家校共育;“双减”;家长学堂;“亲子+”;“第一老师课堂”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而学校教育是人在某一年龄段所受到的集体的、有统一模式的教育方式。家庭教育因家长素质和思想的差异,各不相同;而学校教育因统一的教材和评价标准,显得整齐划一。儿童每天带着家庭的烙印走进学校,又带着学校的印记走向家庭。两者是儿童最主要的两个世界。儿童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家庭和学校发挥各自的独特影响,还需要这两个世界实现相互的沟通与协调。家校共育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由教师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家校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因爱而缔结同盟,共同守望儿童成长。
“双减”政策出台以来,学校严格落实相关文件要求,积极探索校本化实施途径。在工作中我们发现,在学校努力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社会着力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的同时,许多家长感到无所适从:该如何调整孩子的学习计划?如何安排这“多出来”的课外时间?如何有效地陪伴孩子。如何促进孩子全面发展?……这促使我们在家校共育方面改革创新,探索新路径。本文将从家长培训、亲子活动、家长参与学校活动三个方面,谈谈我们对家校共育的实践探索。
一、 “家长学堂”:深耕家长培训实验田
在“双减”背景下,我们感受到原有的大规模、普适化的家长培训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家长们的需求,家长们更渴望得到精准的、能够切实地解决自身家庭教育问题的培训机会。基于家长需求、依托专业家庭教育指导团队、小班化、定制化的“家长学堂”是我们的一种尝试。
学校改变以往基于学校需求的“菜单式”家长培训模式,开设真正基于家长需求的定制化家长学堂。“家长学堂”采用小班化教学,每期只选取20—30组家庭参与培训。学校统一宣传、组织,家长自主报名。成班后,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家长亟须解决的家庭教育问题,从而针对性地设计培训课程。
基于家长需求,学校邀请家庭教育专家团队设计课程,邀请心理专家设计活动,聘请教育、保健、健身、营养等专业人士担任课程顾问,研发适应不同阶段的进阶式课程。表1所示即为学校第1期“家长学堂”的课程主题。
课程内容涉及了解儿童、习惯培养、学习力培养、亲子沟通、情绪管理、教育策略和技术、家庭环境优化等内容,涵盖儿童健康成长所需的绝大多数要素,帮助家长预防、解决各种可能或已经存在的教育问题,使家长培训更“接地气”,更切中家庭教育的“痛点”。
在培训形式上,“家长学堂”打造亲子互动体验式共生课程,打破传统教育方式,进行互动式体验。课程实施方式以团体辅导、游戏互动、角色扮演、分享沙龙、家庭作业等为主。
这种小班化、长程式的家长培训模式,确保了每个家庭都能被充分看见,每位成员都能获得最佳体验。由各领域专家组成的团队从课程编排、课件制作、作业设计到职责分工、内容衔接、操作流程,均集中团体的智慧完成。这种模式摒弃“专家讲、学员听”的传统讲座形式,重视交流体验、互动实践。课堂案例多源自学员的真实事件,角色扮演和技能训练成为课堂常态,融入日常的“家庭作业”让学员有机会充分实践。“家长学堂”帮助家长“持证上岗”,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育儿观、成才观,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
二、 “‘亲子+课程”:共谱家校合作新篇章
在实践中,家校合作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学校过于“强势”,家长更多是被动参与,成为活动的支持者或旁观者;家长的积极性和层次存在差异,导致参与面比较狭窄,不能做到覆盖全体学生家长等。因此,为了更好地服务全校学生,也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孩子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去,激发家长的主动性,使家长、学生、学校三方都能在活动中受益,学校开设了基于亲子活动的“亲子+”课程。
所谓“亲子+”,就是在学校组织下,在专家和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主题开展亲子活动或家校互联活动,以形成亲子活动范式,指导家长进行高质量陪伴。活动的设计者可以是学校教师,也可以是有专业能力的家长;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和家长,教师作为指导者、建议者参与其中。学校根据家长需求和学校特色文化,探索开发了“亲子+阅读”“亲子+美食”“亲子+健行”“亲子+种植”“亲子+科创”等系列课程。
以“亲子+科创”课程为例。在学校亲子活动课上,教师指导学生和家长进行科学小实验。教师从实验步骤操作、实验报告撰写、实验结论推导、实验安全注意等层面,教授学生和家长实验的基本方法,形成家庭实验范式,激发学生和家长进行家庭实验的积极性。目前,我们开发出的可以亲子共同完成的家庭实验有:牛奶动画、火山喷发、制作扫地机器人、会喝水的杯子、会跳舞的硬币、鸡蛋钻瓶等。在实验中,学生成为小科学家,担任指挥工作,家长从旁协助;过程中,学生聚精会神地关注着实验的每一个细节。这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动手和创造能力,让他们保持浓厚的科学学习兴趣,收获许多有趣的科学知识;同时也让家长感受到亲子活动的乐趣。
我们还将活动成果向更多元的渠道辐射。以“亲子+种植”课程为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和家长一起研究发现适宜在阳台种植的植物,亲自动手种植,体验劳动之趣。再通过宣讲的形式将此活动在社区推广,号召社区居民行动起来,在美化家庭的同时,也为社区增色。
三、 “第一老师课堂”:开辟协同育人新园地
通过家长学堂、“亲子+”课程等,一部分家长能够快速成长起来,由之前的“问题提出者”变为“问题解决者”,将自身在培训中学习到的家庭教育方法、技巧传授给身边的家庭。有部分学员成为孩子班级的“家庭教育导师”,在班级家长会上为其他家长授课,分享自己的经验。在校级家委会会议、家长培训课上,这部分家长还可以担当导师,为其他家长答疑解惑,结合他们自身的经历“现身说法”。家长才最了解家长。通过这种模式,辐射家长培训成果,让家长由“学习者”走向“指导者”。这一过程中,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更是家长自身。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校通过开设“第一老师课堂”,广泛利用家长资源,让家长走进教室、走进课堂,在传授孩子难以接触到的社会知识、校外知识的同时,感受教育生活,对学校教育尤其是教师形成同理心,从而促进家校共育。在“双减”背景下,“第一老师课堂”还走进了课后服务时间,盘活课后服务课程资源。家长由“学堂”走向“课堂”,由“学习者”走向“传授者”;学校向家庭开放,让家庭深入学校教育教学中,以合作共育促互利共赢。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1]此目标的实现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在“双减”背景下,学校要深耕家校共育,共谱家校合作新篇章。
參考文献:
[1]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N].经济日报,2018-10-18(13).
(仲 桃,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新桥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