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敏
摘 要:基于对学校艺术教育现实问题和育人目标的思考以及艺术课标的指引与启发,提出“完整儿童艺术表达”理念。“完整儿童艺术表达”,是完全的表达、完善的表达和完满的表达,具有独特性、差异性、持续性和综合性。“完整儿童艺术表达”的行动,可从艺术课程的实施、艺术资源的开发和艺术活动的开展三方面入手。其中,艺术课程的实施应追求系统性,艺术资源的开发应体现多样性,艺术活动的开展应突出主题性。
关键词:“完整儿童艺术表达”;艺术课程;艺术资源;艺术活动
本文系江苏省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完整儿童艺术表达的小学音乐课程整合研究”(编号:LZD/2021/12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 “完整儿童艺术表达”的提出背景
(一) 基于对学校艺术教育现实问题的思考
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对于创新人才的认识和培养离不开艺术教育。然而,当前学校艺术教育存在不少现实问题。一是学习内容与教学实施中的矛盾亟待解决,主要表现为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和艺术实践。二是知识学习的碎片化,主要体现为对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缺乏系统性,造成了学生的学习障碍,导致学生的发展后劲不足,艺术素养难以得到实质提升。三是课程评价陷入随意化。艺术课程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这是由艺术学科的审美特质和实践特点决定的。评价的随意化会直接导致对学生发展的指导和促进作用的缺失。四是学校艺术社团以及课外活动等普惠性不强——能够惠及的往往是少部分艺术特长生。“完整儿童艺术表达”这一概念的提出,既关注艺术教育的学科特性,又抓住艺术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基于学校艺术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的实践性思考。
(二) 基于对學校艺术教育育人目标的思考
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引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对“五育并举”以及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学校艺术教育如何顺应指向核心素养要求的课程改革,需要我们从育人目标的角度进一步深入思考。
我们的校风是“阳光”,学校的艺体楼上醒目地写着“向着太阳歌唱”,这表达了我们对艺术教育的美好向往,展现了儿童天真烂漫、向阳而生的积极形象。“完整儿童艺术表达”的提出,正是我们对艺术教育理解的具体化、目标化。在学校“向阳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我们把培养具有向善、向上、向美品质的“向阳儿童”作为学校的育人目标。这一目标包括道德、精神、审美三个方面,并以“向善”为核心,以“向上”为精神支柱,以“向美”为最高境界。“完整儿童艺术表达”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目标,以“向美”为重要特质。
(三) 基于艺术课标的指引与启发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艺术课标”)围绕艺术核心素养,特别强调艺术教育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在课程理念上,突出以多艺术学科的融合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1];在学习方式上,强调以审美感知和艺术实践作为学习的基础和前提[2],落实学生的素养培养;在课程评价上,关注“教—学—评”一致性[3],以促进学生实际能力的发展。基于艺术课标的指引与启发,我们提出的“完整儿童艺术表达”主张,在理念层面与艺术教育强调的坚持以美育人、重视艺术体验、突出课程综合的育人理念保持一致,在实践层面突出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因此,“完整儿童艺术表达”的提出,不仅是基于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更是对艺术课标的积极回应,是我们对于创造性地实践艺术课程理念而作出的校本化探索。
二、 “完整儿童艺术表达”的内涵与特征
“完整儿童艺术表达”中的“完整”可以理解为“使其完整”,它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种持续地使其完整的状态。因此,“完整”并不等同于完美,“完整儿童艺术表达”需要从形式、内容、情感等层面不断地加以完善。具体而言,“完整儿童艺术表达”具有三重内涵和四种特征。
(一) “完整儿童艺术表达”的三重内涵
1. 完全的表达
“完整儿童艺术表达”首先是一种表达方式,就是要实现儿童“完全的表达”,即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充分地、尽情地、不加修饰地、个性张扬地表达。儿童可以通过在墙上涂鸦来展现他们的内心,可以用各种材料拼搭出他们想象的世界,可以随意哼唱一段旋律来表达他们的情绪……这些都是艺术表达最为重要的源泉。
2. 完善的表达
“完整儿童艺术表达”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种表达能力,这种能力包含技术、情感、思想三个层面。“完善的表达”就是要让儿童“能表达”“善表达”“会表达”。“能表达”,是让儿童具备艺术表达必要的技能,如吹拉弹唱、表演、绘画等;“善表达”,即善于表达,是融入情感的表达;“会表达”,要求儿童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下积极地表达。这三者逐层进阶、相辅相成,需要儿童在艺术实践中不断提升和完善。
3. 完满的表达
“完整儿童艺术表达”的第三层内涵是“完满的表达”,这是站在儿童自我发展的角度指出的。“完满的表达”,就是要让儿童在表达的过程中感到满足,进而推动他们成为幸福、完整的人。在“完整儿童艺术表达”理念的指导下,每一个儿童都可以任何一种艺术方式自由地表达,以任何一种能力水平参与到艺术表达中,并在这样的过程中因不断地产生艺术创造而生成愉悦感,因不断地开发出属于自己的可能性而收获成就感,因不断地发现生命的真谛而实现自我成长。这样的艺术表达能使儿童的心灵得到润泽,生命获得完满。
(二) “完整儿童艺术表达”的四种特征
1. 独特性
儿童的艺术表达是自然、纯真的表达,它不被规则禁锢,不为世俗绑架,儿童与生俱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可以作出自由而独特的表达。只要你去看一看儿童画中的那些奇思妙想,听一听儿童即兴哼唱的旋律,就会发现这种独特性的存在。所以,“完整儿童艺术表达”提倡以一种包容的态度接纳儿童独特的表达方式,让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得以自由发展。
2. 差异性
每个儿童的性格、能力、兴趣等都不尽相同,这种不同也使得儿童的艺术表达具有差异性。如有的儿童擅长语言表达,有的儿童擅长唱歌跳舞,有的儿童则对色彩非常敏感。这种差异性恰恰证明了“完整儿童艺术表达”的必要性——通过“完整儿童艺术表达”,让每一个儿童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为终身发展创造无限的可能。
3. 持续性
每一个儿童都有着自己的发展节奏,或快或慢,或早或迟。但儿童发展的持续性是不变的,他们会不断地对事物产生新的认知,他们的各种能力也会逐步得以提升,思想意识也随之慢慢成熟。正是因为看到了儿童发展过程中的这种持续性,我们提出“完整儿童艺术表达”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种持续的状态,是一个需要在行动中不断优化和完善的过程。
4. 综合性
综合性意味着“完整儿童艺术表达”是多个要素的集合体。 首先,无论是作为一种方式、能力,还是一种育人目标,“完整儿童艺术表达”都有其丰富的内涵。其次,艺术本身就具有综合性,无论是电影、戏剧,还是音乐、舞蹈,都由多种要素构成。最后,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新的技术、新的内容不断融入艺术表达,使新的艺术形式得以产生,比如全息技术和3D打印技术的发展给现代艺术创作开辟了新的路径。正因如此,“完整儿童艺术表达”是综合的、丰富的,具有不断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
三、 “完整儿童艺术表达”的实施
基于对“完整儿童艺术表达”提出背景、理念内涵及主要特征的认识,我们遵循以生为本、面向全体,多方协作、资源共享,主题引领、育人为先的基本原则,坚持艺术教育是以审美教育为基础的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从艺术课程的实施、艺术资源的开发和艺术活动的开展三方面入手,探索“完整儿童艺术表达”的行动策略。
(一) 艺术课程的实施:追求系统性
要实现“完整儿童艺术表达”,首先应从艺术课程本身入手,在实施过程中追求系统性,其目的是让知识形成严密的结构,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获得艺术体验,在知识、技能、情感、思维等各方面得到系统的培养。以音乐学科为例,我们探索了以下几种途径,以期实现系统化的教学。
1. 以主题引领
主题是统摄教学内容的一个有力抓手,可以让学生在其引领下,深入体验有关内容,获得系统的认知。例如,苏少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的旋律》编排了不同形式和不同体裁的表现亲情之爱、友情之爱、师生之爱和生命之爱的音乐作品。在组织该单元的教学内容时,我们围绕“爱”的主题,通过“什么是爱?”“生活中你感受到哪些爱?”“不同的爱给予你哪些不同的感受?”“音乐是怎样表达爱的?”等子主题,把单元内不同表现形式、不同表现对象、不同音乐情绪的若干学习内容串联在一起,引导学生学会用音乐的思维和音乐的方式来表达爱,实现从“感性体验”到“理性认知”再到“艺术表达”的升华。如此,整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也成了对学生的能力、情感、思想的完整塑造工程。
2. 以概念统整
概念是对相关知识的概括与总结,具有联系整合作用。以概念统整有关内容,组成完整的教学单位,能够引导学生逐渐深入其中,更加全面地理解相关知识,提升艺术表达能力。例如,在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舞起来》中,可以学科概念“舞蹈音乐”为抓手,带领学生从舞蹈实践完成对“舞蹈音乐”这一概念的感性认知:先通过身体对韵律的感知来“触碰”舞蹈音乐,再通过理性分析深入理解与认识“舞蹈音乐”的概念,最后配合表现性评价的跟进深化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3. 以任务驱动
“完整儿童艺术表达”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教师还可以将有关内容以任务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促进其自主探究。同样是《舞起来》这个单元,可以创设“校园艺术节”的情境,以“创编一支班级集体舞参加艺术节比赛”的任务,驱动学生持续参与单元学习。在这一任务中,学生需要经历“分解任务,攻克难点—分步操作,强化技能—创意表达,互动交流—完整表现,效果评价”几个步骤,实现在探索中学习,全面掌握有关技法。
(二) 艺术资源的开发:体现多样性
为了开辟更为广阔的天地,满足儿童多元发展的需求,我们开发、统整校内外多种资源,为“完整儿童艺术表达”的实现提供助力。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第一,内部挖掘。我们开发和利用校园内部蕴藏的课程资源,比如开发高水平社团资源,并利用其影响力、专业性,通过特色项目的普及化、校本化来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团的作用,反哺学校的艺术教育,惠及全体学生。再如注重开发教师资源,通过发掘教师的特长,丰富学校的艺术教育资源。
第二,外部引进。我们关注并引进校外可以为艺术教育服务的资源,包括场馆资源、自然资源、高校资源等。比如,我们通过引入高校资源助力学校高水平艺术社团的建设,同时与其共同开发特色艺术课程。我们还与音乐厅、大剧院、文化馆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助力提高儿童的艺术审美水平、丰富儿童的艺术生活。
第三,内外结合。美国课程专家拉尔夫·泰勒在他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倡,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的资源,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境打交道。[4]这说明课程资源内外结合的必要性。当然,在内外结合时,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需要,有所选择,有所整合,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样态。以我们的打击乐校本课程为例。我们与专业的打击乐培訓团队合作,引进专业的师资力量,学习先进的培训理念。同时,鼓励学校教师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过程中。他们考虑学校多方面的需求,根据丰富的教学经验,从教书育人的角度,把先进的理念、创新的思考以学生能够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打造了一门生动的校本课程。
(三) 艺术活动的开展:突出主题性
艺术活动是儿童运用所学进行创意表达的重要途径。主题统领的艺术活动可以为儿童创设真实的情境,使其在主题的引领下,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通过艺术的方式、借助艺术的语言,抒发真实的情感,表达对主题的理解。我们主要通过服务型、自主型和协同型三种类型的主题活动,为儿童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提供实践空间,促进艺术核心素养的培养。
1. 服务型主题活动
服务型主题活动是指以艺术表达的方式为学校各部门的主题教育服务,从而让主题教育的现场更生动有趣,让主题教育的形式更受儿童喜爱,让主题教育的效果更深入人心。比如学校的德育部门每月都有一个重点教育主题,通常会利用“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站”“宣传橱窗”等媒介向师生进行主题思想的宣传。我们利用每一次宣传机会,把“宣讲台”变成儿童艺术表达的舞台,通过与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让主题教育生动而活泼。
2. 自主型主题活动
这类活动通常是艺术学科内部开展的主题活动,活动主题一般根据学校文化传统、历史事件、重点节日、纪念日等确定。例如,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音乐组教师合力举办了“‘向着太阳歌唱红领巾合唱节”,引导儿童用同一种艺术形式表达“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热忱。自主型主题活动能够充分激发儿童的想象,激励他们在艺术实践中磨炼技艺、丰富情感。
3. 协同型主题活动
协同型主题活动的核心理念是共建与共享,追求在建立统一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共同建设、协同发展、分享共赢。我们的协同型主题活动主要与爱国主义、劳动教育、科普教育、文化艺术教育等教育基地合作开展。比如,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协作,带领学生从“3月5日学雷锋”到“紫金草文化传播使者”,从“12·13国家公祭”到“七七事变85周年”,经历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以诗歌咏怀、以歌舞抒情,用朗诵、合唱、舞蹈、情景剧等艺术形式表达对“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这一主题的理解。
参考文献:
[1][2][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6,114.
[4] 郭声健,邓茜.让艺术教育回归“以美育人”本位[J].课程·教材·教法,2019(10):90-97.
(林 敏,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