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娜
在《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这本书里,作者指出:父母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创造条件,帮助孩子挖掘他们的天赋。这里的“创造条件”并非从成人的角度强迫孩子去学,而是提供各种可及的资源和探索的条件。在四川省成都市A4美术馆副馆长、首席策展人李杰看来,最重要的是不要忽视孩子的想法,给他们自由创造的时间与空间,允许他们在看似“儿戏”的摸索中找寻天赋。
不要急着给孩子的一切行动赋予意义
2017年的夏天,李杰收到了一个带锁的紫色小本子。“本子是太太转交给我的。听她说,是三个小女孩从9岁开始就利用课外时间传递小本子,用三年的时间创造出了一个来自外太空的虚拟国家‘嘎嘎国。”他翻阅着手里的本子,那本“国家指南”上满满一页写着目录,包括居民、等级、节日、护身符传说、法律、梦想、习俗……这本神秘的笔记,让李杰感到震撼。“没有任何人指导她们,也没有什么固定框架,甚至有一点打破世俗与传统的意味——在‘嘎嘎国的等级制度里,‘叫花子的地位最高,而统治者属于最底层。这不是孩子们在说胡话,这是他们在创造。”他说道。
李杰与孩子们之间,有一种天然的连接。或许是因为用心用情,他总能看到孩子们发展的更多可能性。紫色小本子里的智慧与创意深深打动了他,于是李杰便邀请这些孩子参与iSTART儿童艺术节。这是A4美术馆自2014年起为儿童与成人创造的共同的城市节日,整合了多年积累的参与性策展经验、公共教育项目,特别是儿童艺术研发项目,成为美术馆最受社会欢迎与支持的展览。他给三个小女孩提供了一次与艺术机构一起筹备“嘎嘎宇宙共和国”项目的机会,并让报名参加的150个孩子作为首批“公民”与“国家智囊团”参与到更具体的“国家建设”中。
“孩子们各自擅长什么就做什么。有的孩子喜欢钱就创造了新的货币,一个设计能力不错的孩子设计了语言。他们还有国家宪章,说‘嘎嘎国是君主立宪制的宇宙共和国。我说这不是一个很矛盾的国体吗?他们就觉得是成人没有想象力。”李杰惊叹于孩子们的奇思妙想,用音视频记录下他们在6个月内共同创造“嘎嘎國”的全过程。“‘嘎嘎国有非常严谨的地理系统、专门的货币、语言、神话和历史,甚至还有璀璨的艺术品,他们画出了受地球文明影响的公主画像,取名《蒙娜嘎莎》。同时,还设计了一所‘霍噶尔学校,80%的课程是自然学科,有与‘嘎嘎国一样完备的校徽、建校历史和奇闻逸事……”在“创造世界”的热忱中,孩子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长。他们学会了做详细且完备的计划,还挤出时间写作、绘画、摄制、讲演,带着任务般的使命感,激发出自己在各个领域的潜能。
为了更好地理解并融入孩子们的创造,李杰花了一年时间学习“嘎嘎国”的语法,并支持“嘎嘎国”项目在美术馆展出。“成人能做的就是不要急着给孩子的一切行动赋予意义,不要掐灭孩子忽闪的灵感,尽力支持他们创造,最好是与他们一同创造,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和创造力。”李杰说道。
“在热爱的领域,孩子拥有无限能量”
“孩子的想法容易被忽视,主要是因为大人总觉得他们幼稚,没有给孩子的热爱一个出口。”李杰说着,便回忆了一段关于小男孩与蚂蚁的故事。
在一次小策展人的工作坊项目中,李杰遇到了一个腼腆的男孩。“他在活动现场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甚至没有多少人愿意跟他交流,因为大家都听不懂他感兴趣的话题,他也无法参与其他孩子们关心的那些话题。”让李杰感到意外的是,这位沉默寡言的孩子在与自己闲聊提起昆虫时,竟充满激情地聊了四个小时关于蚂蚁的内容。李杰发现,男孩不仅能辨识各类蚂蚁,还在自家地板上养起了蚂蚁。“他爸爸不是生物学家,对昆虫也没有研究,只是从网上买了几本可能对孩子有帮助的关于蚂蚁的书,男孩遇到蚂蚁饲养问题就翻书,看不懂书上的内容就查字典,甚至说服了爸爸在家里养蚂蚁。我与他说起小时候养蚂蚁失败的故事时,他就像导师一样教我该如何科学养蚁。”在李杰眼中,男孩是不折不扣的“蚂蚁专家”,所以当孩子提出想在美术馆养蚂蚁时,李杰看着他发光的眼睛欣然同意了他的请求,并鼓励孩子自己设计展出方案。
两周后,男孩拿出了一份名为“蚂蚁乐园——让其他小朋友好好了解和学习蚂蚁”的策展方案。为了策展成功,男孩自学思维导图,在微博上向昆虫学家求教,对美术馆员工进行蚂蚁饲养的培训,并设计出了一个封闭式的蚂蚁学习桌,带领58个小朋友共同完成了这份设计。最终,他实现了在美术馆里养蚂蚁的梦想。他还把自己养死的蚂蚁标本放在美术馆,告诉更多的孩子,蚂蚁是怎么一点一点变成了今天的样子。“他的项目非常有意思,最后成为当年iSTART儿童艺术节当中最受欢迎的儿童策展单元。”李杰回忆道。
“在热爱的领域,孩子拥有无限能量。”从提出创意到成果落地,不善言辞交际的男孩好似变了一个人,养蚁活动燃起了他全部的热情。项目结束后,李杰内心对这个有梦想、肯坚持的孩子充满了敬佩。“有时你只能看见孩子某一种能力上的高低,忽视了他在其他方面的可能性。此时,艺术就像一个温床,只要不设限,定能培育出新事物,助推孩子的发展。”
时至今日,男孩还会给李杰发送自己观察昆虫的照片。李杰从不担心男孩会放弃养蚁,在他看来,男孩在养蚁过程中完成了深层次的自我探索,挖掘出做事认真、专注、执着的强大自我和无限能量。李杰坚信,这种与生俱来的能量一旦被发掘,不会再被掩埋。
百无禁忌地尝试,寻找通往天赋的路
“我们总认为孩子需要被保护、被塑造、被规训,常常只用一套竞争的标准和方法去教育他们,这种方法解决了一些问题,也带来新的问题。”这里的新问题,往往也包含孩子们无处安放的天赋。作为一个父亲,在引导孩子寻找热爱的路上,李杰有自己的方法。
在儿子3岁的时候,李杰送出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部旧相机。与其他急着教会孩子拍出“好照片”的家长不同,他从不干涉孩子拍摄,也不教授技巧。在儿子打开摄影世界的大门后,他就迫不及待地“撤离”,试图为儿子留出一片空白自由的创作空间。几个月后,李杰就收获了惊喜,儿子不仅琢磨出一套运用晃动机身拍摄的方法,还对自己拍摄的照片如数家珍。又过了一段时间,“小小摄影师”在一遍遍回看这些照片后,突然对李杰说自己是一个艺术家。是孩子找到自己的热爱了吗?在李杰看来,人类自由表达、好奇探索等天性,决定了儿童在早期发展中,更热衷于艺术创作。他并没有急着开展系统培养,而是坚持过程比结果重要的原则,决定给孩子更多尝试其他事物的时间与空间。
“有一次,我女儿拿着纸片捏了好久,我知道她其实是想折个信封给我。我想了好几次要不要亲自教她折,最后还是没教。我就在想,孩子为什么要有一个会折信封的爸爸呢?如果这次我教了她,她可能就只会折我教的这一种信封了。”李杰说着女儿折信封的故事,想起自己无数次被儿童巨大“脑洞”折服的经历。或许是出于一种责任感,他总因孩子们长大后丧失对艺术的热情、对天赋的追求、对创意的渴望,而感到忧伤。
为什么越长大,许多孩子的内心就越贫瘠?明明见到了更广阔的天地,创造力却面临枯竭。肩负馆长使命的李杰,想帮助更多孩子找寻通往天赋的路。他发现许多面向儿童开放的美术馆中,大小不一却排列整齐的画作如同一支纪律严明的队伍,等待着谨言慎行的参观者们安静品味。李杰觉得它们就像是“阴暗的墓室”,布展时并不考虑孩子的习惯和需要,而是用成人世界的规则禁锢着孩子的思维。在李杰的“童年美术馆”里,多数作品的创作者是孩子,前来参观的人可以在美术馆大声说话,亲自体验作品,甚至有权利改变这些作品,完全融入项目。他不想在孩子身上彰显成人对孩子的控制力,而是想站在孩子身边,让他们展现自己的创意。
与艺术同行的这些年,李杰相信孩子有某种天然的创造力,在等待被唤醒和生发。“若我们急着教会孩子成人世界的规则,让他们变成一个所谓的乖巧小孩,那童年便结束了,他们的天赋也将荡然无存。作为成人,只要不简单地把他们的创造行动看作‘儿戏,他们就有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