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妍
有一类孩子,家长看到的是问题,而老师看到的是天赋。这时候要做的,是如何辨别天赋,并鼓励孩子发展与众不同之处。知名教育博主、人大附小原数学教师梁宝震就是这样一位深入观察、慧眼识珠的老师。历经多年的实践探索,梁宝震总结出挖掘、培养孩子天赋的良方——顺势而为,激发某一领域的独特优势,用宽阔的视角去探寻天赋的各种可能。
合理利用天赋,不将才能埋没
现实中,很多家长一看到孩子的兴趣或者可能的天赋与学科学习无关,轻则置之不理,重则加以阻止。实际上,当孩子在某些方面展现出突出兴趣,并可以做得很好的时候,家长和教师要有分辨意识,学会判断这是否代表孩子在某些方面具有天赋,然后思考怎样更好地把天赋利用起来。
有一年,梁宝震去学生家里家访,家长无意中说孩子喜欢“搞破坏”,比如拆玩具、拆小电器等,但凡到孩子手里的东西都被拆得七零八碎。听完家长的描述,梁宝震没有直接下定论,反而耐心地跟家长沟通,“这说明孩子爱探索,好奇心以及动手能力很强,应该重点培养这方面的优势”。随后,梁宝震推荐孩子加入了学校的机器人社团。孩子就像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对科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不仅在全国比赛中给学校争光,还当上了科技特长生。
“很多孩子都喜欢拆东西一探究竟,家长大多认为这是年龄原因或者孩子比较顽皮导致的,但是如果换个角度去想,也可能是天赋的一种表现。无论何时,我们都应给予孩子机会,将其引领到正路上,或许科学的种子就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梁宝震意味深长地谈道。
然然是梁宝震带过的学生。刚入学那年,他非常爱讲话,基本上是上课说,下课也说,就算吃饭都不能安静下来。其他老师来找梁宝震“投诉”,说然然总是“抢话”,破坏了课堂纪律,让老师很头疼。梁宝震找家长沟通,家长也很无奈:“孩子从小就这样,爱说话、爱表达,该嘱咐的都跟孩子说过了,可孩子还是不服从管教。”于是,梁宝震决定悄悄观察然然,慢慢地,他发现然然的表达和一般的“贫嘴”不一样,从逻辑的完整性、严密性到用词的准确性都优于其他同龄小孩,而且上课回答问题非常积极,几乎没有说与课堂所学无关的话。既然有这种特质,梁宝震决定给予他适合的舞台,便在班里组织故事讲坛,每周一给然然15分钟的时间讲故事。然然讲的内容是小时候在农村生活的事情,这对城里生活的孩子吸引力特别大。每次演讲前夕,妈妈会提前给然然准备一个简单的PPT,当作故事的大纲。台上的然然讲得绘声绘色,不仅锻炼了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课上插嘴的行为也得到了明显改善。班里的其他孩子也被故事所吸引,陆续参与进讲述者的任务中。今年,然然已经上高中,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他将继续发挥语言优势。
“然然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具有语言天赋的孩子,可以看出,他的思维非常清晰。”梁宝震说,“作为班主任,不能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要学会区分孩子属于哪种情况,无论是训练,还是指导,都不能将其本有的才能埋没。”
孩子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纠正
在教书育人的丰富实践中,梁宝震见识过各种各样有天賦才能的孩子。其中,艺术类、体育类的天赋更容易显露出来。他回忆起在学校的时候,最初没有京剧社团,京剧也不是孩子课外学习的常规选项,后来学校引进了一位优秀的京剧老师,也成立了京剧社团,很多孩子在排练室翻来跳去,一招一式、动作神态有模有样。有的能力特别优秀的孩子从低年级进入社团,经过几年的培养,还获得了全国“小梅花奖”。梁宝震认为,这不光是孩子刻苦训练就能达到的,还有天赋在背后的支持。
很多时候,孩子缺少的不是天赋,而是挖掘、识别天赋的眼睛。有一年,梁宝震接手一个三年级的班,他发现一个小女孩特别容易出现情绪波动:有时候不知道谁的一句话,她就会控制不住地笑个不停,或者吧嗒吧嗒掉眼泪。多次观察后,梁宝震意识到这是一位高敏感儿童:“高敏感的孩子比普通孩子更关注别人的言语和情绪,很容易影响自己,也很难做到不在乎。”女孩的情绪外显,而且波动大,情绪低落的时候,不大好哄,就像大人有心事那样。种种迹象使梁宝震对自己的判断深信不疑。
梁宝震总结,“高敏感”只是一种心理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天赋,而不是症状,这是孩子的某些特点,而不是缺陷。虽然一些孩子会受到高敏感性格的困扰,但孩子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纠正。高敏感儿童具有创造力,需要成人承认她的感受,给予她更多的关注。
近些年,人们对心理现象更为关注,也了解了很多心理学知识,但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并不是一回事,家长不能谈“心理”色变,而要学会正确认识、引导。“高敏感儿童的共情能力通常普遍很强,他们情感丰富、心思细腻。”发现孩子属于高敏感儿童之后,梁宝震积极引导她利用天赋,发展特长。改变一个人的心理或者性格很难,比起改变,顺势而为或许更能让孩子抓住机遇。比如,孩子喜欢读书,家长便可以鼓励孩子尝试写作,把生活中的所见所感以及对书籍的感悟写下来。这是一种记录,也是一种表达,更接近写作原本的样子,孩子很快就能接受。后来,在梁宝震的建议和家长的配合下,女孩开始了写作之路,逐渐展露出高于旁人的洞察力、想象力、创造力,还在校内作文竞赛中获奖,在网上发表连载小说,到初中时已成为网站签约作者。
不要让教育变成“流水线”
作为一位具有20多年一线工作经验的教师,梁宝震深知接纳和鼓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重要性,对孩子的观察和培养不拘一格。在他看来,学科天赋是最容易被发现的,比如有的孩子对数字敏感、逻辑思维强、善于总结迁移,那么无论课堂表现还是考试成绩都很容易凸显出来。“我们必须承认,有的孩子在某个学科上确实比别人学得轻松。但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把每个孩子作为平等的人去看待,而不是学习某个学科的‘机器。”
放眼望去,大多数学生和教师已经陷入了竞争、选拔、淘汰的怪圈,很难跳脱出来。大部分家长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孩子的学科学习上,即使孩子在其他方面优于常人,依然很难有机会让孩子发挥,“这与家长的价值取向有关,家庭教育毕竟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也和整体的社会大环境相关”。
互联网上,一个发展得全面、能在多个领域发光发亮的人,常被称为“六边形战士”(多种能力和方向合体)。对于个体来讲,成为“六边形战士”确实不容易,但如果放到集体中,或许就容易得多。在带班的时候,梁宝震想方设法给孩子提供更多思考、创造的机会。有的孩子写字漂亮,梁宝震就在班里给孩子办书法展;有的孩子动手能力强,梁宝震就给孩子办手工展或模型展。这些事情虽然很耗费精力,有时候还需要依靠家长的全力配合,但看到孩子的兴趣日渐浓厚、学业蒸蒸日上,班级的凝聚力逐渐变强,所有的悉心栽培和辛勤付出,在梁宝震眼中都是有意义和价值的。更值得欣慰的是,就连平时成绩不好的“小透明”孩子,也从中找到了自信。
不同的孩子,拥有的天赋也是不同的,这就需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有的孩子的天赋不易被发现,或者被发现之后,反而认为是缺点,这是令人遗憾的。梁宝震坦陈,当孩子从小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时候,成人要从多角度去看待,不要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变成“流水线”,从人的一生发展来看,带来幸福的一定是“专长”。发现天赋、挖掘天赋、培养天赋,就是关乎孩子一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