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飞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天赋,但是为什么有些人的天赋得以发挥,有些人却终身平平;为什么有些人小时候很擅长某些东西,长大后却沦为平庸?讨论这个问题,要从天赋本身具有的特性、家长对天赋的态度以及天赋施展所需的环境入手进行分析。
没有处理好天赋与兴趣的关系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研究脑部受创伤的病人,发觉智力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其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谈,一个人的天赋可以理解成智能。如果一个人拥有所有的智能类型,也就是说具有几乎所有的天赋能力,这里的天赋是中性的。但是这些类型的智能在一个人身上就像五根手指一样,长短不一,我们会把表现比较突出的那类智能称为天赋,这样,天赋就从一个中性词变成了褒义词。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这个人在某方面很聪明,也就是在某方面具有天赋,他们在这方面学东西更快,表现得比一般人更好。如能说会道,语言有天赋;唱歌好,音乐有天赋;学数学能举一反三,数理逻辑有天赋等。
天赋在一个人身上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对于大部分孩子而言,不可能一眼就从显性特征上看出可能拥有的天赋,所以很多家长对孩子从小进行撒网式培养,或者跟着当时的潮流进行跟风式培养。这样做的后果是:撒网式培养,孩子学得太多,学不透,负担增加,容易造成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即使有天赋,也被掩盖了;跟风式培养,孩子所学与天赋潜能错位,导致孩子跟着别人的优势学习,真正的天赋却被压抑了。
无法在自然兴趣中发现天赋。发现孩子的天赋,才能更好地给天赋提供发展的机会,天赋的潜能才能得以发掘。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后就在和这个世界发生连接,在连接过程中,他们所采用的方式会呈现出一定的特点,比如有些孩子喜欢用语言和周遭发生联系,他们渴望表达,能说会道。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建议父母和教师在孩子进入幼儿园或中小学后,注意观察孩子,如学习方式与风格、情绪表达、与人交往,从中发现孩子的独特性,因为这些独特性中就蕴藏着孩子可能的天赋。反之,可能就会扼杀孩子的天赋。比如,有些孩子喜欢观察与摆弄手边的玩具,他们不急不躁,能蹲着看昆虫半天不动,可是家长有时无法发现这些可能的天赋,导致孩子表现出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被忽视。
忽视将显性天赋激发成兴趣。有些孩子可能从小就显现出某方面的倾向,在不受表扬或者期待的干扰下也经常沉浸在某件事中,表现在同龄人中总是高人一筹,那么我们就可以凭借经验性,判断孩子可能在这方面有天赋。这时,家长就要有意识地为孩子展现出来的某方面优势提供发展机会,否则随着岁月的流逝,孩子的这些天赋因为没有得到重视和开发,会被慢慢埋没。比如一个孩子小时候特别喜欢画画,常常专注地画上一两个小时,每次画完还会向父母展示,表现出一定的天赋,父母也很开心,却没有给孩子创造进一步开发的机会。随着孩子进入小学,他的理性和自我判断能力也在提升,与受过一定指导与培训的同龄孩子相比,他的作品无法展现出优势,孩子就会逐步失去这方面的兴趣,可能的天赋也慢慢地被隐藏起来。
没有处理好天赋与环境的关系
家庭成为孩子天赋自然显露的第一个重要场所。家长既需要对孩子的行为拥有一定的敏感性,又需要对孩子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因为家庭环境是由成人创造并维护运行的,很多规则都是根据成人的需要而设计的,孩子表现出的天赋倾向性常常会因为不够成熟而显得不合时宜、不够完善,从而可能破坏成人所建立的家庭规范与习惯。
比如一对双胞胎兄弟因为在家中不遵守规则,被家人带到咨询室。家长主诉是孩子好动,总是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老人跟在后面收拾都来不及。咨询中发现,两兄弟做什么事情都被家中的某个人制止,这个不能碰,那个不能摸,孩子无形中被家长设置的那张网控制着。随着咨询的深入,咨询师发现抚养孩子的家人中有人表现出一定的“洁癖”:孩子刚把玩具从整理箱倒出来玩一会儿,打算搭建“城堡”,就有家人跟着收拾整齐,看起来环境井井有条,但是两个孩子搭建“城堡”的探索总是被制止。正常的欲望和冲动被遏制与压抑,最终不仅孩子的天赋得不到发挥,还产生了不少心理问题。
另一个家庭的做法正好与之相反。这个家庭的孩子从小就对家中的电器感兴趣,常常围着家里的空调观察,还时不时地翻出工具箱中的起子、钳子到处捣鼓。爷爷看到孩子的这一表现后,一方面教导孩子基本的家庭安全规则,另一方面主动买来适合孩子使用的小工具,还从废品收购站找来了一台报废的空调,在自家车库给孩子搭建了一个探索空间。就这样,爷爷经常带着孩子一起把废旧空调拆开来观察。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爷爷还买回一些图书或者上网带孩子一起搜索资料,琢磨空调的部件和运行原理。家里买来了小床或者电风扇,爷爷也会带着孩子一起看说明书,尝试着安装,虽然工作进度慢一点,但是这让孩子自然流露的天赋有了满足和生长的空间。如果只是一味禁止、压抑,孩子的天赋倾向很难有良好的发展。
没有处理好天赋与发展的关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进入学校学习的孩子,小时候表现出的天赋会随着学科学习的展开以及学校评价的引导而被进一步限制。
首先,偏科的挑战。学校的学科学习是全面的,要求是全方面的,可是一些有天赋的孩子在其他学习内容上并不能展现出相应的潛能。如孩子在数学上特别有天赋,但是其他功课却显得一般,在体现“全面发展”的分数面前,这些在某一学科有天赋的孩子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分数的鼓励”。在粗放式的总分评价下,某一方面有天赋的孩子并不出众,他们的自我认知也会随之产生偏差,如果得不到科学的指导和引导,他们甚至会产生自卑的心理,原有的天赋潜能也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其次,主科的挑战。如果孩子的天赋和学校评价的“主科”不匹配,那么他们在学校的处境会更艰难。比如有些孩子在运动上有天赋,或者在音乐、美术上有艺术的天赋,虽然这些天赋在学校能够得到一定的呈现,孩子也会因此而拥有一定的信心,但是在整体应试和高等教育分层的大背景下,那些仅在某一方面具有天赋的孩子会被放到所谓的“低层次”学校。而其实这些天赋只不过是类型不同而已,和层次高低无关。
面对不能在学科知识上“全面发展”的孩子,家长除了和教师沟通,帮助孩子扫除学习习惯和学习基础的障碍外,还需要从天赋潜能的角度认识孩子。当孩子在“动机好、学习习惯好、基础知识也挺好”的情况下就是学不好,那么这就和天赋有一定的关系,如此就不要逼迫孩子在全学科上获得全面的突破。
最后,让我们简单谈谈,家长需要如何帮助孩子根据天赋探寻适合的发展道路。
要拥有弹性,放弃“认死理”的执着。面对在某方面有天赋的孩子,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变通。当家长发现孩子在某个方面有天赋,而在其他方面有明显的不足时,要及时调整认知和心态,避免从众和失败者心态,克服抱团取暖的安全感心理,要有真正为孩子负责的勇气。
要有韧性,帮助孩子寻找“适合的出路”。当家长改变观念后,就要根据孩子的天赋潜能探寻适合其成长的行动力。比如根据孩子的天赋选择适合的学校,考虑清楚孩子适合走学科全面发展的道路,还是走职业类专项发展的道路或者走艺术类的特长发展道路。家长需要主动了解当地的教育资源,做到心中有数。
没有完美的孩子,也没有一无是处的孩子,他们只是一个个有着各自天赋潜能的独特个体。我们要努力给拥有天赋的孩子创造适合的成长道路,让“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美好理念变成大众坚信与行动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