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蕾,王 洁,卜 方,张佳琪,徐 斌,黄晓兰
随着电子产品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开始使用电子产品。电子产品的使用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一些不当的使用行为也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影响。初中生进入青春期,独立与自主需求开始显现[1],正处于健康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为了解初中生电子产品的使用行为以及对健康的影响,为青春期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出合理使用电子产品的建议,本研究于2022 年11 月在上海市某中学六、七年级学生中开展调查。
本次调查对象为上海市某中学的初中六、七年级学生,共730 名。
1.2.1 抽样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上海市市区某中学六、七年级的学生共730 名作为调查对象。
1.2.2 调查方法
采用现况调查的研究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以问卷星的形式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①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②电子产品的使用情况;③调查对象自报的与使用电子产品有关的健康影响。
1.2.3 质量控制
在老师协助下请学生线上作答填写问卷星,对问卷星回收的数据进行完整性和逻辑性质控。
1.2.4 统计学处理
通过问卷星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来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和确切概率计算法;使用logistic 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检验水准α=0.05。
共调查730 名初中生。其中,男生有392 人(53.70%),女生有338 人(46.30%);六年级学生有375 人(51.37%),七年级学生有355 人(48.63%)。
2.2.1 常用电子产品类型
调查显示,初中生最常使用的电子产品为平板电脑(69.32%),其次是手机(57.12%)、笔记本电脑(38.36%),使用电视机(15.34%)和台式电脑(13.84%)的相对较少;有59.73%的学生常用2种及以上电子产品。
2.2.2 电子产品的使用内容
初中生主要使用电子产品进行上网学习(89.18%)、查找学习有关的资料(86.03%);与朋友聊天(63.70%)、听音乐(59.04%)、打游戏(38.08%)、看短视频或追剧(35.75%)也占一定比例,看小说(17.40%)占比相对较低。
2.2.3 使用中的行为习惯
使用电子产品时,大部分初中生自述眼睛与电脑屏幕的距离达到或超过50 cm(83.97%)或眼睛与手机或平板屏幕距离达到或超过30 cm(83.56%);多数能自己控制使用时间、不沉迷其中(81.51%);仅六成左右的学生(61.10%)在使用时开启青少年模式。
调查显示,有41.23%的初中生认为使用电子产品并未对自己造成不良健康影响。自述因使用电子产品造成的不良健康影响中,以“长时间上网导致视力下降或眼酸、眼干涩”居首(58.77%);其次是“颈椎或后背疼痛”“迷恋电子产品,缺乏运动导致身体肥胖”(37.81%和31.23%)。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自述因电子产品使用造成的不良健康情况
有192 位同学(26.30%)自述对电子产品非常依赖或比较依赖,有319 位同学(43.70%)自述对电子产品的依赖性一般,有219 位同学(30.00%)自认为对电子产品不太依赖或不依赖。此外,本研究也发现,开启电子产品中的青少年模式与电子产品依赖程度相关(χ2=46.158,P<0.05)。
调查显示,不同年级、使用电子产品看短视频或追剧、对电子产品的自控能力、依赖程度和对手机等屏幕的视屏距离状况的初中生自报有健康问题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初中生自报有健康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调查以自报是否因电子产品使用产生不良健康影响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中存在显著差异的因素以及其他可能在电子产品使用过程中影响健康的因素(性别、电子产品常用类型、使用内容、是否开启青少年模式等)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使用电子产品时是否开启青少年模式、对电子产品依赖程度、视屏距离等因素是因使用电子产品而产生不良健康反应的影响因素。见表3。
表3 电子产品使用相关健康影响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电子屏幕尺寸会影响观看屏幕的距离,使用屏幕较小的电子产品时,眼睛与屏幕距离更近,对视力的影响更大[2]。本次调查发现,初中生使用最多的电子产品居前三位的依次是平板、手机和笔记本电脑。虽然本次研究没有发现平板和手机与视力受损的关联,但根据以往相关文献的研究结果,长时间使用屏幕较小的电子产品不利于保护眼健康。
本次调查也发现,视屏距离与使用电子产品相关的不良健康影响显著相关。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家长尽可能给孩子首选较大的屏幕[2]进行网络学习,其次是电脑。同时,可由家人、老师提醒,或借助电子屏幕观看距离智能监控系统等工具[3-4]来监测和提示学生保持眼睛与电子屏幕之间的适宜距离。
青少年模式是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牵头,主要短视频平台和直播平台试点上线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统”,会在使用时段、时长、功能和浏览内容等方面对未成年人的上网行为进行规范。这是国家层面保护青少年、防止青少年网络沉迷的一种举措,但因该模式可以随意选择、没有强制性、入口不显著、关闭随意而开启复杂、开启后仍然可浏览不良内容、流于形式等问题,在应用中存在争议[5]。
本次调查也发现,仅61.1%的同学在使用电子产品时开启青少年模式,但开启青少年模式与孩子对电子产品的依赖程度相关。提示这一模式虽然尚存争议,但在约束孩子的电子产品使用行为方面仍然发挥了一定作用。建议设法提升这一模式的可用性和有效性,优化青少年专属的内容池建设[5]。
调查发现,长期连续使用电子产品确实造成了一定的健康不良影响。其中对眼健康影响居首位,颈椎与后背疼痛、迷恋电子产品而缺乏运动导致身体肥胖分别居第二和第三位。此外,近20%的学生表示在使用电子产品时不能自控,超过1/4 的学生表示对电子产品非常或比较依赖。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对手机的过度依赖容易引发生理、心理等方面的损害[6-7]。长时间近距离使用电子产品,可能因眨眼次数减少、泪液蒸发过多而导致干眼[8];使用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可以引起颈椎屈曲角度增加及肩颈部肌肉活动性增高,从而使颈痛发病率升高[9-10];电子屏幕暴露不仅会干扰儿童睡眠[11-12],暴露过度还会导致儿童发生情绪行为问题、肥胖超重等[13-14]。
本次调查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上海市某中学六、七年级同学中开展,但该中学位于中心城区且兼顾了教学质量和学生健康成长,调查对象的代表性有一定的局限。同时,本次调查是一次横断面研究,只能为电子产品相关的健康影响提供可能的线索,还需在前瞻性研究中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