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亚,颜瑜章,牛紫敏,阳雨濛,范育玲,王皓翔
近年来,我国居民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1-4]。提高心理健康素养是人群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素养通常指个体在促进自身及他人心理健康、应对自身及他人心理疾病方面所养成的知识、态度和行为习惯[5-6]。近年来,由于人群缺乏心理健康知识,发生了许多负面的社会事件,有些甚至威胁生命[7]。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低下,不仅使心理健康问题无法及时早期发现,也会延迟心理疾病患者的康复,使生活质量大幅下降,因此提高心理健康素养对提升人群健康状况有着极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了解广州市天河区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及其人群分布状况,进而探讨影响人群心理健康素养水平的因素,为制定提升人群心理健康素养的措施以及开展居民心理健康教育及科普宣传提供依据。
本研究以广州市天河区18 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常住居民指在广州市天河区居住满6 个月的居民。纳入标准:①广州市天河区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②可独立或在家属帮助下完成问卷填写;③无精神疾病史;④对该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患有恶性肿瘤、结核等恶性疾病无法配合研究者;②拒绝配合者。
1.2.1 样本量及抽样方法
本研究根据样本量计算公式以及2018 年全国调查[8]的结果计算得样本量至少为325 人。根据实际条件,本次共计划纳入2 000 名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抽样方法,从天河区28 个社区中各抽取40 至74 名18 岁以上常住居民。各社区内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研究对象。
1.2.2 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星平台完成本次调查工作。在经过线上培训后,调查员在获得对象许可后给研究对象发送《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调查问卷》二维码,由研究对象自行扫描二维码进行填写。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研究对象,由其识字的家属代填写。若用户所在城市没有位于天河区或用户填写时间少于2 分钟则被视为无效问卷。
1.2.3 调查问卷
本研究使用广州市精神卫生中心制作的《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调查问卷》模板进行调查。该问卷的哥特曼系数为0.9025,内容效度指数为0.9167,信效度较好。自制问卷部分主要包括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行为习惯和健康情况。心理健康素养评估部分问卷由广州市精神卫生中心参考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编制的《国民心理健康素养问卷》[8]进行设计,用来评估居民心理健康素养达标情况。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技能和心理健康意识三部分。内容包括判断题、自我评估题、案例题三个部分。判断题共20 题,每题5 分,20 题得分直接加和,即为判断题总分。自我评估题共8 题,均为1~4 评分,8 题得分直接加和,即为自我评估题总分。案例题共2 组,每组包含4道题,两个案例的所有题目得分直接加和,即为案例题总分。根据《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指标释义及调查方法》中的定义:心理健康素养达标需要同时满足下面3 个条件:判断题总分≥80 分;自我评估题总分≥24 分;案例题总分≥28 分。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心理健康素养达标人数/被调查人数)×100%。
1.2.4 统计学处理
将问卷星平台的数据导出并进行数据整理。利用SPSS 26.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应用非条件logistic 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检验水准α为0.05。
本次调查共收集到2 309 份有效问卷。其中,女性有1 608 人(69.6%);平均年龄为(33.78±11.66)岁,以18~30 岁居多(46.5%);婚姻状况以已婚为主(55.9%);文化程度以大专/本科为主(76.0%);职业以医务人员(39.4%)和军人(16.3%)为主;大多数研究对象的家庭月总收入在1 万以上(59.2%),个人月收入为3 000~7 999 元的研究对象较多(54.7%)。见表1。
表1 不同特征居民心理健康素养的达标情况
本次调查居民的心理健康素养得分为(123.61±20.80)。居民的心理健康素养达标人数为463 人,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为20.1%。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个人月收入、家庭月总收入,饮酒、吸烟、自评健康、慢性病患病状况人群间的健康素养达标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以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是否达标作为因变量,纳入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10 个因素作为自变量,使用logistic 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个人月收入、家庭月总收入、吸烟、健康状况是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的影响因素,可解释心理健康素养达标率7.0%的变异(R2=0.070)。见表2。
表2 居民心理健康素养的logistic回归
本研究结果显示,天河区居民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为20.1%,基本达到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和《健康广东行动(2019—2030 年)》中提到的20%以上的目标,但未达到《健康广州行动(2020—2030 年)》中的到2022 年和2030 年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到25%和35%的目标,因此,急需制定相应策略提升人群的心理健康素养以达到后续目标。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相对于男性,女性的心理健康素养高,这与既往研究相符合[8-10]。研究显示,导致男女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不同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女性具有更好的心理意识、内省意识和情感意识,从而增加了她们参与同情绪和心理困难有关的对话,与精神疾病患者接触或互动,参与同心理健康素养相关的研究的可能性[11]。另外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男性和女性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尽相同[12]。
本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个人收入还是家庭收入都对居民的心理健康素养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个人月收入和家庭月收入较高的人群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较高,该结果符合预期且与既往研究结果相似[12-13]。国外一项横断面研究[15]指出健康素养与生活质量相关,尤其是在心理健康素养方面,而生活质量与收入水平具有关联,故可认为心理健康素养与收入情况相关。另一项以印度女性为对象的研究得到了收入和心理健康素养相关的结果[16]。收入是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收入水平越高,人们更容易获得生活资源从而提升其幸福感和满足感,所感知的压力也随之下降,而低收入往往会导致出现负面情绪和压力等不良心理后果。
多因素分析显示,相较于不吸烟的人群,吸烟人群心理健康素养达标的可能性是不吸烟人群的0.53 倍。许多研究[17-21]已说明吸烟与健康素养之间的关系,且结果较为一致,均为吸烟对健康素养有消极影响,会导致健康素养降低。吸烟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可能与某些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有关。如迫于生活和其他压力,部分居民可能将吸烟作为释放压力和发泄情绪的一种方式,但烟草中的尼古丁对神经系统的兴奋作用只是暂时的,最终尼古丁可能通过改变神经化学系统影响抑郁或焦虑的发生发展,将导致更严重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22]。本调查还发现,与不吸烟的居民相比,吸烟的居民具有较高的精神质倾向,普遍易感到身体不适,出现敌对、厌烦、猜疑、易怒和偏执等心身症状。
本研究发现,认为自己健康状况好和比较好的人群其心理健康素养达标的可能性是认为自己健康状况一般人群的1.65 倍和1.35 倍。该结果与既往研究相似[23-25]。认为自己身体健康状况好的人群往往会更关注医学方面的信息和知识,对健康知识掌握得更多,更倾向于选择良好的生活方式,对自身的健康更加关注,也会更愿意寻求一些帮助,故其心理健康素养也应高于其他人群。
本研究是一项关于居民心理健康素养的横断面调查研究,探索了几种常见的因素与心理健康素养的关联,发现性别、年龄、职业、收入水平、吸烟情况和自评健康状况都可能会影响居民的心理健康素养。但是由于横断面研究的限制,暂时还无法明确居民心理健康素养与这些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在之后的研究中可以尝试进行更多纵向研究以探明。另外由于条件限制,本研究抽取的样本量较小,且使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使得样本的代表性较差,存在较大的选择偏倚,结果的外部真实性会受到影响。在之后的研究中将尝试使用合理的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更大样本,以获得更为可信的结果。最后,研究中仅考虑了部分影响因素,还有许多潜在的影响因素可在后续调查中逐渐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