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工结合视域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4-04-08 14:50佘侃侃苏传琦
教育教学论坛 2024年6期
关键词:新医科创新创业教育新工科

佘侃侃 苏传琦

[摘 要]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与医疗健康领域的日趋结合,医工结合正在成为创新驱动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先导力量,医学与工学领域亟须培养一批具备学科交叉融合特质、创新与创业能力突出的复合型人才,助力科技的创新、突破与发展。基于此,首先指出了现阶段“双创”教育存在的三个问题,提出构建文化生态体系、保障体系、课程体系、指导体系、实战体系、孵化体系、评价体系“七位一体”的全方位大学生“双创”教育体系,就医工结合交叉视域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的建设提出了系列思路及方法。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新医科;新工科;医工结合

[基金项目] 2021年度江苏省一流课程“数据库原理与应用”;2022年度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医工结合,大学生七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NZYJG2022045)

[作者简介] 佘侃侃(1982—),女,江苏南通人,博士,南京中医药大学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智能医学、信息处理研究;苏传琦(1980—),男,江苏南京人,硕士,南京中医药大学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软件体系结构、软件开发等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06-0108-04 [收稿日期] 2022-11-03

学科交叉为科技创新注入了新源泉,新医科与新工科的建设为医工结合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医工结合将医学和工学等学科融合,协同开展科学研究与应用[1]。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领域的兴起,医疗健康领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医工结合正在成为创新驱动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先导力量,医学与工学领域亟须培养一批具备学科交叉融合特质、创新与创业能力突出的复合型人才,助力科技的创新、突破与发展。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双创”教育的研究进展

2019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了《Universitie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riteria and Examples of Good Practice》报告,对6个国家的20所大学和大学合作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与创业战略的举措进行了评估,该报告从策略、资源、基础设施、创业教育、创业支持、评价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大学创新创业的实践标准及成员国大学优秀案例,为各国提供定期更新的创新指标及创新措施,以促进各国顺利开展教育创新的相关活动[1]。

(二)我国“双创”教育的发展现状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从“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措施”“加强组织领导”三个方面提出了实施意见[2]。高校响应号召,通过构建课程体系、竞赛平台与实践操作环境、支撑保障体系等方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和建设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但由于缺乏对“双创”体系的正确理解、缺少基础保障机制、缺乏完善的教育工作模式、建设时间较短,过于强调短期效应,小成果多而大成果少,其理论研究、体系建设、资源建设等方面存在一定缺陷,且教育界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许多关键问题尚未达成共识。

二、医工结合领域“双创”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与人才新需求

医工结合领域的发展逐步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2018年,教育部开设医学技术一级学科,同时开设了智能医学工程专业。相关专业的开设,不仅开创了交叉领域人才培养的新局面,还推进了医学研究与工程学科、信息学科的深层次结合。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于发布的《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围绕生命健康、临床诊疗、生物安全、药物创新、疫苗攻关等领域,建设临床诊疗、生命科学、药物研发高度融合,医学与人工智能、材料等工科以及生物、化学等理科交叉融合,产学研融通创新、基础研究支撑临床诊疗创新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医药基础研究创新基地[3]。

医工结合的迅猛发展,对专业人才也提出了新要求。就我国而言,目前在这一交叉领域人才不足,尤其是具备突出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更为紧缺。医工结合领域对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医学背景的优秀工科毕业生极为紧缺[4]。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知识基础不够广泛,新技术的交叉发展要求人才具有更全面的知识背景。(2)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不足。(3)新发展任务与新发展阶段,要求人才具备更优秀的职业素养与思想高度[5]。

三、“七位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系列的实践表明,传统教学中的内容、体系和方法并不能完全符合新技术和新专业的发展要求[6],新人才模式的培养,需要以培养创新创业素质为靶向,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培养措施进行改革,从而顺应交叉学科的发展。基于上述考虑,南京中医药大学立足学校优势,围绕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服务医工结合人才培养,优化构建文化生态体系、保障体系、课程体系、指导体系、实战体系、孵化体系、评价体系“七位一体”的全方位大学生“双创”教育体系。

(一)構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生态体系

充分发挥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引领与带动,树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理念,并将理念贯穿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采取各种保障措施,积极引领师生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宽容失败,真正地将创新创业理念得以根植和升华。

在实施过程中,南京中医药大学搭建了多渠道的展示形式,并结合新媒体推出微信、微博话题等多平台,举办了形式多样的先进典型讲坛、学术沙龙及创新标兵等主题活动,宣传“双创”的典型案例,树立标兵人物,打造多方位立体化的文化教育氛围,构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生态体系。

(二)构建全方位的政策保障体系

为学生制定宽松的创新创业学分政策,倘若学生因实施创新创业活动而休学,可适当地放宽学生的学业年限,并且将参加创新创业竞赛纳入实践教学或实验教学,进行学分等价互换,以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到“双创”实践中。在实施过程中,南京中医药大学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学院党政协同推进,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课堂教学、实践基地、服务指导和政策扶植等工作。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将创新创业学分要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印发《创新创业实践学分实施办法》,明确“双创”学分转换制度,实施弹性学制,拓宽学业年限,准许学生合理地调整学业,允许保留学籍去创新创业,并给予资金支持。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为学有余力的学生量身定制创新创业培养方案,鼓励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提高创新能力,提升创新思维。

(三)构建“多样化、高阶性”的课程教学体系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引领,注重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转变教育理念,把以专业教育为主的本科教育转变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不断完善创新创业通识课程、专创融合课程等融于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1.在通识课程的制定中,增设多类别的通识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积极推进人文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2.结合各院校特色,依托优势学科,打造融合课程。南京中医药大学打造的医工结合课程面向大类培养,服务于多专业,体现中医院校的特色。课程系统性强、前沿性突出,对专业课程的知识体系起到支撑作用,满足面向现代技术发展的医工结合人才培养要求。

3.搭建专业课程的共享平台,促进学科交叉培养模式的构建。在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之间,实现课程共享,冲破学科壁垒,拓宽学生知识面与视野。在顶层设计汇总,高校可制订培养方案,进行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的学分互换,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多层面开放共享。

4.进阶式综合实践课程。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重点是实践能力的提高。高校可根据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设置具备高挑战度的综合实践课程。将传统的验证性实践项目调整为综合设计性实践项目,并结合实际应用,为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实践案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自我学习能力。

(四)建立“多学科、校企结合”的创新创业师资指导体系

导师团队的视野与科研学术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利用学校优势,将多学科的师资聚集在一起,凝聚多学科的师资队伍,扩充师资的知识储备,切实提高教师团队的创新创业教学水平。在教学内容上,创新性地进行知识重组与整合,优化教学大纲。在校外,聘请优秀企业讲师、行业专家、风投专家、优秀创业者组成校外导师团队,打造校内外联合式课堂。

(五)构建“实战为基、竞赛引领”的实战训练体系

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提供可展示的平台,而学科竞赛无疑是一个有力抓手。通过竞赛,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竞赛;另一方面也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认识到自身能力的不足,找准学习方向。

南京中医药大学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学院自开展学科竞赛以来,采用因材施教、分类指导、重点培养的原则。组织了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创新与创业相融合的多样化学科竞赛,如图1所示。面对低年级学生,利用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等,逐步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和科研意识,夯实创新创业基础能力;面对中年级学生,以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等为契机,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与各类助研活动,不断提高创新创业实战能力;面对高年级学生,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为抓手,实现创新创业精英提高教育。

(六)构建多渠道的培育孵化体系

整合各高校资源,构建开放式共享服务平台,汇聚地方优秀企业,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推行“科技人才(团队)+科技成果”的双转化。

南京中医药大学自开展“双创”教育以来与多家软件企业、医疗公司合作,搭建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加强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企业向学生提供创业帮助,注册企业,推荐融资,成立了南京中医药大学三创学院,多名学生利用互联网、云平台等技术开办了互联网商务、技术服务等平台,铺平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七)健全创新性的“双创”教育考核评价体系

“双创”教育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应当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为基础,从教学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衡量。

1.教学目标。从素质目标、能力目标两方面进行考核。其中,素质目标主要从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意识、思维和能力等维度进行衡量;能力目标则从面对创业风险的承担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及对社会发展的洞察力、管理能力等维度进行衡量。

2.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载体,从课程设计的合理性与覆盖度进行衡量,具体包括课程类型、课程学时、课程覆盖度等方面。同时还应从课程丰富度进行衡量,包括教学内容设置情况,讨论探究型学习课时、案例教学课时、团队模拟课时等。

3.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评测指标包括师资结构、教学能力、教学态度等。良好的教学态度能激发学生参与“双创”活动的热情及创新思维。

4.教学效果。教学效果是“双创”教育目标达成度的直接体现,可以从学生参加“双创”竞赛获奖率、创业园孵化成功率、毕业生创业比例、杰出校友比例等方面进行测量。

四、總结与展望

医工结合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被时代赋予了引领医学创新的使命[7]。创新是医工结合的灵魂,是医工结合存在的价值。在医工结合人才培养的探索中,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不言而喻,但现阶段的以自愿为主、无差异、重技能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达不到医工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从七个方面探讨了医工结合视域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思路,通过制定一套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制度,凝聚多学科高水平的“双创”指导队伍,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平台和孵化平台,形成分层次、分阶段、分内容、渐进式学科竞赛体系,可使毕业生和在校学生广泛受益,就业面、升学率上升显著,使师资、教学、科研水平显著提高,为相关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模式和新思路。

参考文献

[1]于云亮,王忠义,高林,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研讨:以哈尔滨工程大学为例[J].黑龙江科学,2020,11(17):1-3.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A/OL].(2015-05-04)[2022-10-03].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505/t20150514_188069.html?eqid=d13b3fdd000a48200000000664263caf.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号[A/OL].(2020-09-23)[2022-10-03].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0-09/23/content_5546373.htm?eqid=dec748f0001960e1000000046463921a.

[4]顾佩华.新工科与新范式:实践探索和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4):1-19.

[5]吴迪,許宜申,张晓俊,等.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研究[J].高教学刊,2022(22):26-29.

[6]李晓菁.基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医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2(2):43-44.

[7]蒲清平,雷洪鸣,王馨瑶.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视域下新工科建设的三重逻辑[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160-170.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dical and Industrial Integration

SHE Kan-kan, SU Chuan-qi

(Colle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Jiangsu 210023,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integr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such 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big data with the medical and health field, the combination of medicine and industry is becoming the leading force for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The medical and engineering fields need to cultivate a group of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with interdisciplinary characteristics and outstand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apabilities for the innovation, breakthrough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sed on this, the article first pointed out three problems in the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 at this stage, proposed to build an all-round college students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 system that integrates “cultural ecosystem, security system, curriculum system, guidance system, practical system, incubation system and evaluation system”, and proposed a series of ideas and method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 under the cross vision of medical treatment and industry.

Key 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new medical department; new engineering; combination of medicine and work

猜你喜欢
新医科创新创业教育新工科
新医科背景下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变革与探索
面向新医科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新医科背景下中医药本科专业人才录取选拔模式探究
新工科新医科背景下的产教融合平台探索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