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倩 张海峰
[摘 要] 高校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教学方法运用能力,决定着课程思政的教育效果。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升育人效果,要求广大教师做到融入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引入现实问题及时鲜活、把脉学生思想有的放矢、具备过硬素质游刃有余,必须直面存在的思想认识与课程思政建设新要求不相适应、创新能力与课程思政建设新需求不相适应、理论研究与课程思政建设新任务不相适应、能力素质与课程思政建设新形势不相适应等问题,在提升认识站位、创新思政方法、加强素养培训、常态教学反思等环节持续努力。
[关键词] 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方法;教学能力;提升路径
[基金项目] 2021年度河北省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新时代高校育人能力提升路径研究”(2021GJJG298)
[作者简介] 刘倩(1982—),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河北地质大学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张海峰(1973—),男,河北大名人,硕士,陆军工程大学军政基础系教授,主要从事军事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06-0022-04 [收稿日期] 2023-10-10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要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广大教师在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其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运用能力,决定着课程思政建设效果,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提升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运用能力,是院校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构成,对提高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时代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对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教学方法运用能力提出新要求
对于高校广大教师而言,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全新的课题。思政教育有其独特的特点、规律和方法,下大气力提升高校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教学方法运用能力,能够为有设计、有策略、有意识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有力保证,确保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在实践中落地生根、见诸成效。
1.融入思政元素春风化雨。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这深刻启示我们,优秀的课程思政教学,一定是自然得体、走心入脑。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不是机械移植,而是润物无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政元素的浸润熏陶。从这个意义上讲,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画龙点睛显得尤为重要,切忌为了思政而思政,用思政取代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把与专业不相干的思政内容硬塞进课堂,不但会弱化专业知识体系的系统性,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对思政元素的抵触情绪,导致育人效果打折扣。
2.引入现实问题及时鲜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应该只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而应该是观察认识当代世界、当代中国的立场、观点、方法。”[2]思政元素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需要以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为切入点,从现实问题中掌握先进思政知识,因势利导,才能确保课程思政教学内容鲜活,更具针对性和感染力。教师将现实问题引入课程教学,不仅能引导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还能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做到专业知识学习与担当精神培养相结合。
3.把脉学生思想有的放矢。教学是一种师生教学相长的过程,对学生的熟悉状况影响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程度。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精心备课,还要细心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当前,大学生中“00后”占据主体,他们在认知、情感、思维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具有新时代青年学生突出的思想特点,集中表现在观念新潮、求知欲望强烈;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多样;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多变;价值取向、个人需求多元。教师只有对学生这些心理特征和思想状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准确把握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状况,增强课程思政理念的先进性、内容方法的时代性和吸引力,才能保证课程思政教学的针对性。
4.具备扎实素质游刃有余。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3]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结合起来,学会批判性思维,系统观察问题、客观分析问题、全面解决问题,正确处理社会发展和个体成长的关系,为健康成长成才打下扎实基础,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政治站位、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坚定的政治意识,还要有高尚的家国情怀、扎实的专业素养和为人师表的风范,感染浸润学生的心灵,做到游刃有余。
二、当前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教学方法运用能力面临的问题
为了及时全面了解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教学方法运用能力现状,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效果,课题组选择了几所省属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总体比較强,能够灵活运用教学方式方法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也比较明显,但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能担重任的时代新人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给予高度重视。
1.思想认识与课程思政建设新要求不相适应。《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师的思想观念新、创新意识强,对于准确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前瞻设计教学目标、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至关重要。根据问卷调查分析,对于如何把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教学,少部分教师仍存在一些认识误区:有的认为思想政治教育重在价值培塑,专业教育重在知识传授,二者的育人本质不同;也有的认为专业知识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对学生发展的贡献远远大于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决定了高校必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形成育人合力。根据调研了解到:个别教师在设计自然科学课程教学目标时比较看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求真精神,往往忽视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培塑。矢志爱党报国、奋斗担当,应是根本政治要求。
2.创新能力与课程思政建设新需求不相适应。“00后”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多样,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决定了实施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方式必须丰富、新颖、多样,以满足新时代学生的不同需求。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使之充分体验学习的价值,正确引导学生学会以正确的思辨方法观察世界、认识社会,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性地对课程教材进行拓展深化,对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创新。通过调研了解到:有的教师对“0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主客观条件的变化把握不足,教学内容缺乏优化设计,教学方法有待改进创新,导致教学策略常常停于表面,效果不理想。
3.理论研究与课程思政建设新任务不相适应。对新域新知的学习把握,多学科人员协同研究是成功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基础前提。根据问卷调查分析,目前在课程思政的研究上,还存在聚焦内涵意义阐释多,对深层次问题探究少;侧重课程思政的理论探讨多,对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融合的实证分析少等现象和问题,再加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多肩负研究主体角色,专业课教师投入精力则相对不足,直接影响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运用能力的培育提升。
4.能力素质与课程思政建設新形势不相适应。提升课程思政育人质效,教师的能力素质起着关键作用。根据调研,目前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参差不齐,主要表现为:思想重视程度不够,对专业教学和科研投入时间多,对课程思政教学关注少,课堂教学融入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发掘不够深入,缺乏系统梳理提炼的思路和方法;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不足,有的教学方法时代感不强,教学手段单一,很难适应现代课程教学所需。应多渠道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将其作为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重点工作。
三、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教学方法运用能力提升的具体路径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教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其课程思政意识和教学方法运用能力如何,直接影响育人的质效。培养和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教学方法运用能力,既需要各级党委高度重视,完善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也需要教师具备做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扎实本领。
1.提高认识站位,形成育人合力。培育优秀人才是高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必须把握课程思政与育人的辩证关系,把课程思政作为育人的本质和必然要求看待,形成强烈的课程思政自觉意识,积极主动投入课程思政教学实践。(1)树立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认识和利用,深刻认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都担负着传授知识与塑造价值的育人功能,二者是共融共生的关系,在育人本质上是一致的,把握好课程教学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性,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推动构建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2)增强课程思政育人自觉。坚持把传授理论知识、培养能力素质、塑造良好品行作为工作重点,做到言传与身教相结合,为人师表、做好示范,以自身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人格魅力滋养学生,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做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促进学生德智并举、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2.创新思想政治方法,提升执教能力。课程思政以教学活动为基础,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见效,归根结底要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断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激励引导他们全身心投入教学实践活动,在实践中练“内功”、增才干,有利于促进教学效果的稳步提升。(1)开展教学团队赛课。团队赛课是一种课堂教学创新评比模式,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集体力量,紧紧抓住教学设计、课堂展示、评课议课等主要环节,加强协作、交流学习互鉴,进一步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有效提升教师教学方法运用能力。(2)探索形成实用方法。聚焦课堂教学主渠道,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突出创新理论武装、通识课程强调文化浸润、专业课程注重专业素养提升的总体思路,区分理论讲授、案例研讨、实践操作、课目组训等不同教学模式,探索形成特色鲜明、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方法。比如,学科溯源启迪法、类比分析思辨法、问题探究导入法、热点剖析引申法、成就对比展示法、人文逸事浸润法、名家事迹感召法、情景设置体验法、实践操作培塑法、项目驱动拓展法等,能够有效解决教师在一线教学中课程思政无章可循、无从下手的现实难题。
3.加强素养培训,夯实教学基础。教之本在师,育人者先受教育。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关键,必须坚持观念先行,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增强课程思政意识,提升教学能力,其中,素养培训是最基础的东西。(1)构建“四全”培训体系。教师是教学实践的主体,实现思想政治内容和课程教学有机结合,提高育人质效,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能力素质。着眼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积极构建覆盖教师职业生涯的“四全”培训体系。全周期,即组织开展好入职培训、在岗培训、教学进修;全类型,即组织开展好经验交流、学术研讨、教学观摩、竞赛比拼;全范围,即组织开展好国家级培训、省级培训、校级培训、学科专业培训;全手段,即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传统与创新相融合的多维培训交流平台。通过多种有效措施,切实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运用能力,打牢为学生提供较高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基础。(2)健全教研互促机制。科学研究是教学的基础,是创新课程思政方法途径的关键。健全课程思政教研机制,有利于广大教师打破单打独斗的困境,实现教师之间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建强基层教研组织,明确基层教研室、课程组、教学团队等责任主体地位,严格落实集体备课、听课试讲等制度,坚持同行评议、互鉴提高;构建多层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体系,注重全员参与、集智研究,搭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交流沟通平台,通过举办专题研讨、课程思政课题研究等多样化合作形式,互鉴先进教学理念,破解重难点问题,提升教学能力素质。
4.常态教学反思,及时改进提高。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离不开及时有效的教学反思,并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4]。及时有效的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进步的有力支撑。基于教学实践进行深度反思,能够帮助教师进行“二次备课”,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养成反思习惯。教学反思的目的是研究教学方法运用的效果,通过经常反思思政元素的挖掘是否深入全面、融入结合是否紧密、课堂呈现效果是否良好等,总结教学得失,改进教学方法,实现课程思政建设水平与教师个人发展同步提升。要加强“思的深度”,紧紧围绕每节课“教什么”“如何教”“教的效果如何”等重要教学环节,反思教材内容的选择是否科学,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否达成,经常提出一些问题并进行思考,以期取得新的收获和进步。(2)做好深度备课。与传统备课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讲授不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倡导教师避免单一地套用经验备课,而是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深入挖掘学科背后的丰富育人资源,做到灵活运用、总结反思,对“教什么”“如何教”做出正确判断,形成新的认知,为下次教学打下更好的基础。
參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EB/OL].(2020-08-31)[2023-09-05].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1843368.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3-09-05].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4]赵军.反思: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J].湖北教育,2020(12):1.
Discussion on the Ways to Improve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nsciousness and Teaching Method Application Ability of College Teachers
LIU Qian1, ZHANG Hai-feng2
(1. Center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Development, Hebei GEO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31, China; 2. Department of Military and Political Fundamentals, Army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PLA, Shijiazhuang, Hebei 050003, China)
Abstract: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nsciousness and the ability to apply teaching methods of the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etermine the educational effect of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and improve the effect of cultivating people, the majority of teachers are required to integr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o moisten things silently, introduce practical problems in a timely and fresh manner, take the pulse of students thoughts in a targeted method, and have excellent quality with ease, and face the contradictions such as the incompatibility between the existing ideological understanding and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the incompatibility between the innovation ability and the new need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the incompatibility between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the new task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and the incompatibility between the ability and quality and the new situ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position, innov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ethods, strengthen literacy training, and reflect on normal teaching.
Key words: teacher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sciousness and methods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ability; path of promo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