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术是一门人文学科。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助于学生个性和人格健全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成为美术教师关注的重点。文章从人文视角出发,就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意义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了分析,以期通过人文教育让学生拥有智慧和情感,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学美术;人文精神;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4)03-0085-03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人文理念深入人心,人文精神的内涵也日益丰富。实施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助于学生成长为复合型人才。美术是人文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是美术教学的义务,也是大势所趋。中学时期是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意识提升的重要时期。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进行人文教育,让学生关注人的价值、尊严、道德和意义,可以让学生从美术教学中受益。为此,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寻找人文精神渗透路径,实施人文教育。
一、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意义
(一)彰显美术的人文功能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美术教学是一种集视觉形象感知和理解创作于一体的活动,它为学生进行艺术感知、文化传承、审美鉴赏提供了桥梁。中学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视觉形象表达思想观念,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情感,促进文化传承,使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审美鉴赏能力、文化素养、创新能力都得到提升。无论审美鉴赏,还是文化传承,都是美术课程人文属性的体现。在美术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是实现美术教学目标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彰显美术课程文化价值、人文功能的根本途径[1]。所以,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渗透人文精神,让学生基于视觉活动、艺术鉴赏和文化传承,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寻得平衡,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为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优化美术教学效果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人文理念在整个教育中的核心价值和作用也受到了整个社会的高度认同。在各科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中学美术教学也不例外。但是结合实际来看,在中学美术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忽略了人文教育这个环节。美术教学整体上是围绕美术知识、美术鉴赏等活动进行的。传统的美术教学看似中规中矩,实则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提升,不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和开放的意识,不利于学生终身发展。在新课程改革下,人文教育的地位被提到了新的高度。在美术教学改革和创新中,教师要将人文精神视为民族、国家的文化结晶,视为必须传承的宝贵遗产,积极开展人文教育,能够补齐美术教学短板,弥补美术教学缺陷,让美术教学更有质量、更有效率。
(三)满足新课程改革要求
中学美术以分享优秀美术作品为中心,美术教学内容、课程资源中蕴含丰富的人文成果,包含人类坚持不懈追求真、善、美的精神。这些都是美术课程人文性的体现,是美术教学实施人文教育的根本。不过,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在美术教学中,许多教师在优秀艺术作品展现、人文教育方面都不得其法,也没有积累行之有效的策略,这也使美术教学的人文功能大打折扣。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教师要完成人文精神培养的教学任务,通过人文教育、文化交流和传承,净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三观,使学生具有使命感和归属感。在中学美术教学实践中渗透人文精神,开展人文教育,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能让学生体验美术课程的乐趣,使学生了解人类文明成果,形成基本的美术修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助力学生人格发展和完善。
二、中学美术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策略
(一)发掘背景资料,让学生突破认知局限
美术在文化传承、情操陶冶、审美鉴赏、道德教化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功能和积极的作用。人文精神是由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精神品格,人文精神渗透和培养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人的价值、生存的意义,培养学生对生命、生活的热爱、珍惜之情[2]。结合定义和目的来看,人文精神渗透,要以知识教学、智慧唤醒为根本。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教师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让学生突破认知局限,寻求“个体的真实性”。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积极收集课程资源、背景资料,利用丰富的人文素材、人文活动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促使学生升华情感,突破认知局限,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打下基础。
如在讲解“有关大自然的艺术”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立这样一个教学目标:通过对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欣赏,加深学生对生命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解,培养热爱自然和生命的情感,提高美术素养。教师可以提前利用搜索引擎,搜索世界名畫,尤其是具有古典韵味和生命和谐之美的中国古代花鸟画、山水画,如关仝的《关山行旅图》、宋徽宗赵佶的《芙蓉锦鸡图》等,并尽可能多地了解有关画作的信息,领悟画作所隐藏或体现的对生命、自然的情感。以关仝的《关山行旅图》为例,画上层峦叠嶂,鸡鸣犬吠,古刹隐现,雾气升腾,画家借助真实的自然景物、精心的构图和细腻的画风,营造了自然山水和谐相生的精神境界,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亲近之情。然后,教师整合相关素材和资料,制作视频课件,以备课堂教学使用。在课堂上,教师可深入分析画作背后的情感和人文内涵,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样可以连通现实与艺术这两个世界,让学生在自由的精神世界中受到滋养,培养亲近自然的山水情怀。
(二)借助人文道德,塑造学生的理想人格
人文精神的内涵非常丰富,虽然在不同的时代,人文精神的内涵、范围是不同的,但是人的理想、情感、意志、尊严、道德,一直是构成人文精神的主要元素。通过知识、技能、情感和价值观教学,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对自己进行评价,促使学生形成君子品质、理想人格,这是人文教育的重中之重。人文精神在道德教化、促进反思方面,有着约束和促进效果。因此,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以道德为情感、生活和人文教育的连接线,借助德育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坚持理性,追求真、善、美的意识,让学生从人文精神中汲取营养,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文情怀[3]。
如在讲解“中国历史上的美术名作”时,教师结合教材可知,课程学习重点是美术欣赏与评述活动,而欣赏与评述活动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体会中国美术作品的审美特征、历史文化价值,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情。其实,中国美术之所以佳作不断,与传统道德观在中国古代美术中的渗透和表现有关。而严格的道德观也赋予中国美术以厚重感和内在的美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传统美术佳作或者名家代表作,渗透人文精神。如清代郑板桥的《荷竹响石图》,画中竹浓石淡,浓淡辉映,相映成趣。画家对竹、荷的喜爱,跃然纸上。郑板桥之所以喜爱竹、荷,不仅是因为竹子坚强、不脆弱,荷花亭亭玉立,还因为二者是君子品质的代表,是画家情感、志向的寄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画作鉴赏与诗歌《竹石》鉴赏相结合,进行道德情感教育,促使学生形成坚毅的道德意志、正确的道德观念。
(三)創设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文化品格
美术教学肯定人欲,尊重人的差异性,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走进社会,通过鉴赏、体验、创作实践,认识自然,了解世界的多样性、生活的真实和美。不过,中学生的身心还不成熟,许多学生在美术学习、认知和创作方面,都存在不足[4]。如有的学生基础薄弱,有盲从心理,缺少实践机会,他们对美术及美术人文价值的认知仅停留在相对浅显的层面。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描述、分析、对比与讨论搭建平台,给学生的身心以刺激,可以增进学生对美术、人文精神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所以,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身心特点,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或具体或有趣或真实的情境中,将知识与技能、认知与体验融合起来,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促使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例如,在讲解“中国美术的辉煌历程”时,教师可以利用大屏幕展示一些珍贵的藏书票,简单讲解一下藏书票的规格尺寸、功能用途、发展历史和品种分类。然后,教师以当前市场上关注度较高的“数字藏品”为切入点,就“电子藏书票”炒作现象,让大家讨论“电子藏品的价值与炒作”“市场道德失范”等问题,并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给出不同的意见。教师则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总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健康的审美观,使学生的文化品位、认知水平都有所提升。
(四)确保学生主体地位,促使学生解放个性
美术虽然在艺术评价上有一定的标准,但是仍然是有个性、有特点的,个性美是促进美术这项视觉艺术不断发展的源泉。鉴于美术与个性的密切关联,从发展视角来看,人文教育要将学生的“个性发展”置于重要位置,要服务于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两大主体。教师要以真实、自然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帮助学生完成自我个性纠偏和补缺,使学生摆脱狭隘、浅薄的认知局限,获得智慧领悟,实现个性发展。因此,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让学生的个性与教师的个性产生碰撞,促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得到发展。
例如,在“中国民间美术”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聊天的方式,让学生说一说他们对中国民间美术的认识,谈一谈他们熟悉的民间美术作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带领学生“走进民俗博物馆”,并结合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分组对民间美术的作用、形式和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民间美术创作实践活动,如让学生一起绘制门画,制作木版年画,做泥塑、面人等,让他们以学习主体的身份去学习。这样既可以促进民间文化传承和发展,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五)以学生为本,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
传统的中学美术教学以教师为主,课堂气氛枯燥,学习任务繁重,教师和学生都无法做真实、自由的自己。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教学实践的基础原则[5]。以人为本不仅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包括维护学生尊严,让学生有质疑、追求、关切的意识和勇气,使学生产生完善自我人文意识的可能。以人为本理念下的中学美术教学,需要科任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以促进学生人文意识发展为中心,让学生积极参与问题、活动的设置和讨论、实践,使学生发现美术作品进行人文精神反射的角度和落脚点,就美术作品中隐含的理想、价值取向和情感提出疑问,展开讨论,让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感召,实现知识技能和道德素养的并重发展。
同样以“中国民间美术”教学为例,在“传统年画”专题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民间美术作品,就美术作品与民俗文化的关系提出问题,开展探究活动。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就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如何相融相通、如何扩大受众范围、如何使民族文化更受欢迎、如何在传承中创新等提出意见,从而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意识,使学生思考问题更全面。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文精神的渗透是中学美术教学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因此,在中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结合美术教学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人文教育,渗透人文精神,促使学生共建人文、审美心理结构,形成完美品格。
参考文献
赵宝平.中学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智力,2020(3):161-162.
王志平.探析中学美术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和有效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4(37):270-271.
徐继芳.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浅谈在中学美术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华夏教师,2013(7):79.
张科能.论中学美术教育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成才之路,2017(7):29.
申先科.浅论中学美术教育中如何培养人文精神[J].赤子,2019(8):219.
作者简介:陈颖(1984.1-),女,福建莆田人,任教于福建省莆田第三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