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 柳, 高雅倩
(北京市大兴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内科, 北京, 102600)
恶性肿瘤是一种由体内细胞过度增殖而失去正常调节所引起的疾病,又被称为癌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化疗是目前治疗癌症主要的和最有效的方法,其系统治疗的特点是有效控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命,但细胞毒性药物的不良反应如骨髓移植、消化道反应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后期护理[1-2]。根据中医理论,毒邪的入侵以及内在抗邪能量不足是引起恶性肿瘤发病的关键因素。因此,中医治疗癌症主要以增强机体抵抗力消除致病因素,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艾灸是将条状或柱状的艾放在相应部位进行熏蒸和焚烧的一种治疗方法[3]。艾灸主要依靠燃烧产生的热能来温暖皮肤,然后作用于穴位或经络,益气活血,起到温经驱寒的作用,且其操作简单、工艺舒适,患者接受度普遍较高。艾灸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相关机理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艾灸可以增强肿瘤患者的免疫力,通过增加外周血白细胞的数量,调节机体各系统的功能,增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从而很好地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4]。此外,艾灸还可以缓解恶性肿瘤手术、放疗和化疗后的一系列不良反应,从而减轻临床症状。本研究就艾灸疗法干预机制以及其应用于肿瘤患者化疗相关不良反应的现状进行综述,以期更好地指导与应用于临床,提高化疗患者的生活质量。
艾灸是一种传统中医干预措施,涉及在穴位或身体的其他特定部位直接或间接使用点燃的艾蒿(艾蒿),作用机制与结合热(灼痛和热应激)、焦油(提取物)、香气(烟雾)和生理应激有关,通过释放热量,刺激穴位来增加气循环和缓解气滞。艾灸在临床应用广泛,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身心健康。艾灸对恶性肿瘤患者也存在益处,可以预防或者改善化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但具体机制尚未明确,其可能于热效应、光效、艾灸烟、药物效应等方面有关。
热效应是艾灸最关键的机制之一。艾灸的热量增加了艾灸部位的皮肤表面温度,可深到达皮肤下的肌肉层。艾灸穴位局部温度升高,激活穴位内的特异性受体、热敏免疫细胞、热休克蛋白(HSP),引发艾灸升温效应,诱发多种局部效应。艾灸的暖热刺激信号通过神经和体液通路传递到远端器官和全身,引起远处特定靶器官的反应,进而起到特定的作用[5]。
艾灸通过光效发挥作用。虽然艾灸燃烧产生的光谱范围和波峰尚未确定,但认为主要是红外辐射。红外辐射是与可见光区域相邻的不可见电磁波,远红外辐射提供了一种非药物替代疗法。红外辐射分为近红外辐射、中红外辐射和远红外辐射。艾灸的光谱主要是属于穿透力强的近红外辐射,可以穿透表皮以下的深层组织,到达肌肉组织,与人体穴位产生共振,以此产生作用[6]。
艾灸产生的艾灸烟雾含有200多种化学成分。艾灸烟具有抗炎作用、促进血脂代谢、提高免疫功能、抗菌抗肿瘤作用。艾草叶性质温暖,能暖经络,驱寒止痛,增强免疫力、止血、抗凝血作用,具有活化补体、抗菌、抗炎、抗病毒、抗氧自由基的效果。艾灸联合姜、蒜或中药,能起到暖经络、散寒的作用。生姜、大蒜或中药被放置在角质层薄的人体穴位上,在艾灸热的作用下,药物以特定的速率通过皮肤和毛细血管被人体吸收,进而快速起到作用。
目前,临床多数化疗药物如蒽环类或紫杉烷均存在骨髓移植可能,主要表现为抑制造血干细胞的生长,破坏其微环境,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的迅速减少,导致患者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风险,严重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中医学认为骨髓抑制属于消耗性疾病,艾灸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的传统疗法,遵循以补为主的原则。艾灸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可以调理脾胃,巩固基础,大椎穴能温阳益气,增强机体抵抗力,消除致病因素。艾灸能激活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促进气血运行,通过热疗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和脏腑功能。熊宏泰等[7]在近20年中医药防治化疗后骨髓抑制研究现状可视化分析中发现,进行艾灸的乳腺癌患者化疗后的骨髓抑制情况明显低于非艾灸患者,并指出对于接受大剂量、长期和联合化疗方案的患者,通过艾灸可以降低骨髓抑制相关骨髓抑制的发生率,提高乳腺癌化疗的依从性和安全性,这与相关研究[8-9]结果相似。李思雨等[10]探索艾灸对乳腺癌化疗性骨髓抑制的影响,结果显示,艾灸干预可以抑制乳腺癌化疗患者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减少化疗期间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使用剂量,尤其是对使用蒽环方案化疗和已绝经患者疗效更明显和安全。
化疗被认为是抗癌治疗期间的有效方法,虽然能大大提高各种类型癌症的总体生存率,但也可引起诸多不良反应,如恶心和呕吐等胃肠道反应。目前,临床针对化疗相关胃肠道不良反应的管理主要以药理学方法为主,药物主要侧重于减轻症状的严重程度,但效果不及预期。如5-HT3受体拮抗剂是常用恶心和呕吐的药物,但其会增加心律失常风险;洛哌丁胺和奥曲肽会导致严重的便秘,腹痛或头晕。艾灸在改善胃肠道反应方面有一定效果。中医认为胃肠道反应属于“反胃”、“呕吐”范畴,恶性肿瘤患者由于毒邪入侵,自身存在气虚与阴虚情况,长期大剂量化疗药物干预会加重气虚并损伤胃气,胃失和降,致胃气上逆,导致消化道症状。艾灸足三里、内关、中脘、公孙等穴位,可以健脾化湿、和胃降逆、调畅气机,艾灸神阙可温煦脏腑、疏通气机[11-13]。张旭东等[14]系统评价对艾灸改善化疗相关胃肠道反应的研究中指出,艾灸已被确定可有效治疗多种类型的化疗相关胃肠道不良事件。姚子谦等[15]研究纳入了32项随机对照试验,涉及2569名受试者,结果显示艾灸治疗可能有助于降低化疗的血液学和胃肠道毒性,改善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发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非常低。
周围神经病变是癌症患者化疗后常见不良反应之一,一般表现为患者双上肢和双下肢末端出现麻木、感觉减退或异常,甚至出现疼痛,后期严重时可发生肢体运动障碍和肌肉萎缩[16]。化疗相关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的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其可能与氧化应激相关,氧化应激是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的重要介质。殷华芳等[17]研究通过应用艾灸治疗化疗后的周围神经病变,选取患者双侧足三里、血海、阴陵泉、照海、三阴交、解溪和太冲进行艾灸,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进行艾灸的患者肢体疼痛以及麻木情况明显改善,有效率高达93%,证实了艾灸改善化疗相关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邓生明等[18]研究通过电针配合艾箱灸防治紫杉醇所致的周围神经毒性,结果显示,较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得以明显改善。目前,关于艾灸治疗化疗相关周围神经病变研究仍较少,后续需要进一步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进一步确定其效果。
睡眠障碍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睡眠时间和(或)睡眠质量的改变,如失眠、过度嗜睡、睡眠呼吸障碍以及睡眠行为异常等。睡眠障碍会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使机体抵抗力下降,体力和精神欠佳,严重影响患者疾病的治疗和心理健康,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因此,提高睡眠质量,预防睡眠障碍是肿瘤化疗患者不可忽视的重要措施[19]。韩娟[20]将20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10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10例患者在其基础上给予艾灸疗法干预,艾灸取穴:牵正、翳风穴、涌泉穴、气海、关元及地仓,结果显示实验组肿瘤患者的失眠情况明显改善,睡眠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均较高。
癌因性疲乏是临床恶性肿瘤常见的症状之一,是一种由肿瘤或抗肿瘤治疗引起的令人不安的、持续的身体、情感和/或认知方面的主观的疲劳感觉及精力衰竭感,并干扰日常生活及功能。陈美玲等[21]探讨艾灸联合耳穴压豆及穴位贴敷对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将84例临床收治的肺癌化疗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取肿瘤专科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艾灸,耳穴压豆及穴位贴敷等中医护理措施,持续观察6周,结论表明艾灸联合耳穴压豆及穴位贴敷能够减轻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程度,提升生活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艾灸可以通过对局部皮肤的温热刺激,激发腧穴经络,发挥补虚培本、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扶正祛邪等作用,并且在改善肿瘤患者症状、治疗并发症及减轻放化疗引起的骨髓移植、胃肠道反应、周围性神经病变、睡眠障碍及癌因性疲乏等不良反应中疗效确切,且操作简便,安全性高。除此之外,艾灸不仅具有可接受性高的特点,而且不良反应少,价格低廉。目前,艾灸疗法已经作为改善恶性肿瘤化疗后相关不良反应的一种非药物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且取得了良好效果。随着艾灸在临床的普及应用,其整体疗效和安全性方面科学和系统的评估需要进一步完善,艾灸与其他中医疗法的联合应用也是未来研究的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