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平,麦尔阿巴·买买提哈德尔,迪丽达勒
视力缺陷可能影响儿童智力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出生后前4-6 mo是新生儿眼睛发育的关键阶段[1-2]。早期筛查、诊断和干预对预防和减少新生儿眼底出血、渗出性眼底病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视网膜母细胞瘤、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和其他先天性发育异常等先天性眼病引起的视力损失具有重要作用[3]。2003年美国儿科学会强调新生儿期开始眼部检查,2013年我国《儿童眼及视力保健技术规范》中明确了新生儿眼底筛查的重要性[4]。目前多个地区已开展新生儿眼底病变的筛查,但筛查结果存在异质性。鉴于此,本研究分析5 307例在我院行新生儿眼底筛查的情况,探讨眼底疾病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旨在为该地区眼底疾病的防控提供数据支持。
1.1对象选取2022-01/12在我院眼科进行眼底筛查的新生儿5 307例,均于出生后72 h内完成眼底筛查,其中男2 812例(52.99%),女2 495例(47.01%);早产儿1 220例(22.99%);平均出生体质量3182±807 g;胎龄30-41(中位数38.5)周;顺产2 594例(48.88%),剖宫产2 713例(51.12%)。纳入标准:(1)于我院出生的新生儿;(2)出生至眼底筛查时间<72 h;(3)监护人对相关检查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生命体征不稳定的危重患儿;(2)恶性肿瘤患儿。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批号:2021-018),所有新生儿监护人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纳入新生儿均进行标准的眼外部检查、眼前节检查和眼底检查,检查由眼科医生在护士的协助下进行。眼底筛查前每位检查人员均接受同样的培训,确保操作的同质性。检查前采用1%复方托吡卡胺散瞳。采用RetCam Ⅲ系统进行眼底摄像检查,拍摄后极、上、下、鼻和颞侧视网膜的数字图像,并判断眼部表现,对可能有异常发现的新生儿进行再次检查,记录先天性角膜异常、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青光眼、视网膜出血、ROP和ROP样视网膜病变、视网膜渗出、FEVR、永存胚胎血管(PFV)、脉络膜缺损、白化病性眼底、牵牛花综合征、视网膜母细胞瘤等异常表现。ROP样视网膜病变定义为足月儿类似ROP样改变。FEVR诊断标准为至少1眼存在周边视网膜无灌注或血管分支多,分布密集,周边部血管呈柳枝样分布等不同程度眼底视网膜血管特征性改变,以及玻璃体视网膜牵引、伴视网膜下渗出、视网膜新生血管等,足月儿或48 h内见视网膜病变的早产儿,无吸氧史,多有FEVR家族遗传史。视网膜出血分级标准:1级指出血量较小,呈散在的点状或线状;2级指出血量较大但未超过1视盘直径;3级指出血量和成血范围相对较大,部分患者可见圆形深层出血。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比)[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眼部异常情况本研究纳入新生儿5 307例,眼底筛查发现存在眼部异常的新生儿1 442例(27.17%),其中视网膜出血发生率最高(61.23%),其次为视网膜渗出(22.95%)、ROP和ROP样视网膜病变(10.68%),牵牛花综合征(0.21%)、白化病性眼底(0.21%)和PFV(0.28%)发生率较低,见表1。
2.2足月儿和早产儿眼部异常发生率比较纳入的新生儿中足月儿眼部异常发生率低于早产儿(P<0.05),且足月儿和早产儿先天性角膜异常、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青光眼、PFV、脉络膜缺损、白化病性眼底、牵牛花综合征、视网膜母细胞瘤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足月儿视网膜出血、视网膜渗出发生率均高于早产儿(P<0.05),ROP和ROP样视网膜病变发生率低于早产儿(P<0.05),见表2。
2.3足月儿发生视网膜出血的相关因素本研究纳入足月儿4 087例,眼底筛查发现发生视网膜出血的足月儿718例(17.57%),其中1级315例(43.87%),2级193例(26.88%),3级210例(29.25%)。单因素分析显示,分娩方式和出生体质量是足月儿发生视网膜出血的影响因素(均P<0.05),见表3。以是否发生视网膜出血(否=0,是=1)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分娩方式(剖宫产=0,顺产=1)、出生体质量(<2 500 g=0,2 500-3 500 g=1,>3 500 g=2)作为自变量赋值后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向前逐步选择法筛选自变量,结果显示,顺产是足月儿发生视网膜出血的危险因素(β=1.472,SE=0.261,Waldχ2=31.808,P<0.001,OR=11.082,95%CI=1.890-54.397)。
2.4早产儿发生ROP的相关因素本研究纳入早产儿1 220例,眼底筛查发现发生ROP的早产儿130例(10.66%)。单因素分析显示,胎龄、出生体质量、喂养方式、吸氧是早产儿发生ROP的影响因素(均P<0.05),见表4。以是否发生ROP为因变量(否=0,是=1),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胎龄(>34周=0,32-34周=1,30-31周=2)、出生体质量(2 500-3 500 g=0,1 500-2 499 g=1,<1 500 g=2)、喂养方式(母乳=0,奶粉=1)、吸氧(否=0,是=1)作为自变量赋值后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向前逐步选择法筛选自变量,结果显示,胎龄(32-34、30-31周)、出生体质量(1 500-2 499、<1 500 g)、奶粉喂养、吸氧均是早产儿发生ROP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5。
表1 纳入新生儿眼部异常发生率
表2 足月儿和早产儿眼部异常发生率比较 例(%)
表3 影响足月儿发生视网膜出血的单因素分析 例(%)
本研究收集了本院5 307例新生儿的数据,结果表明,新生儿眼部异常的发生率为27.17%,本研究结果高于Tang等[5]、黄惠嫔等[6]研究,低于张建萍等[7]研究,提示新生儿眼部异常发生率较高,应引起重视。黄惠嫔等[6]研究纳入的研究对象均为足月新生儿,Tang等[5]研究中仅将重度(3级)视网膜出血列为异常,这可能导致Tang等[5]及黄惠嫔等[6]研究中低估新生儿眼部异常的发生率。张建萍等[7]研究中包括早产儿和1-2级视网膜出血,其报道发生率略高于本研究。结果提示不同研究中新生儿眼部异常检出率的差异可能与研究对象、眼部异常的纳入标准等差异相关。
本研究中新生儿发生率最高的是视网膜出血,占所有眼部异常病例的61.23%。新生儿视网膜出血通常与出生创伤相关,本研究发现,顺产新生儿视网膜出血发生率高于剖宫产新生儿,多因素分析显示顺产是视网膜出血的风险因素,结果支持分娩创伤是视网膜出血主要原因的结论[8]。也可以解释不同研究中视网膜出血发生率的差异,即可能不同研究中顺产所占比例不平衡。轻中度视网膜出血可能会自行消退,但尚不明确重度视网膜出血对视力发育的影响。本研究中足月新生儿重度(3级)视网膜出血占所有视网膜出血的29.25%,通常黄斑锥细胞在出生后的前4-6 mo在正常视网膜发育中成熟,重度视网膜出血表明视网膜严重而广泛的出血,需要较长时间恢复,可能直接影响黄斑锥细胞的成熟,视觉异常风险增加[9]。本研究结果提示,对新生儿中重度视网膜出血患儿需要长期观察,以明确视网膜出血对视网膜发育的影响。
ROP通常发生在早产、低出生体质量或血氧饱和度低病史的新生儿中,小于胎龄儿、近足月儿也可能会出现类似ROP的眼部变化,称为ROP样视网膜病变[10]。随着产科和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提高,早产儿存活率显著提高,ROP发生率随之增加[11]。本研究中ROP和ROP样视网膜病变发生率为10.68%,低于太原早产儿的报道[12]。发病率差异可能与太原报道中纳入的早产儿最低胎龄为26周,而本研究中无胎龄<30周的早产儿,ROP在胎龄<30周早产儿明显增加。虽然ROP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早产、低出生体质量是公认的ROP发病原因,本研究中观察到随着胎龄增加和出生体质量增加,ROP发生率随之降低,多因素分析支持该结果,与既往研究[13]一致。早产儿因为呼吸系统未发育成熟,常需要给予氧气吸入[14],本研究结果显示,ROP与吸氧存在相关性,即吸氧早产儿的ROP发生率高于非吸氧新生儿,多因素分析显示吸氧是ROP的风险因素。结果提示吸氧早产儿要注意观察和随访ROP的发生。研究显示,母乳天然成分具有促进婴儿视网膜血管正常发育和抗氧化应激的作用,可促进视网膜血管正常发育,减少ROP发生率[15]。本研究结果显示,母乳喂养早产儿ROP发生率降低,结果提示母乳喂养对减少ROP发生的重要性。
表4 早产儿发生ROP的单因素分析 例(%)
表5 早产儿发生ROP的多因素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除视网膜出血外,ROP样视网膜病变和FEVR也是足月儿的常见眼部异常。FEVR是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为主的遗传性疾病,为双眼发病缓慢进展的玻璃体视网膜血管发育异常,可导致视网膜脱离和严重视觉损伤[16]。本研究中多数足月儿FEVR(26例)在随访1-6 mo后病情得到改善或稳定,2例患者因新生血管接受眼部激光治疗。ROP样视网膜病变可导致永久性视觉损伤,本研究中经随访患儿的病情得到控制。除上述常见的眼部疾病外,本研究还发现牵牛花综合征和视网膜母细胞瘤等罕见眼部疾病,早期发现和干预对新生儿的视觉发育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分析5 307例新生儿眼底筛查结果,发现新生儿眼部异常发生率较高,通过眼底筛查可及早发现新生儿眼部异常,并根据诊断进行积极治疗或长期随访,以改善新生儿的视力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