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书信笔误简析

2024-04-07 15:45张礼智
今古文创 2024年9期
关键词:讹误许寿裳笔误

张礼智

【摘要】2005年版《鲁迅全集》对鲁迅书信原文做了订正,其中一部分订正对应的鲁迅原文无误,还有一部分订正的内容确为鲁迅笔误。本文将鲁迅书信笔误分为讹、脱、衍三大类,试作简析。

【关键词】鲁迅书信;笔误;讹;脱;衍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9-011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9.036

2005年版《魯迅全集》对鲁迅书信中的笔误做了订正,其中一部分订正对应的鲁迅原文无误,无须校改,谢永兴的文章《〈鲁迅全集〉书信部分的几处错误——〈中国近现代名人手札大系(鲁迅卷1—5)〉校后记》对这类无须订正的情况有系统的讨论;此外,还有其他文章对鲁迅书信中无须订正的情况有过讨论。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去掉无须订正的例子,对鲁迅书信中确为笔误之处试作简析。

鲁迅书信笔误可分为讹、脱、衍三大类,分析笔误原因,有的大类又可分作若干小类,并且,有的笔误可以划入不同的分类。

一、讹

鲁迅笔误的一大类是讹误,即将某字误作另一字,《鲁迅全集》主要以符号[ ]订正,对于所署日期的讹误,则用符号〔 〕订正。接下来分为九小类论述。

(一)音近致讹

有一类鲁迅书信讹误,是将正字写作了与其读音相近的另一字,音近致讹的例子有:

(1)殊不自至[知]其何故也。(《190116致许寿裳》)

(2)骝先已做了这里的民政厅长,当然不会[回]浙。(《270515致章廷谦》)按:据《鲁迅全集》的订正,这里应是音近致讹;但也可能是漏写了“回”字,这样,此笔误则属于脱文。

(3)大谈陆王[黄]恋爱于前。(《310204致李秉中》)

(4)拟至西安[单]市场一看再说(《321123致许广平》)按:谢永兴认为鲁迅原文无误。但鲁迅在下一封给许广平的信中(《321125致许广平》),写的是“西单”而非“西安”,可见“西安”确系错误,而错误的原因则是“安”与“单”音近。

(二)形近致讹

除了音近致讹外,还有因字形相近而致讹的情况,有的可能是因为鲁迅一时疏忽,有的则可能是因为鲁迅看错了字,后者出现于人名中,如(3)例中的笔名“诰”,这应是鲁迅将“诰”看成了“语”,又如《鲁迅全集》所收4封鲁迅致金性尧的信,均将“性”写作“惟”,这也应是鲁迅看错了金性尧的名字。形近致讹的例子有:

(1)既已去矣,又何必再电奥[粤]方。(《271031致江绍原》)

(2)亦未尝大登其读[谈]美术的文字。(《280504致李金发》)

(3)我所有的只二长文〔杨邨人与语[诰](天津报)〕及一二零星小语。(《340214致李小峰》)

(4)惟[性]尧先生(《341119致金性尧》《341124致金性尧》《341128致金性尧》《341211致金性尧》)

(三)音近形近致讹

还存在误字与正字之间音形皆相近的情况,有1例:

终于由徐伯?[昕]手执铅笔,照官意改正,总算通过了,大约三月号之《文学》上可以登出来。(《350204致杨霁云》)

(四)义近致讹

上面提到的音近、形近致讹的情况出现在“字”的层面,此外,还存在意思相近而致讹的情况,出现在“词”或“词组”的层面,有以下2例:

(1)我已以我情愿将“北新书局[屋]”关门,而不与闻答之。(《270707致章廷谦》)按:“北新书屋”与“北新书局”两者意思相近,但其实所指是不同的。但也有可能鲁迅认为收信人能明白他所写的“北新书局”指的是北新书屋,所以未将两者做严格区分,这样理解则此句不算笔误。

(2)今从商务馆汇上八十元,请往瑠〖琉〗璃厂一取(最好并带社印)。(《271014致台静农、李霁野》)按:《鲁迅全集》在转录鲁迅原文时多加了“璃”字,所以认为“琉”为衍文,用符号〖 〗表示。实际上,鲁迅手稿无“璃”字,那么在这里,鲁迅是将“瑠璃”讹作“瑠琉”。“琉璃”是联绵词,也可写作“瑠璃”,鲁迅在选择词形时,将“璃”误写作了“琉”。

(五)误写作上下文的某字

这一类错误常见,指的是鲁迅书信中的误字常为与之相邻的上下文中的某字,这可能是因为鲁迅在写字时,头脑里还留有已经写过的字的印象,或脑中已经想到了即将要写的字,不自觉地将该写的字写作了与之相邻的上下文的某字,导致讹误。这类讹误的例子有:

(1)天气今气[天]仍热。(《261216致许广平》)

(2)但必须书店方店[面]也有这决心。(《350330致郑振铎》)

(3)好像还不这还[样]。(《350423致萧军、萧红》)

(4)把译作搁起起[来]。(《350716致萧军》)

按:以上4例是将该写的字写成了已经写过的字。

(5)内子进病院约有五六天出[现]已出来。(《250929致许钦文》)

(6)我决计至迟于本学期末(阳底[历]正月底)离开这里,到中山大学去。(《261120致许广平》)

(7)她有好几个旧同学在此,邀她于[去]办关于妇女的刊物,还没有去。(《271021致廖立峨271021②致廖立峨》)

(8)《小约翰》作者照像,托春台印[带]去印的,而他忽回家,大约不日当回上海,取来寄京。(《271116致李霁野》)

(9)六[四]月廿六日(《310426致李小峰》)

(10)且解[听]下回分解罢。(《331228致王志之》)

(11)本星期六(九日)午后两点钟,希驾临北四川路底(第一点[路]电车终点)内山书店,当在其地相候。(《340607致徐懋庸》)

(12)上海去[今]年的出版界,景象比去年坏。(《3502

18致曹靖华》)

按:以上8例是将该写的字写成了即将要写的字。

以上12例致误的原因可以解释为鲁迅在写信时将头脑中尚留存或已出现的字不自觉地写了出来,代替了本该写的字。下面5例不僅是将本该写的字写成了上下文中的某字,而且它们之间还存在音近或形近的关系。

(13)广东也没有什么事,先前戒严,常听到捕人等事。现在似乎戒[解]严了,我不大出门,所以不知其详。(《270515致章廷谦》)

(14)希赴商务印书馆一取希[系]托周建人。(《291119致孙用》)

按:以上2例,正字与误字之间存在音近的关系。

(15)《救急法》可以姑且送到商务馆去试一试,也请一并带来。馆[余]面谈。(《211015致宫竹心》)

(16)克复九江,则甚[其]事当甚确。(《261109致许广平》)

(17)我这人又是容易引出岔子的人,后来有一些人会由些[此]改骂鲁迅而忘记了大众语。(《340813致曹聚仁》)

按:以上3例,正字与误字之间存在形近的关系。

(六)所署日期有误

这类讹误主要是将月份写作了上月的月份,还有两例是将日期写成了前一日或前两日的日期,这也是我们在日常书写日期时常犯的错误。最后两例则是将日期提前了。以下是鲁迅书信中的例子:

(1)八〔九〕月三日午后(《210903致周作人》)

(2)八〔九〕月四日(《210904致周作人》)

(3)八〔九〕月七日之夜(《260907致许寿裳》)

(4)十月〔十一月〕四日灯下。(《261104致许广平》)

(5)一〔二〕月十日(《350210致曹靖华》)

(6)十一〔十二〕月十四日(《201214致青木正儿》)

(7)廿三〔四〕(《231024致孙伏园》)

(8)三,十四〔六〕(《280316致李霁野》)

(9)十一月廿六[五]夜八点半(《321125致许广平》)

(10)二,二〔一〕二(《350212致萧军》)

(七)存疑

还有一类笔误不能确定鲁迅原来想要写的字,《鲁迅全集》用问号标出,表示存疑,并没有订正,有7例,如:

一八一九[九一?]年游法国。(《210731致周作人》)

因笔误原因不明,无法分析,其他6例不再这里列出。

(八)其他

这类讹误不能归为具体的某一类,只能笼统地说错误的原因是一时疏忽。

(1)不如留《失[希]望》。(《210115致胡适》)

(2)已收到寄来信的[和]画,感谢之至。(《260227致陶元庆》)

(3)第三[二]条我已实行过两年多了,终于觉得太傻。(《261115 致许广平》)

(4)并向S君问明谭女士在法国的通寄[信]地址。(《340105致姚克》)

(5)另再[写]四张寄下为祷。(《340523致曹靖华》)按:《鲁迅全集》将其作讹字处理,但也有可能是脱文,即漏写了“写”字。

(6)因思今天[年]秋起,学院中不知可请其教授文学否?(《350109致许寿裳》)

(九)不可解

最后这类讹误是将月份写错了,但不同于上文所说的常见的将月份写作上月的月份,而是将“三”写作“五”,将“五”写作“八”,殊不可解。

(1)八〔五〕月廿九日(《180529致许寿裳》)

(2)五[三]月一日函及月底一信,均已收到无误,似尔时忙于译书,遂未奉复。(《350402致许寿裳》)

二、脱

鲁迅书信笔误的第二大类为脱文。这一类笔误很好理解,那就是书写者在书写时脑里想到了,但写出来的时候却漏写了,这在生活中是常见的现象。此类笔误原因单纯,无需再做细分。共21例,因篇幅有限,以下仅列13例:

(1)四月八〔二十八〕日(《190428致钱玄同》)按:此处应是鲁迅想写“廿八”,因疏忽漏写了“廿”字,而漏写“二十”两字的可能性不大。

(2)夏目物〔語〕决译《一夜》。(《210630致周作人》)

(3)现〔检〕出寄上,请看后寄还,但不拘多少时日。(《210729致宫竹心》)

(4)丸善的〔详〕细地址是。(《220104致宫竹心》)

(5)即使有效,也〔不〕算什么,都可以毫不放在心里。(《240924致李秉中》)

(6)无政府〔主〕义者的报馆,而用护兵守门,真不知是怎么一回事。(《250331致许广平》)

(7)也并〔没〕有什么意外的危险。(《250503致许广平》)

(8)但我在知单上只〔写〕了一个“知”字,不去可知矣。(《261101致许广平》)

(9)这书有历史气,少年文豪,是不会译的(也讲得〔好〕听点,是不屑译),先生能译,而太长。(《271120致江绍原》)

(10)静农的稿子停几〔天〕看后再寄。(《280222致李霁野》)

(11)幸该〔委〕员系由宁回平。(《290315致章廷谦》)

(12)倘一样,或者还不〔如〕将“永久”牺牲一点,都用夹贡罢。倘一样,或者还不〔如〕将“永久”牺牲一点,都用夹贡罢。(《331002致郑振铎》)

(13)上海所出刊物,凡有进步性的,也均被删削摧残,大抵办不〔下〕去。(《341128致刘炜明》)

三、衍

衍文是鲁迅书信笔误的第三大类,《鲁迅全集》以符号〖 〗订正衍文。

(一)换行而衍

通过对照鲁迅书信手稿,可以发现鲁迅书信衍文的一大原因是鲁迅在换行书写时将前一行最末的字或词在新的一行开头又写了一次,这种换行导致的衍文的例子有:

(1)似乎“女士”的〖的〗说话的句子排列法,就与“男士”不同。(《250331致许广平》)

(2)则是一〖一〗大苦事。(《260501致韦素园》)

(3)我以为不如仍旧〖旧〗去教。(《291108致章廷谦》)

(4)一切被〖被〗压者的图画。(《331113致曹聚仁》)

(5)但现在他们也有些露出〖出〗马脚,读者颇知其不可信了。(《340306致姚克》)

(6)但我以为须有恒性而极负责的〖的〗人,虽是小事情,也看作大事情做,才是。(《340412致陈烟桥》)

(7)我曾在神州国光社上过一次〖一次〗大当,《铁流》就是他们先托我去拉,而后来不要了的一种。(《341206致孟十还》)

(8)我以为这是可暂而〖而〗不可常的。(《350616致李桦》)

(二)误衍作下文要写的字

前面在讹误的原因分析中,分析了将正字误作下文即将要写的字的情况,这在衍文中也存在。虽然这种情况的衍文仅一例,但原因是清楚的,就是魯迅在写信时脑中已经想到了即将要写的字,不自觉地写了出来,此例如下:

昨(五日)有人〖到〗从汕头到此地(据云系民党)。(《261206致许广平》)

(三)其他

除去前两类衍文,剩下的衍文归入此类。

(1)昨刚发〖寄〗信绍,沪。(《270131致许寿裳》)按:可能鲁迅在斟酌用“发”还是用“寄”时误将两者都写上了,导致了衍文。

(2)然〖不〗说是没有什么,又并不然也。(《331202致郑振铎》)

(3)不过通信及募集外来投稿,总须有〖有〗一个公开的固定的机关,一面兼带发售,这一点,我还想不出办法。(《340405致陈烟桥》)

(4)一九二〖十〗六年为止之《现代评论》,并希设法借来一阅为感。(《350119致赵家璧》)按:鲁迅手稿最开始所写为“二十六年”,鲁迅觉得不妥,加上了“一九”,但未删“十”,导致了衍文。

笼统地说,笔误的原因是头脑和手没有协调,导致写下的字出现错误;具体到鲁迅书信的笔误,有的是可以具体分析和归类的。这些笔误有的在我们平时书写时也存在,其原因可以通过常识来理解,还有的笔误原因则可以通过分析鲁迅具体的文本来解释。通过分析这些笔误,首先,大家能更好地理解鲁迅文本;其次,也能加深对笔误的了解,对分析其他文本也有帮助。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鲁迅手稿全集》编辑委员会编.鲁迅手稿全集[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21.

[3]谢永兴.《鲁迅全集》书信部分的几处错误—— 《中国近现代名人手札大系(鲁迅卷1—5)》校后记[J].绍兴鲁迅研究,2018,(00).

猜你喜欢
讹误许寿裳笔误
更正说明
简论安大简《诗经》抄本中的讹误等问题
一个学生的课堂
更正说明
西夏文《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六讹误汇考
《明督抚年表》讹误校补十一则
论许寿裳对“鲁迅风潮”在我国我国台湾地区传播的影响
清末公共舆论中的权力运作机制管窥
中华书局校点本《金史》讹误补勘
谬以千里的经典笔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