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翻译研究

2024-04-07 15:45马晓彤蔡薇
今古文创 2024年9期
关键词:丰乳肥臀目的论

马晓彤 蔡薇

【摘要】《丰乳肥臀》是作家莫言的一部长篇巨著,讲述了山东高密东北乡上官家族在20世纪时代变迁中所经历的跌宕起伏。本文以目的论理论为指导,探讨研究《丰乳肥臀》叶果夫译本中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翻译,以此更好地推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翻译的发展,向世界更好地传播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从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

【关键词】《丰乳肥臀》;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翻译;目的论;俄译本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9-0101-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9.031

一、引言

《丰乳肥臀》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长篇小说代表作,2013年《丰乳肥臀》经当代俄罗斯汉学家叶果夫翻译并出版问世,在俄罗斯引起巨大反响,随后推广至中亚国家。叶果夫是俄罗斯一位闻名遐迩的翻译家、汉学家。多年来从事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翻译,他曾翻译过中国作家苏童、余华、茅盾等人的多部作品。《丰乳肥臀》修辞手法灵活,语言风格上表现出非常浓厚的民俗气息,同时向读者展现20世纪初期的中国服饰。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下,对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丰乳肥臀》为蓝本,在目的论指导下探讨分析,在汉译俄的过程中,如何将原文所表达的信息及东方文化元素,最大程度上传递给目的语读者,从而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翻译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翻译目的论的理论概述

翻译目的论是20世纪70年代左右在德国兴起的翻译理论,目的论关注的是以原文为基础的翻译行为,在翻译的过程需要兼备目的和结果,汉斯·弗米尔认为翻译中的最高法则应该是目的法则,即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实则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并提出了翻译目的论的三个原则:目的性翻译原则,连贯性翻译原则,忠实性翻译原则。并认为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性翻译原则。

(一)目的性翻译原则

目的论三原则中的核心原则是目的性原则。任何翻译都需要遵循一个目的,根据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译者决定翻译应采取何种方法与策略来达成翻译目的。换言之,结果决定方法。对于“目的”的解释有三种:一是译者从事翻译工作的目的,二是译文传递信息的目的,三是译者想要达到的某种特殊目的是通过一定的翻译策略来实现的。译者按照目的性原则,在翻译过程中应按照译文所要达到的预期的目的,恰当的选择翻译方法和策略。

(二)连贯性翻译原则

译者应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及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等,最大限度地使译文做到语内连贯,使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具有实际意义且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使目的语读者能够读懂译文。在语言转换过程中,如果译文语句衔接不连贯会使目的语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阅读障碍,使读者迷惑不解,因此连贯性原则是译者必须遵守的原则之一。

(三)忠实性翻译原则

忠实性原则是译文应尽可能忠实于原文,而不对其含义作重大改动,译文与原文之间应存在语句连贯一致。忠实性原则并不要求原文和译文在内容上一字不差,而是需要原文和译文中应该存在某种对应关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还原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原文写作风格特点。

三、目的论视角下《丰乳肥臀》中的中国传统服饰

文化翻译

(一)目的性翻译原则下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翻译

目的论的核心原则是目的性原则,译者根据原文写作特点有目的地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将译文通过有目的的翻译最大限度地呈现出来。

例1:她掖好木梳,挽起裤腿,露出了白皙的、线条流畅的小腿。然后她脱了那双绣着红花的蓝缎子鞋。天足的妹妹们看着她的半残废的脚。

Она закатала штанины, и открылись бледные округлые ноги. Потом скинула синие бархатные туфли, расшитые красными цветами. Сёстры во все глаза таращились на изуродованные бинтованием ступни.

例1讲述的是上官来弟听到上官鲁氏一声哀号后,飞奔到母亲上官鲁氏身边却不幸把乘着鸡食的青瓷钵盂打碎,被祖母上官鲁氏要求带着其余的妹妹们一块儿去蛟龙河里准备下河抓虾时的场景。

“缎子鞋”是一词是极具中华传统服饰文化代表性的词,“缎子鞋”很难在俄语中直接找到一个专有名词与其对应,俄译本中,译者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将“绣着红花的蓝缎子鞋”翻译出来,“缎子”是质地厚密且表面光滑的丝织品,是我国的特产之一。“бархатные”的维基词典解释为“сшитый из бархата”,“蓝缎子鞋”与译者翻译的“синие бархатные туфли”这两者意思对等,加之前面的定语“绣着红花的”与“расшитые красными цветами”这两者翻译相符,如此一来既符合了俄语的表达习惯,又有利于目的语读者在原汁原味的语言中体会人物形象。译文的表达地“синие бархатные туфли, расшитые красными цветами”对于目的语读者而言,清晰明了地点明了绣花鞋的质地,以此突显了正值青春年少的上官来弟穿着绣着花的蓝缎子鞋的形象,该人物形象在读者的想象中便栩栩如生了。如果此处只是处理成“синие туфли”,则使对人物衣着特点的翻译显得过于简单朴素了。

同时后半句中“天足的妹妹们看着她的半残废的脚”,此处“半残废的脚”结合小说中的时代背景,“半残废的脚”说的是“缠足”,缠足是中国古代一种陋习。“缠足”是用布将女性双脚紧紧缠裹,使之畸形变小。一般女性从四、五岁起便开始缠足。由于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为了使目的语读者更好贴近原文,叶果夫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将“半殘废的脚”译为“изуродованные бинтованием ступни”,即“用绷带包扎好”的脚,使该片段的译文具有更鲜明的时代特点。

例2:他身穿柞蚕丝绸长袍,白洋布裤子,脚脖子上扎着黑穗蓝带子,脚穿白底胶皮鞋。他的两个肥大的裤腿膨胀着,好像里边充满了气体。

Он был в длинном халате из дорогого плотного шёлка поверх белых заграничных брюк, перевязанных на лодыжках синими ленточками с чёрными кистями, и в кожаных туфлях на белой каучуковой подошве. Ноги казались невероятно толстыми, словно штанины надули изнутри.

例2描述了高密东北乡的大地主“福生堂”二掌柜司马库的出场形象。

长袍为男子穿的中式长衣。清朝顺治末,长袍短于膝盖,后又加长至脚踝上,在甲午战争之后,长袍款式变成短至腰身的样式。 长袍衣料选择品种丰富,富人多以丝绸缎为主要材质,色彩鲜艳,穷人则以棉麻材质为主,色彩多为素色,较为朴素。“长袍”在俄语中有词汇可以直接与之对等,而原文“柞蚕丝绸长袍”中的“柞蚕”是喜食柞树叶的一种吐丝昆虫。又称春蚕、槲蚕、山蚕。茧可缫丝,主要用于织造柞丝绸。译文选择用“халат из дорогого плотного шёлка”,考虑到文化差异及目的语读者接受能力,译者在此处并没有将“柞蚕”这个词直接翻译出来,而是用昂贵的绸缎进行了代替,使译文最大限度地呈现出该角色在原文中富贵臃肿的形象。

原文中“白洋布裤子”被译为“белые заграничные брюки”。“洋布”是源于西方国家,通商口岸后由西方引进中国的纺织品,通常指的是棉布,因与传统中国手工的“土布”有显著的不同,所以称之为“洋布”(刘玉琪,2019)。“заграничные”维基词典释义为“привозимый из-за границы; иностранный, иноземный”二者意思对等,对于“洋布”的翻译,译者选用“заграничные”一词表达更加简洁明了,对于目的语读者而言更容易理解,突显了在抗日战争初期的时代下司马库身着华裳的大地主形象。

例3:他的袍角撩起,掖在腰带里。腰带是白丝线织成,垂着一长一短两穗流苏。左肩右斜一条窄窄的棕色皮带,皮带联结着皮盒子,皮盒子口上,露出一角火苗一样的红绸。

Полы халата были заткнуты за белый шёлковый пояс с бахромой на обоих концах.С левого плеча у него спускалась узкая портупея из коричневой кожи. На ней висела кобура,из которой язычком пламени выглядывала полоска красного шёлка.

用丝线织成的腰带又称“大带”,“绅”,由此引申指束绅的人士如“乡绅”“绅士”,即地方上有权势的地主或者是退职的官僚,乡绅的大带一般多用素色  原文中“腰带是白丝线织成”所指的即是“大带”,如此也符合司马库作为当地大地主的服饰装扮。译文将原文中“腰带是白丝线织成”借助“заткнуты за белый шёлковый пояс”巧妙地表达了“大带”的样式与质地,以便目的语接受者了解中国传统服饰。

(二)连贯性翻译原则下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翻译

连贯性翻译原则是指译者应充分考虑原文所处的时代背景及社会文化,使译文无限接近目的语读者的语境,真实地再现源语文本意境。

例1:队员们穿着黄布裤子,黑布褂子,头上戴着高粱蔑片编成的尖顶八角斗笠。沙月亮的斗笠顶上缀着一朵红缨,区别于他的队员,标志着他的身份。

Бойцы красовались в брюках цвета хаки, чёрных куртках и шляпах из гаолянового лыка с восьмиугольной верхушкой. Красная кисточка на шляпе Ша Юэляна отличала его как командира отряда.

例1描述的是胶东抗日总队的别动队黑驴鸟枪队的队长沙月亮和他的队员们的出场场景。那时并没有现代的头盔,沙月亮和他的队友头戴尖顶八角斗笠的作用是像头盔一样的遮风挡雨,及适当地保护头部。“斗笠”是指一种遮阳蔽雨的编结帽,由竹叶,棕丝等编织而成。俄文中并没有专门的单词与“斗笠”相对应,译者在此处处理成“шляпа из гаолянового лыка”用高粱薄片制成的八角顶的帽子,能让目的语读者了解尖顶八角斗笠的材质,并使讀者较为轻松地想象出黑驴和鸟枪戴的尖顶八角帽的独特外观,为故事情节做好了铺垫。

例2:一个身材高大的人从第二架爬犁上跳下来。他穿着一件光板羊皮袄,敞着怀,露出一件豹皮背心。背心上扎着宽皮带,皮带上挂着一只左轮子手枪,还有一把短柄的小斧头。只有他没戴皮帽子却戴着一顶三页瓦毡帽。他的耸起的双耳上,各戴着一个野兔皮护耳。

Из вторых саней выскочил высокий мужчина в заношенной куртке из овчины, распахнутой на груди. Под ней виднелась телогрейка из шкуры леопарда, перехваченная широким кожаным поясом, на котором висели револьвер и топорик с короткой ручкой. У него одного шапка была не меховая, а фетровая, с тремя клапанами из кролика.

例2描述的是上官家族的七个女孩子去砸冰捞鱼的过程中遇到了大地主司马库时,司马库的衣着形象。

“毡帽”是用动物毛皮或化学纤维制制作而成的片状物,即“毡”制作而成的帽子。此处译者没有过多强调毡帽的制作材料,译成“фетровая шапка”用这个简约的词组概括了原语词“毡帽”的意思,降低了目的语读者理解难度,使得译文更加流畅简洁。

(三)忠实性翻译原则下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翻译

忠实性翻译原则是指译文与原文不需要字字对等,而是需要原文和译文中应该存在某种对应关系,且忠实于原文。

例1:孙大姑满头银发梳得溜光,脑后的发髻系得结实平整,髻上银钗闪烁,髻边斜插一根艾蒿尖儿。

Отливающие серебром волосы тётушки Сунь были гладко зачёсаны, собраны на затылке в плотный, ровный пучок и закреплены блестящей серебряной шпилькой, а по бокам заколоты палочками из полыни.

例1描述的是上官鲁氏生产时危在旦夕,上官鲁氏丈夫上官寿喜跟她的母亲上官吕氏哀求请接生婆孙大姑为上官鲁氏接生时的出场形象。

“钗”是古代汉族妇女的一种首饰,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形状为两条金属丝到最后绞成一股、在装饰物的结尾处必定有流苏吊坠来衬托(梁赞诺娃,2021)。钗是上饰雕花,下饰两股插针的插发饰物,其造型最初由两股簪组成,后又变化出丰富多样的造型,古代女子在头上插钗既有实用作用,又有强烈的装饰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钗饰的形制、质地也不断发生变化,演变出金钗、银钗、玉钗、荆钗等等(贾鸽,2012)。

译文中译者将其翻译为“шпилька”,“шпилька”一词的维基词典俄文解释是“приспособление для закалывания волос в причёске в виде согнутой пополам проволочки или двузубчатой вилочки”,可以看出俄文中的“шпилька”与汉语中的“钗”的作用相近,译文将“钗”译成“шпилька”既呈现了原文的内容,也符合翻译目的论的忠实性原则。

原文中对孙大姑的描写还提到“发髻”一词,发髻文化也是从属于古代传统服饰文化中的一部分,“发髻”是将头发归拢在一起,于头顶、头侧或脑后盘绕成髻,是一种长发发式。“髻”在《新华字典》中释义是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пучок”的维基词典释义为“охапка чего-либо”与汉语中的“髻”意思相符,从而在目的论指导下实现了对原文的忠实。

例2:她上身穿着浆洗得板板整整的白布斜襟褂子,腋下的纽扣上拴着一块白手绢,下穿黑布裤,脚脖子上扎着小带,足穿青帮白底黑绒花绣鞋。她全身上下透着清爽,散发着皂角味儿。

Она была в белой накрахмаленной кофте с косыми полами, под одной из боковых застёжек, почти под мышкой, виднелся белый носовой платок. Чёрные штаны, подвязанные ремешками чуть выше лодыжек, туфли с белой подошвой, бирюзовым верхом и вышитыми на нём чёрными цветами.

“褂子”是传统中式的外衣,除背心、棉袄等冬衣以外的统称,有时特指外套,并多见于北方人方言里,一般指春秋天外面穿的单层上衣,比如现如今的衬衫之类。译者考虑到对目的语读者而言,“褂子”一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因此将“褂子”译成了“накрахмаленная кофта”,最大限度地体现的忠实性翻译原则,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能力,作者省略了对“褂子”的精确翻译,以促进对原文的全面理解。在目的论的忠实性原则的指导下优先考虑忠实于原文,同时确保目标语言读者能够轻松理解人物出场所穿戴的服饰。

四、结语

在目的论三原则的指导下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进行翻译时,译者要清楚中俄两种语言文化之间所存在的巨大差异,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能直接进行字对字的翻译,而是要根据文学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当时的社会文化以及在该历史背景下角色的着装,有目的地进行翻译,灵活处理译文,从而做到连贯性、忠实性原则,使译文尽可能地传达原文所包含的信息。

翻译文学作品中的东方元素是对外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的途径之一,读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能够加深对文学作品中所展现的中国文化的理解,莫言的《丰乳肥臀》中对不同角色出场时的着装的描写,让目的语读者体会到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独特与魅力。俄罗斯汉学家叶果夫基于多年對中国文化的了解与研究,能够准确翻译原作中相关的服饰描写,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翻译提供了优秀的范本。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史悠久,译者要对其历史背景进行深入挖掘,翻译得当,才能将中华文化更好地传播出去。

参考文献:

[1]Егоров,И.А.Большая грудь, широкий зад[M].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Амфора,2013.

[2]贾鸽.隋唐发饰造型分类研究及应用开发[D].西安工程大学,2012.

[3]梁赞诺娃·玛丽娅.《新华字典》中的文化特色词俄译研究[D].黑龙江大学,2021.

[4]刘玉琪.僭越与时尚:洋布在晚清的社会活性[J].服饰导刊,2019,8(04):32-36.

[5]莫言.丰乳肥臀[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马晓彤,第一作者,女,汉族,新疆师范大学俄语笔译专业2022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俄文化交流。

蔡薇,通讯作者,女,汉族,博士,研究方向:俄语语言文化学、俄语教学。

猜你喜欢
丰乳肥臀目的论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西安高校简介翻译探究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百年孤独》与《丰乳肥臀》孤独主题的对比研究
苦难母亲的赞歌:《丰乳肥臀》中母亲形象解读
译者的视域:莫言《丰乳肥臀》法译本注释的文化解读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
论《丰乳肥臀》对古代志怪类文学的传承
目的论视角下的影视剧字幕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