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经》中饮食器具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2024-04-07 07:17魏泽红孙德华
今古文创 2024年9期
关键词:尊卑中和诗经

魏泽红 孙德华

【摘要】《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六百年的历史,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史料。全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共三百零五篇。《诗经》记载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真实地展现了周代各个阶层的社会风貌。《诗经》记载的饮食器具十分丰富,如鼎、俎、笾、豆、簋、尊、爵、 斝、 罍、兕觥等,它们不仅作为器具使用,还体现着当时尊卑、中和、礼仪等文化内涵。

【关键词】《诗经》;饮食器具;尊卑;中和;礼仪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4)09-0038-05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9.012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 ①《诗经》中关于饮食的描写十分丰富,不仅包含食材,还包含了饮食的器具。《诗经》所记载的由人类所创造的饮食器具更是体现着当时的文化内涵。本文以《诗经》为例,通过对《诗经》所记载的饮食器具的介绍来分析其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一、《诗经》所记载的饮食器具概述

《诗经》所记载的饮食器具涉及28首诗,包括27种饮食器具,本文按程俊英和蒋见元著《诗经注析》所列顺序排列其中的饮食器具,有:罍、觥、筐、筥、锜、釜、爵、房、簋、鬵、壶、笾、豆、缾、匕、俎、爵、瓒、登、斝、斗、溉、卣、鼐、鼎、鼒、尊。这些饮食器具在不同的场合,对于不同身份的人来说使用是不同的,因而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也是不同的。

下面对其中部分饮食器具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进行探析。

二、《诗经》饮食器具所体现的“尊卑思想”

“尊卑”不仅仅体现在贵族与平民之间,在周王和诸侯大臣等贵族之间也有“尊卑”等级之分。

(一)列鼎制度

《周颂·丝衣》:“自堂徂基,自羊徂牛,鼐鼎及鼒。” ②这是一首祭祀宴饮诗,诗的五、六句说的是祭祀所用的饮食器具。鼐、鼒都是鼎,不同之处在于它们的大小。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③“三足两耳”是它的形状,之后也有四足鼎,相比于三足鼎的使用,四足鼎多作為礼器使用。“和五味之宝器”则说明它作为食器的用途。鼎在古代最早用于烹饪。

作为青铜器,鼎经过加热会对它本身造成伤害,但随着礼制完善,鼎更多作为盛放食物的盛器以及象征尊卑、沟通人神的礼器。《周礼·天官·亨人》云:“掌共鼎镬。④“郑玄注释说,镬所以煮肉及鱼腊之器,既熟,乃脀于鼎。从这里可以看出镬已经代替了鼎烹煮的功能。

《天官·膳夫》:“王一日举,鼎十有二,物皆有俎。” ⑤郑玄解释,鼎十有二,牢鼎九,陪鼎三。这体现出周天子的用鼎规格。何休注《公羊·桓公二年》:“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 ⑥这明确记载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间用鼎的差异。

何休所说的用鼎制度,可以理解为正鼎而不包括陪鼎。因为从考古发现来看,有很多墓葬都出现了九鼎,而这些墓并不是天子之墓,如湖北随县擂鼓墩发掘的曾侯乙墓,河北平山中七汲的中山国君墓,这些诸侯均已九鼎随葬,显然与“诸侯七鼎”之说不符。

但是在河南淅川下寺2号墓中出土了七件列鼎,根据2号墓出土的平底鼎上面的铭文“王子午择其吉金”和“令尹子庚民之所敬”等字,专家判断下寺2号墓的墓主是王子午,他是楚共王和楚康王时期的令尹,出土的这七件列鼎正符合卿大夫之用鼎数。这样何休的说法便与《周礼》相符。

周代用鼎具体来看可以分为五个等级:第一称为“太牢”,九鼎分别盛放牛、羊、乳猪、鱼、干肉、牲肚、猪肉、鲜鱼、鲜干肉;第二也称为“太牢”,七鼎分别盛放牛、羊、乳猪、鱼、干肉、牲肚、猪肉;第三称为“少牢”,五鼎分别盛放羊、乳猪、鱼、干肉、牲肚;第四是高级士的三鼎,分别盛放乳猪、鱼、肉干;第五是低级士的一鼎,盛放干肉。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用鼎有着严格界限,诸侯、卿大夫、士无权使用超过限定数量的鼎。而东周时期的墓葬发现,则标志着礼乐崩坏。这表明西周确定的列鼎制度的确成为“明贵贱,辨尊卑”划分权力等级、身份地位的标志。

(二)尊或从寸

《鲁颂·閟宫》:“白牡骍刚,牺尊将将。” ⑦这首诗主要是从祭祀和武事两方面歌颂鲁国的成就以及对鲁僖公的祝颂。祭祀的各种祭品,如白色公牛、红色犍牛,各种礼器,如牛型酒尊、笾、豆,一一陈列,可以看出诗中描述的祭祀规模盛大,统治者对其十分重视。

这里的“尊”是容酒器,也写作“樽”“罇”。尊是酒器的共名,凡酒器都可以称为“尊”。青铜器中专名的尊特指侈口、高颈、似觚而大的容酒器。段玉裁注《说文解字》:“尊,酒器也。从酋,升以奉之。《周礼》六尊:牺尊、象尊、著尊、壶尊、大尊、山尊,以待祭祀宾客之礼。尊,或从寸。” ⑧

其中,牺尊从礼之牺牲角度分类,包括牛尊、羊尊、犬尊等。

象尊主要从禽兽角度分类,有凤鸟尊、鸱鸮尊、鸟兽尊、犀尊、象尊等。

著尊,或曰甒,即著地无足或圈足,侈口无盖无耳器。主要包括觚、无盖圆觯等。

壶尊,体形或圆或方,有盖,或有耳,或有提梁。主要包括壶、卣、有盖扁圆觯等。

大尊,或曰瓦大、泰、缶。有盖,主要包括缶、棂者。

山尊,或曰山罍,体刻山云之纹,主要包括如今所见的体形较高,肩有双耳,圈足有盖罍等。

许慎解释尊为酒器或者礼器。《周礼》又对六尊的使用有法度规定。《春官·小宗伯》:“辨六彝之名物,以待果将;辨六尊之名物,以待祭祀宾客。” ⑨尊的具体使用体现在《春官·司尊彝》:“司尊彝掌六尊、六彝之位、诏其酌,辨其用与其实……凡六彝六尊之酌,郁齐献酌,醴齐缩酌,盎齐兑,凡酒修酌。大丧,存奠彝。大旅,亦如之。” ⑩这里说的是司尊彝掌管使用六尊、六彝时的摆放位置,告知执酒者,辨别它们所盛酒的类型。

六尊、六彝所盛之酒亦有尊卑之别。“六尊”、“六彝”不同的使用显示了彝与尊、上与下尊卑之差,反映出古代祭祀之礼严格的仪式规范。段玉裁注:“凡酌酒者必资于尊,故引申以为尊卑字。” ?他认为“尊”不仅是盛酒器,还有尊贵的意思。

从甲骨文和金文来看,“尊”字都像双手捧着酒器,向尊敬的人敬酒,不同之处在于,金文多了几条纹路,这可以理解为这时的酒器多了纹路,更为精美。金文中另一个“尊”字则把酒器换成了“酋”字,其后战国文字、篆文、隶书、楷书都沿用此。“酋”,陈酒之意,品质高,更为尊贵。“尊”即演变为人奉酒。到篆文时,双手奉酒演变为“寸”。“寸”,距离手腕一寸长,也可代表双手。“寸”度量单位,也代表着法度,说明祭祀所用的“尊”有一定的法度。“尊”,这一字无论从它的演变历程,还是作为器物使用,都体现着尊卑思想。

三、《诗经》饮食器具所体现的“中和思想”

《中庸》认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在中国的传统中,人们向来追求和谐的思想,“中和”不仅体现在物与物之间,还体现在人与人之间,这种上升到关系程度的表现,体现出先秦时期哲学思维能力的高度提高,也表现出人们的审美追求。

“中和”表现为和谐之美,在《诗经》记载的饮食器具上就有所提现,可以说这种“中和”,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社会关系上。

(一)食物与食器的“中和”

《豳风·伐柯》:“我觏之子,笾豆有践。” ?这是一首男子新婚宴尔时所唱的山歌,他看到新婚妻子料理宴席祭祀很有经验,用笾、豆等饮食器具放满食物,整齐地排列于活动场所,很是开心。这里提到的笾、豆,《说文解字》解释:“笾,竹豆也。” ?笾是豆的一种,是用竹子编成。《天官·笾人》:“掌四笾之实。朝事之笾,其实麷、蕡、白、黑、形盐、膴、鲍鱼、鱐。馈食之笾,其实枣、栗、桃、干?、榛实。加笾之实,蔆、芡、栗、脯,蔆、芡、栗、脯。羞笾之实,糗饵、粉餈。凡祭祀,共其笾荐羞之实。丧事及宾客之事,共其荐笾羞笾。为王及后、世子共其内羞。” ?可见,笾在不同活动中盛放食物是不同的。

从今天来看,在行朝事礼时,包括炒熟的麦子、大麻子、稻、黍、特制成虎形的盐,以及肉干、咸鱼、干鱼;行馈食礼时,包括枣、栗、桃、干梅、榛实;高于平时的祭祀礼,包括蔆、芡、栗、脯,蔆、芡、栗、脯;祭祀宴則还包括糗饵、粉餈等干粮点心。从所盛放的食物来看,它们都是干的,正好与竹制的笾相“中和”,从笾的材质来看,因为竹子编制,所以不能盛放湿稀的食物,而以水果、果脯和点心为主,两者和谐呈现于宴饮祭祀中。

《说文解字》:“豆,古食肉器也。梪,木豆谓之梪。” ?《大雅·生民》曰:“卬盛于豆,于豆于登。” ?这里的“豆”是一种形似高脚盘的礼器。毛传:“木曰豆,瓦日登。豆,荐菹醢也。” ?所以豆是木制盛放肉、腌菜和肉酱的食器。

《天官·醢人》:“醢人掌四豆之实。朝事之豆,其实韭菹、醓醢,昌本、麋臡,菁菹、鹿臡,茆菹、麇臡。馈实之豆,其实葵菹、蠃醢,脾析、蠯醢,蜃、蚳醢,豚拍、鱼醢。加豆之实,芹菹、兔醢,深蒲、醓醢,箈菹、雁醢,笋菹、鱼醢。羞豆之实,酏食、糁食。” ?醢人是掌管豆中所盛放的食物,从这些种类来看,可以分为五类:一是“菹”类,主要指腌菜类食物;二是“醢”类,主要指肉酱类食物;三是“臡”类,主要指带骨的肉酱类食物;四是昌本、脾析、豚拍、深蒲、蜃细碎类食物;五是酏食、糁食薄粥类主食。这些多是含有水的食物,而豆是木制的,不会漏水,人们制作出不同的器具来盛放不同的食物,使两者之间呈现出“中和”之美。

(二)食器与身份的“中和”

《小雅·常棣》:“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描述了宴席中摆满了盛放佳肴的笾和豆,兄弟一边饮酒一边欢乐,增进感情。

先秦时期,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形成、确立和完善时期,所以更加重视悌道,即尊敬兄长。《国语·周语》:“女今我王室之一二兄弟,以时相见,将和协典礼,以示民训则,无亦择其柔嘉,选其馨香,洁其酒醴,品其百笾,修其簠簋,奉其牺象,出其樽彝,陈其鼎俎,净其巾幂,敬其祓除,体解节折而共饮食之。” ?这里描述了飨礼举行的场面,飨礼是嘉礼中最为隆重宴饮宾客的礼节,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有一定之规,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

《周礼》中的飨礼主要是指天子宴饮诸侯或者大臣的礼节。《国语·周语》这篇文章讲的是东周时期,晋国的正卿随会出使访问周定王,私下问周的卿士原襄公,现在是用什么礼仪,原公的回答让随会不敢再问。原襄公称晋为兄弟之国,那么接待他的礼仪,就要选择上好的肉、酒,摆上用笾盛放的果脯点心,用簠簋盛放的黍稷,使用代表地位的樽彝等酒器,还有盛放牛豕鱼腊肠胃的鼎俎。其中的饮食器具“笾、簠、簋、象尊,牺牛状的尊,樽、彝,鼎、俎”本身就代表着尊贵,说明是用盛大礼仪也就是飨礼来招待宾客,可见对来宾的敬重,这样有利于融洽天子、诸侯、卿大夫之间的关系,使诸侯摆正自己的地位,引导他们好礼从善,尊敬周天子。

《仪礼·公食大夫礼》载,招待来聘上大夫的标准是“八豆、八簋、六铏、九俎”,外加雉、兔、鹑、鴽四味,招待下大夫是“六豆、六簋、四铏、七俎”。即饮食要与身份相称。饮食礼仪也呈现出和谐有序的状态,君臣有节、长幼有序。人们将繁复的礼仪融入饮食,却愿意自觉遵守,正是因为“礼”能够规范人们行为,教化人们融洽相处、中正平和。

三、《诗经》饮食器具所体现的“礼仪思想”

周代主要通过礼仪来约束诸侯,规范民众行为,因此周代的礼仪在国家治理方面占据极大分量。这些礼仪在饮食器具上又有具体体现,下面从祭祀诗和燕饮诗中看周代所使用的饮食器具。

(一)祭祀诗中的饮食器具

祭祀在古代是无与伦比的重大事件,是受统治者无比重视的政治活动。祭祀中的礼仪,更是体现了处理天与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想理念。

《诗经》包含了我国最古老的祭祀诗,从这些祭祀诗的内容中,可以了解当时祭祀的盛况以及所用礼器。

《小雅》中祭祀诗共计四篇:《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

《大雅》有祭祀诗三篇:《既醉》《凫鹥》《云汉》。

《周颂》祭祀诗最多,共有二十二篇:《清庙》《维天之命》《维清》《烈文》《天作》《昊天有命》《我将》《时迈》《执竟》《思文》《噫嘻》《振鹭》《丰年》《有瞽》《潜》《乐 》《载见》《载 》《良耟》《丝衣》《赉》《般》。

《商颂》:《那》《烈祖》《玄鸟》《长发》《殷武》,五篇全是祭祀诗。

这些祭祀诗中提到的饮食器具有:俎、笾、豆、筐、莒、鼐、鼎、鼒、兕觥。

《小雅·楚茨》:“执爨踖踖,为俎孔硕。或燔或炙。” ?这里的俎是古代祭祀或宴饮时盛祭品或食物的器具。《说文解字》:“俎,礼俎也,从半肉在且上。” ? 《天官·膳夫》:“王日一举,鼎十有二,物皆有俎。” ?郑玄注:俎,形似几,有青铜制的,也有木制的。《天官·内饔》:“王举,则陈其鼎俎,以牲体实之。” ?鼎中的牲肉取出后则分置于俎中。可以相互印证俎是作为礼器使用的,而且还会和鼎连用,在祭祀或燕飨时盛放肉食。《左传·宣公十六年》:“季氏,而弗闻乎?王享有体荐,宴有折俎。” ?杜预注为,体解节折,升之于俎,物皆可食,所以示慈惠也。

《小雅·甫田》:“以我齐明,与我牺羊,以杜以方。” ?齐明,即齍盛。释文:“齐,本又作齍。”祭器中盛的黍稷,用以祭祀。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齍,黍稷在器以祀者。从皿成声。各本作黍稷在器以祀者。则与盛义不别。今从韵会本。按周礼一书。或兼言齍盛。或单言齍、单言盛。皆言祭祀之事。他事绝不言齍盛。故许皆云以祀者。兼言齍盛。” ?可见这是祭祀专用礼器。

《大雅·既醉》:“其告维何?笾豆静嘉。” ?前文提到的笾、豆,主要从它们的材质与食物盛放关系上介绍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这里则侧重于他们是祭祀中的重要礼器。“笾豆静嘉”表现了祭祀中所使用饮食器具的精美。在《大雅·韩奕》中:“笾豆有且,侯氏燕胥。” ?这里则表现了祭祀礼器的繁多。古代祭祀时,都是使用最好、最美、最多的礼器来向神明和祖先祈福,表达崇拜和敬重。

《周颂·良耟》:“或来瞻女,载筐及莒,其馕伊黍。” ?这是记述周代先民生产祭祀情形的祭祀农事诗,是秋收后周王祭祀土神和谷神的乐歌。这句诗主要描写妇女孩子用筐、莒送饭的情景。筐、莒,都是竹制盛物器,区别在于形状,筐是方形的,莒是圆形的。筐、莒多为身份地位不高的普通百姓所用之物。这首诗“杀时犉牡,有捄其角。以似以续,续古之人”,描写祭祀用品以及继承祖先祭祀社稷之神的传统。

《周颂·丝衣》:“自堂徂基,自羊徂牛,鼐鼎及鼒。兕觥其觩,旨酒思柔。” ?这是一首周王祭神而燕饮宾客的歌舞诗,这句写祭祀的器具。鼎是古代的炊具,又是祭祀时盛熟牲的器具,此处无疑用作后者。鼐和鼒其实也是鼎,只是大小不同。鼐最大,用以盛牛,《说文解字》:“鼐,鼎之绝大者。” ?段玉裁注:“绝大谓函牛之鼎也。”鼎次之,用以盛羊。鼒最小,用以盛豕。这里讲到大小不同形状的鼎以及对兕角杯的描述,可见祭祀使用的饮食器具的多样和美观。对于盛放食物的不同,也体现出礼仪的严格。前文提到过用鼎制度这里不作具体陈述。

《礼记集解·祭统第二十五》:“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祭祀可以说是古礼的重要来源之一,带有礼仪性质的祭祀成为统治者治理天下的有力工具,明确划分等级,不得僭越,规范礼仪,约定成俗。

“兕觥”又称爵,《诗毛氏传疏》:“兕觥为献酬宾客之爵,绎祭行旅酬,故设兕觥焉。”爵主要用于饮酒,属于酒器,常在宴饮中使用,将在下面详细介绍。

(二)燕饮诗中的饮食器具

《周礼》将礼划分为五大类,称为五礼,五礼分别是吉、凶、军、宾、嘉。

嘉礼主要包括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膰之礼、贺庆之礼等。这一礼乐制度主要通过饮食活动表现,周代很多礼乐仪式都与燕饮有关,人们宴饮来促进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沟通,加强君臣、宗族、士人之间关系纽带的紧密连接。

《诗经》三百零五篇皆为乐歌,而这些乐歌又与周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的燕饮诗更是与燕礼密不可分,燕饮诗所占比例较大,既涉及贵族的燕礼,又有乡里百姓的乡饮酒礼。其中,出现的食器种类也非常多,几乎涵盖了本文提及的所有饮食器具,如簋、笾、豆、登、俎、罍、爵、斝、瓒、壶、觥等。

《秦风·权舆》:“每食四簋,今也每食不饱。” ? 《小雅·伐木》:“於粲灑扫,陈馈八簋。” ? 《说文解字》:“簋,黍稷方器也。” ?古代常见的一种盛食器,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用来盛放煮熟的食物,即盛黍稷稻粱。其形状不一,有三足、四足、五足的等等。刚开始是陶制的,后来出现青铜制的。簋的使用也有等级制度,从上面提到的招待来聘上大夫的标准所使用的簋的数量是不同的,有着严格的限制,多为偶数出现。

《小雅·宾之初筵》:“发彼有的,以祁尔爵。” ? 《说文解字》:“爵,礼器也,象雀之形,中有鬯酒。又持之也。所以饮器象雀者,取其鸣节节足足也。” ?可见爵的形状像展翅的鸟雀,为青铜制成,圆腹,旁边有把手,口上有小柱或无柱,下有三个尖高足。《礼记·礼器》:“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爵是最早出现的青铜礼器之一,只有地位较高的人才可使用。

使用者的身份不同,爵的纹饰也是不同的。天子诸侯之爵,饰以玉谓之玉爵,饰以瑶谓之瑶爵,其角与散,或以璧饰之,谓之璧散、璧角。大夫士所用之爵,盖但有疏刻而无他饰与。爵是一种礼器,不仅代表使用它的宴会的隆重,还代表了献酒者身份的高贵,更体现了对宾客的尊重。

《大雅·行苇》:“或献或酢,洗爵奠斝。” ?斝,古代青铜制贮酒器。有鋬(把手)、两柱、三足、圆口,上有纹饰,供盛酒与温酒用。盛行于殷代和西周初期。后借指酒杯、茶杯。《说文解字》:“斝,玉爵也。夏曰琖,殷曰斝,周曰爵。” ?所以斝也是爵的一种。

《大雅·洞酌》:“洞酌彼行潦,邑彼注兹,可以濯罍。” ?罍,古代的一种容器。外形或圆或方,小口,广肩,深腹,圈足,有盖和鼻,与壶相似。用来盛酒或水,多用青铜铸造。《说文解字》:“櫑,龟目酒尊,刻木作云靁象,象施不穷也。从木,畾声。罍,櫑或从缶。” ?从缶,说明亦有陶制。《礼记·礼器》:“庙堂之上,罍尊在阼,牺尊在西。” ?罍尊,尊画为云雷之饰者。在阼,在阼阶之上也。礼乐之器尊西,罍尊卑,故在阼;牺尊尊,故在西。它的使用有明确的位置限制。

《周颂·丝衣》:“兕觥其觩,旨酒思柔。” ?兕觥,犀牛角制的酒杯。“觥”与“觵”同。《说文解字》:“觵,兕牛角可以饮者也。从角黄声。其状觵觵,故谓之觵。觥,俗觵从光。” ?觥是周代最大的酒器,其形像一只横放着的兽角或者瓢,有盖,由尖锐的一端向外注酒,多为兽形。《贾疏》云:“凡有失礼者,轻者以觵酒罚之,重者以楚挞之。” ?由此可知,觥也是一种在燕饮时使用的青铜礼器。觥作为一种饮酒器,起着罚有过以维护有序等级的礼器的作用。

四、结论

中国的饮食器具虽然纷繁复杂,但也正是它们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让我们成为文明之邦。我们今天看《诗经》中的饮食器具,更多关注它们的技术工艺和审美价值,但它们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底蕴、记录的文字,使我们从中得以看见它们的历史价值,感受当时人民的思想文化观念。

注释: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58页。

②⑦???????????????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745页,第767页,第332页,第611页,第348页,第503页,第511页,第616页,第680页,第743页,第745页,第279页,第351页,第530页,第613页,第628页,第745页。

③⑧??????????(东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322页,第759页,第759页,第196页,第209页,第723页,第213页,第322页,第322页,第220页,第724页,第263页。

④⑤⑨⑩????杨天宇:《周礼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61页,第52页,第286页,第300-302页,第81-83页,第84-86页,第52页,第57页。

⑥(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卷4,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6页。

?王国轩译注:《大学·中庸》,中华书局2007年重印版,第46页。

?(清)马瑞辰撰,陈金生点校:《毛诗传笺通释》,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887页。

?(三国吴)韦昭注,徐元浩集解,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19年版,第61-63页。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2018年版,第659页。

???(清)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中华书局2022年版,第1176页,第604页,第625页。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94页。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66页。

参考文献:

[1](清)马瑞辰撰,陈金生点校.毛诗传笺通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9.

[2]杨天宇.周礼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马承源.中国古代青铜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东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

[5]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2017.

[6](三国吴)韦昭注,徐元浩集解,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9.

[7]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22.

[8](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9]周粟.周代饮食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7.

[10]刘璐.西周饮食文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

[11]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學,2010.

[12]张苏罗. 《诗经》燕飨诗与周代礼乐文化的构建[D].暨南大学,2010.

[13]张雪松.周代礼乐仪式与《诗经》宴饮诗[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14]赵培玉. 《诗经》饮食描写及其文化意蕴与价值[D].青海师范大学,2017.

[15]朱思伟.《周礼》饮食文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9.

[16]张艳萍.周代燕礼之饮食—— 《诗经》燕饮诗研究之三[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

[17]周凤英.礼的见证——从《诗经》的饮食器具管窥周代的礼[J].开封大学学报,2005,(04).

[18]张艳萍. 《诗经》燕饮诗与周代燕礼的还原—— 《诗经》燕饮诗研究之一[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01).

[19]芦倩.释“尊”[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09).

[20]吕杰.浅谈《诗经·国风》中的饮食器具词语[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06).

[21]陆露丹.饮食器具词语词义演变——以《诗经》为例[J].汉字文化,2018,(S2).

[22]曹仲文.中国古代饮食烹饪器具中的“和”文化意蕴[J].长白学刊,2020,(06).

猜你喜欢
尊卑中和诗经
免疫塞内卡病毒灭活疫苗后豚鼠、家兔与猪的血清中和抗体相关性研究
范扬:博采与中和的风范
诗经
倪进明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平淡之中时见波澜
关于汉语,维吾尔语方位词“左,右”的尊卑观念及互译
在幽深与高古中追寻中和之美——读段朝林中国画作品有感
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