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公共图书馆面临从传统实体空间向数字虚拟空间转型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针对这一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新媒体对公共图书馆多方面的深刻影响,认为新媒体改变了读者的信息获取行为和阅读习惯,读者通过移动终端进行碎片化阅读,不再局限于图书馆实体空间;互联网海量信息增加了公共图书馆内容建设的难度;阅读社会化冲击了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和权威性。文章深入阐释了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和关键要素,指出数字图书馆通过数字化手段,构建面向特定服务对象的虚拟信息服务环境,拓展了服务的空间维度。文章分析了数字环境对公共图书馆的几大挑战,包括版权管理难度、数字资源建设与读者需求脱节、资源建设缺乏协同机制、数字资源长期保存面临的风险等,这些都要求公共图书馆加以重点关注和解决。最后,文章深入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数字图书馆建设路径,即明确数字化转型的战略目标、选择适宜的数字化模式、加强馆藏数字化和版权保护、构建面向读者的数字服务平台、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推广这五个方面。文章拟在阐明新媒体对公共图书馆的影响的基础上,结合数字图书馆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探讨新媒体环境下数字图书馆建设路径,以期为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转型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数字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建设路径;数字化转型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3-0065-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课题“图书馆阅读推广区域联动机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YD2022A07
随着互联网、移动通信、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新媒体深刻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也对公共图书馆建设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新形势,建设数字图书馆是公共图书馆适应新媒体环境、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数字图书馆是基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建立的,面向特定服务对象,集电子信息资源采集、组织、存储、检索、传播于一体,开放获取的虚拟信息服务环境。数字图书馆的出现不仅拓宽了图书馆服务的空间维度,实现了馆藏资源的网络化和社会化共享,也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获得感和体验感[1]。构建数字图书馆已成为世界各國公共图书馆发展的重要趋势。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了数字图书馆建设实践,并初步形成了符合国情的数字图书馆发展模式。新媒体环境对公共图书馆提出了服务观念、空间形态、管理流程、业务模式等方面的新要求。
新媒体环境对公共图书馆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响。
一是新媒体改变了读者的信息获取行为和阅读习惯。移动互联网使读者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进行碎片化阅读,电子书、在线书库等新媒体载体也丰富了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读者不再局限于图书馆的实体空间,阅读不再是全本、完整阅读的线性过程,而是跳跃的、个性化的网络阅读[2]。二是新媒体增加了公共图书馆内容建设的难度。互联网上海量且快速更新的信息超出了图书馆员的人力采编能力,公共图书馆需要依靠网络爬虫、网页抓取等自动化技术获取信息,通过关键词提取、分类聚类等智能化处理形成有价值的数字资源。三是新媒体给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和权威性带来了冲击。在新媒体环境下,海量的书籍资源不再由实体图书馆所独享,数字化的书刊资料更容易被公众获取,知识的社会化传播弱化了公共图书馆在文化传播中的地位[3]。
数字图书馆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上的新型图书信息资源仓储与服务系统,它采用数字化手段对各类图书馆资源进行保存、组织和管理,通过互联网等技术为用户提供获取与利用这些数字图书馆资源的平台[4]。数字图书馆通过对纸质文献的扫描、电子出版物的采集以及数据库、多媒体资源的链接整合,构建起面向特定服务对象的大规模数字资源库,同时使用元数据、数字对象标识符等进行数字资源的描述、索引和组织,以便检索调用[5]。读者可以通过图书馆搭建的网络平台,依托搜索引擎和数据库技术快速找到所需的数字资源,并在线获得文献传递、用户培训等服务。
数字环境给公共图书馆的版权保护和数字资源建设带来了一些挑战。数字资源的易拷贝和传播特性,加剧了数字图书馆的版权管理难度。公共图书馆在利用网络数字资源服务读者的同时,必须充分尊重数字资源版权方的权益,对数字资源的使用制定细致周详的版权政策,并采取技术手段保护版权[6]。
当前,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与读者的数字阅读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特别是中文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相对比较薄弱,公共图书馆自主数字内容建设能力不足,大多依赖外部机构的数字资源引进。
(一)明确建设目标
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图书馆建设数字图书馆要明确定位转型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是实现从传统图书馆到数字图书馆的转型升级,进行数字化革新和业务重构,使其适应和融入新媒体环境,实现数字化转型。二是积极构建虚实融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实体馆藏、数字资源、参考咨询、公共教育、社区互动等有机结合,打造一个集信息资源建设、知识服务、社会互动于一体的开放式公共文化服务平台[7]。三是利用数字手段提升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实现读者需求的精准匹配和高效响应,提供个性化、智能化服务。四是依托数字技术扩大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和覆盖面,使服务惠及更多特定人群和广大网民。五是要促进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普及共享,使各类用户均可平等、便捷地获取所需要的优质数字资源[8]。
(二)选择适宜的数字化模式
在数字时代,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模式选择直接影响资源建设效果和服务质量。笔者将可用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分为三种:
一是独立自主建设模式。在该模式下,图书馆依托自身的专业能力,自主规划和组织数字资源建设以及服务平台开发,通过自主投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数字资源库和服务体系,图书馆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有利于打造差异化数字服务。但该模式投入大、风险高[9]。二是合作共建模式。图书馆可以通过与其他图书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数字内容服务供应商达成合作,或是尝试与政府、社会机构合作,共同投入建设开放获取的数字资源平台,获取资源,以降低建设成本,但应注意数字资源的可控性和可持续性[10]。三是外包建设模式。图书馆可以选择资深的数字服务供应商,委托其承担数字化系统的设计、开发和运维工作,从选定的特色馆藏或高需求专题入手进行数字化,再逐步扩充数字图书馆的内容范围和系统功能。
(三)加强馆藏文献数字化与版权保护工作
馆藏数字化建设和数字资源利用保护是公共图书馆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重中之重,必须统筹谋划,注重制度和技术手段建设,以发挥数字资源的最大社会效用。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公共图书馆必须高度重视馆藏文献数字化建设和数字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版权保护[11]。
一是公共图书馆应提升自身的数字内容建设能力,重点对特色馆藏和读者需求量大的核心文献资料进行数字化,优化选题方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资源库。二是应构建数字资源的长期稳定保存机制,建立完善的多备份制度,采用云存储、分布式存储、磁带储存等稳定可靠的技术手段,实现重要数字文献的长期保存,以防数据损坏、格式过时等技术风险。三是应制订数字资源的版权保护措施,制定系统、细致的数字版权管理制度,利用数字水印、数字标签、访问控制等技术手段,全面保护数字资源的知识产权[12]。
(四)构建读者服务数字化平台
构建面向服务对象的专业数字服务平台,是公共图书馆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环节。读者对线上数字服务的认可与否,是衡量公共图书馆数字化转型效果的标准。
第一,公共图书馆应当建设支持多终端全方位接入的数字服务平台,使平台能够同时兼容PC网页端、移动APP端等不同数字终端,提供虚拟参考咨询服务、丰富的线上学习专区等服务,满足用户多样化的数字需求[13]。
第二,应充分运用大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推荐算法等前沿技术,分析读者的个性化兴趣和历史行为数据,实现个性化信息资源推送和知识推送服务,制订定制化的学习计划,进行个性化服务,推行沉浸式数字阅读体验。
第三,应丰富网络在线活动和交流互动形式,组织主题读书会、行业专家讲座、新书推介会、数据库资源使用培训等丰富多样的线上活动,建立读者交流互动社区,强化读者之间以及读者与图书馆员之间的在线交流互动[14]。
第四,应开发针对读者的移动应用,推出集预约、续借、书籍推荐等多项服务于一体的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类微信小程序或APP,实现自定义服务,满足移动互联时代读者的数字需求。
(五)利用新媒体平台做好线上宣传推广
新媒体为公共图书馆提供了强有力的宣传推广平台,公共图书馆应不断创新新媒体运用手段,发挥其在宣传推广中的优势作用。
第一,公共图书馆可以建立新媒体矩阵化营销体系,整合运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B站等多种新媒体平台,通过传播矩阵的方式,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数字化宣传推广。
第二,公共图书馆应打造具有特色、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新媒体官方账号,并保持高质量、高频率原创内容更新,发布馆藏精品推介、读者活动预告、学科讲座视频等丰富的特色内容,以提升公众号粉丝数量和美誉度[15]。
第三,公共图书馆应丰富新媒体平台的线上活动形式,利用直播间、网络课堂等新媒体工具,开展主题读书交流、信息检索指导、学习方法培训等丰富多彩的线上活动,拓展读者服务的线上触角。
第四,公共图书馆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的用户数据分析功能,对不同群体的信息需求和使用偏好进行细致分析,实施精准用户画像划分,以便进行针对性强、效果好的精准营销推广。
公共图书馆正处在由传统实体空间向数字虚拟空间转型的重要阶段。在新媒体环境下,数字图书馆建设成为公共图书馆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数字化手段,图书馆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以全新方式传播知识、服务公众。
当然,从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转型也面临一些挑战,须统筹资源建设、服务创新、技术应用等各方面内容,在资源建设、用户培育、版权保护等方面持续探索。
参考文献:
[1] 毕翔.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J].图书馆,2022(6):48-54.
[2] 王华睿.公共图书馆新媒体营销策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2.
[3] 董诗博.新媒体资源与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共享服务模式探索[J].采写编,2022(10):184-186.
[4] 孙佩珍.数字化时代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式探究[J].文化月刊,2023(11):120-122.
[5] 孙瑞嘉.高校圖书馆数字资源版权保护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2.
[6] 孙慧平.我国公共图书馆提供无障碍阅读服务的版权风险规避研究[J].传播与版权,2023(20):113-115,119.
[7] 王立源.新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微媒体推广[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239-240.
[8] 刘凌宇,徐中阳.类ChatGPT人工智能技术嵌入智慧图书馆:应用价值、潜在风险及防控策略[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3(11):1-13.
[9] 张甦.新媒体环境下图书馆线上专题建设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J].传媒论坛,2023,6(1):112-114.
[10] 李红.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与实现技术应用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3(6):7-9.
[11] 彭佳芳,佘延锋,秦晓婕.负责任创新视域下的谷歌数字图书馆项目:历史回顾、影响分析及对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启发[J].山东图书馆学刊,2023(5):8-14,34.
[12] 郭万春.新媒体时代数字图书馆阅读推广之路[J].文教资料,2021(20):50-51.
[13] 马亚玲.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媒体矩阵的建设困境与对策[J].传媒,2023(20):79-81.
[14] 毕翔,苏静,徐跃铭,等.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的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创新模式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3(6):72-84.
[15] 朱淑梅.新媒体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2023,52(7):230-231.
作者简介 祝贺,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资源建设、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