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结合聚落研究和乡村设计实践,学术出版可以间接推动学术研究成果的传播和落地,助力乡村振兴,这一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有着为数众多、各具特色的山地聚落,由于历史、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原因,贵州一些聚落面临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空心化”等问题。对贵州山地聚落的研究对于推动西南地区聚落研究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自2014年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团队联合安顺建筑设计院等单位基于“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项目”平台,持续多年扎根贵州乡村开展山地民族聚落研究以及在地的乡村振兴工作,并出版了“贵州山地民族聚落研究丛书”。文章基于笔者深度参与该丛书策划与出版的实践经验,结合对高荡村村落保护个案的长期观察,探讨一种学术出版助力乡村振兴的模式。即通过田野调查,系统总结传统聚落的营建经验和智慧,以此作为后续乡村设计等工作的基础支撑;通过专题研究,结合实践项目将研究成果落地,并发掘、培養乡建人才队伍;通过学术出版,结合社区讨论会、座谈会及展览,促进各方在传统聚落价值方面达成共识,共建宜居乡村,助力乡村振兴,以为西南传统山地聚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术出版;乡村振兴;贵州;聚落研究;高荡村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3-0235-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0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西南民族村寨防灾技术综合示范”项目“村寨适应性空间优化与民居性能提升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0YFD1100705
学术出版是将研究者在某一学科领域自成体系的研究成果予以选择、印制,传播于社会的完整过程[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术研究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发表重要讲话,为学术出版工作指明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有效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也自然成为学界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一个重点[3]。众多建筑师、规划师和风景园林师也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积极投身乡村建设[4-5]。
截至2023年3月,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的6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贵州省共有755个村落名列其中[6]。为了研究、保护贵州山地民族聚落,助力当地人居环境改善和乡村振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周政旭老师与笔者策划了“贵州山地民族聚落研究丛书”[7]。经过周政旭团队持续的学术出版和在地的乡村振兴工作,高荡村等曾经的“空心村”发展成为“贵州省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深度融合发展示范点”,村庄的产业得到了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学术出版在指导设计落地、培养乡建人才和凝聚多方共识方面发挥着作用。笔者通过参与式观察的方式,从学术出版的视角,探讨学术出版对乡村振兴工作的助力作用。
2015年,周政旭完成自己的博士后研究报告,这份报告可以看作“贵州山地民族聚落研究丛书”的研究框架。丛书第一辑共5本,第一册从民族志文本与聚落真实空间,构建聚落营建的历史图景;第二至五册聚焦贵州典型聚居区域,每册分为上篇调研测绘和下篇专题研究。
经过初期调研与沟通,笔者与相关人士确定了“调研—整理调研照片、绘制测绘图纸、撰写调查研究报告—统稿—交稿—下一区域调研”的工作模式,计划每年调研一片区域的聚落,次年完成相应的研究成果并出版。2016年,丛书第一本《形成与演变:从文本与空间中探索聚落营建史》正式出版,该书于2018年获贵州省第十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截至2023年底,丛书已出版4本。
学术出版离不开学术研究,以建筑及其环境为研究对象的聚落研究离不开在地的田野调查。自2008年开始,周政旭便开始了对贵州的广泛且持续的深度调研[8-9]。笔者也因工作关系和作者邀请,调研过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肇兴侗寨、岜沙苗寨,以及安顺的高荡、云山屯和鲍家屯等聚落。在调研初期,发现贵州山地民族聚落村寨存在以下问题。
(一)人居环境条件有待改善
一些村寨因位置分散、地形起伏,且各级财政投入有限,基础设施水平较低,缺乏相应的运营和维护。贵州的山地民居以木结构为主,部分村寨的房屋因年久失修,住房质量不高。此外,尽管在“村村通公路”工程推进下,大部分行政村已经联通公路,但一些村寨的通达性仍然较差。
(二)产业支撑薄弱
多数村民早期以务农或贩卖木材为生,但限于贵州独特的地理环境,耕地资源有限,村民收入水平较低,且无其他产业支持村寨发展。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一些村寨劳动力外流现象严重,这又进一步加剧了聚落的“空心化”。
(三)地方文化和地方特色被破坏
贵州地方文化十分突出,被誉为“文化千岛”。但在现代化、全球化的今天,一些村寨出现了缺乏地方文化自信、地方文化活动停滞、地方文化和地方特色被破坏的情况。部分地方文化资源丰富的村寨为发展旅游,致使地方文化“展览化”、民俗活动“表演化”。
针对调研村寨的实际情况,笔者整理了解决上述问题、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建议。
(一)发展乡村产业
贵州山地民族聚落有着良好的生态基底。近年来,随着贵州将旅游产业化上升为全省发展主战略,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各村寨可以结合自身的区位特点、自然禀赋和历史文化,因地制宜地发展乡村产业,比如民宿和餐饮、手工艺品制作、休闲旅游、特色农业等,实现产业振兴。
(二)改善人居环境
构建生态宜居村寨空间格局,完善村寨基础设施,改善传统聚落人居环境,重新激发传统社区活力。
(三)传承地方文化
经过长达千年的发展,贵州形成了独特的人居环境智慧。坚持认识和发掘地方文化,进而在充分吸收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建立文化自信,由此有效传承地方文化、实现文化振兴。
这也正是“贵州山地民族聚落研究丛书”的主要内容。下文便以高荡村为实例,说明学术出版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
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高荡村是一处布依族村寨,2013年被列入第二批全国传统村落名录,是周政旭调研的聚落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处,也是后来回访次数最多的一处。
(一)通过田野调查,系统总结传统聚落的营建经验和智慧
2015年暑期开始,周政旭团队联合安顺市建筑设计院封基铖团队在黔中地区调研布依族村寨,针对镇宁周边的30余个典型布依村村寨开展踏勘和测绘,结合村民访谈和地方志等文献资料,系统研究、总结高荡等布依村寨的营建智慧。这些第一手的调研资料为开展多视角多层面专题研究提供了基础支撑。研究成果部分收录于《贵州扁担山—白水河地区布依族聚落调查研究》一书[10]。
(二)通过专题研究,结合实践项目将研究成果落地,发掘、培养乡建人才队伍
周政旭团队对于聚落的研究并没有停留在纸面,而是基于对聚落及区域人居环境建造规律和特征的深刻认识,联合封基铖团队,持续数年扎根高荡村开展在地的保护更新规划设计工作,并结合村民反馈,完成了《贵州喀斯特地区布依族村寨建设指南》。这份指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村民的自发性建设和修缮行为进行指引,让此前的研究成果能够落地和推广,改善村寨人居环境。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建设。为完成本丛书,联合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的师生成立山村志团队[11]。研究团队的成员来自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等专业,多是硕士研究生,都接受过较好的专业教育,但加入团队前缺少学术写作训练和田野调查经验。在研究过程中,团队成员也获得了成长。截至2023年8月,已有超过40名成员加入了山村志团队,团队成员累计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12-14]。一些成员也由于参与调研与书稿写作,或将聚落研究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继续深造,或成为一名规划师或风景园林师,持续服务于乡村振兴。
(三)通过学术出版,促进各方在传统聚落价值方面达成共识
学术出版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传播学术。多数学术专著因为专业性过强,有着一定的阅读门槛,对普通读者的传播效果有限,笔者和相关人士都希望这套丛书的受众不要局限于建筑或相关专业的从业者。山村志团队也希望将研究成果通过学术出版(包括但不限于发表论文、出版专著)、开设讲座,以及举办展览、学术座谈会和社区研讨会等方式,扩大研究的社会影响力,促进各方特别是当地村民,在村寨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营造智慧等方面达成共识,激发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情和责任心[15]。考虑到本书的部分读者是普通村民,而非学者或专业从业者,丛书行文中不堆砌学术术语,统稿时酌情删去一些过于技术性的内容。
2016年7月,在周政旭等青年学者的倡议和组织下,“2016西南聚落研究青年学者论坛”在高荡村顺利召开,众多学者分享了各自关于西南乡土聚落的研究成果。这一论坛后来发展成为持续性的学术交流活动,越来越多关注西南聚落,关注乡村振兴的学者、从业者、管理者,以及村民参与进来。
2018年《贵州扁担山—白水河地区布依族聚落调查研究》出版以后,作者将一部分书送给了高荡村的村民,很多村民看到自己家的房子被收录在书中都特别自豪,一些村民自发修缮了民居外立面。该书也被选为镇宁县住建系统内部学习材料。2021年和2023年,笔者跟随作者两次回访高荡村,村子和数年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原已搬进城的村民重新回到村寨,经营民宿或农家乐,村民人均年收入较2013年翻了两番。
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政策提供支持,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广大城乡建设者的重要使命。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等学科的学术研究离不开项目实践。学术出版可以间接推动学术研究将成果落地,发掘、培养乡建人才,促进各方达成共识,助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吴平.学术出版的价值与意义[J].出版科学,2019(6):5-8.
[2] 朱鸿军,李辛扬.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学术出版的使命担当与发展方向[J].科技与出版,2023,42(7):25-32.
[3] 于法稳.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2):80-85.
[4] 黄印武,柯纯建.从融入到融和:沙溪的可持续乡土建造实践[J].建筑学报,2023(8):23-31.
[5] 李竹,刘晶晶,王嘉峻.乡村振兴下的村落公共空间重塑:以李巷老建筑改造为例[J].建筑学报,2018(12):10-19.
[6]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公布第六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落名单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3-03-19)[2023-08-30]. https://www.mohurd.gov.cn/ gongkai/zhengce/zhengcefilelib/202303/20230320_770845.html.
[7] 周政旭.形成与演变:从文本与空间中探索聚落营建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Ⅲ-Ⅳ.
[8] 周政旭,王念,严妮,等.贵州黔东南地区苗族聚落调查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3:147.
[9] 周政旭,封基铖.黔中地区屯堡聚落调查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2:252.
[10] 周政旭,封基鋮.贵州扁担山—白水河地区布依族聚落调查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Ⅳ.
[11] 我们 | 山村志团队[R].山村志,2018-06-01.
[12] 周政旭,封基铖.生存压力下的贵州少数民族山地聚落营建:以扁担山地区为例[J].城市规划,2015,39(9):74-81.
[13] 周政旭,王训迪,刘加维,等.山地乡村空间格局演变特征研究:以贵州中部白水河谷地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8,25(7):97-105.
[14] 周政旭,孙海燕,王慧.典型黔中屯堡民居类型研究[J].南方建筑,2018(4):82-87.
[15] 高梦瑶,周政旭,封基铖.乡村设计:高荡村的案例[J].城市设计,2023(1):18-27.
作者简介 张明,编辑,研究方向:编辑实务、风景园林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