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像社会视域下新闻真实性再探讨

2024-04-04 10:15孙祺
传媒 2024年4期
关键词:虚假新闻鲍德里亚

孙祺

摘要:拟像社会的形成是“真实”被“超真实”替代的过程,也是媒介技术纵深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临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拟像社会中的新闻真实性面临着严峻挑战。本文以让·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拟像社会为依据,分析拟像社会中新闻真实性存在的新闻真实的异化、虚假新闻泛滥、媒介公信力下降及受众情绪等一系列危机,并从新闻生产、媒体责任、技术应用及新闻治理体系等多角度着手,助力新闻回归本原。

关键词:新闻真实性 鲍德里亚 拟像社会 虚假新闻

新闻真实性是新闻报道忠于客观实际的性质和程度,新闻真实性的性质层面是指新闻从根本上是真还是假,其程度层面是指真实的新闻中复刻和还原了几分事实。在新闻长期发展过程中,媒体追求新闻真实性的初衷未曾改变,但随着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发展,新闻的生产权和发布权不再是媒体的专利。媒介技术的升级下,视觉文化取代文字文化,打造出沉浸式的拟像世界。与此同时,虚假新闻、反转新闻及谣言不仅占据着公共媒介环境,抢占着媒介资源,还与本就似真非真的拟像世界相混淆,严重影响新闻真实性和社会大众的认知。拟像世界中由人和信息构成的拟像社会更需要通过保证新闻的真实性质、提升新闻的真实程度,来更加接近现实社会,从而确保现实社会稳定运行。

一、拟像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拟像理论”是法国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提出的新闻传播学理论,他认为在传媒的加持下,真实社会已丧失原本真实的模样,大众生存的社会实际上是媒介营造出的仿真社会,当越来越多仿真事物取代了真实事物,那么处于真实社会的原始事物的真实性也越来越模糊,世界以拟像而存在,拟像社会便由此诞生。让·鲍德里亚还提出“拟像三序列”:拟像第一序列为“仿造”,在该阶段真实与虚拟之间还存在明显界限,只要稍加辨别就能够发现二者之间的差异;拟像第二序列为“生产”,此阶段被生产的客体与主体之间不再是仿制与被仿制的关系,而是拥有同样性质,是等同物的关系;拟像第三序列为“仿真”,这一阶段真实的事物不仅是被仿造和生产,而且虚拟甚至超越真实成为一种“超真实”。

让·鲍德里亚以纸媒、电视等传统媒体为载体探讨传媒为大众打造了拟像社会,彼时大众只能通过纸媒和电视来认识世界,这个世界是被媒体加工过的拟像,真实世界早在大众认识世界、做出反应并反作用于物质世界的过程中消失了。但实际上,传统媒体所打造的拟像社会仍保留了绝大部分真实。如今媒介技术高速发展,从5G、AI、VR、AR再到元宇宙,传媒载体形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拟像社会也从二元平面世界逐渐过渡到三元立体世界,这种“超真实”不仅超越了客观真实,甚至打破了物理空间,传媒借助技术手段打造出一个几乎能够以假乱真或真伪难辨的拟像社会。

二、拟像社会中新闻真实性面临的危机

在拟像社会中,新闻真实性的性质和程度都会受到一定影响,新闻真实性的偏离会影响客观社会中的大众,大众将偏离真实的新闻当作事实进行传播,加剧了拟像社会中新闻真实性的危机,严重阻碍着拟像社会新闻真实性的回归。

(一)新闻从真实异化为“超真实”

在AI、VR、大数据及云计算等技术的加持下,媒体既可以做到对新闻现场的一比一还原,也可以做到实时传播,不仅使得新闻时效性显著提升,也使得新闻真实感在此过程中被不断放大。例如,新华社新立方智能化演播室运用虚拟空间、XR等技术将记者“送”往空间站,与航天员进行面对面对话,“超时空”的采访体现出拟像社会新闻的“超真实”。

这种还原新闻本真的方式虽然对新闻真实性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但新闻真实不再是纯粹的事实,而是经过媒体从“仿制”到“生产”再到“仿真”过后的事实。当事件发生的空间、场所、位置都借助技术以符号的形式得以呈现时,大众逐渐将模拟环境当作现实环境,且对模拟环境的信任程度和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对现实的脱离感也愈发强烈。拟像社会中新闻从真实异化为“超真实”,大众对现实事物的判断都要从拟态社会寻求依据,这使得新闻从“影响人”发展成为“控制人”,背离新闻追求真实性的初衷。

(二)虚假新闻的渗透力不断增强

让·鲍德里亚拟像理论中的“拟像”是基于当时媒介环境和媒介技术局限提出的,因此更偏向“仿造”和“生产”出主体事物的影像。如今在媒介技术高度发达的媒介环境中,越来越多“拟像”是一种具有欺骗性的代替物,这种代替物不需要主体就可以被“生产”出来。回归到新闻传播领域,拟像社会中的诸多新闻被无端生产出来,其中裹挟着大量虚假新闻。而传播主体多元化现象进一步加剧了虚假新闻的生产。

拟像社会中虚假新闻的“可信度”升高,最初级的短视频剪辑技术、图片拼接技术可以重组不同的新闻图片、新闻原声及原视频,在大众信奉“有图有真相”的时代下,音频、视频的混合更是让大众对制造的假新闻深信不疑,这对新闻真实性造成巨大冲击。此外,AI换脸技术的应用更是打破了新闻生产的伦理边界,使假新闻的“拟像”无限接近真实新闻,致使大众分辨力逐渐下降。

(三)媒介的公信力被进一步消解

拟像社会形成于媒介传递信息的过程中,而此过程极易受不实信息裹挟,有意无意地传递虚假信息,消解新闻传播的价值和意义。互联网的普及、传播手段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呈爆炸式增长,但信息的真伪和新闻的真实性往往无法保证,碎片化、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容易使受众接触到虚假信息,大数据、算法推荐技术缔造的信息茧房导致大众与真相失之交臂。

此外,部分媒体在拟像社会中缺失责任感,為吸引受众注意力、博取流量而刻意制造非真实事件进行传播。例如,一些网络博主为博取流量,不惜编造充满争议性的故事,被社会媒体当作新闻进行传播、被受众当作真实事件进行分享。长此以往,拟像社会中媒体与大众之间的误会不断加深,媒体公信力被进一步消解,致使大众即便在面对真实新闻时也会由于对媒体的不信任而产生质疑,削弱了媒体的舆论引导力。

(四)受众从关注事实到关注效应

媒体所呈现的内容既包括客观能见的信息,也包括看不见的“情感”,新闻传播效果一方面由新闻的价值性和真实性所决定,另一方面受舆论氛围和受众情绪裹挟。拟像社会中,由于新闻拟像达到“超真实”的境界,致使受众在面对新闻信息时的主观判断力不断下降,受众在媒介呈现的无形情感中失去对新闻真实性的感知能力。拟像社会中的新闻事件可能是真实的,但其所蕴含的情感不一定是正向的,媒介的过度引导使得媒介成为受众情绪的煽动者,情绪成为引导受众关注新闻的主要因素。

新闻真实性在不同媒介不断复制、加工的过程中被逐渐稀释,即新闻真实程度递减,拟像社会中的数字符号、虚拟影响代替了事物本原,新闻中的客观信息与情感分离,受众从最初关注新闻事实发展转变为关注新闻传播效应。一方面,拟像社会更容易带领受众进入沉浸式的信息世界,受众在拟像社会中跨过新闻理性进入信息狂欢阶段;另一方面,受众更容易在海量信息包围的环境中产生信息焦虑,于是便会忽略新闻事实关注所谓的热点和传播效应最佳的新闻,以此弱化自身在拟像社会中“脱离大众”的恐慌。

三、坚守拟像社会中新闻真实性的策略

让·鲍德里亚在探讨拟像社会发展时提出“意义的内爆”,认为内爆消除了所有界限,如今新闻地域性、时效性的边界被打破,虚拟与真实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只有在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发挥多方效用才能够确保新闻真实。

(一)坚持和贯彻正确的新闻观

随着媒介形态、传播主体多样化发展,新闻专业主义被频频提及。拟像社会下更需要支持新闻专业主义的回归,从新闻生产源头把关新闻真实性、把控新闻质量。

1.提升新闻生产的业务水平。主流媒体及新闻生产的专业媒体应肩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积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并不断提升新闻生产的业务水平。首先,专业的新闻生产需要拓宽信息采集范围,从不同角度分析信源真实性,从而提升新闻真实性程度,以此对抗碎片化信息对新闻真实性的冲击,确保新闻在拟像化过程中真实性不被消解。其次,专业的新闻生产需要重点围绕高度、深度、广度及速度等四个方面展开,在全面呈现新闻事实的基础上,促进真实新闻在拟像社会中的传播。

2.体现新闻内容的社会温度。拟像社会也需要有力的情感支撑,新闻专业主义要充分展示媒体的人文关怀。拟像社会中受众的媒介依赖性更强,其已从单纯的信息需求延伸至情感需要,因此新闻生产应在保证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基础上,从中挖掘受众的情感需求。只有把握好情感与事实之间的尺度,体现新闻内容的社会温度,才能够获得受众的好感,增强媒体可信度,间接提升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强化各类媒体的社会责任

在受众地域范围、年龄层次不断扩大的拟像社会中,虚假新闻、谣言仍大行其道,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各类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不强。而增强各类媒体的社会责任感能够有效阻断虚假新闻的生产和传播,从而塑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媒介环境。

1.培养新闻从业者的综合素养。除了传统主流媒体之外,现在的社会媒体、自媒体都能够实时传递信息,成为新闻生产和传播的重要力量,因此亟待通过培养从业者的综合素养来为新闻真实性保驾护航。首先,各类媒体要主动加强新闻从业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帮助新闻从业者认清自身在拟像社会中的角色,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其次,各类媒体应加强新闻从业者最基本的专业素养教育,结合拟像社会新闻生产与传播的特点,通过确保新闻真实来促进拟像真实。

2.发挥新闻部门的统筹作用。为确保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各类媒体都要做好新闻类信息生产与传播的整体把控工作,发挥新闻部门的统筹作用。首先,擬像社会信息的碎片化和即时性特点更加突出,切忌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而简化新闻生产过程,应当更加严格地规范新闻的采、编、播流程。其次,健全新闻生产的约束机制和求证机制,有效防范和杜绝虚假信息。最后,完善新闻信息生产考核及奖励制度,除了依据新闻播放量和流量给予正激励之外,应增加多维考核方式,如事实是否准确、内容呈现是否合理等。

(三)规范新闻生产的技术应用

尽管拟像社会中元宇宙、AI、VR等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能够使新闻更真实、更沉浸,但新闻的严肃性在此过程中极易被消解。新闻的生产和传播不能完全被技术所左右,规范新闻生产的技术应用能够降低新闻娱乐化及游戏化风险,使新闻回归真实。

1.发挥算法在新闻真实中的价值。技术的应用使越来越多的虚假新闻达到“仿真”的境界,但“仿真”不是“真”,当这些“仿真”新闻进入拟像社会,被反复推荐给受众,而后被受众当作事实进行传播,将严重影响大众对真实社会的认知。基于此,要充分发挥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推荐等算法技术在新闻真实中的价值,不仅要在分析受众兴趣爱好的基础上推荐个性化新闻内容,也要搜集、检索、分析和追踪受众已关注的尚未有定论的新闻内容,在新闻事件有确切的结果后反向追踪受众,利用算法进行受众溯源,以此保障新闻真实性。

2.防范技术对新闻生产的宰制。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已将大众带入真假难辨的拟像社会,而技术对新闻领域的介入也成为必然。技术深度介入过程中,一方面引起拟像社会中的时空错乱,另一方面忽略了技术也是人为编程的事实。因此,要想防范技术对新闻生产的宰制就要做到不过度应用技术生产新闻,在使新闻事实回归本原的同时,以最贴合实际的方式呈现新闻,引导受众从关注形式、效应及情感回归到理性看待事实本身。

(四)健全虚假新闻的治理体系

陈力丹教授曾言“‘超真实反映了鲍德里亚对媒介真实的失望和对媒体营造的世界的不信任”。拟像社会想要重塑受众对媒体的信心并坚守新闻真实性,还需要从健全虚假新闻的治理体系入手,通过他律手段摆脱虚假符号对拟像社会的控制,尽可能为大众营造“真实可靠”的拟像环境。

1.加强政府监管。媒介多元化使得虚假新闻的治理难度不断加大,尤其是部分虚假新闻的隐蔽性较强,单纯依靠技术设置的把关门槛仍然会使诸多虚假新闻成为漏网之鱼。因此,需要通过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管来降低虚假新闻在拟像社会中的传播率,持续净化新闻机构从业环境。首先,政府职能机构应审时度势,更新新闻真实性审查制度和新闻生产条例,同时明确各类平台生产传播虚假新闻的责任;其次,定期组织新闻行业机构自查自纠,整理汇报审查结果;最后,鼓励大众参与社会监督工作,全面持续地开展虚假新闻的监管工作。

2.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拟像社会虽然只是类似于真实社会“镜像式”的存在,但参与其中的媒体、大众却是真实的存在,存在于拟像社会的虚假新闻最终都会影响真实的社会人和社会环境。当前有关虚假新闻的法律规范相对笼统,多为针对新闻业内的条例、规定和管理办法,今后相关部门还需要出台针对性更强的法律法规来遏制虚假新闻的传播,使谣言制造者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充分发挥震慑作用,通过打击治理虚假新闻凸显新闻真实性的可贵。

作者系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1]周卫忠,简梦芝.媒介与大众的共塑——浅论鲍德里亚的“拟像社会”[J].传播与版权,2018(08).

[2]王学成,杨浩晨.延伸“拟像”空间:媒介本体性视域下“拟像论”的再阐释[J].新闻大学,2022(04).

[3]杨书娟.后真相时代新闻真实性困境及应对策略[J].中国报业,2022(11).

[4]董银凤.新媒体环境下如何保证新闻真实性的思考[J].传媒论坛,2021(19).

【编辑:曲涌旭】

猜你喜欢
虚假新闻鲍德里亚
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与形而上学——对鲍德里亚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批判性反思
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的旋涡中
鲍德里亚技术哲学研究综述
关于鲍德里亚《生产之镜》研究的文献综述
浅析新闻真实性的现实挑战
浅析新闻真实性的现实挑战
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研究
媒体公信力建设“短板”探查及补长策略
迷失与眩晕
关于新闻造假现象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