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地方文献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研究

2024-04-03 07:07杨芝琴
兰台内外 2024年4期
关键词:宜兴市宜兴文旅

摘 要:文章以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建设、研究、利用为切入点,探讨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背景下,通过对地方文献研究,发现地方文献中蕴含文化旅游的“内在价值”,服务文旅部门及相关单位的决策,推进文旅在理念与服务上的进一步融合,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高质量发展的文旅产业。

关键词:地方文献;公共图书馆;旅游;文旅融合;地方文化

中图分类号:G255 文献标识码:A

2018年3月1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将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的职责整合,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两个部门的资源整合,将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品质。2019年1月,在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上,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指出,要推动文化和旅游工作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为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提供新引擎、新动力,形成发展新优势。并提出了“理念融合、职能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交流融合”的文旅融合的新路径。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离不开地方文化的加持。公共图书馆拥有的地方文献,所蕴含的地方文化是得天独厚的宝藏。通过对资源文献的整合开发,深入挖掘其中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政治经济等旅游资源价值,为文化旅游相关部门提供深层次的决策服务,推动文化和旅游的理念融合、产业融合、服务融合,为本地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地方文献中蕴含文化旅游的“内在价值”

地方文化是本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文化,是该区域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地方文献就是对地方文化的记录和反映。

如今,旅游不仅是一种生活的态度,还是一种人生的体验。人们通过旅游了解不同的文化,丰富自己的人生,感知与自己所处地方不一样的自然与人文。实践证明,文化是旅游得以持续而深度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旅游也体现了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两者的深度融合发展可谓相得益彰。地方文献所记录的关于历史、地理、经济、文化、人物以及名胜古迹等内容,是展现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开发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资源宝库。

1.宜兴市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辨析

宜兴市图书馆地方文献较为丰富,有反映宜兴本地区域的历史文化传承,有体现宜兴的社会发展脉络,由地方史料、地方人物著述、地方出版物组成。在类别上分为古籍与近现代出版物。

一是存在于古籍中的地方文献。2016年,宜兴市图书馆开展古籍普查与数据录入工作。经过普查,馆藏民国前文献13533册,古籍1394部7163册,分为经、史、子、集四个部类。善本88部,共620册,其中,3部入选《江苏省珍贵古籍名录》,分别为明刻本《荆溪外纪》、明刻本《何氏语林》、明万历刻本《小窗自纪》四卷、《小窗艳纪》十四卷、《小窗清纪》五卷、《小窗别纪》四卷。地方文献90部,与旅游相关的文献有志书、杂记、诗文、游记等,如《阳羡风土记》(清)刘铿撰《桑梓见闻录》、“民国”十年刻本《宜荆续志》等。其中,《阳羡风土记》以杂记的形式记述了晋代阳羡(今宜兴)的风土人情,作者周处为宜兴传奇历史人物,《晋书·周处传》详细记载了其生平事迹。而周处除三害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从周处斩蛟处的蛟桥延伸而来的蛟桥夜月是宜兴十景之一,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两次为蛟桥题名。

二是近现代地方文献。近几年,宜兴市图书馆着力开展地方文献建设工作。通过接受捐赠与购买的方式,开展地方文献资源征集与整理,逐步完善工作体系与工作制度。目前,宜兴市图书馆专题文献区藏有地方文献1万多种,涵盖宜兴县(市、镇、村)志、家谱、文史资料、统计、年鉴、宜兴人著作、宜兴名人传记以及与宜兴地方文化息息相关的各类书画、陶瓷艺术书籍。这些文献所涉及的史料记载、诗词歌赋、碑记文章都是对本地某时期的历史风土人情的记载。

2.文旅融合背景下地方文献的价值所在

2009年,文化和旅游部下发的《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可见,独特的地方文化才是某个地方旅游业的魅力所在。文化与旅游相辅相成,文化提升旅游的品质,并在旅游中得以传播、呈现价值。在文旅融合的新环境下,各地图书馆更是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尝试。例如,建设地方文献阅读品牌,开发实体文创产品,开展走读之旅等,促进文化與旅游的有机结合。

在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区别于其他文献之处,就在于它是载体,记录着地方历史信息,也是了解与研究某个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与重要依据。一方面,其价值能为当地党政领导机关提供近期和长远的参考资料,发挥地方文化优势,促进本地文旅融合;另一方面,其所记载的历史事件、风土人情、文物遗迹、人文传说等重要信息蕴含着可以开发的旅游资源,在编修史志、科学决策、文旅融合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宜兴有山脉、竹海、溶洞和湖泊等自然景观,流传着千年的美丽传说,如“梁山伯与祝英”“周处斩蛟”“范蠡西施”等等,宜兴古刹林立,有澄光寺、崇恩寺、南岳禅寺等,记录着历史故事与深厚的宗教文化;宜兴是陶器古都,可以追溯到范蠡,其中,紫砂陶更是以其独特的工艺与文化内涵一枝独秀,屹立世界之林;宜兴作为吴越楚文化交汇之地,历代文化名人辈出,4名状元、10位宰相、近400名进士、900多个举人、100多名大学校长、近万名教授以及32名两院院士。只有深度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底蕴,旅游才有灵魂,才能触动游客的感受,引发他们的共鸣。

二、文旅融合背景下宜兴市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地方文献的研究价值越来越被公共图书馆所重视。对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开展文献信息特色服务,其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地方文献的价值,体现其广泛的利用价值,从而更好地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1.以提升服务效能为目标的地方文献建设

2015年,宜兴市图书馆新馆开放后,通过征集、社会捐赠、购买等方式,在普查原有馆藏的基础上,本着一边征集一边整理的过程,开启了地方文献建设之旅,以切实提高地方文献研究的服务水平。

一是建设地方文史馆。在专题区以馆中馆的形式建了地方文史馆藏地,目前,藏有宜兴县志、市志、年鉴、镇志、村志、家谱以及政协文史委历年编辑的文史资料、专家学者研究的关于宜兴历史人文的专著约500多种。

二是成立与地方文化息息相关的专题文献区。宜兴是书画之乡、陶艺之都,还是“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未敢先开花的”贡茶故里,围绕这几大版块,宜兴市图书馆在专题文献区分别建设了陶艺专区、茶文化专区、书画专区。

三是建设宜兴人著作馆。宜兴自古崇文尚教,耕读传家,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太湖流域著名的古邑文邦。据清代《宜兴荆溪县新志》载:“宜兴风俗称于古者久矣……士尚儒术而不好远游,民重耕稼而为商贾。”千百年来,读书、著书之风久盛不衰,历朝历代留下了汗牛充栋的方志家乘、诗词文集等。“宜兴人著作馆”作为宜兴市图书馆的“馆中馆”“特色馆”,分先贤华章(古代区)、栋梁专著(院士区)、翘楚风华(近现代区)三个区域,个性鲜明地突出了各领域宜兴籍有识之士的著作成就,全面系统地展现了古往今来宜兴文风蔚然的读书风气,使之成为赓续书香宜兴的一座基因库。

2.基于文旅融合的地方文献研究

宜兴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内涵挖掘,离不开对地方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地方文献所包含的真实的历史史料与人文记载,可以与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将底蕴深厚且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文化融入旅游业中,形成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宜兴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例如,宜图古籍《桑梓见闻录》是宜兴人刘铿编撰于清代的一部记载宜兴历史遗迹、历史丛谈和风土人情的著作。全书分为三卷,卷一陈迹、卷二丛谈、卷三风土。其中,卷一陈迹讲到了周孝侯墓、周相祠堂、行园、九峰楼、云起楼、吴氏废园等近三十处遗迹遗址。《宜兴乡评备考》记述了上古、汉、孙吴、晋、萧梁、唐、宋、元、明、清的宜兴传说、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人物生平、历史事件等。这些文献的研究,极大丰富了现有遗迹的内涵,推出一条集自然景观、名胜古迹、遗迹遗址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一体的特色文化旅游線路,也为宜兴旅游规划与未来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依据。

三、地方文献研究对于促进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应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去采访、收集、整理、建立完善的文献收藏体系,包括收藏范围与制度,摸清文旅资源的“家底”,利用文献中的历史人文培育特色文旅产业。

1.建设地方文化数据库,助力文旅融合发展

公共图书馆建设地方文献数据库,挖掘、整理优秀的文化资源,可以更好地开展地方文献的研究与利用,助力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

宜兴历史悠久,作为江南古城有着七千年制陶史与两千二百多年的建县历史,这块土地上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遗存。据统计,宜兴现有文物古迹数以百计,文物库藏近万件,在全国的县级城市中,居于前列。2005年,宜兴市被评为 “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宜兴又称陶的古都,陶瓷文化源远流长,绵延至今。作为世界上紫砂泥矿的主要产地,据考证,紫砂陶起始于北宁,兴盛于明清时代,一直繁荣于今天,其独特的拍打成型工艺以及集书画、诗文、篆刻、雕塑于一体的文化韵味,在世界上堪称一绝。宜兴文脉厚重,文化遗产丰富独特,全市有89个项目列入从全国到省市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涵盖民间传统工艺、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曲艺、民间美术、民间文学和民俗七大类。

2015年,宜兴市图书馆开始建设地方文献数据库,搭建以宜图古籍、地方文献、宜兴陶艺、宜兴非遗以及宜兴名人为核心版块的总体框架,包含地方文化文献资料,并采用数字化的方式对其予以加工,整合于自建的数据库平台。目前,宜兴市图书馆的自建数据库资源达到3.8TB。

2.挖掘历史文化名人,打造人文旅游品牌

随着物质的丰富,人们对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长。旅游也从观光游向文化旅游转变。历史文化名人作为稀缺性旅游资源无疑会提高某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旅游品牌。例如,山东的三孔(孔府、孔庙、孔林)、南京的中山陵、杭州的西湖、成都的杜甫草堂和武侯祠等,无不成为经典的旅游胜地,吸引着人们来此品味厚重的文化底蕴。宜兴拥有丰富的文化名人资源,更是可以引领宜兴文化旅游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宜兴人文荟萃,自古至今名人辈出。古代有4位状元、10位宰相、385位进士。东汉时蒋氏的“一门九侯”,三国两晋时周氏的“四代英杰”,明代时佘、邵二氏的“一邑三魁”等都传为佳话。名人文化成为宜兴另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蒋澄、周处,岳飞、苏轼、卢象升、周培源、蒋南翔、徐悲鸿、顾景舟、吴冠中……这些历史名人本身就是一个地方重要的精神财富。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进一步挖掘整合成历史文化名人资源,编纂地方名人文集、举办地方名人展览,充分挖掘、放大文化名人元素,打造名人体验游和考察游等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为促进宜兴现代旅游发展注入绵绵不断的强劲动力。

3.整理文献资源中的文化特色,设计特色旅游文创

挖掘图书馆馆藏地方文献资源、古籍资源,并把这些资源所呈现的地方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即“文创内容”与“产品载体”的结合,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创产品,推动地方文化旅游的消费升级。

例如,国家图书馆主打讲好“典籍故事”“逢考必过”绘制徽章、相思红豆手绳以及葫芦合卺酒杯。“卺”本指瓢,把一个葫芦一分为二就有了两个瓢,饮瓢中酒略带苦味,蕴含了同甘共苦的祝愿。产品附赠的合卺礼仪式步骤小册子,还将这一婚俗的完整流程广泛传播出去。还有成为销量之冠、根据国图馆藏明代养生食疗集大成者《食物本草》研发而来的《食物本草图谱》等。据了解,国图文创产品有8个类别60多个品类,产品形式涉及配饰、箱包、文具、家居以及礼品等。这些产品又对应着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中的精品形成不同的主题系列,如传世经典、永乐大典、敦煌拾遗、四库全书、甲骨文、金榜题名、鲁迅等。这些宝贵的经验为地方文献的文创产品开发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在宜兴市图书馆馆藏中的名人文集、碑刻拓片以及稀有、反映宜兴古代文化窗口的古籍,通过挖掘整理,可以与宜兴的陶瓷艺术、茶文化、书画艺术以及非遗文化等相结合,以陶瓷、紫砂、书画以及非遗技艺为载体,开发出属于宜兴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

参考文献:

[1]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 [EB/OL].[2018-12-17].http://www.gov.cn/xinwen/2018-03/17/content_5275072.htm.

[2]2019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工作报告[EB/OL].[2019—01—08].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27324.

[3]王世伟.关于公共图书馆文旅深度融合的思考 [J]. 图书馆,2019(2):1—6

[4]孙国茂,郭闻均,岑 映.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服务当地旅游经济的路径探索:以舟山市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21(2):78-82.

[5]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09-09-15].http://www.gov.cn/zwgk/2009-09/15/content_1418269.htm.

(作者单位:宜兴市图书馆)

作者简介:杨芝琴(1975—),女,汉族,江苏宜兴人,本科,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藏书建设、信息技术建设。

猜你喜欢
宜兴市宜兴文旅
“执法+审计+专家”宜兴市探索审计式安全检查新模式
点赞宜兴市森林消防大队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宜兴釉陶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宜兴市中正化工有限公司
文旅照明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