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发文
【摘 要】道德与法治教学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 思辨能力 教学策略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已经成为教师的关注重点之一。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特点来看,它不仅要向学生传递对应的道德与法治内容,而且要培育学生在课堂中的思辨能力。有鉴于此,教师必须创新道德与法治教学手段,深化学生在道德与法治中的主体地位,夯实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基础,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
一、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必要性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培育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思辨能力,才能更好地加强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由此可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首先,它有助于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就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特点而言,这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学科,不仅为学生提供较多的道德与法治信息,而且有着培育学生思辨能力的各种素材。教师必须重视培育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的思想观念。
其次,有助于改变教学低效的现状。根据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特点,我们发现,如果教师只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基础知识,而忽略了他们思辨能力的培养,可能会对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的行为习惯产生一定影响。具体而言,通过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他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概念,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合理的决策。此外,培养思辨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道德与法治问题,从而增强他们的道德与法治意识。
因此,为了提升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果,并顺利实施道德与法治教学任务,教师需要采用多元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比如,教师可以提供真实的道德与法治案例,让学生进行深入分析,这样既可以增强他们的理解,又可以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时间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参加社区服务、参观法治展览等,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道德与法治内涵,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现状
1.缺乏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一些学校缺乏和道德与法治相关的优质教学资源,如课外读物等。这导致教师无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能力的训练。
2.教学方法不当。
有些教师没有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或者在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时,没有给予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导致学生无法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能力。同时,有些教师过于注重标准答案,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思考,进一步限制了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
3.学生缺乏学习动力。
部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容相对抽象和理论化,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关联不紧,因此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同时,学生无法看到这些课程内容与他们现实生活的联系,觉得这些课程并不实用,因此缺乏学习的动力。
三、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策略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善学生在道德与法治中的学习状态,让学生意识到思辨能力的意义,并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
1.深入挖掘教材,有效地引导学生。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深入了解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掌握道德与法治的重点和难点,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展思辨能力。
例如,六年級下册《应对自然灾害》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课本中提到的自然灾害以视频、图片的形式呈现出来,提升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兴趣。之后,教师再提出问题:“看完这些视频、图片后,你们有什么样的感悟呢?你们觉得这些自然灾害对自身生活、成长有哪些影响呢?在面对这些自然灾害时,你们认为应该怎么做呢?结合实际想一想。”通过上述教学过程,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表达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让学生明白道德与法治课程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加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为了巩固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学习效果,教师也要针对学生情况设置对应的作业。例如,在周末时间内,自主调查周围区域的自然灾害,并根据调查情况想出相应的应对措施。经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提升了道德与法治的思想观念,化解了学习中产生的疑问,最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
2.组织合作学习,发挥学生主动性。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思辨能力的形成不仅需要教师在课堂中的理论讲解,而且需要学生有充足的实践机会及平台。在这一方面,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有助于他们实践能力的提高。有鉴于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的合作学习,可以以分组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提高思辨能力。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班级生活有规则》一课时,依据本课中的基础知识,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划分学习小组,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质量。其间,教师要向学习小组布置相应的任务,以便于学生了解相关信息。教师可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觉得班级应该制订规则吗?你们有看到过班级混乱的现象吗?你们认为班级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好,还是不好呢?结合实际想一想。”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让各个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得出结论:班级生活需要制订规则。此外,为了提升教学效果,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任务,如要求每个小组认真调查班级存在的各项问题,参与班级规则的制订活动,这样才能深刻感悟到本课内容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班级规则制订有哪些内容吗?你们有什么好的想法吗?”如此可让组内成员互相讨论。通过这样的教学,可增强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活动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3.联系生活现象,提升学生思辨意识。
教师在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时,将课程内容与生活现象紧密联系起来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小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教师需要帮助他们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建立联系,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内化这些知识。
以三年级下册《我家的好邻居》这一课为例,如果教师只简单地告诉学生邻居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与邻居建立良好关系,那么学生可能无法深刻理解这些信息。相反,教师如果能够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邻居和谐关系的意义,并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与邻居不和睦的问题,那么学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信息。当学生有了这些实际经验后,教师可以让他们围绕“如何与邻居构建良好的关系”以及“邻居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等问题进行讨论。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深入思考这些话题,并激发他们的思辨意识。此外,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这些认识“带”回家中,在生活中实践、构建和邻居的良好关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获得知识,而且还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从而更好地发展他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技能,提高思辨意识。
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培育学生在课堂中的思辨能力,帮助学生理解更多的道德与法治教学重点和难点,最终发展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第二十小学 责任编辑:苏少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