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双创”背景下客家非遗档案化保护传承研究

2024-04-03 14:31周勇
兰台内外 2024年4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自信档案

摘 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档案化保护与传承,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举措。广东梅州、河源作为客家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数量众多、内涵丰富的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时代,充分发挥档案在客家非遗保护和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客家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深化客家非遗文化研究和传播推广,对于赓续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传承;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有中华传统文化“活化石”之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更好地保护传承非遗资源,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非遗档案化保护传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1.非遗档案化保护传承的意义和价值

(1)是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的重要内容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非遗的保护传承工作,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传承保护体系,非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得到健康发展。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非遗保护传承体制机制尚不健全,一些地方保护意识比较淡薄,“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仍比较突出,特别是一些依靠口传心授方式加以传承的文化遗产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受毁弃,我国的非遗生存、保护和发展仍面临许多重大挑战和突出问题。加强非遗档案化保护和传承,不仅是非遗保护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还是非遗综合保护体系的有益补充,是实现我国非遗保护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2)是推动文化“双创”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非遗档案化就是采用特定的手段将非遗以特定的方式记录在一定的载体上,从而形成物质化的档案,转而通过对非遗档案的保护来实现非遗保护。档案作为最权威、最直接的历史原始记录,不仅是中华文明的见证者,而且是中国精神的承载者、文化自信的阐释者,也是维系、促进文明延续和发展的宝贵财富和重要资源。新的时代条件下,积极发挥档案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认真做好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工作,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对于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建设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2.实施非遗档案化保护传承的主要依据

(1)理论依据

首先,非遗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无形、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档案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以备查考的历史记录。二者都具有原始性、真实性、历史性、文化性、社会性和价值性等基本特征,这是非遗能够档案化的最重要理论依据;其次,档案管理中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档案鉴定理论和口述档案理论等也为非遗档案化提供了可操作的理论基础。近年来,关于非遗档案化保护传承问题,国内专家学者纷纷围绕非遗的建档原则标准,非遗口述档案建设、非遗档案数据库建设、非遗档案资源开发与利用以及非遗档案文化传播与推广等视角开展了深入研究,这些都为非遗档案化保护与传承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

(2)政策及法规依据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提出了包括“立档”在内,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保护措施;2004年,原文化部、建设部、文物局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見》明确提出要加强档案建设工作;同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强调建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档案,编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目录清单。201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及2021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均明确提出了对非遗采取认定、记录和建档,加强非遗档案数字化建设和数据库建设等。《“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也提出完善档案制度,制定非遗档案和数据建设标准和规范。加大对非遗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数字化处理,完善非遗档案和数据体系等。

(3)实践依据

我国文化和旅游部门、民间机构在文化遗产建档领域已经开展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例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引领全国文化基层机构对民间文学开展了空前的搜集、整理、记录和研究,完成了《中国唐卡文化档案》《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等数个重大国家项目,为非遗档案化保护提供了科学、规范的实践依据。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档案部门积极参与非遗的调查、认定、记录和建档工作,形成大量的实物档案和文字、影音资料。例如,江苏省档案馆在有效征集昆曲、雕版印刷等入选联合国非遗名录档案的同时,加大对紫砂工艺、淮剧等国家、省、市级非遗项目档案的征集,建成了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和价值巨大的非遗档案资源专题库;陕西省、市档案馆还通过官方网站和新媒体平台推出本地特色非遗项目系列文章和“老字号”故事,精选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制作《从档案看非遗传承》系列短视频通过官方抖音号广泛传播,全面呈现非遗的独特魅力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二、广东客家非遗保护传承现状

1.广东客家非遗概述

客家民系是中国南方广东、福建和江西等地的汉族民系,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广东是客家人分布的第一大省,主要分布在梅州、河源、韶关和惠州等地市。其中,拥有1500余年历史的梅州市是全球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也是客家民系的最终形成地、聚居地和繁衍地,享有“世界客都”“国际历史文化名城”之称;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河源是中国为数不多的纯客家地区,也是客家人最早居住的地方,是客家文化和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被称为“客家古邑”。梅州、河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岭南客家地域文化,孕育了丰富的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据统计,截至目前,梅州、河源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9项,省级项目66项,市级204项,县级项目则更多,另有“四级”非遗传承人数百人。从内容上看,广东客家地区的非遗名录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和传统技艺等所有十大类别。这些非遗资源不仅承载着客家人的生活方式、文化内涵、精神实质和审美理念等,还是客家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和历史记忆。

2.广东客家非遗保护传承取得的成效

随着全国非遗保护事业的有序开展,广东客家非遗保护传承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一是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健全和完善。2011年7月,广东省颁布《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为非遗保护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二是初步建立非遗综合保护传承体系。通过开展全省非遗大普查,建立四级非遗代表作名录体系和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进一步摸清了“家底”,为全面、系统地保护非遗资源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高质量建设国家级客家文化(梅州)生态文化保护区。十多年来,梅州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争取多方资金支持以及出台配套政策法规,加强非遗资源的普查、收集、整理和挖掘,建设广东汉剧数据库和数字化信息基站,全面推进非遗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保护,探索出一条具有梅州特色的文化生态保护的新路子;四是客家非遗研究和活化成果斐然。梅州、河源两地共编撰出版数十部非遗丛书,创排《血色三河》等一批客家文艺精品,研发“猫头狮”“忠信花灯”共数十款文创产品。梅州、河源深挖非遗旅游资源,通过打造非遗系列主题旅游线路,开展非遗活动、文化体验和演艺精品进景区,举办客家非遗文化节等,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五是非遗文化传播和推广成效凸显。通过常态化开展非遗展示展演和推介活动,推动非遗进校园、开设非遗技能课,充分发挥全媒体宣传优势,实现客家非遗文化全覆盖,有效推动非遗走进群众生活。

3.广东客家非遗保护传承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广东在客家非遗保护和传承方面虽然取得了不错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一是对非遗档案建设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相关部门没有将非遗档案工作列入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没有为非遗档案建设投入必要的经费,没有配备专职或兼职档案工作人员,导致非遗项目资源采集不充分,项目档案严重不足;二是非遗建档及管理不规范。没有严格按照档案标准和规范科学实施分类、整理和编目,缺乏体现项目和传承人核心技艺与价值的关键资料,给查询和利用带来极大不便;三是数字化建设滞后。虽然我国文博系统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启动了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存、数字化展示等工作,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导致客家非遗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一直处于前期探索阶段,进展相对缓慢;四是客家非遗价值挖掘和活化传承不到位。非遗价值挖掘所涉及的内容和层次还不够深入,缺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高质量的文艺产品。在客家非遗文化传播和推广方面离期望的目标还有差距,传播和展示的形式较为单一,创新性不足,影响力有限。

三、文化“双创”背景下加强客家非遗档案化保护传承的路径

1.加强顶层设计,理顺体制机制

由于“非遗”具有无形性、活态性和分散性等特点,决定了非遗建档是一项极为复杂和烦琐的系统工程。目前,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主管机构是文化部门、档案部门以及其他机构,民间力量参与的力度不足、形式单一。为此,必须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构建以政府为主导、文化主管单位为主体,档案、高校、科研机构、文化企业和非遗传承人广泛参与、多元协作的体制机制。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档案部门的专业优势、技术优势,通过业务指导、技术运用和共同开发等多种形式,筑牢非遗“保护网”,助力非遗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和标准建设。通过建立统一标准的非遗档案管理体系,进一步明确非遗材料归档范围,确保非遗文件材料及时建档和真实完整、系统有序、分级保护以及科学规范。

2.加快推进客家非遗档案数字化建设

2023年8月,我国首个非遗领域的文化行业系列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数字资源采集和著录》正式发布,对于进一步促进客家非遗数字资源的采集、著录、数据库建设以及传播利用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支撑作用。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快客家非遗资源的数字化工作,加大客家非遗项目有关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以及实物资料的收集、整理,通过录入、扫描、摄影和摄像等方式生成数字资源。同时,要做好前期调查研究,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筹整合客家非遗资源,建设基于全文检索、全文识别以及带有智能知识存储的标准化客家非遗档案数据库,打造面向用户的数字人文共享平台,推动客家非遗资源的共享利用,有效构建数字记忆。

3.加强客家非遗档案学术研究和价值挖掘

一是做好长远规划,加强客家非遗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培养一批高水平复合型人才,不断壮大研究力量;二是在夯实客家非遗文化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扩大研究内容和范围,拓展研究力度和深度,推动非遗研究向多学科、多角度和全方位的研究阐释;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客家非遗档案编研和开发,努力打造一批具有鲜明客家特色的非遗档案文化精品。地方文化部门要通过撰写地方志、文化志、民族志和民俗志等,深入挖掘和弘扬客家优秀非遗文化,还原历史原貌;四是要根据非遗档案的原始记录、地域特色,深入考察和梳理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过程,对失传的“记忆”复原、再现、传播和弘扬。

4.加强客家非遗文化宣传和推广

第一,加强客家非遗文化普及和推广力度。地方文博、档案等部门要通过定期举办非遗文化展览、推进非遗进社区以及进课堂等多种形式,扩大非遗文化的覆盖面和受众面;第二,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和新媒体技术,借助电视、广播、杂志、报纸以及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不断更新传播手段,扩大非遗文化传播范围和力度,提升传播效能;第三,要不断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深刻把握国际传播规律,丰富传播内容和形式,优化传播策略,推动客家非遗文化成果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第四,要积极搭建客家非遗文化合作交流平台、学术平台和展示平台,充分运用“世界客商大会”“中国客家非遗大会”“中国非遗博览会”等平台,充分展示客家非遗的独特魅力,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营造更加良好的氛圍及更加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非遗资源最多的国家,列入“四级”名录的代表性项目达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557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的共有43个,居世界第一,这些资源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有力见证。新时代,积极做好客家非遗档案化保护与传承工作,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品才,储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的理论基础[J].档案学通讯,2012(5):75-77.

[2]杨 文.发挥档案在坚定文化自信中的作用[N].中国档案报,2022-07-28.

[3]冯 莉.中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实践与理论探索——以《中国唐卡文化档案》项目为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21(3):109-119.

[4]王春燕.让非遗更好传承中华文明——各地档案部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掠影[N].中国档案报,2022-06-02.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档案馆)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源市2023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建设及开发利用研究(项目编号:HYSK23P71);江门市202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江门侨批档案保护活化的经验、问题及完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M2023B15)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周勇(1980—),男,汉族,湖北黄梅人,硕士,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档案文化、档案信息化。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自信档案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档案的开发利用在供电公司全面管理中的作用
浅谈北京卫视《档案》的叙述方式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