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授法健康管理干预对葡萄膜炎患者抑郁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4-04-01 03:21:16孔秀莲吕惠灵杨铭英周金艳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530023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4年7期
关键词:葡萄膜心理评分

孔秀莲,吕惠灵,杨铭英,周金艳(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3)

葡萄膜炎是临床眼科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患者多表现为眼部畏光流泪、视力降低、局部疼痛等症状,严重者甚至致盲[1]。由于葡萄膜炎的发病率和复发率高,病情往往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不仅对患者身体上是一种打击,对患者的心理也同样造成打击,因此多数葡萄膜炎患者伴随各种负性心理情绪,不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研究[2]显示,葡萄膜炎患者反复发作多数是由于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较少,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病情复发。因此如何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减少患者不良习惯、加强患者的日常护理成为临床学者关注的重点。回授法是一种双向信息传递模式的宣教方法,相对于传统宣教方式,其能使患者理解知识更迅速,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3]。本文对我院葡萄膜炎患者进行研究,并应用回授法健康管理进行干预,分析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葡萄膜炎患者(n=80)进行研究,纳入时间为2021年7月-2023年7月,本研究已获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男女比例22∶18;年龄22-74岁,平均(42.43±5.15)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2.8±0.6)年。观察组男女比例20∶20,年龄21-78岁,平均(43.19±5.26)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2.7±0.5)年。两组患者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患者健康指导,责任护士根据患者情况针对性制定健康指导时间和内容,辅以幻灯片、视频等材料提高患者对葡萄膜炎的认识。

观察组:回授法健康管理干预。主要包括:(1)组建回授法健康宣教小组:由护士长担任小组长,科室全体成员参与。(2)制定健康教育计划:由护士长、主治医师、课题组成员进行文献查阅,查阅内容为葡萄膜炎健康教育,查阅方式为关键词查阅,关键词:葡萄膜炎/健康教育/健康指导,查阅地址为万方、知网、维普等中文数据库。英文关键词:“Uveitis/Health education/Health guidance”,查阅地址为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Cinahl等外文数据库。查阅后由护士长、主治医师与课题组成员根据患者特点制定健康教育方案,见表1。(3)制作宣教手册和视频:通过查阅文献,制作《葡萄膜炎知识宣传手册》和视频,主要内容为:①发病的原因和症状;②治疗方法;③不良反应;④如何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⑤心理辅导;⑥生活习惯、饮食与葡萄膜炎的关系;⑦擅自停药可能导致的后果;⑧复诊的指导。(4)健康教育内容的讲解:在宣教前,应用交谈法和电子病历与患者家属进行交谈,了解患者的病情、心理、理解能力等,便于制定针对性宣教计划。宣教时选择适合的时间,避开患者就餐、情绪低落期,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患者进行宣教。配合知识手册进行补充。每日宣教的知识点不宜过多,以1-3个知识点为宜。(5)评估患者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宣教后采用提问的方式检验宣教成效,提问时确保氛围轻松、和谐、平等,以温和的态度进行提问,避免对患者造成心理压力。(6)澄清/纠正:当患者回答正确时,给予患者肯定和鼓励,如“您回答的是正确的,谢谢您的配合”;若回答不正确时,不能责怪患者,以减少患者的羞愧情绪,并再次进行详细讲解和示范,提高教育效果。再次讲解时可选择不同于之前的讲解方式,宣教视频、宣教手册、PPT、直接讲述法可轮流交替使用。(7)再次评估:再次让患者及家属重新回答之前未掌握的问题,评估患者是否领悟。在增加新的知识点之前,务必保证患者完全领悟之前所宣教的内容和知识点。

表1 健康教育方案的制定

1.3 观察指标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4]评估患者心理状况,SDS含有20个项目,分为四级评分的自评量表,该量表含有20个反映抑郁主观感受的项目,每个项目按症状出现的频度分为四级评分,其中10个为正向评分,10个为反向评分。轻度抑郁:53-62分;中度抑郁:63-72分;重度抑郁:73分以上。

采用视功能损害眼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症状与视力、身体机能、社会活动、精神心理)共计20个指标。要求患者根据主观感受程度回答并记分,对无困难者记4分,最大困难者记1分,介于中间者分为3分和2分。分数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5]。

葡萄膜炎患者并发症包括低眼压、青光眼和虹膜粘连等,统计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对比 干预前,两组患者SDS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对比(±s,分)

组别nSDS干预前干预后对照组4058.42±5.6751.61±4.79观察组4058.39±5.5445.24±4.38 t 0.0246.207 P 0.981<0.001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 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方面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各方面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s,分)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s,分)

组别n症状与视力身体机能社会活动精神心理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4012.87±2.65 18.28±3.31 11.79±2.85 16.46±3.27 12.14±3.18 16.84±3.57 11.82±3.19 17.62±4.79观察组4012.79±2.62 22.47±3.54 11.76±2.11 19.85±3.52 12.25±3.22 20.12±3.85 11.88±3.24 20.23±5.15 t 0.1365.4680.0544.4630.1543.9510.0832.347 P 0.892 <0.001 0.957 <0.001 0.878 <0.001 0.9340.021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并发症包括低眼压、青光眼以及虹膜粘连等。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对比

3 讨论

葡萄膜炎是眼科的一种复杂疾病,会对患者造成视功能损害,影响患者工作和日常生活。临床上一般采用糖皮质激素和散瞳剂进行治疗,但长期进行糖皮质激素治疗容易引发各种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导致各种负性心理情绪的出现,不利于患者的治疗[6-7]。随着人们对患者心理健康越来越关注,如何改善患者不良心理情绪,促进患者病情康复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8]。研究[9]认为,临床上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大部分患者在完成健康教育后会立即忘记40%-80%的宣教内容,约50%的内容有记忆错误,导致健康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如何提高健康教育效果,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改善患者不良行为习惯是改善葡萄膜炎患者预后的关键。

本次研究中,对葡萄膜炎患者采用回授法健康管理干预,干预后,观察组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这是由于回授法是一种新型管理方式,更注重小组成员与患者间信息的双向传播,通过复述、演示等过程加深患者印象,对患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或不能理解的问题均给予纠正和解释,直至患者完全明白。在提高患者认知的同时给予患者心理安慰和鼓励,降低了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缓解负面情绪,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观察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时发现,观察组生活质量各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为,这是由于回授法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教导患者,使其更轻松地掌握疾病相关知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从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此外,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这是因为回授法管理充分发挥了集体的力量,通过文献查阅,根据患者特点针对性制定教育内容,使教育更加个性化,再通过评估、澄清、纠正、再评估等循环策略,加深患者对学习知识的印象,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治疗依从性,积极纠正不良生活习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10]。

综上所述,对葡萄膜炎患者进行回授法健康管理干预,可以改善其心理情绪,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猜你喜欢
葡萄膜心理评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葡萄膜炎继发高眼压的临床特征分析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非感染性葡萄膜炎343例患者的分型、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眼科新进展(2021年7期)2021-07-22 07:18:44
临床常用中药提取物在葡萄膜炎治疗中的新进展
Disorders of the brain-gut interaction and eating disorders
我给爸爸评分
心理感受
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A2DS2评分与AIS-APS评分在预测卒中相关肺炎中的表现
Castleman disease in the hepatic-gastric space: A case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