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时政教学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初中道德与法治时政教学具有让理论与现实紧密联系的意义,教师可以采取课前播报时政、课中渗透时政材料、课后设计时政习题训练等策略,提高思政课教学效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时政教学;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01-00100-03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关系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问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成长中的自己,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高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时政教学,是指教师关注时代问题,结合时政热点,把握时代发展规律的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融入时政教学内容,教师要选取鲜活的时政素材资源,匹配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产生情感共鳴、深化理论认识、树立政治信仰。
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开展时政教学的意义
把时政教学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能够使思政课程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的联系更加密切,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丰富思政课程内容,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较多,学生理解概念和原理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反复背诵理论知识,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乏味,不仅背诵艰难,而且容易遗忘,进而产生畏难心理和厌学情绪。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利用时事新闻、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等素材资源,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丰富思政课程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导学生对时事新闻进行深入的分析,让学生探究事情真相,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加深对思政课程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二)丰富学生体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时政热点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重要资源。时政热点的新颖性和故事性,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开展时政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关心世界局势和社会问题的意识,有利于学生学会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时政教学形式多样,包括时政播报、案例探究、时事辩论赛等。多样化的时政教学,能够使学生产生代入感,主动阅读和分析时事政治材料,关注时事政治,活学活用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播报时政时,学生要主动收集时政资料、挖掘感兴趣的时事新闻,了解国内外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大事,积极思考,发散思维,发表见解,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1]。
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开展时政教学的策略
(一)课前播报时政,培养关注时政的兴趣
为培养学生关注时事政治的兴趣,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利用课前5分钟,组织学生开展时政播报活动。开展时政播报活动,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
1.关注时事新闻,准确播报时政。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主要内容是学生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关注学生以学校生活为主的自我成长,以及学生与同伴、老师、家人的交往等。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处在从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时期,独立意识进一步增强。在进行时政播报时,教师要根据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了解时事新闻,关心社会热点问题,利用课前5分钟面向全班同学播报时政,要求语言流畅、简洁,表达准确、清晰。开展时政播报活动,学生可以了解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社会热点问题,提高时政敏锐性、信息整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养成关注时事政治的习惯。
2.提取时政信息,理论联系实际。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以社会生活为场域,以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培养为主线,将学生的视野从家庭和学校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教育学生遵守社会规则、勇担社会责任、维护国家利益、坚持宪法至上。八年级学生处于由家庭和学校走向社会的关键阶段,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不断增强。在八年级开展时政播报活动,教师不能只是要求学生搜集时政信息,而应结合教材内容搜集相关的时政素材,学会提取时政信息,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比如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二框题“遵守规则”时,可要求学生结合学习内容“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搜索相关的时事新闻。
3.评论时政信息,综合运用知识。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关注国家发展和世界发展,要求学生了解中国腾飞的历史进程和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认识人类面临的时代挑战。九年级学生逐步形成了对家庭、学校、社会、国家的思考习惯,初步具备了相关探究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因此,九年级学生播报时政要做到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思考问题、评论时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学习九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一框题“延续文化血脉”时,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播报杭州第19届亚运会的新闻,结合新闻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2]。
(二)渗透时政教学,发展学科素养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时政热点渗透到课堂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涵养家国情怀,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发展学科素养。
1.利用时政材料导入新课。课堂教学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利用时政材料导入教学,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二框题“少年有梦”时,2021年东京奥运会刚举办不久,观众对参加东京奥运会的中国运动员关注度比较高。在课堂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播放东京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全红婵夺冠的视频,接着简要讲述全红婵实现梦想、为国争光的励志故事,最后导入“少年有梦”的话题。平时关注时事新闻的学生,对全红婵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利用这一时政材料导入教学,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懂得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性,明白实现梦想必须付出努力的道理。
2.运用时政素材突破学习重点和难点。能否突破教学重点,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初中道德與法治课中,有的内容抽象深奥,仅凭教师的讲解,学生未必能够完全掌握。在教学道德与法治这一类重点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入时政材料,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具体事例,掌握重点知识,发散学科思维。比如七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二框题“师生交往”的教学重点是如何处理亦师亦友的师生交往关系。教学时,教师可以讲述“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张桂梅的故事,通过张桂梅与学生相处的鲜活典型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到“亦师亦友”是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学会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和批评,认识到建立良好的师友情谊的重要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同样存在一些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点或是不易掌握的技能,而有的教学难点本身就是教学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详细地讲解。教师可以选取恰当的时政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比如,七年级上册第十课第二框题“活出生命的精彩”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活出生命的精彩,从平凡走向伟大。由于学生的经验不足、社会阅历有限,对生命价值缺乏认识,因此理解上存在困难。教师可以利用2021年河南遭遇百年一遇特大洪涝灾害时涌现出来的抗洪英雄的事迹,结合学生观看解放军、武警部队以及志愿者不畏艰险、勇担重任的视频,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平凡与伟大,懂得平凡生命也能创造伟大,从而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理解生命意义的内涵,初步学会在平凡的生活中活出生命的精彩。
(三)开展时政习题训练,提高学科能力
时政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考核重点。近年来,道德与法治中考试题愈加关注时政热点,并且往往是以时政热点为背景材料创设情境。比如2023年广西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道德与法治试题选取新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广西“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活动、神州十五号航天员邓清明的事迹等时政材料,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初中道德与法治时,要有意识地选取时政热点作为习题材料,让学生在完成习题的过程中巩固知识,提高学科能力。
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多样化的训练,因此,教师平时要精心编制试题,利用时政热点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例如,学习了九年级上册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后,教师可以编制习题“品味中华文明,展现华夏风采”,选取第19届杭州亚运会这一时政材料创设情境,提出以下问题:(1)杭州亚运会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中华文化具有什么特点?(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杭州亚运会对奋进中的杭州具有什么意义?(3)作为一名杭州亚运会现场观众,你如何做到文明观赛?学生阅读材料后,需要思考中华文化的特点、杭州亚运会对奋进中的杭州的意义,同时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文明观赛。这样的习题可以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结合时政热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利用时政热点编制习题,教师还要善于运用时政热点提高复习教学的针对性。有的时政热点与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关联密切,可能涉及道德、法律、国情等板块,教师在设计时政专题时要多角度思考时政热点与教材内容的联系。比如:教师可以将2023年11月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在广西举办这一时政材料,与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责任”“服务社会”“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等内容联系起来,设计专项习题;教师可以利用运动员在比赛中奋力拼搏的素材,与教材中的“梦想”“中华民族精神”等内容联系起来,设计专项习题。时政专题训练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开展时政教学的注意事项
(一)时政材料要新颖适宜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在教学中,教师选取的时政材料要与教材内容相契合,突出教材的时代性特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功能。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新颖的、适宜的时政材料,利用时政材料丰富教学内容,服务课堂教学。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在活动栏目已经有了一些时事材料,教师可以直接运用这些时事材料开展教学。由于教材内容相对稳定,教材中的时事材料在时间上相对滞后,且内容单一,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选择新颖的、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时事材料开展教学。比如教学七年级上册第十课第二框题“活出生命的精彩”时,教师可以运用2021年郑州特大暴雨的事例进行教学。对2021级学生而言,郑州特大暴雨是当时新近发生且社会关注度较高的事件,与教材内容联系密切,教学效果较好,但是在执教2023级七年级时还是运用这一事例,就不符合时政热点材料的及时性原则,选用2023年京津冀特大暴雨事件较为合适。道德与法治教师要保持对热点事件的敏感性,善于将新闻事件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巧妙地开展时政教学。
(二)时政材料的选择要有正面引导作用
教师选择的时政材料不但要考虑是否契合教学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生活、能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而且要注意时政材料是否具有正面引导作用、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符合公序良俗。以教学九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二框题“参与民主生活”为例。民主决策、社会听证制度等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存在一定距离,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是教师要思考的问题。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2023年南宁市召开道路停车位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标准听证会的新闻材料进行教学。道路停车位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标准引发社会关注,因为它与南宁发生的“慧泊停车费”事件存在关联,学生比较熟悉。在讨论过程中,有的学生看到了政府管理存在的问题,但是思考问题的角度比较单一,此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南宁市政府针对停车问题广泛听取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正视过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理解社会听证制度和民主决策等学习内容。当然,时政材料的选择要具有正面引导作用,不是要求教师一定要选择正面的时政材料,而是要引导学生对时政材料进行辩证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时政材料与教材内容要相互契合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开展时政教学,目的是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选择时政材料时,必须考虑时政材料与教学内容是否契合,引用的时政材料是否典型、是否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多角度挖掘时政材料的意义。有的时政材料虽然备受人们关注,但是对学生理解知识点没有促进作用,这样的时政材料与教材内容是不契合的,教师要学会舍弃。此外,在一节课中,教师运用时政材料要适度,把握好时政教学的时长,原则是时政材料不宜过多、教学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容易造成学生过分关注“国内外大事”而忽视对教材内容的学习。
总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开展时政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重视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时政教学的意义,不仅要关注社会热点,巧妙选取时政材料,将时政材料巧妙融入课堂教学,而且要保证时政材料与课程内容、教学目标相契合,从而充分发挥时政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傅晓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引入时政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7):112.
[2]吴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时政热点的运用[J].当代教研论丛,2019(6):97.
(责编 欧孔群)
作者简介:张萍,1981年生,广东普宁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道德与法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