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亮生
[摘要] 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是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应然需要。课程思政要求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本文以“中国的地形”一课为例,从挖掘思政资源、创设思政情境、加强学科融合、强化问题意识和增强立德树人五个关键点入手,阐述了初中地理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增强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家国情怀、全球视野、批判性思维等思政意识,培养责任担当,厚植爱国情怀。
[关键词] 初中地理;课程思政;关键点
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要求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大思政课”的一大特色是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思政课这一学科领域,而是积极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打破学科壁垒,形成育人合力,发挥各个学科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地理课程思政是指以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思维看待地理教学,找准思政教育与地理教学的结合点,将思政教育有机地融入地理学科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家国情怀、全球视野、批判性思维等思政意识,培养责任担当,厚植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在初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的过程中,地理教师需要切实抓准哪些关键点呢?
一、挖掘思政资源是实施初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的基础
各门学科都蕴藏着丰富的思政资源,地理学科同样蕴藏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这是开展初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的基础。但在初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的开发中,存在着对思政资源不重视、不知道有哪些思政资源、不知道怎样利用思政资源等诸多问题。基于此,应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初中地理思政教学资源,开展好初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
初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挖掘。一方面,从地理学科内部分析,挖掘地理学科教学内容本身及其与地理学科教学内容相关的思政资源。地理学科教学内容本身就具有思政性。在教授“环境”时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观,教授“资源”时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资源观,教授“发展”时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发展观,教授“中国地理”时要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这些都是地理这门学科要让学生形成的基本观念和情感,也是地理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以“人地协调观”为例,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的一个基本观念,是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是地理教学的一个根本思想,也是地理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
在“中国的地形”一课中,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中国的地形特征之一是“山区面积广大”。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山区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逐步使学生认识到山区不利于发展耕作业,相对不利于发展牧业、旅游业和采矿业,在山区发展中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从而形成“因地制宜”的基本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地观念。此外,与地理学科教学内容相关的地理故事、地理人物、地理事件所体现的科学精神、人生观、价值观等也是重要的思政资源。在“中国的地形”一课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的重要山脉时,可引入2020年珠峰高程测量事件。12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尼泊尔总统班达里互致信函,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最新高程为8848.86米,强调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强调此次测量由国测一大队和中国登山队共同组成的测量登山队完成测量,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另一方面,从地理学科外部分析,挖掘来自学生实际生活、社会时事热点、国家重大政策和国家重大工程等思政资源。这些内容看似和地理教学无关,但也可以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教学资源,同时它们还是地理课堂教学的资源。这些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是学生熟悉的、关注的,把这些内容引入地理课堂,从地理的角度重新解读生活和社会现象,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落实思政教育。
在“中國的地形”一课中,可以将“扶贫攻坚”这一重大项目引入课堂,通过视频介绍贫困地区的概况,让学生从地形角度分析贫困地区贫困的原因,帮助贫困地区人民出谋划策,寻找脱贫致富的措施和办法,激发学生怜惜贫弱的仁慈之心,树立学生建设祖国、为国奉献的伟大理想和人生目标。丰富多样的外部资源,充实了地理学科的思政资源,可以在更加广阔的天地里开展初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
总而言之,只有深入挖掘初中地理的思政教学资源,奠定深厚的资源基础,地理教师才能选择合适的初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才能知道从哪些方面进行初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才能知道怎样进行初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
二、创设思政情境是实施初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的策略
情境化教学已经被广大教师应用到实际教学中。真实的教学情境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感受问题解决的真实过程,实现情境化、项目化、探究式的教学。初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同样强调情境化教学,创设具有思政教育理念的教学情境。思政教学情境相对于一般教学,具有思政性、综合性、真实性的特点。思政性是针对课程思政的“思政”二字来说的,没有思政性就不是思政教学情境,这是思政教学情境的必要要素;综合性则是指所创情境同时具有思政性和学科性,并将思政思想和学科知识融为一体;真实性是对思政性的补充,必须是真实的情境,才能反映真实的思政思想。
现实教学中存在着很多“假情境”“虚情境”,但在初中地理课程思政的教学中,一定不能使用这些“假情境”“虚情境”。如果使用这些“假情境”“虚情境”进行教学,就无法让学生相信老师传递的思政思想是真实的,就不能达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的。因此,初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贴近国情、乡情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学生所熟知的真实事件、现象、人物为原型,挖掘其中的思政思想,并将其与地理学科教学内容相融合,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
以“中国的地形”一课为例,教师以“脱贫攻坚”这一国家重大项目为原型,将其与“中国的地形”有机结合,创设了“中国扶贫攻坚”的教学情境。情境从“2011—2020中国扶贫攻坚主战场分布图”入手,让学生去发现我国扶贫攻坚主战场大都分布在山区,从而引出山区的概念,进行山脉地形分布的教学,总结我国地形的特点,并让学生分析我国扶贫攻坚主战场在山区的原因,分析在山区如何因地制宜进行精准扶贫,分析在山区扶贫需要注意的事项,从而引出山区发展的有利与不利条件等教学内容。
通过真实的图片、视频、故事,引导学生走进真实的扶贫现场,感受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艰难生活,让学生感同身受,明白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通过扶贫前后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国家扶贫政策的必要性,树立共同富裕的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和目标;通过学习扶贫干部的伟大奉献精神,形成建设祖国、奉献社会的责任担当。这是“假情境”“虚情境”所不能达到的思政教学效果,只有真情境,才会有真感受;只有真感受,才会有真情感;只有真情感,才会有真思想;只有真思想,才会有真行动、真责任。所以,创设真实的思政情境是实施初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的基本策略。
三、加强学科融合是实施初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的路径
课程思政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教学方式,将思政思想渗透到学科教学中的教学方式早已有之,但就重视程度上来说还不够,所以在课程思政的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中指出,“课程思政存在‘硬融入‘表面化等现象”,说明“硬融入”“表面化”这些现象在当前课程思政教学中是普遍存在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加强学科融合,将思政教育与学科知识进行巧妙融合,将思政教育有机地融入学科教学中。
作为地理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地理教学的主体是什么。地理课堂教学的主体永远是地理学科教学,这是始终不变的。但也要认识到课程思政中思政思想的教授不是另起炉灶,也不是取代学科教学的主体地位,而是在学科讲授基础之上画龙点睛、锦上添花。地理教师的主要功夫还是要下在学科教学上,要在做好学科教学的同时,有意识地将思政思想融入学科教学中,形成“协同效应”,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功能,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学是一门艺术,课程思政的教学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艺术才能,巧妙地将思政思想与学科教学进行学科融合,具体的融合路径有二。
一是发现。地理学科本身就与思政思想密不可分,地理学科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思想,它们天然地融合在一起。地理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发掘地理知识中隐藏的思政元素,并在地理学科课堂教学中将其呈现出来。课程标准是地理学科教学实施的根本依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地理学科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对培育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以及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价值。在“中国的地形”一课中融入家国情怀、爱国主义教育、民族自豪感等比较容易,因为这一课的教学内容中就隐藏了这些思政内容,通过山脉和地形之中的世界之最、名山大川的美丽景观,很容易就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是融入。将一些与地理学科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的思政元素融入学科教学,这就需要很强的教学资源整合能力,通过课堂导入、教学情境、教学活动等环节将这些思政内容融入地理学科的教学中。《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要求,优选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地理素材,在体现地理学科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落实立德树人。在“中国的地形”一课中,通过在“中国扶贫攻坚”的教学情境中插入“大山的女儿——黄文秀”的扶贫事迹,巧妙地通过这一教学情境把无私奉献、建设祖国等思政内容融入本课的课堂教学。
四、强化问题意识是实施初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的核心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要求“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强化问题意识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最终建构知识的过程。初中地理课程思政的教学同样需要强化问题意识,在地理课堂上教师挖掘地理学科的思政思想,并将学生实际生活、社会时事热点、国家重大政策和国家重大工程等内容与地理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直面问题事实本身,深度分析问题背景,通过深入剖析、合作探究,让学生拓宽思维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通过深入认识全球、国家、家乡所面临的资源、环境、人口、发展等方面的各种问题,明确全球、国家、家乡所面临的挑战和危机,以及这些问题将会对自身产生的影响和危害,使得学生感同身受,从而唤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只有明确自身责任,才能鼓舞学生开展实际行动,将思政教育付诸实践。
在“中国的地形”一课中,学生在“中国扶贫攻坚”的教学情境中,认识到在“扶贫攻坚”前我国存在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832个国家级贫困县、12.8万个贫困村,认识到并不是所有地区都像我们生活的东部地区一样发达,认识到在我国一些地区还存在着严重贫困的问题,存在着严重的发展不均衡问题,以此引导学生明确自身的责任。通过“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我们将来可以做些什么”唤起学生的责任意识,从而引导学生行动起来,化问题为认知,化认知为行动。
引导学生将课堂上的思政教育付诸实践是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而强化问题意识就是打开学生实践之门的钥匙。毛泽东指出,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可见,问题是无处不在的,问题也是无时不在的,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新的问题就会马上产生。地理教师要善于在矛盾中找出问题,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矛盾中发现问题,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实事求是地看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明确自身责任,积极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行动起来去解决问题。
五、强化立德树人是实施初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的目的
“大思政课”建设的根本目的还是立德树人,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无论是学科教学,还是思政教育、课程思政,其根本目的都是一样的,这也是各类课程能够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原因所在。只不过学科教学侧重学科知识教学,思政课侧重思想政治教育,而课程思政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学科教学的同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进行初中地理教学时要基于学科而高于学科,增强初中地理学科教学的“思想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增强了地理学科的育人功能。强化立德树人功能是实施初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的根本目的,“大思政课”要求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去看待学科教学,善于挖掘思政资源,创设思政情境,强化问题意识,将学科教学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明确责任担当,厚植爱国情怀,立鸿鹄之志,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中国的地形”一课中,课堂教学始终围绕地理学科逻辑进行,紧扣“认识我国的主要山脉和地形区”“归纳我国的地形特点”“山区的发展条件”等重难点展开。但同时,也从教学资源的选择、教学目标的确定,到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问题的设置、反馈习题的命制和板书的设计等各个方面着手,突出学科教学的思政性,渗透思政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旨归。
[参考文献]
[1]蓝波涛,覃杨杨.构建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格局:价值、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研究,2022(02).
[2]胡星.中学地理思政教育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2(08).
[3]汪碧玲,林媚珍.立德树人视角下高中地理教材思政元素的发掘与落地——以人教版(2019版)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2(06).
[4]蒯正聪.关于地理課程思政的几点思考[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22(02).
[5]付姗,邓嘉欣,胡启武.课程思政与高中地理教学融合的实践路径——以“认识美丽中国”为例[J].地理教育,2022(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