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背景下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24-04-01 11:30于文燕马小娟凌灿巩雪俐孙湛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4年3期
关键词:生理学病理案例

于文燕 马小娟 凌灿 巩雪俐 孙湛

2019 年4 月,教育部、科技部等13 个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以打赢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1]。新医科作为构建健康中国的重要基础,要实现从治疗为主到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全覆盖,提升全民健康力。新医科背景下,医学生的培养内涵应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不仅要注重知识更新、交叉融合,协调共享,还要注重适应变化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塑造[2]。在新医科理念的大背景下,本科高校应转变教育理念,积极进行课程教学改革,适应现代教学发展。病理生理学是以患病机体为研究对象,以疾病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为重点,从整体、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与机制的基础医学课程,其任务是揭示疾病的本质,内容渗透到临床医学各课程中。病理生理学是医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联系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性课程,在整个医学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医学生通过学习病理生理学,能够更好、更有效地培养其分析、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整体观思维[4]。文章通过对新疆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从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评价模式等方面,探索新医科理念下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现状

为了适应教学需要,近年来针对病理生理学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另外,在新医科的理念下,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应紧密结合战略需求进行进一步改进。目前,本课程团队经过深入调研和反思,针对课程特点与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发现有以下3 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

1.1 如何深度融合思政元素与专业教育

在病理生理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需思考如何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与专业教育衔接融合,让学生不但入眼、入耳产生共情,还能入脑、入心内化吸收,并付诸实践,将思政育人从课内延续到课外。

1.2 如何在教学中将专业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病理生理学具有明显的临床属性,但在我国医学教育中病理生理学一直被定位为基础医学课程,导致病理生理学与临床相分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思考如何密切联系实际临床情况,帮助学生建立起从基础到临床的桥梁,实现“早临床”的目标。

1.3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挑战意愿

学生入学后一直学习基础医学课程,对临床课程充满期待。因此,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教师应设计更具挑战性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其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 新医科理念下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围绕痛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活动以及考核评价方面进行改革。秉承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将立德树人、课程思政、医学人文贯穿教学全过程;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策略;将临床案例、最新文献、实验教学融入教学过程中;应用以案例为导向的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以团队为导向的教学法(team-based learning,TBL)等多种教学方法;全程采用多元化、整体性、系统性评价方式,最后达到知识、能力、思维目标全面提高的教学效果,培养新时代有救死扶伤的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和方法科学的艺术的医学人才。

2.1 围绕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重塑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

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让学生全面掌握知识,不但应讲授基础性、理论化内容,还应将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应用,着重培养学生如何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所谓既要厚基础,更要重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综合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辩证的临床医学思维及推理能力、科研能力等[5]。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临床意识,模拟临床现场,注重培养与患者沟通能力,渐进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疾病的能力。具体如下:(1)知识目标:正确理解病理生理学中讲授内容的概念、原因与机制等内容;(2)能力目标:应用理论内容分析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分析疾病发展的机制,理解其临床表现,了解治疗方案;(3)思维目标:建立高度的责任心,团队合作精神。

2.2 深耕家国情怀的课程思政,培养仁心仁术的医学人才

教学回归到“育人”的本真目的,实现思政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教学课程内容改革中的首要目标[6]。为此,课程团队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深挖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建立思政元素库。为确保这些案例能有机融入教学中,线下教学中通过讲述、讨论、谈感想等方式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线上在智慧教学平台中推送案例、视频等,从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感价值观养成有机融合,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感染力、价值力、吸引力,解决重知识、轻能力、价值引领不足的问题[7]。

2.3 优化教学内容,促进临床和科研思维建设

对标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结合核心知识内容,打破教材原有知识体系,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学科前沿、临床研究、科研实验等,打破学科界限及临床前后期分界,充分体现课程内容的综合与交叉,注重将医学与生命科学前沿的新理论、新知识及时纳入教学中,解决课程与临床脱节,前沿性和创新性不足的问题。(1)沉浸式案例教学启发临床思维:利用经典且较为全面的病例引出教学内容,病例的来源除了病理生理学授课中的经典案例以外,还来自同学们自行拍摄的微课小视频,由浅入深地逐步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此外,开展专题案例讨论课,启发学生应用病理生理学知识分析临床案例。在病例授课过程中,学生面对的不再是枯燥、抽象的教材,而是具有鲜明主题、丰富内涵的临床病例。学生会带着问题去听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早期接触临床,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疾病的整体观,形成认识疾病的“辩证思维”。学生从“沉浸式”案例教学中体会到,医者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高度的责任心,医护团队的合作精神[8]。(2)前沿性文献教学启发科研认知: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精选文献,积极与学生沟通,为文献阅读与讨论的开展做好准备;以“书面报告”为纽带,激发学生思考与学习的热情,有效完成课外文献阅读。通过文献的检索、阅读和讨论,不但拓展并增强了学生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还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交流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9-10]。根据教学实践,在相关章节加入科研前沿、科研伦理、学术诚信教育。(3)整合式实验课程密切联系临床:医学实验课具有显著的优势,它结合了基础医学中的形态与机能实验,模拟了疾病诊疗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观察到疾病过程中功能代谢、生化指标、组织切片的变化。通过这种方式,医学实验课整合了各种医学相关课程内容,为学生早期感知临床疾病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提高他们的临床思维和诊断能力[11]。

2.4 建设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搭建主动学习的空间

本课程通过不断积累,建设了丰富的线上线下资源。在新疆医科大学网络教学平台上进行课程建设,根据学情,团队教师们录制了授课视频,上传课后习题,教学课件,教材等教学资源。线下建设了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库,辅助教学资料等[12-14]。教学模式也从以往的线下教学逐渐转向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搭建主动学习的学习空间,解决持续学习、课外学习和自主学习资源不充分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活动,通过“学习三步法”:线上自主学习+翻转课堂的内化提升+课后巩固升华,让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互动、学生与学习内容互动、学生与同伴互动,解决学习参与度、投入度不高,缺乏学习兴趣的问题[15]。例如学习难度不大的“发热”章节,课程安排3学时。首先将发热章节的教案、教学大纲、课件、网上教学资源、推荐阅读书籍和参考文献,发送给学生。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设计好的教学任务。上课前2学时,让学生根据发热章节内容和设计课程内容讲述,其中包括:(1)发热的病因和时相。让学生结合自己发热的病因和发热过程去讲解,讲课期间通过提问形式,致力于最大化地知识点覆盖。(2)发热的机制:要求学生重点讲述,并且总结出“发热机制示意图”。(3)代谢和功能的改变。学生根据自己发热时的主观感受和体格检查报告进行讲解。(4)发热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学生需了解发热的机制、影响发热的因素以及防治发热的方法,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发热症状。

采用CBL、PBL、TBL,生导生演、启发式、实践式等教学法进行教学。为促进学生建立临床思维,讲授形式在顺序上打破以往课本框架,而是充分利用鲜活的临床案例,让学生在特定的案例情景中“以问题为基础,以解决临床问题为目标”展开学习。此外,每学期开展2次专题案例讨论课,启发学生应用病理生理学知识分析临床症状并阐述其机制。同时融合翻转课堂、课前汇报、思维导图、知识竞赛、“情景式”医患对话等多种教学方法,核心知识点“精讲多练”,线上线下同步开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2.5 建立全程嵌套的评价体系,保障促教促学的双向互动

将学习评价与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建立“全程嵌套”的评价体系,实现全过程考核,过程性考核途径有效地将线上线下相结合,考核方式包括线上自学情况、线上章节习题、课堂互动、思维导图、案例讨论、文献汇报,达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目的,全面有效提升学习效果[16]。另外,本课程丰富了评价方式,让每名同学都加入评价过程,如在进行案例讨论汇报时,采用教师评价、组间评价、组内互评等方式进行。在组间评价时,不但要求学生给予评分,还要进行组间点评,尽可能使每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

3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成效

通过上述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本校近3 届临床医学专业病理生理学的课程考核平均成绩由2018 级的72.0分提升到2019 级的76.0 分和2020 级的80.2 分,课程平均成绩逐年提升。

通过学习病理生理学,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截至2021 年,共申报成功国家级项目3 项、自治区级项目5 项、校级项目5 项。指导学生发表论文11 篇,其中英文文章1 篇。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课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校级重点课程、自治区级精品课程、校级优秀教学团队、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

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发展,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基于系统/器官的整合医学是医学教育的发展方向。病理生理学是一门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性学科,本课题组通过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持续打造病理生理学智慧教学体系,充分利用智慧教学平台,丰富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应用临床案例、科研文献以及整合实验紧密联系临床;通过全过程嵌套式评价体系,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以上措施培养具备扎实病理生理学知识,具备应用所学知识分析临床问题并探索防治策略的能力,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职业道德和医学人文关怀精神,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医学人才。

猜你喜欢
生理学病理案例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稿约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病理诊断是精准诊断和治疗的“定海神针”
PBL在《动物生理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开展临床病理“一对一”教学培养独立行医的病理医生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不一致性淋巴瘤1例及病理分析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