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洋,张 俊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眼科,河南 驻马店 463000
眼眶肿瘤是指发生于眼眶部位的肿瘤,多由眼眶部位机体变异细胞过度增殖或远处转移所导致,好发于中年女性群体。随着现代社会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眼眶肿瘤发生率也逐年上升[1]。眼眶肿瘤早期无特异性症状,当肿瘤达到一定体积时才会压迫视觉神经等出现眼球突出、疼痛、视力下降等症状,严重时导致颅骨损伤甚至失明[2]。目前,手术是治疗眼眶肿瘤的重要手段,眼眶肿瘤切除术可快速、有效地治疗病症,但切除手术属于侵袭性操作,会对患者造成创伤应激反应,且眼眶解剖结构复杂,空间较狭小,集中较多神经、血管等重要组织,围手术期护理不当会增加其眼球运动障碍、瞳孔散大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风险[3-4]。研究[5]表明,患者术后并发症会影响治疗效果。此外,术后较高并发症和致盲风险都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因此,探寻一种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降低患者并发症,是改善康复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6]。传统围手术期护理干预虽能取得一定效果,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难以满足患者临床护理需求。近年来,随着护理水平的提高,围手术期临床护理路径在各类手术治疗护理中被广泛应用,且均取得较好效果,为临床护理提供科学、全面、系统的护理流程依据。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18 年9 月—2020 年12 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6 例眼眶肿瘤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将围手术期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眼眶肿瘤切除术患者护理中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选取2018 年9 月—2020 年12 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6 例眼眶肿瘤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3 例。参照组中男33 例,女20 例;平均年龄(43.24±6.80)岁;平均病程(7.16±1.64)d。研究组中男32 例,女21 例;平均年龄(43.27±6.81)岁;平均病程(7.14±1.63)d。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纳入标准:符合眼眶肿瘤诊断标准,具有沟通能力,符合手术指征,知情同意参与研究。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躯体疾病,临床资料不完整,中途退出。
参照组进行口头宣教,讲解相关疾病知识,协助完成检查,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和饮食指导,并告知相关注意事项。研究组在参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围手术期临床护理路径:建立由眼科主治医师1名、护士长1名及护士4名组成的围手术期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小组,由护士长任组长,对小组成员眼眶肿瘤危害、护理、饮食、用药及围手术期临床护理路径相关知识进行培训。组员查阅数据库,结合临床经验,初步确定围手术期临床护理路径干预计划,由护士长采用德尔菲法向院外眼眶肿瘤权威护理专家征询2 轮意见,各组员结合专家意见对干预方案进行汇总,最终确定围手术期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方案,并以表单形式呈现,见表1。由责任护士按照临床路径表完成相关护理措施,护士长不定期对护理路径表内容进行抽查,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表1 围手术期临床护理路径
(1)并发症: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包括感染、眼球运动障碍及瞳孔散大。(2)康复效果:调查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情况,主要包括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恢复时间,用时越短表明康复效果越好。(3)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7]评估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该问卷包括生活状态等4 个维度评分,得分范围为0~100分。
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例(%)
实施围手术期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切口愈合、住院及术后恢复时间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康复效果情况(±s) d
表3 两组患者康复效果情况(±s) d
组别参照组(n=53)研究组(n=53)t值P值切口愈合时间10.59±2.03 7.29±1.46 9.608<0.050住院时间12.85±2.79 10.19±2.43 5.234<0.050术后恢复时间19.07±3.41 11.59±2.16 13.491<0.050
实施围手术期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后,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情况(±s) 分
表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情况(±s) 分
组别参照组(n=53)研究组(n=53)t值P值干预前60.16±8.58 60.21±8.61 0.030 0.976干预后71.49±9.26 81.71±10.37 5.352<0.05 t值6.534 11.613 P值<0.05<0.05
眼眶肿瘤患者通常会出现眼眶肿物、眼球运动受限及视力下降等症状[8]。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该疾病通常采用手术切除眼眶肿瘤的方式进行治疗,可防止肿瘤细胞转移,缓解其不适症状,但手术作为一种创伤性操作,会引起患者产生创伤应激反应,若围手术期护理不到位,易导致患者出现感觉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瞳孔散大及感染等并发症[9-10]。研究[11]表明,有效护理可降低眼眶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促进疾病康复。因此,如何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其生活质量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12]。
传统围手术期护理多依据临床护理经验干预,缺乏标准化措施,导致患者治疗及康复效果不理想,进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3]。研究[14]表明,围手术期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可有效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新型整体护理模式,该模式强调以患者为中心,通过为患者制定具有时间顺序性的围手术期护理计划,避免护理人员个人能力差异出现护理缺陷,同时能使患者明确护理目标,主动参与到疾病护理过程当中,其目的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为患者提供最优质护理服务,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本研究将围手术期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患者护理中,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结合专家意见,共同制定干预方案,可确保干预措施的科学性及有效性;通过为患者制定由入院至出院的护理计划,严密观察患者各阶段的病情变化,促使护理人员有计划、有预见性地主动实施护理措施,可避免由于护理人员计划性差错而影响护理质量。本研究结果表明,围手术期临床护理路径可显著降低眼眶肿瘤切除术患者并发症,提高康复效果,改善生活质量。究其原因可能为围手术期临床护理路径将护理过程标准化、细节化、阶段化,术前从患者身心等方面做好干预,认真做好术前准备,使患者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术中控制好室内温度及湿度,并给予患者术中保温措施,协助医师进行麻醉,医护人员操作过程中遵循无菌原则,确保患者手术得以顺利进行,术后正确评估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做好预防护理干预,有效防止术后并发症发生,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这与肖艳等[15]在关于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研究中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围手术期临床护理路径可显著降低眼眶肿瘤切除术患者并发症,提高康复效果,改善生活质量。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小,评价标准偏向主观评价,今后研究中应增加研究样本量和客观评价指标,进一步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