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零缺陷理论的急救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结局的影响*

2024-03-31 12:49陈小红
黑龙江医药 2024年6期
关键词:入院情况理论

陈小红

商丘市立医院急诊科,河南 商丘 476100

急性心肌梗死(AMI)属于急性冠脉综合征范畴,是一种因冠脉阻塞而引起的心肌缺血、坏死症状,此病好发于中老年群体,但有数据显示,近年此病在45岁以下的中青年群体中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考虑与人们过度劳累、情绪波动以及剧烈运动等多种因素相关[1]。目前,临床认为心脏血流灌注减少、心肌氧耗增加所致供氧不足是其主要发病机制,此类患者临床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心前区疼痛、乏力、胸闷、心悸、气促等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后期还可能出现心脏功能下降、血液循环障碍甚至休克等严重症状,且具有一定病死风险[2]。发病后予以早期、及时的紧急治疗和护理是挽救AMI患者生命、改善其预后的是重要手段,但有研究指出[3-4],受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在传统的急救护理模式下,多数患者可能存在急救延迟,且在其急救护理中仍存在较多疏漏,以上因素均可对患者的抢救效率及质量产生不利影响。零缺陷理论为一种较为先进的护理管理理念,最早被用于美国制造业部门的产品质量管理和交货流程中,该理论的核心在于将质量绩效作为考核工作的唯一标准,重在对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进行缺陷预防[5]。将该理论用于AMI 患者的急救护理中或可取得显著成效。本研究主要探讨零缺陷理论引导下的急救护理对改善AMI患者预后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0 年1 月—2022 年1 月商丘市立医院收治的107 例AMI 患者的病例资料,经抽签法将其分为观察组(54 例) 和对照组(53 例)。观察组中,男30 例(55.56%),女24 例(44.44%);年龄40~70 岁,平均年龄(55.35±0.27)岁;发病时间1~6 h,平均发病时间(3.53±0.26)h;入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6]基线水平(2.41±0.26) 分;心 功 能Kilip 分 级[7]:Ⅰ级32 例(59.26%)、Ⅱ级22 例(40.74%)。对照组中男30 例(56.60%),女23 例(43.40%);年龄42~67 岁,平均年龄(55.16±0.42)岁;发病时间2~5 h,平均发病时间(3.55±0.36)岁;入院时GOS 基线水平(2.52±0.31)分;心功能Kilip 分级:Ⅰ级32 例(60.38%)、Ⅱ级21 例(39.6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纳入标准:入组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8]中AMI 诊断要点;未合并心衰表现,心功能Kilip分级均在Ⅰ~Ⅱ级;发病时间均在6 h以内;GOS评分均在3 分及以下;家属均已知悉此次研究目的及内容,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伴其他心脏结构、功能异常,既往有心脏外科手术治疗史,GOS 在4 分以上、预后不良,伴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恶性肿瘤,伴精神、认知障碍,依从性较差不愿配合研究。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急救护理,具体包括院前急救和入院急救两个部分,接到患者家属的120 呼救电话后即刻调度救护车,以最快速度前往患者所在地,送医途中需向家属询问患者发病情况、发病至报诊时间,途中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等基础体征,对有昏迷甚至心脏骤停者需及时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处理,进入急诊室后即刻通知医生接诊,并予以患者吸氧、监测血氧情况、开放静脉通道进行补液等基础护理,在医生进入急诊室前需提前准备好溶栓药物及相关手术器械等。

1.2.2 观察组 实施基于零缺陷理论的急救护理,具体如下:(1)在院内成立零缺陷护理管理小组。组内成员均由院内在职2 年以上、经验丰富的护士组成,通过文献查阅、专家咨询等方式深入学习零缺陷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实施原则,通过头脑风暴法并结合个人临床经验,总结AMI患者急救过程中常见的风险事件,针对不同风险制定相应零缺陷管理措施,主要包括零缺陷接诊、患者本人及家属零缺陷配合、医护人员零缺陷抢救以及抢救后零缺陷风险预防等方面。(2)零缺陷接诊。急诊科需设定接诊时间限制,协同院方做好救护车调度工作,保证救护车司机及相关人员时刻在岗,自患者或家属拨打120 呼救起保证在5 min 内出发,15 min 内达到患者指定地点,避免患者错过最佳抢救时机,到达患者所在地后需现场对生命体征进行系统评估,必要时可先原地救治,待体征恢复后.0 及时送医,若症状较轻常规连接吸氧装置和监护设备后迅速送医,自接手患者到入院时间需控制在15 min以内。(3)患者本人及家属零缺陷配合。在患者清醒情况下协助其保持正确体位,并引导患者说出个人病史及目前状态、机体感觉,若患者意识不清则需向家属咨询询问既往病史、发病情况、发病至报诊时间,同时向家属宣教抢救过程中需要配合的相关事项,并提前告知家属,入院后为把握救治时效,或会通过先抢救、后签字,先诊治、后挂号缴费等方式,由此避免由于患者或家属配合不当导致抢救延迟等。(4)零缺陷抢救。自救护车出发前往患者所在地起,急诊科医护人员即需提前进入急诊室候诊,由护士与随车护士取得联系后仔细询问患者情况,并如实转达给急诊科医生,以便预先制定好救治方案,同时护士需提前调节好急诊室的外部环节,保证空气流通,提前备好可能用到的各种药物及手术器械,包括开启心电监护设备、备好溶栓药物、将经皮介入术、球囊扩张术等相关手术器械再次进行消毒并妥善放置在手术床旁托盘中,做好接诊病患的准备。(5)零缺陷风险预防。结合预先总结的AMI急救常见风险事件建立风险预防机制,救治过程中动态关注心率、血压情况,对有异常者需及时反馈给医生,若救治期间存在出血情况需及时进行止血,若存在呼吸困难则需适当调节吸氧装置,同时帮助固定患者体位,避免导管滑脱、坠床等风险发生;术后进行常规抗感染,同时密切关注体征恢复情况,待患者各项体征恢复平稳、苏醒后,由医生查体,若检查结果无误则可转入普通病房,转运过程中需向住院部护士交接患者情况,包括发病情况、救治情况及目前体征,谨遵医嘱转告住院部护士后续诊疗、护理工作的注意事项,妥善完成患者交接。

1.3 观察指标

1.3.1 抢救情况 通过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接诊至入院时间、病情评估时间、抢救时间、转入普通病房时间、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评估其抢救情况,自进入急诊室起,30 min内体征恢复平稳、完成抢救,并在入院后1 h 内转入普通病房时即判定为抢救成功。护理满意度评估量表由我院自行聘请专业人员联合参与设计,包括接诊满意度、抢救满意度、转运满意度、整体满意度等4 个评分项目,每个项目满分25分,分值越高满意度越高,此量表已经过信效度检验,信度系数Cronbach’sα=0.77[9],可用于临床测评。

1.3.2 预后情况 出院后通过6 个月短期随访,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对其预后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不良事件主要包括继发感染、再次心梗、心力衰竭、死亡等4 种。采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10]评估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生活环境、社会关系等4 个维度,各维度满分25分,总分100分,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抢救情况

在不同护理模式下,观察组患者接诊至入院时间、病情评估时间、抢救时间、转入普通病房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在不同护理模式下,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87.04%(47/54) 高于对照组75.47% (4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94;P=0.036)。

表1 两组患者抢救情况(±s)

表1 两组患者抢救情况(±s)

组别观察组(n=54)对照组(n=53)t值P值接诊至入院时间(min)13.22±0.45 15.46±0.27 31.150<0.001病情评估时间(min)20.35±0.33 25.47±0.42 70.189<0.001抢救时间(min)26.77±0.42 30.15±0.88 25.429<0.001转入普通病房时间(min)45.35±0.36 60.44±0.27 244.938<0.001住院时间(d)7.82±0.69 10.33±0.45 22.243<0.001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情况

在不同护理模式下,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情况(±s) 分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情况(±s) 分

组别观察组(n=54)对照组(n=53)t值P值接诊满意度23.14±0.25 20.41±0.36 45.633<0.001抢救满意度23.22±0.37 20.25±0.33 43.791<0.001转运满意度23.41±0.25 20.12±0.36 54.994<0.001整体满意度24.11±0.27 21.25±0.44 40.608<0.001

2.3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随访期间,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41%(4/54)低于对照组的18.87%(1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例(%)

2.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情况

随访期间,观察组患者WHOQOL-BREF 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情况(±s) 分

表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情况(±s) 分

组别观察组(n=54)对照组(n=53)t值P值生理健康23.88±0.27 21.36±0.15 59.524<0.001心理健康23.49±0.35 21.22±0.28 37.003<0.001生活环境24.11±0.32 21.32±0.19 54.708<0.001社会关系23.85±0.47 20.11±0.27 50.346<0.001

3 讨论

AMI 为一种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多是由于冠脉发生阻塞后导致出现心肌缺氧、缺血症状,也是临床冠心病患者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除冠脉阻塞这一根本病机外,目前认为AMI 发病与患者自身饮食、生活习惯等密切相关,既往心脏病史,血糖、血脂、血压水平异常等也是诱发此病的重要原因[11]。研究指出[12],急救护理的效率及质量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急救护理或可一定程度上保证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但其急救效果可受患者及医护人员多种主观因素影响,如何优化AMI患者的急救护理路径为目前临床研究的重点。近年有学者逐步将零缺陷理论用于多种急症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中,李淑红等[13]相关研究显示,零缺陷理论对减少心脏手术患者的护理缺陷、提升护理质量均有重要意义,目前尚未见学者开展该理论用于AMI患者急救护理效果的临床研究。

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在不同急救护理模式下均取得一定效果,但相比之下,观察组患者的接诊至入院时间、病情评估时间、抢救时间、转入普通病房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提示在零缺陷理论引导的急救护理在提升AMI 急救效率及质量方面更具临床优势。零缺陷理论实质为一种缺陷预防机制,既往临床通常会在发生护理风险或差错事件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但零缺陷理论强调从主观上最大程度避免差错发生。护理人员通过预先对AMI急救中常见风险事件进行总结归纳并制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后,可有效避免AMI急救过程中急救延迟等现象发生,通过缩短送医时间并保证入院后第一时间接诊可显著提升其抢救效果。零缺陷理论并非绝对避免临床差错或风险事件发生,而是将零缺陷作为开展护理工作的主要目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首次即开展正确的护理干预,以此来降低护理风险,提升护理质量[14]。除保证零缺陷接诊外,通过向患者本人或家属进行系统宣教、叮嘱可保证护患间零缺陷配合,而通过提前准备急诊室、通知医护人员就位也可实现零缺陷救治、零缺陷风险管理,保证急救各个环节零缺陷对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有积极作用[15]。故本研究中,观察组对零缺陷理论下急救护理措施的各维度满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护理人员以AMI常见急救风险为引导所制定的急救护理措施可很大程度上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16]。当AMI 获得及时救治和护理后,其病情及体征可更快恢复,本研究观察组在零缺陷理论的急救护理下,各维度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提示此急救护理模式对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并改善预后均有重要意义。高亮等[17]指出,零缺陷理论在AMI患者的急诊救治中有较高应用价值,在此理论引导下所实施的急救护理可提升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率,并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改善患者预后,与本研究结论近似。

综上所述,基于零缺陷的急救护理可增强AMI患者抢救效果,对提高其抢救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均有积极意义。

猜你喜欢
入院情况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住院医师入院教育实践与效果探索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主谓一致”的十种情况
作文门诊室
作文门诊室
新情况新举措
新情况新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