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思维发展的课堂形态构建

2024-03-31 17:07高立田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4年3期
关键词:目标思维评价

高立田

在倡导深度学习的背景下,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发展的关键要素。思维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指标,能否真实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是判断课堂教学效果的核心依据。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需要以更加生动的形态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体现课程的内涵与价值,满足学生的需要。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航天员刘洋的母校,郑州市第三中学立足航天精神,提出了“恒毅教育”思想,倡导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培育学生勇于奉献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敢于拼搏的意志、自信勇毅的担当等。这就要求“恒毅教育”框架下的课堂形态注重设疑问难,聚焦深度思维,通过教学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欲望,提升其攻坚克难的信心,成为持之以恒、追求卓越的“恒毅少年”。

思维课堂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遵循“教—学—评”一致性原则,突出目标引领、问题驱动、合作探究、勇于创新,以诱发认知冲突、激活学生思维、促进深度学习为核心,让学生的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让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真正落地,与“恒毅教育”思想一脉相承,是“恒毅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思维课堂结构分为三个阶段,即根据学习顺序分为课前学习、课中学习和课后学习。课中学习的四个环节指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导入、合作学习、思维呈现及教学评价。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模块特点和学段教学实际要求,设计关于新授课、讲评课和复习课三种课型。

二、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基本要求

(一)课前学习

教师的要求:教学设计要基于对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规律的整体分析,科学整合教学内容,分析“主题—单元—课时”的知识和核心素养主要表现,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再将其细化为课时目标,深度理解课时教学内容在知识框架内的地位和作用,体现知识发生、形成的过程,关注知识的思维点和增长点。教师要清楚课前四问。一问目标:学生通过学习将达成哪些目标?二问方法:学生将通过哪些学习活动达成学习目标?三问效率:学生将如何准确、有效地达成目标?四问达标:教师将通过哪些评价任务来判断学生是否达到目标?教师要提前向学生解读课堂学习的目标。学习目标要清晰具体、可观可测,并指向核心素养。

学生的要求:明确学习目标,对照目标进行预习。在预习过程中针对学习目标记录相关问题,尝试把问题梳理整合,形成有效的问题记录,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二)课中学习

课中学习阶段,教师要强化目标意识,依据课堂评价的原则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同时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落实“当堂达标”要求要做到“三个明确”。明确课堂设计:对于学生的自学、合作学习、思维呈现、综合运用等方面,要有具体的设计和要求,力求师生共同明确学习的全过程。明确课堂教学环节:针对同一个目标可以有多个学习任务,一个学习任务也可以针对多个学习目标,但相关的教学环节要相对独立。明确课中学习所形成的学科思想方法,要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体现出来。

(三)课后学习

课后学习是师生共同开展的。教师要基于学生的课中表现和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及时做好课后反思:一是针对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反思教学的有效性,二是在有效性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反思课堂教学效率,三是反思学习活动的科学性,四是反思自身对学习内容理解的深刻性。对于学生而言,一是基于课堂学习的内容、方法来完成相关的课后作业,二是依据学习的内容和方法来梳理单元学习结构,三是反思自我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不足,四是以学以致用的思想去完成探究活动或研究性学习。

三、思维课堂教学要求

(一)问题导入

教师要通过情境创设或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串设计,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问题的设置可以是基础性的,也提倡运用开放性的问题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总之,问题要为学生新知识的学习服务,在知识上保持连续性,在方法上保持一致性。

(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为学生的思维碰撞提供了平台和机会。学生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思维的亮点等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小组成员结合不同的想法在碰撞中发散思维,在发散中锻炼思维的深刻性,在讨论中锻炼思维的广阔性。合作学习的结果要直观呈现出来,将思维的过程转化为显性的问题解决过程和概念的形成过程,为师生的思维创造提供基础。

(三)思维呈现

思维呈现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将思维的过程用语言、图表、文字等形式呈现出来。教师根据学生思维呈现的结果加以引导、概括和总结,让学生掌握观察世界、思考世界的基本方法,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提炼学科思想,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四)教学评价

评价贯穿教学始终。教师要在课前依据学习目标设置合理的评价标准,在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基于学习目标开展评价活动,根据所学内容和学习目标适时做出评价和教学调整,发挥评价对学生思维培养的作用,精心设计问题,如综合性问题、实践性问题和探究性问题,运用评价促进学生思维的持续发展。

四、三種课型的设计要求

构建课堂形态时,教师以不同课型来区分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流程,以经典的课堂教学流程为主线,以分解环节的内涵为创新思维实现的落脚点。该环节为预设环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依据环节内容适当做出调整。笔者以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四章《因式分解》为例,简要说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发展路径。

(一)新授课课堂教学操作流程

本章共三节五课时的内容,从因式分解的定义到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两种方法的学习与运用展开。教师从“为什么要学习除法”这个问题导入,用类比的思想引出因式分解的必要性,用问题情境诱发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教师在出示学习目标之后,引导学生针对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进行讨论分析,使其在乘法公式和乘法分配律的基础上学习两种因式分解的方法,形成问题解决路径,完善知识体系。

(二)讲评课课堂教学操作流程

在本章节的习题讲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分析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并分析问题背后的关系,厘清问题产生的原因,形成问题解决策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不清楚的问题和方法进行讲解与复习,在明确方法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对问题进行讲解。对于学生可以通过讨论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当交给学生自主完成,及时展示学生的错题,如因式分解不彻底的问题,同时进行矫正练习和二次评价。

(三)复习课课堂教学操作流程

在复习本章内容的过程中,典型例题的选择尤为重要。教师应当避免零碎的问题讲解,而要梳理学习内容,设置问题串。内涵逻辑一致的、具有梯度的问题串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对于典型例题的分析,教师要围绕“1+1+X+1”的方式进行,即1个知识框架、1个典型例题、X道同类型的问题和1个解决方法的梳理。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学生“类感”的形成和问题解决方法的形成是关键。

课堂形态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对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和学习目标有全面、深刻的理解,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核心科学设计教学活动,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课堂形态的构建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课例研究来实现。只有进行充分的课例研究,才能促进教师更加深入地参与其中,进而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思维的发展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部分。我们将其作为课堂形态构建的突破点,是为了让学生首先在思维能力方面有所发展,由此来推进其他能力的发展,以数学教学为起点则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来促进在其他学科中的素养发展。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指向抽象能力的初中数学学习活动设计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2023YB0651)

(责编 马孟贤)

猜你喜欢
目标思维评价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