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汪霞 叶岳情
(太湖县新城第二小学 安徽安庆 246400)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里共选编了15篇小古文,有讲述古代儿童智慧的《司马光》《王戎不取道旁李》《杨氏之子》《两小儿辩日》,有讲述古人读书故事的《囊萤夜读》《铁杵成针》《古人谈读书》(二则),有的是古代的寓言和神话《守株待兔》《自相矛盾》《精卫填海》,还有讲述琴棋书画故事的《书戴嵩画牛》《学弈》《伯牙鼓琴》,另有一篇节选的爱国散文《少年中国说》。相比之前的小学教材,统编教材加大了文言文的篇幅,人文主题涉及面更广泛。小古文是孩子们触摸经典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古文的学习是传承文化的需要,对学习现代汉语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古色古香的文言文,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着强烈的陌生感。冷僻的言语形式会让学生感觉文言文晦涩难读、艰涩难懂,因此教学小古文,需要教师架好小古文与学生言语学习的桥梁,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读好文言文,更好地达到文言文学习的目标。
因为小古文篇幅短小、内容浅显易懂,许多老师将其教学目标定位为文言词句的理解与背诵,教学过程也是单一枯燥的逐字句讲解,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兴趣。统编教材选编的小古文文质兼美,充满趣味,给学生学习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能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热情。
古文是古代的书面用语,因为离我们时代遥远,学生理解起来有障碍,产生畏难的情绪。在教学中创设游戏情境,可以降低理解的难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例如学习《杨氏之子》,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有趣的问好游戏:
“这位同学贵姓?”
“免贵姓王。”
“哦,原来是王氏之子(女)。幸会幸会!”
简短的问好游戏让学生在学习古人见面的礼节与语言的同时,不知不觉进入小古文的学习状态。这种开课小游戏既活跃了课堂氛围,让学生放松了心情,又为小古文的学习做了铺垫。
例如,“之”三年级《司马光》中“光持石击瓮破之”的“之”。就是代指前面提到的“瓮”,在此基础上,教师运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
有一个特别好的玩具在你面前,你就会——玩之。
妈妈出差好长时间没回来,你就会——想之。
妈妈终于出现在你面前了,你就会——抱之。
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拉近了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玩具”“思念妈妈的感觉”这些学生喜闻乐道的事物以及亲切的情感体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中主动地运用文言字词,在运用中再次加深了理解。此时“之”不再是“代表前文提到的那个事物”的枯燥的理解,而是一种丰富的情感体验。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体验到了运用文言字词的成就感,真正达到了在语言实践中进行言语实践的目的,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统编教材选编的小古文一共15篇,其中有7篇明确要求: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结合这一教学目的,我们可以为小古文的学习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在故事的情境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讲故事的目的。像《铁杵成针》《守株待兔》等都是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课前可以对照课文插图让听过这个故事的学生来说一说,述说的过程就是为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铺垫的过程,更能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情境能为文言文的学习解码,为学生搭建学习小古文的舞台,让小古文的学习充满乐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从真实的情境开始,向生活中延伸。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小古文的学习而言,诵读更是一种直接有效的学习手段。这里的读,并不是毫无目的、机械地读,而应该是有目的、有层次、有方法的诵读,在读中感悟韵味,在读中理解内容,在读中内化语言,在读中积淀语感。
统编教材每一篇小古文都明确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诵读既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出理解?教师应该了解学生诵读难点、易错点,并进行相关的点拨与训练。教师示范读是最常见的方法,除此之外,还应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多形式的诵读。例如《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的重点是“辩”,教学时,我们可以借助文本冲突——两小儿对太阳的远近、冷热等问题看法的不一致,来引导学生模仿两个小儿的争辩进行朗读训练。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小儿争辩时的动作神态、语气,通过朗读更立体地体会争辩的情境。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度拓展,加入一些语气词,或者变化语气语速,或者对句式进行适度的调整,如:
非也!非也!日始出时近日出时远!——
日初出大如车盖,故近也!——
此时的诵读既是目的也是方法,在一次次的争辩中,学生理解了内容,积累了语感。
背诵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要求。死记硬背只会败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效率低下。在教学中我们要搭建背诵的支架,让学生在理解中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加深理解。如教学《精卫填海》,我们可以抓住关键词“游、溺、衔、堙”来进行背诵的训练。我们还可在课前播放相关视频,截取与课文内容相对应的画面。通过“故事主角及身份”“精卫填海的原因”“精卫填海的经过”三个画面一一对应诵读,体会文章表达的三个层次,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照画面进行背诵,再回忆画面进行背诵。学生在一次次的图文对照诵读中内化了语言,积淀了语感。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文言文,我们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查阅资料是我们常用的方法。除此之外,我们可以结合古今语义相通之处,寻求更多的方法。例如,《司马光》中的“群、戏、庭、没、众、弃”这些词的含义都与现代汉语有相通之处,可以引导学生用组词的方式来理解。文中的“瓮”是平时少见的物品,文中虽然有注释,但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插图来了解什么是“瓮”,再把“缸”与瓮进行对比,使学生形象地理解这个词的含义。
《司马光》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美好的品质”,如何让学生寥寥数语中去感悟人物的美好品质,体会司马光的沉着冷静、富有爱心呢?我们可以在学生理解了“众儿”的惊慌之后,设计一个角色置换的环节,让学生来演一演被救的孩子、被救小孩的妈妈以及司马光的同伴,让他们表演孩子获救后的对话,以故事中人物的身份近距离地、主动地走入文本,切身体察文中人物的想法。教师用采访咨询的口吻进行引导,在角色置换中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使其触摸人物的美好品质。学生的理解完全发自内心和来自现实经验,情感升华水到渠成。这样设计既能让学生熟知故事内容,又能让学生顺理成章地感悟人物的美好品质,涵养学生心灵,获得言意兼收的效果。
文言文文简义丰,一个字或词包含着很深刻的意义,承载着丰富的内涵。也正是因为如此,其留给了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补白想象是我们常常使用的教学方法。如《精卫填海》一课可以补白想象:精卫在填海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它又是怎样面对这些困难的呢?通过补白想象来促进学生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从而更好地感受精卫坚持梦想坚定不移的形象,达到语言与精神的共成长。
《两小儿辩日》一课,引导学生在运用文言文争辩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如果你就在现场,你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
在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他就已经掌握了文中阐述的科学知识,无须老师进行单一无趣的科普。理解内容的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一举两得。在他们弄清缘由之后再追问:这么简单的问题我们都能明白,孔子真的不能决断吗?引导学生去搜集这篇故事的背景资料,找到支撑自己论点的证据,从而落实本单元阅读训练要素“体会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这样的补白想象让人文内涵的感悟与语文要素的落实相得益彰。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课堂从知识、能力立意走向思维、智慧立意,倡导课堂建构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定位到改变思维、启迪智慧,点化生命的核心素养高度。在小古文的学习中,我们可以通过补白想象的策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深度发酵,在深度学习中思辨,使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过程闪耀出智慧的火花。
小学阶段小古文的学习没有要求文言字词运用,但统编教材收入的小古文充满趣味又浅显易懂,其经典的言语形式是值得揣摩和借鉴的好素材。在理解小古文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表达迁移,有助于学生体会其语言凝练的特点,更能提高学生语言素养与写作能力,让学生在获得文言启蒙的同时,奠定终身受用的文化底色。
借助支架对文中含有关键字词的句子进行仿写迁移,既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使其深入地体会古文的言语形式,一举两得。
以《司马光》为例,在课文学完之后,老师用现代文出示司马光与父亲路遇大蛇的故事,再给学生一个古文支架,让他们用文言字词来填空:
有一天,司马光和父亲司马池一同行走。在路上,他们遇到一条非常大的蛇。他沉着冷静地手拿着利剑,扎进大蛇的尾巴。大蛇疼痛难忍,滚到了深不见底的悬崖下边,摔死了。
一日,光与父同,路遇。
光持击杀。父子。
这里的“光持击杀”强化了学生对文本“光持石击瓮破之”的理解,在活学活用中不仅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司马光勇敢的闪光品质,又能轻松地完成从现代文到古文表达的过渡,增强了学生学习小古文的信心。
统编教材精选的小古文都是小故事大道理,每一篇文章都蕴含哲理,古韵悠长,意义深远,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最佳典范。例如《古人谈读书(二)》结构清晰地阐述了读好书的三个关键点“心到、眼到、口到”,并厘清了这三点的关系与“心到”的重要性。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拓展思考:生活中除了读书还有哪些事情也有一定的方法?做好这件事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这些关键点之间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此时,帮助学生梳理该文论述的结构再进行仿写:
余尝谓(某项活动)有(几个关键点),谓、、……(阐述这些关键点之间的关系)(阐述最关键的一点以及重要性)。
这种文言创作,有文本形式做表达的支撑,让学生有章可循。教在学生语言能力的最近发展区,极易实现语言能力的提升,又能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得言的同时得意又得智。尝试创作的过程是在仿写例句的基础上锤炼语言、融合自己思考的过程,学生在创作中与先哲的思想产生碰撞,不知不觉汲取了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达到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