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航,张新珍
(湖北工业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8)
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大自然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在学术界,研究者们也逐渐提高了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度,因此,生态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逐渐成为语言学家们研究的焦点。《茶界中国》纪录片在向大众展示中国茶文化的过程中,也显现了一系列生态保护的理念。如该片强调茶叶的可持续耕作、关注茶叶产地周围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等,突显了对环境可持续性的重视。同时也突出了在茶叶生产中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的理念。这些理念不仅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茶文化与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而且激发了对生态保护的深层次思考和实际行动[1]。通过展示茶叶生产中的生态友好实践,该纪录片在推动观众形成更加环保的生活观念和实践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鉴于这一背景,本文采用系统功能语法,在对纪录片《茶界中国》中的字幕单位小句分析层面上,以生态话语分析的视角详细研究该纪录片中的语言及物性方面的生态特征。旨在深入挖掘该纪录片中所蕴含的生态信息以及其中隐含的生态意识。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为未来的环保工作奠定基础,提供实质性的借鉴,激励人们积极参与环保事业,而且有助于培养和强化公众对生态问题的认识。通过此举,不仅可以让更多观众深入了解中国的茶文化以及茶叶种植和生产的过程,同时也引导社会公众关注自然保护,从而为全球生态环保工作贡献力量。
目前,对于生态话语分析的研究范式尚未形成统一的定论,而“生态话语分析”这一术语在国外至今并未成为研究范式的正式命名。一些学者指出,可以借助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生态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以此对文本进行生态话语分析。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及物性系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它主要通过分析小句中的动词,从而分析和解释语言中的行为、过程和交互[2]。该理论框架强调动作和行为如何通过语言进行传递,以及语言如何反映和塑造这些动作和行为。同时,它强调参与者在语言中的角色,每个参与者都承担着特定的角色,与其他成员相互作用。
因此,本文选择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分析的理论框架,主要关注其三大功能之一——概念功能下的及物性系统,对《茶界中国》纪录片中的字幕进行及物性分析。在及物性系统的基本分析单位小句层面上,可以识别出六种不同类型的可以操作的及物性过程:行为过程、关系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存在过程、言语过程。这六种类型及其子类别构成了及物性系统在小句层面上的丰富分类,能帮助本文更细致地理解《茶界中国》纪录片语言中及物性过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面对语言与生态的关联性、发展的紧迫性以及纪录片在培养有益生态素养方面的重要性,本研究以“多元与和谐,互动与共存”的生态理念为指导,致力于分析《茶界中国》纪录片的生态取向,揭示该纪录片的生态意识,进而为其他纪录片的话语建构提供启示。因此,有必要对该纪录片中的意识形态话语进行特征分析,判断话语表征。本研究涵盖两个问题:
(1)《茶界中国》第七集中字幕的文本及物性资源的分布特点是什么?
(2)通过分析及物性系统可以揭示出什么样的生态取向和生态意识形态?
江苏卫视、北京天润农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以及北京中投视讯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制作并推出的大型人文纪录片《茶界中国》于2017年8月在江苏卫视黄金时段首播。该纪录片耗时3年,由10个摄制组跨足多个国家进行拍摄,旨在透过近百位茶人的故事,深入追溯中华茶脉,追求匠心之道。《茶界中国》以细腻的画面贴近全球各地的茶场,精心描绘了制茶人繁忙而充实的生活,全面展示了茶界及古老的中国文化。这部纪录片既是对茶文化的科普与宣传,又是对茶界匠心的致敬与传承。通过近百位茶人的故事,影片深入展示了茶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厚底蕴,呈现了茶产业背后的辛勤付出与匠心独具的工艺。
这部纪录片在科普茶文化的同时,通过对茶叶生产产地的严格要求和把控,侧面衬托了对环境保护的高调呼吁。因此本文选择该纪录片的第七集《田野的约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字幕的及物性分析,得出本文的研究结果。
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采用NVIVO质性分析软件对《茶界中国》第七集《田野的约定》中的字幕进行统计分析。首先,在NVIVO系统中建立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及物性标注模型。其次,对纪录片中的参与者角色和及物性过程进行人工识别标注。最后,统计各成分出现的频率,探究该纪录片所运用的及物性资源,揭示其传递的生态意义。
物质过程指的是事情正在发生的过程或者是某人正在做某事的过程,动作过程的参与者分为动作的发出者(施事)和动作的接受者(受事)[3]。语句中的动词展示了动作发起者的意图。在《茶界中国》纪录片第七集《田野的约定》中,及物性系统相关的句子共有67句,其中物质过程就有10句。从上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物质过程所占比重为15%,其主要用于构建现实和表达动作行为。
例1:“这几年都是在挖茶树,挖掉75%。”
对于茶树个体自身的健康,刘金龙犹如对家人一般细心照顾,在此句中,施事者为挖树的人,受事者为茶树,而挖茶树的目的是让茶树生长的更好。站在生态话语分析视角可以看出,茶树就是自然的化身,人类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尽全力融入自然,迎接来自生态环境的挑战,顺应自然的发展,而不是一味地种更多的茶树。
例2:在介绍到茶树的施肥时,刘金龙讲到:“茶树底下会给他种一些大豆花生,这些绿肥,这样基本上可以做到,就是说整个生物链平衡,确实不用去用化学的投入品。旁边都会种一些树,培养这个茶树自己竞争(的)能力。”
该句连续用到两个动词“种”,在介绍给茶树如何施肥以及生长时,同时也侧面说明茶树的种植同样也要遵循生物链的平衡,人不能主动地去干预和破坏这种生态平衡。从生态话语角度来说,该纪录片也传达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
关系过程涉及对事物进行描述和评价的过程。在语言学的及物性系统中,当需要描述两方或多方之间的关系时,通常会通过关系过程进行表述,以使文本情节更加生动有趣,突显不同角色的个性,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4]。在《茶界中国》纪录片第七集《田野的约定》中,关系过程的占比最大,为37%。
例1:作为茶园的主要负责人和经营者,刘金龙说:“(我)这几年都在搞生态,也可以说茶园的管理最核心的就是生态跟土壤。安溪几十人在研究制茶,说实话,工艺已经很成熟。”
该句讲的是茶园和土壤也是生态的关系,在该句中他强调茶园的管理最核心的就是生态跟土壤,正面说明茶树的生长和生态环境息息相关。从生态话语角度来分析,该句意在强调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和生态环境的合作,如果一味地破坏生态环境而只顾眼前的利益,那么这种收益只会是短暂的,相反,人类应该在兼顾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生产生活。
例2:“这是人与田野合作般的约定,走大的姐姐动作小心,敏捷而沉稳。”
片中茶农走大为了不破坏茶树的天然生长一直沿袭女人上树的规矩,唯有这样,重量才不容易将树枝压断,不破坏茶树的天然生长,并指出“这是人与田野合作般的约定”。在该关系过程句中,将茶农采茶时的小心翼翼看作是与田野合作般的约定,同时从走大的姐姐敏捷而沉稳的动作可以看出茶农们对茶园生态的尊重与呵护,体现出人与自然相爱相生的和谐景象。
心理过程是对人们心理活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进行描述,它是人脑对现实的反映。该过程主要涉及两个参与者角色,一个是参与心理体验的个体,另一个参与者被称为“现象”。在语言学的及物性系统中,导致心理变化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不论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方式,都有可能引发心灵的共鸣,从而在受众内心引起波动。在该纪录片第七集《田野的约定》中,心理过程的占比达到了18%:
例1:“如同生命的基本需求,拥有好胃口的同时,也需要五谷杂粮丰富的食物,人如此,茶树亦如此。”
这段话是刘金龙在谈到茶树的健康生长时做出的比喻,将茶树的生长比作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茶树的生长和人类的生存一样都需要丰富的食物和营养。他后面又谈到茶树底下会种一些有利于其生长的营养作物,而这些作物会平衡整个生物链。从生态话语分析的角度来看此处强调了茶树的生长和人类的生长一样,需要健康的营养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就需要通过种植其他农作物来当作茶树生长的肥料,在帮助茶树生长的同时也保护整个生物链的平衡,侧面说明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对茶树的生长以及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
例2:“食物链固有的生存法则,征服,无时无刻。在蜘蛛看来,残酷的一幕更像是一场严肃的游戏,惊心动魄的瞬间,生死博命的较量。”
此句中,刘金龙将物种间的较量比作是一场严肃的游戏,从生态话语的角度来看此句在描述其他生物为了生存而较量时,同时也强调了人与自然也是如此,如果人类的生产生活危害到大自然,那么人类也将会受到惩罚,因此人类不能破坏食物链固有的生存法则。
行为过程涉及一些行为动词,如喘息、呐喊、哭闹等生理活动词汇。在语言学的及物性系统中,该过程的动作发出者同时也是参与者,整个过程只涉及一个行为者。在该纪录片第七集《田野的约定》中,行为过程的占比表现为最低。为7%。
例:“幼虫宝宝试探地触碰着眼前的世界,然而它们并不知道,天敌此时正一步一步慢慢爬来。”
此句用到两个动词“触碰”“爬”,将幼虫对世界的好奇和天敌面对即将到口的食物时的谨慎表现得惟妙惟肖,对田野最具破坏性的蚜虫,瞬间化作瓢虫的饕餮大餐。该句看似与茶园的介绍没有丝毫关系,但是后面字幕又写道:“有机茶园中,万物生息繁衍,命运纷争不休。”可以看出,该句在描写食物链相争的同时又侧面体现出茶园中茶树生长环境的优越,从而通过该片告诫人们对于大自然中的自然现象,人类不可过多干预,应该遵循其规律。
言语过程是指参与者通过语言的运用直接进行说话和交流信息的过程。通过分析《茶界中国》纪录片中的言语过程,可以直观了解该片中参与者所表达的态度和情感,这有助于解读其中的生态信息。在本集中言语过程的比重仅为10%。
例:“野放茶不能修剪,然后不能施肥,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而且你不能翻土,因为整片土壤的生态是整个土壤的维护下来以后,你一动它,你用锄头一挖它地的时候,整个土壤它的结构就会变,就是我们尽量保持原貌,这样来耕作,(用)最原始的一个方式,就叫野放茶。”
茶人余三和在介绍到野放茶时,强调用最原始的方式种植的茶“就叫”野放茶。从生态话语角度来看该言语过程主要通过讲述野放茶对生长环境及土壤结构的严格要求,从余三和的讲述视角再次传达出优越的生态环境对优质茶叶生产的重要性,茶园的经营要靠最原始的耕作方式,尽量使土壤结构保持原貌,侧面烘托出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基础之上才能生产出好的优质的茶叶。
在《茶界中国》纪录片生态话语中,存在过程是用来描述该纪录片生态系统中参与者即茶园存在状态的过程。在本集纪录片中,存在过程的比重为12%。
例1:“栖息之地中有着另一个鲜为人知的世界,田野体系里固有的生存法则,呈现在茶园每一处微乎其微的细节中。”
该句中讲到茶园中的环境时,通过存在过程“有着”提高了此句的生态性,即实际上遵循茶园的生存法则是茶农们的共同愿望,通过这种自然的方式让茶树自然地生长,从而产出天然优质的茶叶。同时,该句有助于向观众传达该纪录片中蕴含的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与发展的理念。
例2:“这里面还有,有时候经常有一些鸟来这边,有鸟窝,有鸟蛋。这个就证明这个生态环境,动物包括植物的这些病虫害都(达到)非常平衡(的状态)了。”
对于茶树个体自身的健康,刘金龙非常细心地照顾。在讲到茶园的生态环境时,他提到里面“有鸟窝,有鸟蛋”,此句通过存在过程将茶园生长环境的优越完全体现出来,他认为自力更生的茶树将生长出独立且倔强的性格,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带来美景的同时,也带来更多的奇迹。同时该纪录片通过茶农刘金龙的视角传达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
本文选择了大型人文纪录片《茶界中国》第七集《田野的约定》作为研究语料。通过生态话语分析为切入点,结合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试图从及物性系统的角度揭示该片中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观念的深层结构。通过对纪录片及物性过程进行生态话语分析,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结果:在各及物性系统中,占比从大到小依次为:关系过程(37%)、心理过程(18%)、物质过程(15%)、存在过程(12%)、言语过程(10%)、行为过程(7%)。这些过程都蕴含丰富的生态文化和生态意识形态,能够直观展现片中参与者对世界经验的生态感受。
该纪录片通过应用及物性系统,一方面展现了茶农们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维护自然生态系统良好运转、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共同致力于建立一个生态和谐的地球家园。另一方面,该片也呈现了丰富的生态信息,通过茶农的视角向公众传递了其守护、热爱大自然的生态理念,使保护环境、尊重并热爱大自然的生态意识和观念深入人心[5]。这进而引导和激发公众关注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践行环保理念,并参与到守护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中。同时为推动实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宏伟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助力全球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更上一层楼,有利于实现“为所有生命构建共同的未来”的美好愿景和共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