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辨性阅读教学的价值、路径与落实

2024-03-29 21:49:42江苏连云港市赣榆殷庄中心小学222146杜静芝
小学教学参考 2024年1期
关键词:思辨性新课标文本

江苏连云港市赣榆殷庄中心小学(222146) 杜静芝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的核心概念。思辨性阅读是以思辨为主要特征的阅读形式。要想把思辨性阅读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教师就要认真研读新课标,并把新课标与学生的语文学习结合起来,找准教材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思辨性训练的内容,并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以实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解读,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明晰思辨性阅读的教学价值

明晰思辨性阅读的教学价值可以让阅读教学的方向更加明确,促进思辨性阅读在语文课堂中的落实。结合语文课程及学生接受认知事物的特点,思辨性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价值。

(一)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语文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统编语文教材中选编了许多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文章,这对培养学生的文化凝聚力以及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思辨性阅读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女娲补天》一课,主要讲述了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以及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在学生阅读课文感受到神话神奇特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现代科学家认为万物源于宇宙大爆炸,可是课文中却说人是女娲创造的,并且天塌了一个窟窿以后,还是女娲补上的,这显然是不真实的。那么,我们还有必要学习这样的课文吗?说说你的理由。”通过思辨性阅读,学生明白神话是远古祖先对人类起源、自然万物的探索和理解。学习这样的课文,有助于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促进学生语言运用

语言运用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了解语言文字特点和运用规律以及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借助思辨性阅读可以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提升。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草原》一课,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其他自然段写了草原上人们的热情好客。在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了一定了解之后,教师提出思辨性话题:“课文的题目是‘草原’,可是整篇课文只有一个自然段写的是草原的美丽景色,其他自然段写的都是草原上的人,这样处理是否详略不当?”这样的思辨性阅读话题,可以让学生明白这是由景及人的描写,从而感受到草原不仅景美,人更美。作者这样描写能让读者明白,正是因为有了这美丽宽广、富饶、充满生机的草原,才孕育了勤劳淳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在思辨性阅读中,学生可以深刻感受到作者在布局谋篇中的独具匠心,从而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三)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语文新课标在“课程总目标”中提出“初步掌握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思维方法,辩证地思考问题”的要求,而且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中提出“通过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的要求。教师要以教材文本为载体,通过思辨性阅读来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课,主要讲述了母亲在家庭极其贫困的情况下,仍然支持“我”读课外书的事情。结合课文内容,教师可以提出思辨性话题:“家里的情况那么艰难,母亲的工作那么辛苦,母亲为什么还要支持‘我’读课外书?你同意母亲的做法吗?说说你的理由。”这样的思辨性话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母亲的深明大义以及对“我”读书学习义无反顾地支持的态度,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处。

(四)激活学生审美创造

语文新课标指出:“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教师结合课文,找到引领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的突破口,可以促进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提升。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鸟的天堂》一课,作者分别描写了傍晚和早晨两次看到“鸟的天堂”的情景。教学时,教师可以围绕这两处设置思辨性话题:“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鸟的天堂’?这两次描写的景物特点有什么不一样?能不能删掉其中的一处?为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写?”这样的思辨性阅读话题,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而且可以使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得到提升。

二、明确思辨性阅读教学的路径

思辨性阅读在语文课堂中并不是可以随意展开的,只有依据不同的课文,找准适切的思辨性阅读点引导学生阅读,才能真正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助力。具体来说,思辨性阅读的路径可以从实用性文本、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及整本书阅读中去发掘。

(一)在实用性文本的教学中运用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实用性文本一般是指与日常生活或者实际工作相关的文章,这类文章具有简洁、易懂、时代性强等特点。对实用性文本展开思辨性阅读,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准。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鲸》一课中,教学“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这句话时,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思辨:“这句话中的‘主要’一词能不能删掉?为什么?”通过思辨性阅读,学生明白如果去掉“主要”一词就意味着须鲸吃的食物只有虾和小鱼,其他都不吃,而加上“主要”一词则表明须鲸的食物以虾和小鱼为主,其他也吃,所以这句话中的“主要”一词不能删掉。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实用性文本用词的准确性。

(二)在文学类文本的教学中运用

统编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不少文学类的作品。对文学类文本展开思辨性阅读,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本语言的生动性和思想情感的丰富性。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绿》一课中写道:“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教学这一小段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思辨性话题:“风、雨、水、阳光明明不是绿的,可是在作者的笔下它们都是绿的,作者的用词或者表达合适吗?为什么?”通过思辨性阅读,学生明白了诗人在文中是将自己的感觉与自然景象融为一体,绿不仅是自然的颜色,更是生命的颜色。教师这样引领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可以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诗歌独有的表达方式,感受到文学作品语言表达的形象性与思想情感的丰富性。

(三)在论述类文本的教学中运用

论述类文本是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这种文章具有理论性、逻辑性强的特点。对论述类文本展开思辨性阅读,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文本语言的严谨性和逻辑性。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一课的结尾处写道:“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教学时,教师可以围绕此处设置思辨性话题:“有人说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是大人们的事,与小学生不相干,对此你怎么看?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我们能够做些什么?”这样引领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可以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进一步体会到论述类文本语言的严谨性。

(四)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运用

语文新课标单独设置了“整本书阅读”的学习任务群,提出了“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快乐读书吧”栏目,选择合适的读物,引领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以提升学生的思辨性阅读能力。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快乐读书吧”栏目的学习主题是“笑与泪,经历与成长”,为学生推荐的书籍是高尔基的《童年》。教学时,在学生初步了解《童年》整本书的基础上,教师提出这样的思辨性话题:“如果让你选择一个人陪你过童年,你会选择谁?为什么?”这样的思辨性话题可以促使学生联系自己读到的内容发表看法,让学生对整本书的解读更加深刻。在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阅读需要为学生搭建思辨性阅读的平台,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三、加强思辨性阅读在课堂中的落实

思辨性阅读在课堂中的落实不是随意而为的,而是要随着阅读教学的推进,找准恰当的时机,及时切入,这样才能使阅读教学的目标得到更好的落实。阅读教学过程包括阅读理解、阅读反思、阅读评价、阅读迁移等。随着阅读进程的发展,依据学生的阅读学习情况,教师及时引入思辨性阅读,可以使思辨性阅读的教学目标在语文课堂中得到精准落实。

(一)在阅读理解环节引入思辨性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是高效教学的基础。阅读教学中的理解包括对课文中词句、表达及思想情感方面的理解。在阅读理解环节引入思辨性阅读,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由片面走向全面、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肤浅走向深刻。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猫》一课中,作者把猫的脚印比作“小梅花”,描写猫的叫声是“丰富多腔”。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语言的涵义,教师提出这样的思辨性话题:“如果猫在你的作业本踩上几个脚印,你会是怎样的反应?作者为什么要把猫的脚印比作‘小梅花’呢?”“猫的叫声是怎样的?你听到过吗?你觉得猫的叫声‘丰富多腔’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教师在学生理解困难处设置思辨性阅读话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的深处。

(二)在阅读评价环节引入思辨性阅读

阅读评价指的是学生对文本表达的真实性、表达形式的有效性等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与看法。在阅读评价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可以使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评价的能力得到提升。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景阳冈》一课的课后练习中有这样的要求:“对课文中的武松,人们有不同的评价,你有什么看法?说说你的理由。”不同的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的看法不同,有的学生说武松很勇敢,自己很喜欢他;有的学生说武松太要面子了,还有些鲁莽,他应该听取店家的意见。在这样的思辨性阅读中,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表达了自己对武松的看法,促进了对武松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与认识,同时提升了阅读品质。

(三)在阅读反思环节引入思辨性阅读

反思是思辨的重要方式。阅读反思指的是学生个体对自己的阅读行为进行自我审视分析、总结经验的过程。教师在阅读反思环节开展思辨性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改进阅读方法,提升阅读效率。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忆读书》一课中总结了许多读书的方法。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思辨性话题:“你赞同作者的读书方法吗?请结合自己的读书经验,谈谈对读书的看法。”这样的思辨性话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从文本中梳理与提取信息,并根据自己的经验谈看法,有助于学生反思、分析及思辨能力的提升。

(四)在阅读迁移环节引入思辨性阅读

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知识的积累,还在于知识的运用,即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在阅读迁移环节开展思辨性阅读,可以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我不能失信》一课,结合课文内容,教师设置了这样的思辨性话题:“你觉得宋庆龄因为守约,拒绝和父母一起去朋友家做客的决定对吗?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在生活中,你和朋友之间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吗?你是如何看待诚实守信的?”思辨性话题的提出,可以促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迁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

综上所述,开展思辨性阅读是语文新课标对学生阅读提出的基本要求。作为语文教师,要认识到思辨性阅读的教学价值,并结合教材文本采取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以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思辨性新课标文本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趣味(语文)(2021年10期)2021-12-28 09:34:35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师道·教研(2021年2期)2021-03-28 02:20:53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