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文化的自信之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与“用”

2024-03-29 20:26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中华马克思主义思想

张 悦

(江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作为凝聚时代共识、传承精神血脉、传播共同价值的重要力量,文化在推动人类演进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 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1]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塑造了崇高的中国精神,展现了包容开放的中国情怀,传递了美好共享的中国价值,并在新时代不断实现创新转化和发展进步,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宝贵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明确了文化建设的时代方向和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逐渐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为中国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更加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习近平文化思想将继续引领我们走上一条文化强国的道路,不断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溯源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体系,开启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新篇章。虽说是“新”篇章,但并不是凭空创造,追其思想溯源,发现确实历久弥新。习近平文化思想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魂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文化理论,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闪烁着中国文化、中国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璀璨光辉,习近平文化思想升华于二者结合、淬炼于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一)“魂脉”——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所建构的关于文化的形成发展、内涵本质和地位作用等的思想体系。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立足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了文化的本质,文化是人的“类本性”的高级体现,区别于其他动物,内蕴着人的自为性、超越性和创造性,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同时,文化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体现,“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2]从价值层面来说,文化标志着人类文明进步的程度,对于人的解放具有重要作用。马克思对文化本质的揭示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习近平文化思想秉承了马克思主义对文化解析的基本立场,进一步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指出意识形态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阐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意识形态属性,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同样也深刻揭示出了文化的创造主体与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出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享有者,文化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文化的创造和发展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人民观为基石,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彰显人民立场、人民情怀,社会主义文艺作品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创作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3]288物质生产实践决定了人的生存方式,文化则代表了人的生存方式。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马克思强调文化的基础是实践,以及经济对文化的基础起决定性作用。与此观点一脉相承,习近平总书记重视经济对文化的基础性作用,以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相互依赖,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147是兴国之要,同时指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得益彰、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4]5。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础上,强调了文化自信、文化引领、文化创新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激活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时代生命力。

(二)“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明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步的标志。中华文明是中国历史上的瑰宝,经过漫长的岁月洗礼,历经风雨,展现出无尽的韵味和力量。它如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河,不断向前奔涌,为人类文明史书写着独特而辉煌的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其文化思想强调“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5],为继承发展中华文脉注入固本培元、立根铸魂的思想力量,提振了传承发展中华文明的志气、骨气、底气。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继承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将其作为母本,倡导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同时注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为其赋予了新的现代化特色。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道德责任的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厚德载物、讲信修睦”等精神追求。与此一脉相承,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5]“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6]等一系列重要文化理念。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7],习近平文化思想也注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和生命力。

(三)“共脉”——第二个结合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科学真理光芒,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上真正落地生根。习近平总书记聚焦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要论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髓相贯通,让我们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性,追求客观真理和实践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注重实践经验和智慧的积累,对人类社会的认知有着深刻的思考和洞察。二者都追求真理,都关注人民的利益和幸福,都注重实践的指导作用,因此在理论品质上相互契合。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包容性和开放性,倡导和谐共处和多元共生。马克思主义也主张人类共同进步和社会公平正义。二者在价值理念上有着相通之处,都关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在价值理念上相互契合。最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精神取向和思维方法上相契合。马克思主义注重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哲学思想。二者都强调整体性思维和综合性思考,都注重历史和现实的联系,因此在思维方法上相互契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诸多价值理念“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8],通过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使其更加贴近中国的实际情况,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础上生成的。通过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价值观念和思维方法相融合,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径。这种结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使其更贴近中国国情和人民的需求,同时发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和行动纲领。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之“明体达用”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体”指本体,中国古代哲学中所谓“体”就是根本的,第一性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融合了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成果,提出一系列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之“体”,掌握其思想之光、理论之源,明体达用,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科学行动指南。

(一)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体”

习近平文化思想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体”,构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9],明确把握“明体达用”的理论品格,掌握“体用贯通”的科学方法,需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体”,“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5]。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引领文化发展方向、凝聚民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必须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10]。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起到的作用是根本的,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坚持党对文化的领导权、坚持文化的人民导向,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全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共同认同和奋斗目标,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此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坚持和发展同样需要有党的坚强领导,“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4]34,确保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正确贯彻落实。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体”,凝聚民族向心力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特征。我们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加强党的领导,引领文化发展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以党的领导和人民导向为“体”

“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政治性,这个政治性既体现了党性原则和党性立场,也体现了人民性原则和人民性立场,两者是一致的。”[11]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党的领导、人民导向为“体”,凸显了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人民是推动社会发展、实现国家繁荣的力量源泉。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新时代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党的领导能够确保文化建设与党和国家的发展目标相一致,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促进文化创新和文化繁荣。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人民导向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3]288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倡导人民至上、人民利益至上的理念。人民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创造者和享有者。在文化建设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关注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让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获得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和创造力,鼓励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创新和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建设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的良性互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的文化格局。党的领导和人民导向的统一,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三)以守正创新和开放包容为“体”

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守正创新、开放包容为“体”,强调坚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推动文化创新、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双重重要性。

首先,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理念。守正是指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弘扬中国精神、中国价值观、中国力量。创新则是指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推动文化创新,培育新时代的文化符号和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守正创新的结合,既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能为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和创造力。习近平文化思想同马克思主义一样,不是教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必然会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充实与完善。立足中国历史和当下实践,坚持中华文化自信,走自己的路,保持精神文化上的独立自主性。

其次,开放包容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特征。开放是指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发出更加响亮的声音。包容则是指尊重多元文化,包容不同文化传统和文化观念,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3]568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间的对话交流,加强文化软实力的国际传播。开放包容的理念,有助于扩大文化影响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鼓励各种文化在共存共荣中相互促进、相互交流,形成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态,体现出我党和我国的天下情怀与宽广胸怀。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包容体现了我国的文化自信,使我们党和我们国家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吸纳各种文化的精华,推动文化创新和文化繁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最可贵气质,就是以海纳百川的气度拥抱世界文明璀璨星空。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之“体用贯通”

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用”指实践、方法,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丰富理论。习近平文化思想之“用”则指其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再上升为理论成果,丰富理论体系。学思用贯通、知行信统一,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格,也是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领航掌舵下,我国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一)引领文化建设,开创崭新局面

举旗定向,正本清源。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方向指引下,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得以充分彰显。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指南。在文化建设中,习近平文化思想统领着各个领域的创新实践,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兴盛。文化领域的制度创新前所未有,为文化繁荣兴盛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要加强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和影响力。在新时代,我国建立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和具体制度,保障了文化创作生产的自由和繁荣。同时,也加强了对社会思潮的辨析引导,坚决反对和抵制错误思想观点,为文化繁荣兴盛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我国广泛开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用共同理想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被融入到国民教育全过程和法治建设中,为培养时代新人和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文化自信更加坚定,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在新时代,我国加强了对革命文物和红色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4]190。同时,我国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进一步坚定了人们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

我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后,人民钱包越来越鼓、饭碗越来越稳,具备了文化自信的物质基础,追求高水平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成为现实需求。文化的繁荣丰富了人们的高品质精神食粮,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不断壮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大量优秀的文化作品涌现,电影、电视剧、音乐会、展览等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同时,新技术的应用也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渠道,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食粮。通过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享受到丰富多样的文化内容,如云音乐会、云展览、云旅游、云观影等。这些线上文化消费内容的丰富,极大地提振了人们的精神力量,增强了人民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二)推动文化交流传播,蓬勃发展势头

习近平文化思想着眼于文化的开放包容、文化的世界性,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和传播,增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文明倡议等重要理念、重大主张,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关于文明交流互鉴,习近平总书记一向高度重视,在他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多次提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7],各个国家和文明都应该平等对待、相互尊重,推崇文化多样性。他提倡通过对话、交流和互鉴,实现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共存。在文化交流中,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摒弃文化优越感和文明冲突观念,以平等、包容的态度对待其他文明,通过交流与合作实现文明共荣。北京冬奥会、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向全球展现出中华文化兼纳百川、包容四海的雍容气度。习近平总书记倡导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他强调,文化交流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可以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心灵契合和互利合作。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设立孔子学院、搭建文化交流平台等方式,推动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实现文明互鉴和共同发展。

习近平文化思想着力于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3]37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要坚持四个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推动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发出更加响亮的声音。我国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举办国际文化活动,推广中国文化产品和艺术作品,增强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中非合作论坛、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北京文化论坛等一系列主场外交活动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介绍中国经验。我国积极宣传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加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和解读,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提升国际传播能力。通过文化交流,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可度和好感度也显著提高。

(三)提升文化治理,显现卓越效能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文化领域出现了新的挑战和问题。一方面,市场化的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商业化、娱乐化的文化产品,有时候缺乏深度和质量。另一方面,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文化传播更加广泛和快速,但也存在信息泛滥和低俗化的问题。此外,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交流与冲突并存,文化安全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是巩固壮大主流思想文化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和科技前沿,对如何做好信息化条件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进行了深邃思考。他特别提出:“管好用好互联网,是新形势下掌控新闻舆论阵地的关键,重点要解决好谁来管、怎么管的问题。”[12]

思路清,则方向明。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航掌舵下,我国文化安全治理取得一系列成果。《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相继印发。中国网络文明大会、中国互联网大会、“净网”“清朗”治理行动等让网络健康文化加速培育。我国通过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建立健全的文化管理体系,加强文化市场监管,维护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打击盗版、非法出版物和侵权行为,推动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保护知识产权,营造良好的文化创作和传播环境。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我国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和转型升级,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品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动力,也为文化治理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能力。另外,乡村振兴不仅要关注物质层面,也要关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兴盛乡村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重文化扶贫和乡村振兴的结合,“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13],我国通过加强文化扶贫工作,推动文化资源向相对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倾斜,提高上述地区的文化服务水平,激发其文化创造力和活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循大道,至万里。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对于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人民为中心,强调人文关怀、价值引领和精神滋养,注重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芒。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之“体”,明确把握其“明体达用”的理论品格,掌握“体用贯通”的科学方法,学思用贯通、知行信统一,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推动思想与时俱进、文明生生不息。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中华儿女必将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凝聚民族复兴力量,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华章,走好当代中国文化的自信之路。

猜你喜欢
中华马克思主义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