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一小学 刘桂芳
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对数学作业项目更加科学、合理地设计,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对作业项目和作业指标进行合理分配,从而引导学生进行高效学习。本文分析了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旨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师要结合新思想进一步拓宽数学教育空间,丰富作业内容,给予学生更良好的作业指导。另外,教师应当在设计数学作业的过程中整合信息化工具和数字化媒体,将数学作业与课程教学以及课前预习进行有效融合,同时整合多门学科知识元素,帮助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探索。
内容单一是设计数学作业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大部分数学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的过程中往往以理论基础性的题目为主,即便结合了相应的综合应用题,也只是让学生简单地辨识、模仿,完成相关计算,即教师所引入的数学作业不具备训练学生思维的特征,只是简单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理论和概念熟练应用,无法实现对学生更有效的课后思想指导,并且所涉及的内容过于陈旧。由于大部分数学作业缺乏开放性,因此无法实现对学生全时段的思想教育指引,学生只是完成了对知识点的记忆,但是没有实现对知识元素和知识概念的深入探究,导致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较低。
数学教师布置数学作业,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提出了相对严格的要求,学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学业目标,同时完成自主高效的学习探索。另外,在当前“双减”政策背景下,大部分教师在布置数学作业的过程中未引入整体管控目标,学生在学习期间通常将时间花费在对知识点的记忆和背诵层面,无法实现更高效的使用。除此之外,由于缺少对数学作业的层次化设计,不同学生在课后练习过程中会投入不同的时间,对学困生来说,其面临过于复杂的作业项目,在课后学习环节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以及课业压力;而对学优生来说,由于其未得到良好的拔高指导,完成基础学习之后无法实现进一步提升。因此,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作业时间、作业内容和作业项目未进行有效把控,导致学生的课后练习品质相对较低。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数学教师对数学作业的设计应当投入更多的精力,考虑学生层次化、差异化和阶段化的学习诉求,对作业项目进行更科学、完整、全面的构建,才能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更高效的探究。数学教师在该环节需要完成对作业项目的层次划分,按照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指标,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有效评估,以此为依据完成对分层作业项目的有效设计。
数学教师在“双减”背景下应当结合更多开放性的作业项目启发学生思维,立足于现阶段学生的思想认知状态,以锻炼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几何直观思维为出发点,完成对作业项目更加科学高效的设计,结合开放式的话题和开放式的议题,进一步锻炼学生的科学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
学生的课程学习必然会存在较大差异,而为了满足不同学生在课后自主练习、自主学习探索的需求,教师应当秉承个性化指导原则,完成对知识项目的合理分配。为此,教师要依托高质量的课堂检测以及学情分析,评估在相关课程教学期间学生存在的欠缺,为其分配差异化的学习项目以及课后练习项目,从而给予其良好的课后指导。因此,教师应当结合个性化指导原则完成对作业项目和作业目标的合理划分。
新课标理念下,数学教师需要整合多方位的时间和资源来完成对作业项目更有效的分配,尤其在当前“双减”背景下,学生的课后书面练习时间进一步缩短,而实践学习时间在进一步增加,各学科教师在分配学生实践学习时间时应当达成共识,一方面要满足学生进行实践探索的需求,另一方面要保证学生在实践发展过程中不会产生过大的学业压力。为了避免各学科的作业课程和作业项目出现冲突的情况,教师之间应当开展交流合作,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开展综合设计、综合评估和综合分析,结合各学科的教学指标以及核心素养培养内容,对综合性作业项目进行合理划分,从而引领学生在课后进行更加自主、高效的练习。
首先,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的过程中应当将“教学评”进行一体化管控,结合“作业超市”理念,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其次,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的过程中应适当引入课前预习项目,为学生在后续进行课程知识精细化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再次,教师应当布置综合实践探索性的作业项目,整合多门学科知识点,让学生在对多门学科知识的创建互动学习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最后,教师需要整合当前大单元教学思想,对单元整体作业项目进行合理设计,帮助学生有效探索知识点的共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后学习品质。
“作业超市”理念在当前分层作业设计环节的实践应用相对常见,是提高学生课后学习品质、学习效率以及实现对学生个性化引导的关键工具和重要支架。分层设计作业结合“作业超市”原则能够实现对学生的层次化教学指导,同时根据学生的能力欠缺引导其进行有效的课后练习。在打造“作业超市”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秉承递进性管控原则,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方法和形式进行有效调整,结合动态分层管理思想,让学生在“作业超市”中能够自主选择作业项目以及作业完成形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后练习品质。其间,教师应当根据数学作业课程的实质内容,对分层指标、分层项目、分层形式进行合理管控。
1.核心素养分层。
比如,在讲解“多边形面积”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表现打造更科学、更完整的“作业超市”,如结合学情评测结果以及学生的核心素养,参照学科核心素养指标完成对“作业超市”元素的有效植入。在培养学生数形结合能力期间,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在课后练习环节推导论证多边形的面积公式;而在学习建模思想以及数学应用思维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尝试结合类似的公式推理方法、结合实践案例计算面积、结合图形划分思想,对固定场所内的地砖面积进行测算;而针对几何直观思维欠缺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其在课后结合简单的拼图游戏完成对知识点的巩固练习。
2.能力分层。
针对不同学习层次以及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教师可以设置不同难度的作业内容。比如,针对学优生,教师可以让其尝试将多边形划分为更多的基础图形,并结合四则运算完成对面积公式的多样化推导;而针对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可以在“作业超市”中让其尝试对现有的推导论证原理进行巩固,如将梯形的面积划分为两个三角形以及一个矩形;而针对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教师则应当在“作业超市”中为其演示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其按照相关步骤进行模拟演练,完成自主学习。因此,教师需要结合“作业超市”的设计思想,对学生完成作业的内容和方式进行科学划分,根据作业项目以及核心素养培养指标采取差异化的分层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课前作业也称为课前预习项目,需要借助丰富多样的导学案,让学生对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引入课前预习作业项目需要由教师完成对导学案更加科学合理的制作、分配、讲解、传递,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前学习品质。课前导学是新课程视域下实施“双减”政策,使“双减”课堂提质增效的关键一环,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大部分教师不注重对导学案的编写,无法实现对学生良好的价值引导,未在课程教学前让学生熟悉知识内容以及知识结构,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在课堂上无法跟上教师的步伐。
新时期,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工作的持续推进,对信息化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开展课前导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工具布置课前预习作业项目,将课程资料提前发送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引导其提前掌握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同时教师可以在课前作业项目中引入对应的论证探索问题,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前学习效率。
例如,在讲解“圆锥体体积”相关概念之前,教师便可以引入课前导学项目,为学生讲解圆柱体和圆锥体之间的几何关系和几何共性,将圆锥体的基础定义和概念作为预习项目,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高效的探索学习。同时,在相关预习作业中抛出对应的问题,如“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存在怎样的倍数关系”,并让学生尝试在课前预习过程中制作一个完整的圆柱体和圆锥体,以便在课堂上开展相应的学习。因此,布置预习作业项目,打造课前预习课程,可以让学生提前熟悉知识内容和知识结构,紧跟教师的步伐,完成后续更深层次的学习探究。
布置综合实践型探究作业是新课程标准下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的关键策略。在布置相关作业项目期间,教师需要整合多门学科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进行混合式、整体式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后练习品质,比如,数学教师需要与科学教师、语文教师、美术教师、体育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共同完成对课后综合实践作业项目的设计,使学生在课后练习期间能够对多门学科知识点进行串联,实现知识技能的正向迁移互动,从而启发学生思维。
例如,在讲解“角度的测量”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结合科学课程引入入射角、反射角以及光线传播等相关知识,让学生尝试在课后实践探索环节利用数学知识制作一个简单的潜望镜模型,在学习过程中动手实验,在科学教师以及科学课程的引导下应用数学知识。比如,让学生在制作潜望镜的过程中合理设计镜片的摆放角度,根据入射角与反射角的位置原理,合理设置相应的反射法线,完成潜望镜的制作。引入实践探索类的作业项目和综合性的作业任务,可以让学生在学科融合互动过程中实现思维、素质以及动手能力的综合发展。教师应当对相关项目进行合理设计,从而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
大部分数学教师虽然在认真地批改学生的作业,并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评价,但是没有在该环节打造教学评一体化管理体系,未及时根据评价结构来优化相应的作业内容。在作业改革与设计过程中,数学教师需要及时结合动态化的管控思想和管控理念,对学生在各个时期的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课程知识学习情况进行有效评估,在设计作业期间尽可能整合教学评一体化管理思想,使学生进行持续高效的学习探究。为此,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期间应当结合学生能力雷达图以及课堂学习情况,对作业内容和作业形式进行更加合理的管控,有的放矢,从而构建良性的教学循环。在打造作业教学循环体系和循环架构期间,教师应当整合多门学科教师的建议,对作业内容进行合理划分,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后管控效果。
开展大单元整合教学是新课程改革视域下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概念体系以及知识结构的关键策略。大单元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应用较为常见,为了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完成课程知识学习,教师应当对现有的大单元作业内容和作业形式进行有效改革,整合大单元管理思想,引领学生在课后进行单元整合学习。大单元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教师在设计大单元作业的过程中也应当结合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指导思想,进行灵活管控,同时根据单元教学的核心目标完成对作业课程的精细化调整。
例如,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思维,教师可以将大单元教学中涉及的几何直观元素以及数形结合元素归纳在一起,让学生进行高效学习,设计以几何为主题的作业项目,如将圆、三角形、多边形、圆柱体、圆锥体、立方体等相关概念有效归纳在一起,布置综合性的实践探究作业,引入综合性的题目,如“探寻图形结构的共性”,让学生进行课后高效练习,在大单元学习过程中突破自身的思想困境。比如,让学生结合图形分割思想,归纳整理常见的几类几何直观图形的体积和面积求证过程中所涉及的方法,在课后练习中进行高效总结,从而有效整合几何图形的数学求证方法以及求证逻辑,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建模思维。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对数学作业进行更加规范、高效的设计,以启发学生思维为根本,引领学生进行高效的课后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