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美和园幼儿园 白春芝
幼儿是有能力的、具有主动意识的学习者,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能够获得五大领域的发展。创设良好的幼儿园语言互动环境对提高幼儿园语言教育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幼儿园要重视语言互动环境的创设,并发挥其最大价值。一个温馨、和谐、具有教育功能的语言互动环境,对幼儿语言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无可估量的意义。一般来说,幼儿园语言教育环境涉及活动区、主题教育墙以及公共楼道环境。
要想充分理解各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并遵循幼儿的学习方式,教师应支持幼儿在“做中学、玩中学”。《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同时强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得经验的需要。”语言区域游戏能够充分体现幼儿的自主游戏,幼儿自主选择区域材料,与材料和同伴间发生自主性、互动性的语言交流,进而促进语言能力的提升。
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幼儿亲身感受、体验、操作、探究的语言区域环境,投放适宜的材料,满足幼儿语言学习需求。
语言区域环境的创设要考虑的内容众多,如区域材料的创设、物品的摆放、标识的设置、与其他区域的分隔与互动、区域内自身环境的打造等。这里,我们强调语言区域材料的创设。
教师要为幼儿创设各类听、说、读、写的语言区域材料,让幼儿充分动手、动口、动脑,提供语言学习机会,激发语言潜能。
1.材料要贴近生活、符合幼儿需求。
语言区域材料是该区域的核心与关键,好的题材或载体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也更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因此,在选择题材或载体的过程中,教师要选择源于幼儿生活、与幼儿知识经验相匹配且幼儿感兴趣的材料,如为小班幼儿提供木偶,为大班幼儿提供皮影。
2.材料要丰富多彩。
教师要考虑不同幼儿的发展需求,投放丰富多彩的材料;考虑不同发展目标,投放不同功能的材料;考虑教育目标的调整和幼儿发展能力的提升,不断增加和更新材料。
3.材料要难易适度、层次分明。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教师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投放层次分明的材料,满足不同水平的幼儿语言发展需要。
4.材料要易于操作、互动性强。
要想实现材料的可操作性,材料需要美观,让幼儿对材料产生视觉上的共鸣,同时要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且具有系统性、层次性和挑战性。另外,材料设计还要具有一定的合作互动性,让同伴的陪伴和互动成为学习的动力。
5.材料要隐含教育引导功能。
语言区域材料的设计一定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每个材料都蕴含着教育性。这种教育性在幼儿操作材料的过程中发挥着隐形的指导作用,进而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1.创设温馨的语言环境与区域引导。
首先,教师要营造舒适、浓厚的语言教育环境氛围,与表演区、建筑区等易发音区域进行隔离,设置适合幼儿阅读的小沙发、小书桌、小座椅,适当的条件下还可以提供一些装饰物,如小抱枕、小插花等,温馨、清静的环境搭配适宜的光线,形成静谧的阅读氛围,有效形成沉浸式阅读体验。其次,教师要对幼儿区域游戏进行适宜引导,要有区域名称、阅读规则、图书推荐,还要为大班幼儿制订读书计划,以及自制图书示范及展示,对幼儿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也要在墙面进行过程性引导,如引导幼儿保持正确的阅读与书写姿势。
2.把握区域的核心经验与发展目标。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语言领域从倾听与表达、阅读与书写方面提出了学习与发展目标要求。要想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教师应该结合幼儿发展需要创设相应的倾听区、表达区、阅读区、书写区。倾听区投放一定的视听设备,录制一些倾听方面的游戏;表达区投放故事盒、点读笔、故事中的玩偶或手偶等,以方便幼儿表演或改编故事;阅读区投放有主题的图书,同时兼顾多元发展,体现层次性、多角度,满足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不同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阅读倾向需求,还可以提供满足幼儿自制图书、故事创作、图书修补需要的材料;书写区可以投放纸、笔、沙盘等,促进幼儿的书写能力的形成。
3.提供幼儿主动参与和管理的机会。
教师是幼儿区域活动的引导者和材料的支持者,需要深入参与幼儿游戏,发现游戏材料的教育价值,并不断调整材料,支持幼儿发展。幼儿是充分参与语言区域游戏的主人。在语言区域活动开展前期,教师要引导幼儿参与环境布置、图书收集与摆放、阅读规则的约定、学习计划的制订等;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习氛围、幼儿习惯养成和幼儿学习品质培养,使幼儿在游戏过程中逐渐完善区域规则或借书还书规范等,进而实现自我管理。
4.有效利用区域游戏中的观察与指导。
教师要成为幼儿游戏的伙伴,及时关注幼儿游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困难,及时参与幼儿游戏,进行隐性指导。另外,发现有助于幼儿发展的游戏是每位教师的责任,班级教师要相互配合,在区域评价过程中用有意义的游戏引领幼儿发展。
幼儿语言区域创设的关键是让幼儿想说、愿意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要注重班级语言区域环境创设,不断提升教师对语言区域环境的建构能力,提高语言区域环境的有效性,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助力幼儿成长。
班级主题环境是班级实施幼儿园主题教育课程的过程展现。主题教育课程充分体现幼儿是课程的主体,以幼儿发展为本,以幼儿视角强调幼儿发展的主动性和整体性,重视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真正发挥主题活动的教育价值,形成有益于幼儿一生的价值体验。在主题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注重语言教育目标的落实,在主题活动内容的选择上,借助多种体裁语言内容引发主题,在教育目标的制定上关注适宜的语言目标制定与实施,在教育过程中强调语言对各领域发展的促进。
主题教育活动是呈现幼儿探究活动轨迹和促进幼儿自主发展的重要方式。
1.主题教育内容符合班级幼儿年龄特点与发展水平。
主题来源于教师对幼儿的专业观察与判断,内容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教师要对幼儿与主题紧密相关的核心领域发展进行重点分析,客观地分析幼儿在主题关联领域的发展情况。很多不同体裁的语言内容均能引发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教师一定要有敏锐的观察与判断力。
2.主题教育网络框架合理。
一级标题的设定能够体现幼儿的主体探索内容与进程;二级标题体现出幼儿在此内容中的探索脉络,支持幼儿的探索过程层层递进。标题的确定能够体现以幼儿为主体的探索过程,贴近幼儿学习特点,具有启发性与探索性。
3.主题教育目标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
教师要依据幼儿现有发展水平,依托主题的系列性活动开展,为幼儿制定合理的主题(中期)发展目标。发展目标既能针对性地明确指向主题核心领域,又能涵盖主题关联领域发展目标,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4.关键性活动引领幼儿发展。
首先,主题活动中的关键活动要以幼儿为主体进行设计与实施,符合幼儿直接感知、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学习方式。其次,主要活动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选材适宜,符合幼儿认知水平。最后,活动能够体现主题的进程,能依据幼儿的经验支持主题的探索,活动能够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主题教育环境主要包括主题墙面和各活动区域环境。主题墙面可以体现幼儿探究过程,也可以体现知识经验结构框架,不管以哪种方式呈现,都需要教师引导幼儿了解主题活动中深度学习的过程。
1.主题墙面来源于班级主题教育活动,呈现的是班级主题教育活动实施路径,凸显的是最能代表幼儿探索兴趣的探究过程和成果,体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便于幼儿在活动后回忆和反思。
2.主题墙面能够充分调动幼儿参与兴趣,为幼儿提供充分表现的机会,使幼儿与主题墙面发生深度学习互动,支持幼儿自主学习。
3.结合区域的核心价值,在各区域提供适宜的操作材料、书籍等支撑,开展适宜的区域游戏活动,进而支持幼儿与主题墙面的互动,帮助幼儿延伸经验。
4.关注幼儿视角,在主题活动内容表述和引导上站在幼儿视角,使用幼儿语言,调动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实现与环境的有效互动。
环境文化是幼儿园文化的外显。环境文化建设要以幼儿为中心,遵循幼儿发展需要,考虑环境在与幼儿互动中发挥的作用,进而整体规划幼儿园公共环境。依据公共环境特点,幼儿年龄班的设置、幼儿发展目标的需要等园所环境设计规划,需要取得教师的整体支持,让幼儿和教师成为公共环境创设的主人。
在园所环境文化建设中,教师要充分考虑特色课程因素,将相关内容有选择地在楼道环境中显现,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幼儿语言教育发展目标、内容及体裁,选择适宜的语言教育内容,渗透五大领域的相关目标,用绘画、泥塑、剪纸、废旧材料制作等形式,对幼儿园大厅、走廊、楼梯间、楼道等环境进行创设,别具匠心的细节能够展现教育的深刻内涵。其中,有传达的视角感、有建构的精致、有形态的多样化、有空间的个性化、有教育价值的表达,也有儿童哲学的文化蕴涵。错落有致、别具一格的教育环境承载着教育的责任,推进幼儿园独特环境文化的形成。
一般幼儿园基本建筑有三层楼,在班级分布中,一层多为小班,二层设置为中班,三层设置为大班。相应的,楼梯间也常常按照幼儿年龄设置相关内容。在楼道里,小班楼道进行儿歌展示、中班楼道进行民间传统故事展示、大班楼道进行民族英雄展示;在楼梯间,小班幼儿可以看到绘本推荐、中班幼儿可以看到童话故事推荐、大班幼儿可以看到寓言故事和有趣的成语故事推荐。这种呈现方式引导教师和幼儿感受丰富的语言教育资源,以多种方式汲取语言发展素养。
大主题教育观下的课程内容不仅体现在班级的教与学中,还应体现在幼儿园公共环境的创设中。园所公共环境以大主题的方式呈现,体现了园所对现代教育的诠释,也体现了幼儿园教育与新时代教育理念的契合,不仅能够对教师队伍具有明确引领与隐形熏陶作用,还有助于促进幼儿与环境互动,加深家长对园所文化的理解,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同时为幼儿提供互动学习、分享经验的平台,拓展幼儿想象空间,锻炼幼儿的交往能力。
由于大主题呈现的环境需要整年级组教师共同配合和整年级幼儿共同参与,所以需要每学期初制定主题内容、环境呈现方式、各班级任务,规定每次调整完成时间段,确保全园公共环境有序更换,实时动态调整。一般来讲,一个阶段的主题内容是不变的,变的是针对主题探究的深入,或班级探究内容的调整。这个月,也许大一班探究的是少数民族的居住,下个月就会探究少数民族的音乐。整体来说,要以《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依据,确定园所大主题教育内容。如小班以热爱自然、亲近自然为主题,中班以热爱家乡、热爱北京为主题,大班以热爱祖国、热爱多民族国家为主题,但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教师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大环境的变化以及教育内容的变化而适当调整环境内容,投放相应的材料,捕捉幼儿新的兴趣点、发现幼儿新的闪光点,既丰富又有变化,真正做到环境育人。
幼儿园与家长如同一车两轮,同向同力才能推动幼儿向前发展。幼儿园将家庭资源融入园所文化,不仅满足了各主题教育需求,而且为幼儿园环境文化的丰富多样提供了鲜亮的色彩。家长借助参与园所的环境创设,深入了解幼儿园的发展,改变家庭教育观念,形成相互配合、协同一致的教育共同体。为了让更多家长了解幼儿园,也为了让家长关注幼儿园环境文化的实时变化,有效实现家园共育,教师需要创新与家长的沟通方式和渠道。教师和幼儿创设的公共环境,每一个场景都可以有“小讲解员”的讲解,教师将这些讲解录成音频,再生成二维码,每次主题内容更新,教师都可以和幼儿一起录成视频。二维码和视频放到园所公众号内,家长就可以和幼儿一起“云参观”幼儿园。家长走进幼儿园环境,在了解环境的过程中与幼儿产生共鸣,进而更好地实现家园共育。
环境是教育的“隐性课程”,是一本立体的、多样的教科书。教师要精心打造富有情趣与教育意义的环境,吸引幼儿主动与环境互动,认真观察、积极探究,从中获得经验、能力、智慧和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