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四甲初级中学 刘水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关于初中习作提出“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为写作奠定基础。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力求有创意”的要求。统编教材在安排写作教学时注重学生的个体独特感受,强调“有创意地表达”,与课程标准要求一致。现笔者就如何进行“学习描写景物”习作指导进行探究,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想法及做法。
在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每一处景物都有特有的一面,即使是同一景物,在不同时间里,一年四季中,都会有奇特的呈现。这些都需要观察者能够细致地观察景物的变化,找出其不同于别处景物的细微特点。“属己”就是找到属于自己的写景切入点。
例如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一文就有一种独特的美。能有这样的美文,就在于他细致的观察,抓住景物的特征,找准切入点。老舍先生抓住了“济南冬天是温晴的,最妙的是小雪下的山景”这样的切入点,写出了“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的景致,从而写出了济南的冬天不同于别处冬天的细微特点。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随文进行片段练习,学习老舍先生的细致观察写景的方法,去尝试写自己家乡冬天的风景。此时学生可以选取家乡特有的风景,找准切入点,细致观察之后,才能写出自己家乡独有的魅力。
同样在写作教学时教师还可以带着学生走近校园中的草木,仔细观察它们的情状,聆听来自于自然界的声音,用心感悟,这样学生就有内容可写。就如写“校园一景”,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经历,创设写作情境,寻找切入点。就有学生观察到在草坪前有几处不知名的小花仍在绽放,有的观察到栀子树上的蜘蛛网,有的观察到夕阳下的垂柳……学生有了自己的观察体验,找到切入点,于是写出了与众不同的校园景致。例如学生在写《2020,我们的夏天》时,这样写校园的景致,“小池塘被雨声惊醒,一圈一圈泛起了涟漪。六月的雨今年似乎较往年来得要晚些,夏日与过往相比放慢了她的脚步,空气中还带着湿润的气息,浸在泥土里,飘在翠色的青葱里,带着些许野花的芳香,久久不愿散去。”学生敏锐观察,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体验。还有同学抓住池塘边的那棵老柳树来写,此时教师可点拨指导:柳树在白天、夜晚、黄昏、早晨,不同的光线都会为它涂上不同的色彩;风中、雨中、雪中、雾中,它又会展现不同的风姿;一年四季不同季节,又会给它带来各种变化。这样学生打开思维,找准写作点。
在写景指导中,教师以文本为例,讲方法,重实践,引导学生留心生活,细致观察,寻找写作切入点,这样学生对景物的描摹才能做到真实可感,写作具有真实性。
学习描写景物,除了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特征进行写作,还可以运用多种手法技巧,让所写景物更加鲜活起来。
写景顺序有多方面,可以是时间顺序、移步换景、由总到分、由面到点、由物到人、由实到虚等。那么这些写景顺序如何进行把握,我们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从教材中找范本进行学习。
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有段描写春花景致,从树上写到树下,从实写花到虚写果实,层次清楚,让人仿佛置身于五彩缤纷的春天之中,好不惬意,给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美感。在《紫藤萝瀑布》中,作者宗璞对紫藤萝花之“盛”的描写,由整体到局部,充分展示了花的形态和色彩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作者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描摹出紫藤萝花的美。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上事例中学会总结描写景物,注意写景要有序,层次分明,景物的特征才突出。
教师指导学生先掌握景物观察角度。可俯视、仰视、近视,远望;可以写静态、动态;可从宏观着眼,也可从微观入手;可写视觉形象,也可写听觉、嗅觉、触觉等形象;可以写现实景,也可以写想象虚景。从不同方面写出景物的不同形态。
如在教学《与朱元思书》一文时,教师设置问题,作者如何写富春江水之美,作者的观察角度如何?学生跟随作者游起,行舟观景,从近处的水写起,俯视“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的静态的水,平视“急湍甚箭,孟浪若奔”的动态的水,视角转换,动静相衬,描写灵活生动,让人身临其境。学生把握到写景需要变换观察角度,写出景物的特点。
在《与朱元思书》这篇散文中,感官的调动(视觉、听觉)写出富春江山上的景物,描写两岸高山千姿百态的奇景,泉水冲击岩石“泠泠作响”,蝉是“千转不穷”,猿是“百叫无绝”等,一派生机盎然、欢快自得的气象。老舍先生写的济南冬天的山景,“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等。这些描写,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景物的特征描绘出来,传递出景物的神韵。学生在阅读时找出这些语句,反复诵读。教师要指导学生提炼其中运用的写景方法,再运用到自己习作中去。学生在片段写作中写春天景致时,这样描写:“春日的阳光踩着铃铛向万物走来,她把光芒汇成酒,浅浅地斟在梨花半拢的酒杯似的花瓣里,梨花醉了,懒洋洋地舒展开自己清新的容颜,洁白的花瓣是不带一丝杂质的,像是被清水洗涤过的玉透着光亮……”学生运用修辞手法写活了春天梨花盛开的景象。
教学中让学生尝试运用多种写作手法,结合各种感官感受,从不同角度去描写景物,这样就可以使景物更加鲜活起来。
自然景物是客观存在的,在不同的眼中会呈现出不同的姿态。同一景物在同一人笔下,在不同的心境下,也会发生改变。这就是因为描写景物时融入了情感。描写景物时要学会融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的效果,进而表达出自己的真性情,写出景物独特的美,使之更具感染力。
如《昆明的雨》一文的作者写雨季缅桂花时说“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抓住昆明雨季特有的花,融入情感,写出人情美,表达作者对昆明雨季的喜爱之情。
学生在描写夏天景致时,“田里的庄稼都成熟了,一阵风吹过,便能掀起阵阵金黄色麦浪,农民们哼着小曲,收着庄稼。小猫小狗在纵横交错的田垄中嬉戏打闹,麻雀们飞来飞去,叽叽喳喳地叫着,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学生通过观察,融入喜悦的情感,描绘出一片丰收的景象。学生在写桂花树时说“后院的桂花树远远不及它们开得旺盛,开得饱满,但它还是用上自己的全力捧出那来之不易的花朵,期待用自己的努力换取万家飘香。雨渐渐停下,阳光照耀的桂花树上,遍布恩泽,花朵儿闪着光,骄傲地抖抖自己的身躯,永远热情洋溢。”抓住此刻桂花的特点,融入小作者对它的赞美之情,融情于景,感染读者。
学生从课本中学习技巧,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描写出景物的魅力。此时已不再是单纯客观地描写景物,而是发现景物中所投射的情感和生命状态,有了自己生命状态的投射,写出的景物,具有了人的情感,进而表达真性情。
写好景,在写景状物中包含感情,待水到渠成,加以精要的直接抒情或者议论。情从景出,议从景出,突破自己已有的情感,格物致知,悟出哲理。
教师带领学生读《紫藤萝瀑布》中这段文字:“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学生可以通过此时藤萝开的盛、密与记忆中思维的稀落伶仃形成对比,看到花和人一样,在生命的过程中遭遇着种种无可奈何,但生命的存在是永恒的,进而感悟生命的真谛,从中悟出哲理。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格物致知,突破自己,这里花和人有着相似之处,不是从紫藤萝花中硬生造一个哲理出来,而是作者宗璞内心的困惑,观察到和自己一样处境的景物时,而生发出来的哲理。
教师指导并要求学生把景物特征和哲理要对应。在《我读懂了___》,半命题作文练笔时,有学生写《我读懂了昙花》:“几分钟后,那洁白的、层层叠叠的花瓣怯生生地舒展开来,好似熟睡的少女刚睁开的眼眸,又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天鹅,在黑夜中显得格外清纯娇涩。随着时间的流逝,花瓣越张越开,形状也大有不同,由内向外逐渐变得纤细。花颈是紫红的,与绿叶互相掩映,颇有情趣。到了旺盛之时,花瓣完全舒展开来,好似穿着天鹅礼服的芭蕾舞者,在这静谧的舞台中,以月光为灯,妙曼的舞姿优雅,颇有韵律之美。花中的淡黄花蕊也露了出来,刹那间,我好似被白色的雾气包围着,朦朦胧胧中,一股清香透入我的鼻子。我似乎被这白色的雾气拖住,浑身都萦绕着清香。在这寂静的夜空中,身披月光自由地飞翔着。”以上是描写昙花绽放之美,甚是细腻。接着紧扣“读懂”,写了“我觉得这代表着一生只为一瞬的执着。它虽然生命短暂,但是凝聚了一生的光辉,只为展现出一瞬间的美丽。人生也在弹指间就匆然而逝,正处在青春的我们也可以像昙花一样去绽放自己的风采。风平浪静的人生又怎抵得过如昙花一般短暂但充满光辉与奇幻的一生呢?”即景与理的巧妙融合,给予读者启示,点明主旨。
总之,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找准写作切入点,综合运用写作技巧,融入作者情感,再有哲理的顿悟,这样的写景文章才具有可读性。那么学生在自然中就会有更多的发现,在心灵上也能得到更丰富的滋养。持之以恒,不断进行练笔,自然学生的写景能力就能得到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也会螺旋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