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秀芬,王海燕
徐州市中医院 (江苏 徐州 221000)
腹腔镜辅助手术是一种新型微创手术,具有瘢痕小、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患者的治疗[1-2]。腔镜器械制作精密、结构较为复杂、种类多样,因此清洗难度较大,若清洗不合格消毒不到位,易导致患者出现交叉感染等,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不利于患者预后[3-4]。规范清洗流程、提高清洗质量,对保障患者生命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腔镜器械尚无统一清洗流程。各医院采用自行设定的清洗流程对使用过的医疗器械进行清洗、灭菌、包装、发放,以保障其及时、正常使用[5-6]。以往传统管理模式依赖人工操作和记录,易出现漏检等情况。信息化追溯管理模式通过详细、完整记录相关数据,可实现信息追溯,有效提升管理质量[7]。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信息化追溯管理模式对临床腔镜器械清洗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9 年10 月至2022 年3 月医院需清洗的743 件腔镜器械及30 名相关操作人员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84 件,15 名操作人员)与观察组(359 件,15 名操作人员)。对照组腹腔镜131 件、宫腔镜122 件、其他腔镜131 件。观察组腹腔镜124 件、宫腔镜135 件、其他腔镜100 件。对照组操作人员男6 名,女9 名;年龄22~40 岁,平均(31.25±5.21)岁;学历:大专7 名,本科8 名。观察组操作人员男8 名,女7 名;年龄22~37 岁,平均(30.47±5.08)岁;学历:大专10 名,本科5 名。两组腔镜种类和操作人员性别、年龄、学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操作人员均为相关专业人员;临床相关资料准确完整;操作人员遵守制度、了解研究内容,并能配合研究。排除标准:不能遵守研究规章制度进行操作;无法完成相关管理培训;操作过程中器械破损;清洗、消毒、灭菌等设备故障;相关数据缺失或出现错误。
对照组予常规管理干预。(1)集中回收需清洗的腔镜器械,在专用清洗室,严格按照腔镜器械清洗说明书中的清洗流程对器械进行集中清洗、消毒、包装。(2)清洗过程中严格按照流程进行规范操作。(3)将已回收的器械完全拆分,先行流水冲洗,再用1 ∶270 多酶剂浸泡5 min 后以流水清洗,结构复杂位置处用专用工具刷清洗,用特定压力水枪冲洗器械管腔处,然后将所有器械放入自动清洗机清洗。(4)清洗结束后,仔细检查器械外观有无血迹、锈斑等污渍残留,同时检查其性能情况,记录清洗是否合格;登记不合格的器械后返回重新清洗。(5)器械清洗合格后按照要求规范包装,并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处理,相关参数设置为温度134 ℃,压力 210 kPa,时间4 min。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信息化追溯管理模式干预。(1)建立信息化追溯管理系统:设置专用清洗区域,制定清洗区域相关规章制度标签及注意事项,张贴于对应区域内,并叮嘱相关人员严格遵守。建立信息追溯管理系统平台,通过对每件器械予以单独条形码实现信息化追溯管理,便于及时发现问题。(2)将临床使用过的腔镜器械置于回收箱集中回收,由相关人员清点核对无误后生成专用条形码,扫描条形码即可在计算机系统平台中详细记录器械相关信息,通过信息追溯系统申请清洗回收,并实时监控清洗过程中参数,查看清洗是否合格。由专业人员对清洗、消毒、器械完整性、功能性情况进行检查,合格后扫描条形码,在包装区域生成相应纸质条形码,包装完整后将其粘贴于外包装材料上。包装完成后进行灭菌,扫描外包装的条形码进入灭菌程序行数据采集,全程监测灭菌情况。系统自动对物品数量、操作人员、操作程序进行记录。科室需要使用器械时,先向系统发起申请,申请通过按规定领用,并进行记录。
(1)操作人员清洗规范:由经验丰富的人员对两组操作人员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及操作规范情况进行评分,评分表采用本院自制调查表,总分均为0 ~100 分,分值越高表明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及操作规范越好。(2)清洗合格率:记录两组清洗合格情况,清洗后表面、关节、齿牙等光洁,无锈斑、污渍、血渍、水垢等残留物;用三磷酸腺苷生物发光法进行检测,三磷酸腺苷浓度<150 RLU 即为清洗合格。(3)清洗破损率:记录两组在清洗过程中的器械损坏事件发生情况。(4)灭菌效果:由专业人员在无菌操作下,将医用无菌棉拭子用纯水浸湿后反复擦拭器械表面、内壁、管腔处数次,将棉签样品放入洗脱液试管中,并将其接种于琼脂培养基,37℃恒温箱中进行菌落培养24 h。以无菌培养或细菌总数< 20 cfu/件为灭菌合格。(5)包装情况:记录两组在包装过程中出现的器械缺失、标识错误、分类错误、包装不完全密闭等包装不合格情况。(6)医护人员使用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由临床医护人员对两组使用满意度进行评价,总分为50 分,分值越高说明满意度越高。
干预前,两组操作人员理论知识掌握及操作规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理论知识掌握及操作规范情况评分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操作人员腔镜器械清洗理论知识掌握及操作规范情况比较(分,±s)
表1 两组操作人员腔镜器械清洗理论知识掌握及操作规范情况比较(分,±s)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
组别 人数理论知识掌握操作规范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对照组 15 65.47±8.18 80.41±8.93a 60.13±6.68 78.93±8.77a观察组 15 63.12±7.89 88.62±9.85a 61.24±6.81 87.64±9.74a t 0.8012.3920.4512.574 P 0.4300.0240.6560.016
观察组清洗合格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清洗合格率比较[件(%)]
观察组清洗破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清洗破损率比较[件(%)]
表4 两组清洗后灭菌效果比较[件(%)]
观察组包装不合格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包装不合格率比较[件(%)]
观察组医护人员使用满意度评分为(43.58±4.84)分,高于对照组的(37.25±4.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195,P<0.05)。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不断发展,医疗技术水平也逐渐得到提升,患者在得到有效治疗的同时对预后康复要求也逐渐提高,因此如何减小手术创伤,减轻术后并发症,促进快速康复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8]。腔镜手术通过小切口即可进行手术操作,在有效治疗的同时,可减轻患者创伤,促进快速康复,对患者预后有积极作用[9]。临床腔镜有腹腔镜、胸腔镜、宫腔镜等,在癌症、骨折、妇科疾病等手术中广泛应用,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减轻了患者手术创伤、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术后快速康复,显著改善患者预后[10-11]。腔镜器械在手术中与患者直接接触,清洗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全。高质量的清洗能够有效去除器械表面的污物和有害微生物,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保障患者的手术安全[12-13]。若清洗不彻底或存在残留污垢可能会妨碍手术器械的运动和视野,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和观察,增加操作风险,降低手术成功率[14]。
腔镜器械由于制作精密,其结构较复杂,临床清洗难度较大,若清洗不合格,则会因灭菌不彻底使患者发生交叉感染,影响预后等[15]。信息化追溯管理模式能通过详细监测管理系统的相关操作信息、完整记录相关数据,若出现异常情况,可及时通过这些信息进行追溯,控制并解决问题,能有效提升管理质量[16]。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操作人员理论知识掌握及操作规范情况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腔镜器械清洗合格率较高,破损率较低,灭菌阴性率较高,包装不合格率较低,医护人员使用满意度较高。信息化追溯系统能够实时监控腔镜器械的清洗过程,并记录清洗参数、清洗剂使用情况等关键数据,通过追踪器械的清洗、消毒等环节,可以准确了解器械的清洗状态和历史信息,达到100%追溯,从而有效控制器械问题发展,及时解决,为患者的临床治疗安全提供有效保障。信息化追溯系统可以将清洗流程、操作指南等规范化要求纳入系统中,供操作人员参考,通过规范化的清洗过程,可减少操作人员的主观因素影响,提高清洗质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信息化追溯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清洗参数,如清洗剂的浓度、温度、清洗时间等,确保参数控制的准确性与有效性。信息化追溯系统能够对腔镜器械的清洗过程进行全程追溯,包括清洗前的使用情况、清洗过程中的操作记录、清洗后的检验结果等,在出现清洗不合格或患者感染等问题时,能够迅速定位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找出清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优化器械清洗操作流程,有效提高清洗质量,延长器械使用寿命,严格管控操作环节流程,提高操作有效性,提升清洗质量、灭菌效果等,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
综上所述,信息化追溯管理模式可提升操作人员腔镜器械清洗理论知识水平,规范操作情况,从而可提高清洗合格率、包装合格率、消毒灭菌效果,减少器械破损,提升临床医护人员使用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