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唐芳教授基于《伤寒论》扶阳思想治疗硬皮病的经验

2024-03-28 22:00兰维娅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2期
关键词:硬皮病扶阳伤寒论

陆 婷,唐 芳,兰维娅,蒋 总,李 婷,江 瑶

(1·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2·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3)

《伤寒论》可称为杂病之先祖,是辨证论治的先驱,为东汉张仲景在《黄帝内经》《汤液经》等医籍的基本理论上,继承前人的理论思想及个人的经验总结成书,因原著部分遗失,故为后人整理著成。书中理法方药齐备,开辨证论治之先河,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伤寒论》所创立的六经辨证体系阐述了疾病的传变规律,其中扶阳思想始终贯穿全文。硬皮病作为免疫介导的风湿性疾病,其特点是微血管改变,免疫系统紊乱,结缔组织中大量沉积胶原和其他基质物质[1]。本病的病理生理学十分复杂,涉及早期内皮细胞损伤、炎症浸润和由此产生的纤维化反应,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进一步理解方能对疾病进行更好的管理[2]。唐芳教授为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风湿免疫领域科研、教学及临床工作,中医临证经验丰富,精于风湿性疾病的治疗,善于运用《伤寒论》扶阳思想治疗硬皮病各阶段的病证,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唐教授治疗硬皮病的临证经验简析如下。

1 扶阳思想与硬皮病

阳气是诞生和维持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之一,不仅是人的立命之本,更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在人的生命和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的生命活动得益于阳气的推动,所谓“得阳者生,失阳者亡”。“阳气”越充足,驱邪能力越强,机体越康健。阳气不足,易被邪气侵袭,阳气殆尽则生命终止。阳气卫外而固也,外可温煦机体、补益卫气,防御外邪侵袭,内可宣通气机,通达脏腑,维持脏腑功能有序运行。阳气虚则易致阴病,外有风寒湿侵袭腠理疏松,内有阳虚水停、痰湿凝滞等导致脏腑功能亏虚。阴阳思想源于《易经》,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道”中有阴阳,阴阳即为道,认为阳气在机体运行中起主导作用。《黄帝内经》在阴阳关系中提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又云“阳气固……弗能害也”。阳气固护,邪气不能生,病无从安生,即如能固护阳气,则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指出:“朝则人气始生……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说明人体阳气对机体的护卫作用,即使病有始生,但随着阳气充裕,也会导致邪气渐衰。《伤寒论》是扶阳经方的集大成者,是扶阳学说的根基,早在《经籍籑诂》中就有关于“扶”的释义,可概括为扶助、调理、治理的意思,而扶阳则是指通过温通、温中、温化、祛寒、除滞使机体阳气宣畅和复常[3]。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传变不外乎阴阳失衡,因此调理阴阳、扶正祛邪乃治疗之总则,其中尤以扶阳最为重要。硬皮病在中医学中被称为“皮痹”“肌痹”“血痹”等,亦属于痹证的一种,最早见于《素问·痹论》:“……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古代医者对皮痹的临床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与现代医学的描述几乎一致,如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风湿痹候》中说:“风湿痹……或皮肤顽厚”,对皮痹的临床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和《外台秘要》(唐·王焘)中均提到“气极”,认为其与皮痹密不可分。宋代《圣济总录·皮痹》中指出皮痹不只侵犯机体皮肤,也可使肢体与脏腑受累。清代《张氏医通》中提出皮痹就是寒痹。大多医者认为本病的发生不外乎内外二因,外因多为风、寒、湿三气侵袭肌腠,内因多为营血亏虚、脾肾阳虚,卫外不固,风寒湿邪阻滞,致经络气血痹阻而为病[4]。

2 对硬皮病病机特点的认识

唐芳教授认为硬皮病的病因多为外邪侵袭、邪气客卫、卫外不固、肌腠不密,风寒湿三气侵袭,凝滞于肌表腠理之间,血行不畅,致使营卫不和,气血瘀阻,经脉失疏,蕴久则生痰、瘀等病理产物,使血脉痹阻,脏腑功能失调,筋脉肌肤失濡。先天不足和后天失养致使素体虚弱、阳气受损,再生他证。因此,唐教授认为本病的病机主要为初起外邪侵袭,蕴久而脾肾阳虚,再生痰、瘀,失治误治则气血虚弱。

3 诊治思路与经验

硬皮病主要以皮肤肿胀、硬化、萎缩等为表现,主要影响皮肤结缔组织、内脏和血管壁[5]。唐教授认为本病病因病机复杂,病程较长,在临证时不能一概而治,应审证求因,病证结合,在考虑局部的同时,更要兼顾整体。在确定基本方的原则上随证加减,中药内服的同时需配合中药外用,内服与外治相合共达扶阳之功。同时,更强调对患者的健康宣教,注意保暖,避免皮肤受伤,注意皮肤护理,适当进行肌肉的功能锻炼,从而改善肌肉萎缩情况。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唐教授将本病主要分为寒湿痹阻证(肿胀期)、脾肾阳虚证(硬化期)、气血亏虚证(萎缩期)三型,而三型中亦可合并他证。

3·1 寒湿痹阻证(肿胀期)

此期常表现为皮肤紧绷而肿,摸之坚硬,肤冷肢寒,遇寒加重,遇热减轻,皮肤呈蜡样光泽,手捏不起,伴关节冷痛,屈伸不利,舌淡苔白,脉紧等。《伤寒论》中云:“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桂枝附子汤主之。”表明身体的疼痛已远超表证所引起的疼痛,当取桂枝附子汤的温阳散寒、通利血脉之功。《伤寒论·太阴病篇》中记载桂枝加芍药汤主治太阴经络不和所致的腹痛,主要以桂枝汤通阳和络,炮附子散寒除湿止痛,诸药合用共达通阳除痹之力。《伤寒论·厥阴病篇》曰:“手足厥寒……当归四逆汤主之。”四逆汤中当归、芍药补血养血,桂枝、细辛温阳散寒,通草通利血脉,甘草、大枣补中益气以生血,诸药相合共达通脉养血、散寒温经之力。肝主筋、藏血,肝血不足,筋脉失养,寒邪侵袭,与湿邪共同阻滞筋骨经络,导致四肢关节疼痛。当归四逆汤可直入厥阴经以发挥温经散寒之力,养血通脉共奏扶阳之功。唐师以扶阳思想为基准,在此期巧用《伤寒论》中经方,同时不拘于经方所限,临证加减,予麻黄汤、甘草附子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小建中汤等配合加减以达散寒护阳、扶阳宣痹、扶阳温里之效。在此期还可配合我科协定方寒痹汤(青风藤、透骨草、肿节风、大蓟、豨莶草等20 味中药组成)熬制后予布浸泡进行外敷或在患处外洗、浸泡以散寒祛湿,使药达局部病所,温阳通络,临床应用效果较好。

3·2 脾肾阳虚证(硬化期)

此期初起皮损处水肿,皮肤坚硬而皮薄如纸,并逐渐变硬萎缩,四肢厥冷疼痛,甚至活动受限,腰膝酸软,腹胀纳呆,舌胖质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等。《伤寒论》云:“少阴病……附子汤主之。”本方重用炮附子以温经散寒,人参温补、壮肾阳,白术、茯苓健脾除湿,芍药和营血而通血痹,诸药相合温肾以扶真阳之本,寒湿邪退,痹证得解。《伤寒论·太阳病篇》云:“太阳病……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心肾阳虚,寒水不化,虚阳不能温养筋脉肌肉,以真武汤温阳利水。又云:“太阳病……遂漏不止……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其中“遂漏不止……四肢微急”乃严重伤阴迹象,仲景不予滋阴,反添附子扶阳,体现了仲景紧抓“表阳虚”之主要病机,扶阳以助阴的“助本”思想。同时配合外用方:生川乌、海桐皮、生草乌、千年健、杜仲、酒续断、炒桑枝等随证加减,抑或配合我科协定方寒痹汤以外敷或外洗。如合并痰瘀阻滞,可予阳和汤、桃红四物汤、当归四逆汤、鳖甲丸、黄芪桂枝五物汤,并临证加减,共奏化痰祛瘀、宣通阳气以达扶阳之功。

3·3 气血亏虚证(萎缩期)

此期多为无全身症状之硬皮病,可见皮肤光滑而细薄,紧贴于皮下骨面,皮纹消失,毛发脱落,伴硬化部位色素沉着等,伴随疾病进展皮肤逐渐变软,变为正常皮肤,同时可伴多器官受累情况。《传信适用方》云:“人发寒热不止……日渐瘦恶。”随着皮痹病症的发展,皮肤逐渐萎缩变薄,伴肢端动脉痉挛,面色晦暗,口唇紫绀,口干不欲饮等。《伤寒论·少阳病兼变证篇》云:“伤寒六七日……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小柴胡汤虽能调达气分,但对血分之痹阻则未有其效。因此,张仲景用小柴胡汤以疏通气机,加桂枝汤以通血络,也说明柴胡桂枝汤除了能解太少之邪,还可理气调血通痹。唐师在此基础上强调,临证可予人参、白术、鹿角片、地龙、丝瓜络、路路通、党参、龙眼肉、巴戟天、肉苁蓉、川芎、黄芪、熟地黄、桂枝、羌活、独活、姜黄、鸡血藤、当归、赤芍等药随证加减以补益气血,使气血得复,阳气以生,以达扶阳之力。亦可配合我科外用协定方使药力直达病所。此期应积极配合其他西药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纤维化药物、扩血管药物等联合治疗,还需调整心态,积极配合医生制定治疗方案。

4 验案举隅

患者李某,女,47 岁,初诊:2022 年3 月28 日,以“全身皮肤硬化6+月,加重1+月”为主诉。6 月前患者因触碰冷水后肢端出现苍白、青紫,遇热后症状逐渐缓解,患者未予重视及系统诊疗。1+月前无明显诱因患者感上症复发加重,伴双手指肿胀呈腊肠样,双下肢凹陷性肿胀、全身皮肤紧绷感,遂就诊于我院。症见:面色欠华,全身皮肤变硬,双耳、颈部、腰背部、四肢皮肤尤甚,四肢肿胀,皮肤紧绷感,双手远端指尖皮肤增厚、硬化,舌淡,苔白腻,脉沉紧,二便调。辅助检查:自身抗体:抗丙酮酸脱氢酶抗体弱阳性(+-),抗丝着点抗体弱阳性(+-),抗线粒体M2 亚型抗体弱阳性(+-),抗PM-Scl 抗体强阳性(+++),核仁型1∶640,血沉:27 mm/h,二便常规、血常规、肝肾功、C反应蛋白(CRP)、胸部CT、心电图未见异常。西医诊断:硬皮病。中医诊断:皮痹(寒湿阻痹证)。治法:温经散寒、祛湿通络。方药:桂枝附子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桂枝10 g、制附片10 g(先煎)、姜黄20 g、炙麻黄10 g、细辛10 g、茯苓15 g、羌活10 g、白芍10 g、黑骨藤10 g、雷公藤20 g、车前子15 g、白术10 g、萆薢10 g、当归12 g。共14 剂,水煎服,1 剂/d,分早晚口服。外用方:肿节风10 g、制没药10 g、青风藤20 g、重楼15 g、透骨草20 g、千里光15 g、海风藤10 g、桑寄生10 g、鸡血藤10 g、牛膝15 g、麸炒枳壳10 g。7 剂,水煎外用(洗或敷),每2 日1 剂。

二诊:2022 年4 月10 日,患者全身皮肤及紧绷感较前改善,四肢肿胀明显消退,双手远端之间皮肤仍厚,硬化较前明显好转,舌脉同前。继予上方14 剂,煎服法同前,外用方同前。三诊:2022 年5 月5 日,患者症状消退,四肢无肿胀,手足受凉后易感关节疼痛,无其他不适。上方去车前子,加肉桂10 g、黄芪20 g、防风15 g,14 剂,煎服法同前,外用方同前,嘱患者注意保暖。2022 年6月10 日随访上述症状改善,继续于门诊予中药调理,临证加减,病情平稳无特殊,随访1 年未见复发。

按语:本例患者发病初期因素体虚弱,正气亏虚,易感受风寒湿邪,侵袭皮肤,留滞经络,筋脉痹阻,气血阻滞,皮肤失养,故见全身皮肤硬化,四肢肿胀、紧绷感,舌淡,苔白腻,脉沉紧,此均为寒湿痹阻之征象。故用桂枝附子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方中予制附片、炙麻黄、细辛、桂枝以温里散寒,予羌活、黑骨藤、雷公藤、姜黄以疏风通络、除湿止痛,予当归、白芍以补益营血,使气血运行得畅,予茯苓、萆薢、白术、车前子、通草以利水消肿。本例患者为外邪阻滞,故以疏导邪气以达温扶阳气为主,症状消退后受凉易感关节疼痛,故予肉桂、黄芪、防风以温阳益气固表。在散寒温阳法总则上诸药合用,随证加减,药证相应,标本兼治,故得获效。

5 小结

《伤寒论》作为划时代的医学巨著,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丰富而完善的扶阳思想理论体系。唐芳教授认为硬皮病临床表现多样,但在整个病程中以寒湿痹阻证、脾肾阳虚证、气血亏虚证为主,亦不能忽视他证。唐师在治疗硬皮病时喜用扶阳理论为基础,随证加减,内外同治,每获良效,其临证经验值得借鉴及推广。

猜你喜欢
硬皮病扶阳伤寒论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伤寒论》实为115方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我国硬皮病患者肺部已发生病变
硬皮病该如何治疗
从人体阴阳本体结构谈扶阳派唐农教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经验
从共振原理看扶阳理论的治病机理及其对血管性痴呆的解读
药物诱导硬皮病
冬季手发紫,谨防硬皮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