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视角下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策略

2024-03-28 07:05杜龙李蓓
当代农村财经 2024年3期
关键词:农民增收粮食安全劳动生产率

杜龙 李蓓

摘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核心目标。基于指标化的分析,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长期错位推进,致使我国农业现代化陷入家庭经营内卷化、小农经营兼业化、大户经营资本化的发展困境。因此,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务必要统筹推进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渐进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挖掘农业多功能性与乡村内生动力。

关键词:粮食安全 农民增收 土地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

*基金项目:泰安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推乡村振兴的创新机制研究”(2023skx091)阶段性成果;本论文得到山东农业大学青年教师成长计划经费资助。

农业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统筹“三农”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这一论断指明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挑战性与紧迫性。面对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以及长期存在的农户兼业化、农业老龄化、土地细碎化等问题,如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目标,仍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命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从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互动演进中,反观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困境,进而探索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策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贯穿于整个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矛盾与核心驱动力,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本遵循。实现粮食安全首要的问题是要解决粮食增产,但是“丰收悖论”一直是困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主要难题,即“增产不增收”或“增收不增产”。如何实现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统筹推进,关系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整体化推进。

一、粮食安全、农民增收与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耦合

粮食安全从供给角度分析,是指在不考虑进口的情况下,国家的粮食安全取决于粮食供给规模。粮食安全和粮食供给规模成正比,粮食供给规模越大,粮食安全程度越高。粮食供给规模与粮食种植面积和土地生产率密切相关,在种植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土地生产率越高,则粮食供给规模越大,反之亦然。提高粮食供给规模的根本途徑是实现农业增产,就是通过科学育种、科技赋能、完善设施等手段,不断提高农业产出。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统一体,将其拆开讨论,能够揭示出不同的行动逻辑和目标取向。首先,从行动主体上看,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涉及政府与农民两个行动主体,政府实际上侧重于强调农业增产;对于农民主体而言,更侧重于自身增收的问题,对于农民如何增收的问题,农业增产只是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因为农民收入包括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其次,从目标指向来看,政府强调农业增产的最终目标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民的最终目标则是实现增收致富,所以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属于两个不同的维度,具备不同的测量指标,前者的主要测量指标是提高土地生产率,后者的主要测量指标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总之,农业增产多主体、农民是其一,农民增收多渠道、农业是其一,如何促进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同步提升是关涉我国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的重要议题。

农业现代化作为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历程,不同时期赋予不同的内涵。中国共产党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概括起来体现在两个向度:内容论与过程论;前者将农业现代化等同于农业现代化的具体方面,例如“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和化学化”“机械化、科学化、社会化和商品化”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更加多元,过去的内容论已经无法涵盖当时农业现代化的全部要义,过程论应运而生。过程论是将农业现代化理解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是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的过程。不管是内容论还是过程论,农业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其逐步接近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水平。

二、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错位推进下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困境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就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逐步提升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核心是确保土地生产率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升。这一概括能够体现出农业现代化纵向发展历程,考虑生产力因素与农地制度的制约,虽然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土地生产率与劳动生产率,但更重要的是同一时期土地生产率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不同步或不匹配,进而形成以下三种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困境(见表1)。

(一)家庭经营内卷化

家庭经营内卷化的主要特点是束缚于土地之上的农民只能过密化地投入劳动力以提升土地生产率而难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我国传统小农经济的普遍发展趋势。特别是近代以来,我国被迫卷入西方现代化的浪潮中,随着资本工商业的冲击,大量西方产品的倾销,严重破坏了我国农产品及手工业产品的出售,打破了较为均衡的小农经济形态,但广大小农并没有被资本主义农场主所取代,转而成为极具韧性的农业内卷化发展形态,表现为劳动力的无限投入边际报酬率持续降低而形成“无发展的增长”,这一时期“提高的只是土地的生产率,而不是单位工作日劳动生产率”。“内卷化”的家庭经营是一种“穷而有效率”的发展状态,“穷”指较低的劳动生产率,“有效率”是指经过精耕细作提高土地生产率,这种发展状态是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发展常态,是农业之外的工商业发展不足难以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必然结果。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城乡二元体制的变革,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中国农业才走上了“去内卷化”的发展历程。这种内卷化的发展状态在农业集体化时代亦有体现,尽管农业集体化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保证国家粮食按计划安全供给,但是在农业集体化后期严重影响农民增收,不利于农民积极性与生活质量的提升。

(二)小农经营兼业化

猜你喜欢
农民增收粮食安全劳动生产率
中国劳动生产率及其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
应该重视提高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城镇化加速背景下河北省粮食储备形式转变分析
强化农田水利改革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制约吉林省农民增收的因素
农村科学储粮与粮食安全研究
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优化
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优化
光山县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助推精准脱贫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