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蕊
一、问题的提出
新教育改革背景下,学生的能力培养工作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头等大事”。“基础教育精品课”的实施,旨在通过激发教师教学热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汇集优质教学资源,减轻学生课余负担的同时,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基础教育精品课”的推进,使得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发挥学科育人价值和提升学科教学质量的趋势愈发明显。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文理兼容性决定了其群文阅读的复杂性和课堂教学策略的多维性[1]。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下,新一轮课程改革下的教育要求更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要求知识化繁为简、化零为整,让学生由知识的“记忆者”转变为知识的“灵活运用者”,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更多有效方法[2]。培养、提升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教师在继承传统教学优点的基础上,尝试运用更多教学策略,设计更合理的教学环节,构建有机生态的地理课堂。在此背景下,围绕高效提升课堂效率和规范教学环节的研究也广泛展开。
孙晚晴[3]基于导学案,探究了“四段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认为相较于“一言堂、满堂灌”传统教学模式,该模式对发挥学生自主性、注重学习过程有显著效果。韩家强[4]等针对试卷讲评课,总结出“三步九环节”教学模式,对提升学生解题能力具有较好效果。戴芹芹[5]提出“三段七步法”问题式教学流程,并应用于高中地理课堂,提倡地理核心素养在生成、探究、发展问题中养成。上述笔者针对新授、试卷讲评等类型课堂进行了分环节教学,并形成对应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具体教学实施中容易出现重流程轻实际教学的问题。现今对网络课堂范式环节的研究较少,同时针对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教学环节的探究较少。
邱金华[6]结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运用网络课堂教授小学数学的一些建议。吴华勋[7]分析了移动终端在网络教学中的作用,以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李贵芳[8]等人探究了防疫常态化下网络课堂中的一些教学问题,提出“教学+课题+实践”的多样化教学模式。解文娟[9]分析了疫情防控期间网络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认为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建立网络学习小组、创新课堂管理,有助于缓解学生对网络课堂的倦怠感。以上学者主要初步探索了网络课堂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但仅分析了网络课堂的优势与不足,或简单对教学环节进行笼统概述,对网络课堂中教学环节的规范化研究较少。
大量教育实践表明,传统大班教学仍然存在课堂实效性不高、学习内驱力不足、作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问题[10];乡镇学生存在素质差异大、基础不一、学科逻辑思维较差等问题;传统填鸭式课堂的讲授模式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力,造成学生学习内驱力不足;以往大班课的课堂人数限制了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关注度,降低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在充分分析以上问题的基础上,以学教评一致性原则为指导,小班化教学为背景,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开展网络课堂教学环节范式探索,构建小班化教学背景下关注学生、提升课堂时效、降低课后负担的高效率范式课堂教学环节,以期为学生减负的同时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能力。
二、小班化网络课堂教学模式
我国小班化教学自20世纪80年代起21世纪初,经历了酝酿阶段、实验研究和推广阶段,当前正处于深入发展和理性反思阶段[10]。新课改背景下,小班化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众多研究表明,小班化教学有助于教学质量提升[10-12]。小班化教学是一种班额较小、具有高度个性化和师生交互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旨在通过控制班级人数创设较好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与大班教学相比,小班化教学显著降低了师生比,其教学组织方式、内容、环节均围绕学生个体发展而组织开展,有助于每个学生获得教师关注;采用双向互动学习的教学模式[11],有助于促进师生交流互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有助于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升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度,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强化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降低学生课业负担;要求教师掌握更多信息化技术和更强组织管理能力,有助于提升教师自身教学水平,实现教学相长。
教育研究表明,中学生课堂注意力集中的持续时间约10~20分钟,良好的课堂教学组织有助于提升学生课堂注意力水平。课堂教学环节要素主要是指构成动态教学过程的各个施教环节[13-17],一般包括导入、新课讲授、课堂小结、巩固练习四个环节。综合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和小班化与网络课堂教学优势,笔者以教学评一致性为原则,设计小班化网络地理复习课教学环节,由“夯基固本(自学)、典例探究—方法突破(导学)、问题探究(互学)、情感升华(展学)、分层训练(练学)”五个环节组成(图1)。自学环节是指教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学生实际,编制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学案,为学生回忆、理解知识提供协助,便于在复习中预先形成关联性、基础性及预备性的知识与技能;导学是指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旧知回顾、真实问题解决等方法,一方面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典型问题解决的基础上,掌握复习问题的解决方法;互学环节是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采用自主、网络小组互学的方式,以案例、问题为载体进行方法应用的学习;展学是指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或情境,引导学生深化正确价值观,达到育人目的;练学是指通过分层训练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测试和评价,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差异化反馈,落实减负目标。
五大教学环节中,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自学是基础,导学是“钥匙”,互学是对自学内容、导学方法的延伸与应用,展学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深化,练学是对所学知识的反馈与升华。
三、案例实践
笔者以高三一轮复习课“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之生态破坏”为案例,详细说明了小班化网络课堂五环节的实施过程与目的意义,并对实施效果进行了評价,同时提供了学情、考情、教学目标设定、教学思路设计的参考性方法(图2)。
1.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本校高三学生,学生已经对环境问题的基础知识、分析方法进行了学习,已基本具备分析问题成因、推断影响、提供问题治理思路的能力。但学生仅能针对单个直观性问题进行分析,且对于环境问题成因探究—危害分析—治理措施的运用尚不灵活。此外,对于综合性题目或情境新颖的题目,较难从题目提供的材料中寻找出问题突破口,阅读和提取信息的能力还较差。
2.高考考情
整合近8年天津高考地理真题,分析如下:8年8考,考查频率高;考查形式多样;考查内容多以热点环境问题为案例,以区域资料为载体,考查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渗透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近年来,考查频率进一步提高,且考查方面更为广泛,注重对环境问题分析思路的灵活应用。结合天津临海超采地下水情况严重的地理背景,分析盐碱化、荒漠化的考查频率会保持稳定甚至增高。
3.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涉及必修二、选择性必修二、选择性必修三相关知识点,内容量大,涵盖知识面广,需要学生阅读的材料多。
4.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本节内容知识点明确,由于考查方式多样,需要学生有坚实的基础知识体系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基础知识需牢固掌握,阅读材料信息提取能力需要锻炼提升,方法+知识的应用需要更加灵活。
基于此,确定本节课主线为“以知识体系为基础,分析方法为手段,实现知识与方法相结合突破高考考题的核心目标”。设置五个教学环节,包括环节一:导入;环节二:环境问题知识体系强化;环节三:典例探究—方法通关(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环节四:高考考点突破+阅读技能提升(知识与方法的灵活运用突破高考考题);环节五:高考突破—分层训练。
5.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定
根据课标、考情及学情确定本节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为:①人地关系演变及环境问题的产生;②环境问题的概念、分类、差异;③生态破坏的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为使本节课能够达到层次分明、逻辑清晰、逐层递进和环环相扣的成效,切实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实现降低课后负担的目的,本节教学针对教学目标,注重突出重点,以“生态破坏类环境问题解决方法”为主线,按照小班化课堂教学五环节,以教师指导为辅,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为主的方式,分层解决教学重难点,将整节课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
6.课堂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分层设问,提供复习导学案,学生完成生态破坏问题的知识梳理,突出“自学”。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自学基础知识和限时背诵,为后续“互学”、“展学”提供基础。
第二环节:解读课标、考情及教学目标,提供生态破坏经典问题,分析该类题目的常考方式、解决方法,突出“导学”。提供西北荒漠化景观图,设问:“这张图片体现什么环境问题?”“这类环境问题的成因有哪些?”“会产生什么样的危害?”“面对这些危害,我们如何守卫家园环境?”利用情境问题设置,引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生态破坏问题分析,其目的包含两点:一是明确本节课所要学习内容,令学生学习有目的性;二是以荒凉图片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之情。同时,利用讲授法为学生直接点明本节课复习主线,使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及所要达到的学习目的,有利于帮助学生做好学习评价,及时对自身学习程度进行反馈调整。
第三、四环节:教师提供分层递进式案例、问题,指导学生个人、网络小组合作探究,突出“互学”;提供探究活动、视频资料,升华情感,突出“展学”。 第三、四环节细分为四个部分,采用学导法教学,突出学生自主性和教师的引导性,提高课堂教学效度与质量。以“生态破坏问题分析方法”为主线,基于高考特点,深挖学情,利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创设恰当情景,讲好主线故事,使用层级递进的设问、案例研究的方式,辅助网络监控、计时器等教学手段,将重难点内容分解为 “盐碱化问题分析”—“水土流失问题分析”—“荒漠化问题分析”—“生态破坏问题分析方法总结”四个课堂部分。
第一部分,提供任务一:方法应用—盐碱化。学生思考回答题目,网络小组交流答案,小组代表提供问题答案。教师详细讲解题目的阅读技巧、信息的提取技巧、答案的整合技巧(提示阅读材料方法训练、设问解析、引导,强化盐碱化分析思路)。该环节采用小组讨论、谈话式的教法,有利于完善学生盐碱化问题分析的逻辑框架,提升其方法应用能力。
第二部分,提供任务二:方法应用—水土流失。采用学生主导、教师引导的方式完成该任务,同时进一步结合热点案例,以天津的盐碱地为切入点,深刻认识盐碱化问题的危害,使学生意识到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相连,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第三部分,提供任务三:方法应用—荒漠化。巩固生态破坏问题的分析思路,同时利用活动探究、欣赏教学、互换角色的方法,借助网络钉钉课堂工具,让学生成为“小教师”,批阅其他同学的任务问题,给出分值,并请学生说明得分依据,帮助学生从“阅卷人”的角度规范答题思路。
第四部分,教师通过网络软件钉钉收集以上三项任务的答题情况和分值,详细分析学生作答情况,针对问题再次运用生态破坏问题分析方法的解决思路,布置课后巩固任务。
第五环节:板书梳理课堂内容,分层训练,突出“练学”。分层训练包含三个层次内容,一是当堂检测,主要检测自学内容,巩固记忆性知识点;二是能力提高,通过类似案例,迁移重难点分析方法;三是“实战”演练,提供类似高考题目,指导学生梳理答题方法和思路。
7.板书与作业设计
(1)板书
本节课中,为了更直观展现课程主线、突出重难点,帮助学生在情境案例中逐层得出对应知识,进行了如下思維导图式的板书设计(图3),以便于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掌握分析问题的逻辑方法。
(2)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注重当堂知识的迁移应用和深化,进行分层训练。根据考向及热点新闻素材,布置了天津高考题-各区模拟题-全国高考题三层题目,既可“照顾”基础薄弱同学,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四、实践效果与评价
环境问题是天津市地理学科一轮复习的重点,内容繁多,融合多册课本内容,涉及热点地理话题,是高考的热点模块。基于此,笔者将该部分内容拆解不同模块,本课主要讲解模块之一“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之生态破坏”,该部分的核心是能够准确分析相关材料,明确剖析设问问题,并组织逻辑以完善、准确、科学的语言进行回答。这就要求课堂环节设计要精准,要关联相关的阅读材料,问题设置要丰富且得当,才能达到一轮复习的效果。本课通过精选素材、合理设置实施教学环节、积极引导,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取得如下教学效果:①教师基本功扎实,课堂组织效果好,语言清晰、亲切,课堂氛围轻松愉悦,知识讲解准确,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②提供的生态破坏类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条理清楚、考向全面,落实到位,层层压实,提升学生对生态破坏环境问题的掌握程度;③以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思想为主导,采用生态破坏问题高考考题分析方法,一条主线贯穿整节课堂,依托小班化制度优势,根据学生学情划分小组,设计了“自学—导学—互学—展学—练学”五个教学环节,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习在课堂真正发生;④采用学导式、网络小组讨论式、情景教学等教法,有效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⑤利用小班化网络课堂的优势,即时反馈、精准教学,差异化辅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如通过钉钉软件、问卷星收集学生回答题目的相关数据,利用计时器监测学生任务完成进度;共享作业文档,网络小组代表阅卷等。⑥案例选取有“热度”,图文资料新且丰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便于学生分析思考。
整体上,通过对各小组的详细指导,学生能够逐环节学习、充分讨论、发表观点看法,掌握生态破坏类问题的分析方法,针对该类题目進行思维建模,能够有效完成相关题目处理。
但仍存在以下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①网络小组的讨论机制仍需探讨,目前主要是利用教师组建各微信小群把控各小组讨论、任务完成情况,偶有网络卡顿、学生视频不能及时打开的现象,是否能够有更为优化的软件或模式,帮助构建网络小组显得更为重要;②小组发言、展示的语言提炼不够;③学生代表阅卷速度稍慢,缺乏长时间的锻炼。
本课贯穿“生态破坏环境问题的方法掌握”这一主线,将爱护环境融于课堂教学,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基于小班化课堂教学五环节,充分发挥小班化网络课堂的教学优势,网络小组进行指导,通过使用现实案例等材料,注重“授渔”和“诱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地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明白地理问题就是生活问题,环境类问题的解决需要“治病治根,对症下药”,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特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选取合适的治理措施,才能真正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突破高考考点的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地球环境之情,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发展观。通过本课教学环节设置,以期为后续类似复习课程教学内容提供范式。
参考文献:
[1] 夏灵,苏迎春,黎明,等.“双减”政策下地理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研究——以新人教版高中必修《地理一》第四章的问题研究为例[J].地理教学,2022(8):13-16,3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 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 孙晚晴. “四段式”课堂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长春:长春师范大学,2021.
[4] 韩加强,童颜.“三步九环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地理教学,2017(24):4-8.
[5] 戴芹芹. 核心素养视阈下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研究[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20.
[6] 邱金华.小学数学教学中网络课堂的运用研究[J].江西教育,2023(31):68-69.
[7] 吴华勋.智能移动终端应用在中职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探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5):141-143.
[8] 李贵芳,赵翠萍,马栋栋,等.防疫常态化下“产业经济学”网络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改进方向探析[J].科技视界,2022(23):106-108.
[9] 解文娟.疫情背景下网络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22(8):7-9.
[10] 吴天利,邓思平,江东能,等.高校课程小班化教学的SWOT分析及应对策略[J].大学教育,2020(1):12-14,21.
[11] 杨中枢.我国小班化教学研究综述[J].教育研究,2012,33(4):103-107.
[12] 李庆蕾.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分析及实施策略[J].现代教育论丛,2012(Z2):61-64.
[13] 周琳.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环节要素设计探析——例谈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J].高考,2018(21):251.
[14] 苏炜瑶.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地理创意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以“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为例[J].地理教学,2017(12):30-33.
[15] 何宇,彭定洪.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综合思维”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有效路径探讨[J].地理教育,2022(3):62-65.
[16] 胡铁生.构建网上教学平台 共享集体智慧资源——《地理教与学》网站建设与应用实践[J].地理教育,2004(5):72-73.
[17] 汤国荣.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1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