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静
一、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以来,情境化的问题式教学在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众多有益探索,为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与此同时也需注意到,在教学实践中使用情境教学容易出现如下问题:
一是为完成教学任务反复创设新情境,不能“一境到底”,不利于学生的深度学习;二是情境及其问题指向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方式等一般教学问题,学科特点不突出,没有反映学科本质[8];三是过度强调信息获取能力而将情境材料变成阅读材料,将地理问题变成语文问题,没有体现地理学科的思维和方法;四是情境中问题解决过于具体,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并未得到训练。
以上问题的存在显然不利于在教学中实现科学的育人价值。要解决上述问题,需在创设情境过程中坚持以地理问题的解决为载体,体现学科本质、反映学科思想。我国的高考改革特别是其内容改革在素质教育改革中已经先行一步[4],《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高考试题对中学教学提质增效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1],借鉴地理试题情境类型中的学习探索情境或为高效解决方案之一。
二、学习探索情境和乡土素材
地理情境创设的方式可分为生活实践情境和学习探索情境。学习探索情境其中的一种设计层面是以地理科学问题为背景,按照学术研究的一般路径而呈现的真实情境[3],学习探索情境涵盖了学习探索与科学探究过程中所涉及的问题,它不仅是问题呈现的方式,而且是学习主体建构新知识的基础[5]。以地理学科问题为背景的学习探索情境有利于在聚焦关键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渗透学科思想与学术意识的导引。
乡土地理突出地具有客观性、生活性、兴趣性和实用性[2],天然地成为反映真实世界结构不良问题的优良素材,很好地契合了2017年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结合教情、学情,对乡土素材进行个性化表达和创新性呈现,能够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双向发展。
笔者尝试结合学习探索情境和乡土地理的突出优势,以学习探索情境为依托,以梧州骑楼乡土素材为内容,以湘教版必修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一课为例进行教学设计。
三、教学设计思路
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应当确认三点:一是本课核心问题的一般学术研究路径,二是该研究办法所依托的地理学思想,三是问题研究过程中主要包含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将以上三点统合在问题情境中,最终落实在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学业水平要求上。
民居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表現。对文化景观的研究路径一般为:①确定景观的基本功能;②找到景观的位置和占地范围;③确定景观所在的地域范围;④确定景观处在城市或乡村的哪个功能区或文化区,从而判断景观是如何体现功能区或文化区的特点的;⑤判断景观是否具有象征意义,并确认这种象征意义的归属主体,从而推测该景观未来的发展[7]。
耦合“格局与过程”是地理学综合研究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也是地理过程研究的突破点[4]。据此,在教学中需引导学生明确骑楼及与其形成有关的要素,在空间格局与地理联系上的表现,从骑楼的传播/扩散、本土化改造和实用价值的衰退等多个动态过程理解其演变。
骑楼是近代岭南建筑“天人合一”的典范 [6],其在外形上和传播发展过程中都体现着人地协调发展的核心。骑楼作为一种在热带亚热带多雨地区广泛传播的城市空间组织模式,在地理空间和时间上都极具变化的特征。同时岭南地区的骑楼产生于清末民初“全盘西化”与“发扬国粹”两种思潮交织的背景下 [6],更是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分析过程中尤其需要重视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按达到水平2设计,学生需在学习本课后能够在两广/岭南和梧州两个空间尺度上,简单分析骑楼的形态及骑楼文化的形成和传播,与人文地理事象之间及其与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并解释骑楼景观的时空变化过程(综合思维)。
教学设计的技术路线图如图1所示。
四、教学实践过程设计
教学实践过程如表1所示。其中情境素材的引用出处已在表内标明。
五、结论与讨论
1.主要结论
①以地理问题的解决为背景,按照学术研究的一般路径,设置学习探索情境,可以较好地聚焦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地。按照设计的水平要求,调整情境的复杂程度和问题解决的提示信息,可以对问题的难度进行控制。②乡土素材作为现实中存在的地理事象,对其的研究是为真实的地理问题,若以乡土素材为情境内容,运用综合思维,可以组合出较好体现地理学思想方法的问题链。通过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形成对地理问题研究方法的一般认识。
2.讨论
①应特别注意思维品质的适宜难度的把握:本课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按达到水平2设计,不应当过分增加难度。那么在教学中强调学术研究路径和学科思想是否难度过大?笔者认为,问题解决的难度在于思维的强度和深度,而不在于思维的方向和方法。按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水平2与水平4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所给材料的复杂程度和学科解释的系统性,且在水平递增过程中,都保持基于地理学科思维和研究方法的解释要求。故而,即便使用学习探究情境,渗透学术意识,强调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亦可控制在适宜难度范围。②要考虑素材的系统性是否增加了课程负担:在本案例设计中,有一些看似与问题解决无关的材料,如清朝同治时期的梧州城市示意图和民国时期新桂系对梧州城市空间的改造措施。笔者认为这些背景材料完成了对地理现象变化的完整描述,学生要在明确梧州城区地理空间的变化和人类对自然的改造的基础上,才能完整理解梧州骑楼因具体的地理空间特征的影响而形成的独特建筑风格。教育部教育考试院指出,2023年文综卷的新变化之一是情境材料的适切性 [1],如甲卷36题:题目中的人口信息对埃塞尔比亚推广灌溉农机具的相关问题没有直接的解题作用,但只有把握了埃塞尔比亚人口压力大,农业落后的社会经济背景和地理事实,才能完整地把握全题对灌溉农机具推广的多角度探讨。故而,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认知的系统材料,并非增加课程负担,而是教学设计的应然要求[15-16]。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坚持立德树人本色坚定内容改革方向——2023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试卷评析[J].中国考试,2023(7): 32-37.
[2] 侯刘起,廖伟业.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研究[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3] 史辰羲.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地理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J].中国考试,2019: 65-70.
[4] 史辰羲,吴儒敏.高考评价体系对高中学科教学的启示和借鉴——以地理学科为例[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2(7): 63-66.
[5] 宋宝和,时明芝.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评价创新[J].课程·教材·教法,2020(5): 132-137.
[6] 汤国华.岭南传统建筑的“天人合一”[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1: 57-60.
[7] 韦志榕,朱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8] 杨玉东,张波. 教师运用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的潜在观念与理论倾向[J].上海教育科研,2014(11): 54-56.
[9] 吴庆洲.“水都”的变迁——梧州城史及其适洪方式[J].建筑遗产,2017(3):44-55.
[10] 凌璐.广西南宁骑楼的产生、发展与传播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8.
[11] 殷实.基于气候适应性的岭南传统骑楼街空间尺度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5.
[12] 王河.岭南建筑学派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13] 孙将来.梧州城市空间形态及其演變研究(汉~民国)[D].南宁:广西大学,2019.
[14] 吴韬,梁武波.梧州骑楼与骑楼文化的延续[J].南方建筑,2006(6):25-27.
[15] 陈丽洒.“三新”背景下依托乡土资源培养地理实践力的策略探讨[J].地理教育,2023(S1):55-57.
[16] 周海婷,肖培朗.高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探析——以“长江流域协作开发与环境保护”为例[J].地理教育,2022(S2):17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