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怡,陈盼碧,杨孝芳,侯天仙
(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贵阳 550025)
抑郁症是指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活动能力减退、思维与认知功能迟缓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情感性精神障碍,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1]。抑郁症归属中医“郁证”范畴,发病与情志内伤、脏腑失和、神失所养密切相关,如《银海指南》言:“气血不顺,脉不平和,即是郁证。”《临证指南医案》又言:“今所辑者,七情之郁居多,如思伤脾,怒伤肝之类是也。其原总由于心,因情志不遂,则郁而成病矣。”笔者跟随杨孝芳教授学习期间,发现其采用“三才调神”针刺法联合督脉灸治疗抑郁症疗效显著,现结合病案分享如下。
患者,男,42岁,2022年4月11日因“情绪低落伴失眠、畏冷2年余,加重2个月”至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针灸门诊就诊。现病史:患者2年前因长期压力过大出现入睡困难、睡后易醒、日间困乏等症状,自行服用艾司唑仑片后方可入睡。患者自诉服药半年后,再次出现失眠伴头晕、头痛、焦虑不安等症状,曾于外院就诊,诊断为抑郁症,具体治疗不详,但治疗效果欠佳,近感上述症状加重,甚至出现撕咬指甲及大喊大叫等行为,遂来就诊。刻诊:情绪低落,头晕,头痛,视物旋转,夜寐欠安,寐后易醒,每晚睡眠最多3.5h,畏寒肢凉,纳呆腹胀,大便稀溏,每日5~6次,小便调,舌淡有齿痕,苔白,脉弦细弱。辅助检查:外院经颅多普勒超声、颈椎四位片、血脂、心电图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专科检查:神志清,精神欠佳,面色无华,情绪抑郁伴焦虑不安,自制力尚可,未发现幻觉、妄想。西医诊断:抑郁症。中医诊断:郁证。辨证:阳虚寒凝证。治则:升阳安神,调和脏腑,调畅情志。治法:“三才调神”针刺法。针刺取穴:双侧百会、四神聪、神庭、风池、安眠、供血、巨阙、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心俞、厥阴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命门、内关、神门、合谷、阳陵泉、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太冲。操作方法:医者嘱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后,选取华佗牌0.22mm×25 mm 一次性无菌针灸针,于百会、四神聪、神庭平刺5~10 mm,于内关、神门、合谷、太冲直刺5~10mm;选用华佗牌0.22mm×40mm 一次性无菌针灸针,于巨阙、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阳陵泉、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直刺20~25mm。患者取俯卧位,医者选取华佗牌0.22mm×25mm 一次性无菌针灸针,于风池、安眠、供血直刺5~10mm,于心俞、厥阴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向脊柱方向斜刺5~10mm,于命门向上斜刺5~10mm。足三里行温针灸法,肾俞行提插补法,脾俞、胃俞、命门行捻转补法,肝俞行捻转泻法,其余腧穴行平补平泻法。百会、四神聪、神庭、内关、神门、合谷、太冲、巨阙、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阳陵泉、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留针30min,风池、安眠、供血、心俞、厥阴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命门留针20 min。每日1 次,每周3次,治疗2周。
2022年4月25日二诊,患者诉头晕、头痛有所缓解,其余症状未得到明显改善,杨孝芳教授考虑该患者阳虚阴寒、气血不畅,随即调整治疗方案,在初诊治疗方法基础上联合督脉灸温通升阳、行气活血。操作方法:嘱患者取俯卧位,医者常规消毒膀胱经及督脉处皮肤,于70cm×25cm 灸盒内平铺厚约2.5cm 的姜泥,在姜泥上铺长65cm×20cm×(2.5~3cm)艾绒,点燃艾绒,将灸盒置于患者背部,待艾绒燃尽后取下,施灸过程中注意控温。患者自诉针刺双侧三阴交时感觉有电流通过,笔者认为可能是温通升阳后,患者机体有气血流通输注所致。每日1次,每周3次,治疗3周。
2022年5 月16 日三诊,患者自觉心情舒畅,头晕、头痛、畏冷等症状明显减轻,睡眠时间可达5h以上,大便每日1次,继续予以“三才调神”针刺法联合督脉灸治疗,每日1次,每周3次,6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3 个疗程结束后随访,患者抑郁症未见复发,头晕、头痛、视物旋转、失眠、畏冷、大便稀溏等症状基本消失。
“三才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髓,最早见于《周易》,核心理念为天、地、人三者统一,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与“三才思想”密切相关,且天、地、人所蕴含的象与中医理论中精、气、神的含义相统一,表现为地生精,人主气,天藏神[2-3]。精为形成和维持生命的物质基础,气为生命活动的表现形式,神是主宰思维意识的无形产物,精、气、神三者可互相转化,使机体始终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素问》言:“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灵枢》又言:“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可见神在人体中处于统帅和主导地位,并可决生死,因而杨孝芳教授认为治疗抑郁症的关键在于调神。临床医者运用“三才思想”针刺法治疗抑郁症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抑郁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安全性较高[4-6]。
本案患者初诊时,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伴失眠、头晕、头痛、视物旋转、畏寒肢凉、腹胀、腹泻等症状,基本病因为长期压力过大,思虑过度,情志内伤,脏腑失和,神失所养。《灵枢》云:“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指出情志内伤可致脏腑功能失调,脾藏意,在志为思,忧思过度易伤脾,脾气虚弱,运化失司,致精不养神,头目失于濡养,故出现失眠、头晕、头痛、视物旋转;脾失健运,浊气停滞,精微下流,故出现腹胀、腹泻;患者舌淡有齿痕,苔白,脉弦细弱,为脾阳虚之象,阳气亏虚,温煦无力,故畏寒肢凉。因此,杨孝芳教授采用“三才调神”针刺法联合督脉灸以调畅情志,调和脏腑,升阳安神,选取百会、四神聪、神庭疏通气血、通窍安神;风池、供血、安眠位于脑部气血流通之处,刺之可使气血精微上达头部,改善脑部供血以安神助眠;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神门为手少阴心经原穴,具有宁心安神、补气养血之功;阳陵泉、三阴交、合谷、太冲疏肝行气,调补脾肾;关元、命门、足三里、上巨虚、天枢健脾升阳,理气止泻;巨阙、中脘、下脘、气海补气养血,调气安神;心俞、厥阴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为背俞穴,是脏腑精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刺之可调节脏腑功能,振奋人体正气,解郁安神。《灵枢》载:“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其直者,从颠入络脑。”指出膀胱经入络脑,与脑关系密切。《难经》言:“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针刺背俞穴能调和阴阳,通窍安神,正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二诊时患者头晕、头痛有所缓解,但其余症状未得到明显改善,此因患者阳虚阴寒、气血不畅所致,针刺仅可调节脏腑及调理局部气血,可短暂缓解患者头晕、头痛症状,但对于阳气不升导致的寒象,需温通阳气以驱寒,故杨孝芳教授采用“三才调神”针刺法联合督脉灸以温通升阳、行气活血。《素问》载“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颠上,入络脑”,指出督脉上达颠顶,入络脑,与脑关系密切。素有“病变在脑,首取督脉”之说,督脉畅通,神机才能复用,督脉灸具有活血止痛、温阳散寒、平衡阴阳的作用[7]。
三诊时患者自觉心情舒畅,头晕、头痛、畏冷症状明显减轻,继续予以“三才调神”针刺法联合督脉灸温阳调神,针刺具有通经活络之效,督脉灸可温通升阳,两者联合应用,腠理得濡,心神得养,脏腑气血阴阳调和,故抑郁症得到有效控制。
患者长期压力过大致气机郁滞,杨孝芳教授依据脏腑经络理论,秉承“整体观念”与“天人合一”思想,采用“三才调神”针刺法调神解郁。此外,阳气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黄帝内经》记载:“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说明阳气充则精神足,患者因阳虚阴寒致气血不畅,督脉灸作为中医特色疗法,施灸面积广,尤其适用于阳气不足、阴寒内盛的疾病。因此,“三才调神”针刺法联合督脉灸治疗抑郁症疗效确切,可使患者气机得以通畅,体内阳气得以充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